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4.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1.运用议论文相关的知识来学习本文,搞清楚议论文的三要素,作者是怎么论证他的观点的。
2.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3.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文章有时可以有几个论点,其中一个论点是主要的,即中心论点;其余的论点就是分论点,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
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
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对照和层进三种。
分论点的作用:有了分论点,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更丰富,说理更充分,脉络更清晰。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 ,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道理论据要注意: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3.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的进修生涯中,怀疑和学问是两个重要的观点。
怀疑使我们思考、质疑并探索事物的真相,而学问则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智慧的途径。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深入探讨这两个观点在我们的进修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干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怀疑和学问的定义及特点。
2. 探讨怀疑对于知识获取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3. 分析学问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4. 讨论怀疑和学问之间的互动干系,以及如何在进修和生活中平衡二者。
三、教学内容1. 怀疑的定义及特点2. 学问的定义及特点3. 怀疑与学问的干系4. 怀疑与学问在进修和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讨论:请同砚们谈谈对怀疑和学问的理解,以及它们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的作用。
2. 进修教材《怀疑与学问/顾颉刚》,理解作者对于怀疑和学问的看法,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观点。
3. 分组讨论:将同砚们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怀疑和学问的定义及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效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同砚们思考怀疑和学问在进修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平衡二者。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怀疑和学问在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回顾教材《怀疑与学问/顾颉刚》,总结作者对于怀疑和学问的观点。
2.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于怀疑和学问的理解,以及在进修和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两个观点。
3. 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扩展对怀疑和学问的认识,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我希望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怀疑和学问这两个观点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我们的进修和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希望学生可以通过本次进修,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怀疑和学问这两个观点,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顾颉刚的学术背景和主要思想。
2. 理解《怀疑与学问》中提出的对知识的怀疑和追求学问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顾颉刚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导学重点:1. 顾颉刚的学术背景和主要思想。
2. 《怀疑与学问》中的观点和思想。
3. 如何运用顾颉刚的观点分析问题。
导学难点:1. 理解顾颉刚对知识的怀疑和对学问的追求。
2. 如何将顾颉刚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问题请同砚们沉思以下问题:1. 你对知识有怀疑的时候会怎么做?2. 你认为学问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什么?3. 你认为什么样的态度是对待知识和学问的正确方式?第二步:介绍顾颉刚1. 顾颉刚,生于1958年,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曾任上海交通高校传授。
2. 顾颉刚的主要思想是怀疑主义,主张对知识持怀疑态度,追求真理和学问。
第三步:进修《怀疑与学问》1. 请同砚们阅读《怀疑与学问》,了解其中关于知识怀疑和学问追求的观点。
2. 引导同砚分析文中提到的怀疑和学问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第四步:谈论与沉思1. 请同砚们谈论顾颉刚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同砚沉思如何运用怀疑主义的思想解决问题和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
第五步: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节课进修的内容,强调怀疑和学问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2. 展望将来,鼓舞同砚们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息追求学问,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导学案作业:1. 沉思并写下自己对知识的怀疑和对学问的追求。
2. 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顾颉刚的观点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顾颉刚的思想,熟识到怀疑和学问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进修动力。
愿同砚们在接下来的进修和生活中不息追求真理,不息成长!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精通怀疑与探究在进修中的重要性。
3. 提高对知识的探究和沉思能力。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旨在引导我们深入理解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微妙关系。
学习目标如下: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明确怀疑在学问追求中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怀疑、探索和验证,才能推动知识的进步。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审视和质疑,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将怀疑与学问的精神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勇于挑战权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即怀疑在学问追求中的必要性及其积极作用。
我们需要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怀疑精神在学术探索中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并培养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这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敢于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勇于挑战权威,不断推动知识的更新和进步。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怀疑与学问》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学者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B.文章指出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C.文章强调,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常常修正,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D.文章认为,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2.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论点。
B.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来突出中心论点。
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课题:
18怀疑与学问
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1.理清文章的论据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重点)
2.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重点)
3.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难点)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难点)
二、自主学习、小组检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字词积累
顾颉.刚( )程颐.( )虚妄.( )
步骤.( ) 懒惰.( ) 启迪.( )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惘然:
停滞: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2.分论点是什么?
3、列举论据。
(1)事实论据:
(2)道理论据:(翻译)
四、有效训练拓展延伸
1、“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
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2、完成练习册的习题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治学须有疑无疑不成学——《怀疑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培养怀疑精神,培养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重点)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及语言特点。
(难点)【学习过程】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望文生疑·识词语读读写写chénɡ程yí颐pì譬rú如bù步zhòu 骤mánɡ盲cónɡ从lǎn 懒duò惰shú塾shī师dà大rú儒liú流sú俗tínɡ停zhì滞xū虚wànɡ妄biàn 辨bié别zhé折kòu 扣fǔ腐cǎo 草wéi 为yínɡ萤ɡù顾jié颉ɡānɡ刚bù不ɡōnɡ攻zì自pò破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预习案学习案墨守: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词语释义活动二:读文解疑·寻论点鲁迅先生是如何驳斥对方的观点的?请再读文章,为文章划分层次。
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论点文章的标题是《怀疑与学问》,那么文章的内容可能也从这两方面入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023最新-《怀 疑 与 学 问》教案【优秀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里是壶知道美丽的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1.先找出各段要点,试着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2.再带着问题去读,如查《现代汉语词典》“学问”是什么意思?“怀疑”与“学问”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何要谈论二者关系?3.注意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准、严谨的特点,圈点勾画,同时标识出你的疑问来。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1.通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各段的中心句及名言,弄清意思。
2.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运用了哪些论据?尝试着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3.写一写你对怀疑精神的理解。
4.记下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新知认知1.议论文的三要素: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③论证(如何进行证明)2.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及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全面地证明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三、预习检测(一)基础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 譬如( ) 步骤.( ) 懒惰.(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辨论流俗停滞怀疑 B.启迪观察根据虚忘C.轻信锻练来源女娲 D.丰富治学盲从程颐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容易成功。
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
《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
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
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
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
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2. 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引用《大学》的内容,诸葛亮的告诫,曾国藩的事例,
论证了“静的好处很多”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3.示例一:闻一多潜心研究目不窥园,写出《唐诗杂论》。
示例二:司马迁遭受宫刑在狱中依然静下心来完成《史记》。
4.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自身谈出感受,语言简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