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更容易成功。

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

《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

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

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

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

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顾颉刚的学术背景和主要思想。

2. 理解《怀疑与学问》中提出的对知识的怀疑和追求学问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顾颉刚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导学重点:1. 顾颉刚的学术背景和主要思想。

2. 《怀疑与学问》中的观点和思想。

3. 如何运用顾颉刚的观点分析问题。

导学难点:1. 理解顾颉刚对知识的怀疑和对学问的追求。

2. 如何将顾颉刚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问题请同砚们沉思以下问题:1. 你对知识有怀疑的时候会怎么做?2. 你认为学问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什么?3. 你认为什么样的态度是对待知识和学问的正确方式?第二步:介绍顾颉刚1. 顾颉刚,生于1958年,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曾任上海交通高校传授。

2. 顾颉刚的主要思想是怀疑主义,主张对知识持怀疑态度,追求真理和学问。

第三步:进修《怀疑与学问》1. 请同砚们阅读《怀疑与学问》,了解其中关于知识怀疑和学问追求的观点。

2. 引导同砚分析文中提到的怀疑和学问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第四步:谈论与沉思1. 请同砚们谈论顾颉刚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同砚沉思如何运用怀疑主义的思想解决问题和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

第五步: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节课进修的内容,强调怀疑和学问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2. 展望将来,鼓舞同砚们保持怀疑的态度,不息追求学问,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导学案作业:1. 沉思并写下自己对知识的怀疑和对学问的追求。

2. 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顾颉刚的观点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顾颉刚的思想,熟识到怀疑和学问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进修动力。

愿同砚们在接下来的进修和生活中不息追求真理,不息成长!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精通怀疑与探究在进修中的重要性。

3. 提高对知识的探究和沉思能力。

《怀疑与学问》表格式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9课】

《怀疑与学问》表格式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9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材料一: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

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三、课外阅读:“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九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怀疑与学问》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二、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答案: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

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要抱怀..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疑的态度,常常..修正书书中的..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参考答案:1.不绝对。

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

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

“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

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四、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课内名言: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治学须有疑无疑不成学——《怀疑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培养怀疑精神,培养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重点)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及语言特点。

(难点)【学习过程】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望文生疑·识词语读读写写chénɡ程yí颐pì譬rú如bù步zhòu 骤mánɡ盲cónɡ从lǎn 懒duò惰shú塾shī师dà大rú儒liú流sú俗tínɡ停zhì滞xū虚wànɡ妄biàn 辨bié别zhé折kòu 扣fǔ腐cǎo 草wéi 为yínɡ萤ɡù顾jié颉ɡānɡ刚bù不ɡōnɡ攻zì自pò破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预习案学习案墨守: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词语释义活动二:读文解疑·寻论点鲁迅先生是如何驳斥对方的观点的?请再读文章,为文章划分层次。

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论点文章的标题是《怀疑与学问》,那么文章的内容可能也从这两方面入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1.先找出各段要点,试着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2.再带着问题去读,如查《现代汉语词典》“学问”是什么意思?“怀疑”与“学问”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何要谈论二者关系?3.注意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准、严谨的特点,圈点勾画,同时标识出你的疑问来。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1.通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各段的中心句及名言,弄清意思。

2.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运用了哪些论据?尝试着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3.写一写你对怀疑精神的理解。

4.记下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新知认知1.议论文的三要素: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③论证(如何进行证明)2.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及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全面地证明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三、预习检测(一)基础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 譬如( ) 步骤.( ) 懒惰.(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2.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辨论流俗停滞怀疑 B.启迪观察根据虚忘C.轻信锻练来源女娲 D.丰富治学盲从程颐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学案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学案1

《怀疑与学问》学案学习目标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

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重点、难点1、重点:辨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2、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即学习中要敢于怀疑,善于研究。

学习过程一、资料链接简介作者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

江苏苏州人。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门。

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致力于中国上古史的考辨,主编《古史辨》,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学说,为中国史学界“古史辨派”的创始人。

创办《禹贡》半月刊,成立“禹贡学会”。

曾主持“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的标点工作。

著有《三皇考》《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国疆域沿革史》《吴歌甲集》《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或利用课下注释,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把整个词语读几遍。

顾颉刚()程颐()譬如()私塾()大儒()颛顼()唐尧()虞舜()帝喾()停滞()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墨守:辨伪去妄:流俗:停滞:大儒:3.弄清上述词语的意思,选择其中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连贯,语言流畅。

温馨提示:写一段话前,先选择出三个自己最喜欢或最理解的词语,具体运用时,这三个词语的顺序没有特殊的要求,可以自己进行调整,只要运用得合理前后意思连贯就可以。

4.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学法链接】①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中作者针对某种现象、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②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统帅。

有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18、怀疑与学问 导学案

18、怀疑与学问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重点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主题三:细读课文,划分层次,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
结合上面的分析,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内容。


对子间检查自学内容并相互讨论


1、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上述的相关问题,并检查本组成员的完成情况。
2、组长组织好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展示人员的安排。
(二)展示
展示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
展示二:指出文章所应用的论证法并分析其作用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主题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2.试举出文中所用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3.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难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2.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探究新知
(一)小组合作学习
自学
主题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
1.作者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
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④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⑤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⑥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⑦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甲]”“[乙]“[丙]”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第一段中表述“事实和根据”对做学问有重要意义的一句话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2.第一段中加横线的“做学问也是一样”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做学问同什么是“一样”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国难危急中口头的消息说得凶险,但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同是这样。

3.根据第二段中下面这个句子填空。

我们相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加线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对(或正确);加点的“非”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不对(或不正确),不对(或不正确)强调。

这两个词加引号是为了表示强调。

4.第二段阐明做学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说,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用一个自然段论述
这个问题?
答:对待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因为事实和根据是做学问的基础,事实和根据又不能每一个都亲自考查,有时不得不利用传说,传说不一定可靠。

5.据第二段的内容说说什么是怀疑精神?
答:对待传说做一番事前的思考,不应当随便轻信,这就是怀疑的精神。

6.第二段举出哪两个事例?直接证明的是哪一句话?
1. 2. 34. 5. 6. 7.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8.⑤⑥。

9.B。

人们
正确地认识一本书或真正得到某一种学问的过程(提示:先持怀疑的态度,再认真地加以思索,这样才能辨别是非、真伪),也可以根据前文表述的内容:“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10.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二)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2.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13.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划实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加粗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B
13.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14.前两句从反面说理,后两句从正面说理。

15.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