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时咱们学过的一则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再讲讲这个故事?预设: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
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国君派人去问情况。
丁家的人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追问:故事中,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学生自由发言)预设:传播这件事的人,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辨真伪,以讹传讹,最终闹出了笑话。
师:是呀,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如果第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能提出疑问,弄清事情的真相,也许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了。
其实,不仅生活中是这样,做学问更应如此,只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讲熟悉的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与现实的关联,从而对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产生兴趣,明白质疑、思考的重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生平,疏通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181“字词清单”),并质疑问难。
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1课题:《怀疑与学问》导学案【课题】怀疑与学问【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2. 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导语2、作者介绍:3、出示学习目标:(见上)4、检查预习:(1)加点字注音:虚妄.譬.如腐草为萤.(2)解释词语:辨伪去妄墨守三皇五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 分析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
中心论点:分论点:①②2. 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引用的名言。
①事实论据:a.b.c.d.②文章中引用哪些名言?a.b.c.③还有哪些部分属于道理论据?(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四、质疑问难: 1、第三段“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2、怎样理解“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句话中的“消极方面”、“积极方面”?五、扩展延伸“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
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请你联系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六、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七、布置作业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了解议论文的基本 特点
掌握论证方法及其 作用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 点及其分论点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文本
内容概述
学案目标:掌握《怀疑与学问》 一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学案内容:阅读文章,理解文 章主旨和论证方法
学案结构:按照文章段落划分, 逐段进行讲解和讨论
学案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结构安排
学案目标:明确学 习目标,把握重点 难点
学案内容:详细讲 解课文,注重知识 点的梳理与拓展
学案活动:设计多 种活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能力
学案评价:及时评 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促进学生的进步 与提高
特色介绍
结合名师教识点,提供 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针对学案设计 进行反思,思 考是否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学案实施 过程进行反思, 思考是否能够 达到预期的教
学效果
针对学案的不 足之处提出改 进建议,为今 后的教学提供
参考和借鉴
推广策略
线上推广:利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 线下推广: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合作推广:与相关机构、学校等合作,共同推广学案,扩大影响力
图文并茂:采用图文 并茂的方式,将知识 点和题目相结合,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记忆知识点
制定学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 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学案
实施过程
课堂实施:教师按照学案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前预习:学生提前预习学案,了 解学习内容和要求
课后巩固: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题,巩固所学知识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4.体会课文的感情色彩和艺术形式。
【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请同学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背景知识。
二、整体感知1.看标题讲述的主题,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你对“怀疑与学问”的理解。
2.呈现课文,鼓励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三、核心探究1. 思考导读问题:为什么《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幽默的故事?2. 组织学生快速识读课文。
1)第一段,主要表达了田家炳的一个行为,你对他的行为有何评价?2)第二段到第七段,主要讲述了怀疑出现。
分析田家炳怀疑的内容。
3)第八段到第十一段,延续讲述了怀疑的揭示。
分析田家炳怀疑的真相。
4)第十二段到课文结尾,描写了田家炳通过学问获得的智慧,你认为是怎样的智慧?四、拓展思考1. 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以及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2. 思考一个问题:你在生活或学习中是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怀疑与学问的经历?请讲述一下。
五、课后巩固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描述你对田家炳的评价。
要求清楚表达你的观点,并用适当的例子和论据支持。
六、课堂讨论1.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言并互相交流。
2. 引导学生发表对田家炳的评价,并寻找支持观点的具体例子和论据。
七、整理总结1. 回顾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在评价田家炳时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整理,得出对田家炳的评价的综合结论。
【导学案】一、课前导学我想你们一定很好奇,什么是“怀疑与学问”?在课文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节呢?请你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背景知识。
二、整体感知1. 根据标题,思考“怀疑与学问”的意义,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你们对“怀疑与学问”的理解。
2. 鼓励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核心探究1. 思考导读问题:为什么《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幽默的故事?2. 组织学生快速识读课文。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治学须有疑无疑不成学——《怀疑与》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4.培养怀疑精神,培养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重点)2.学习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及语言特点。
(难点)【学习过程】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吴歌甲集》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望文生疑·识词语读读写写chénɡ程yí颐pì譬rú如bù步zhòu 骤mánɡ盲cónɡ从lǎn 懒duò惰shú塾shī师dà大rú儒liú流sú俗tínɡ停zhì滞xū虚wànɡ妄biàn 辨bié别zhé折kòu 扣fǔ腐cǎo 草wéi 为yínɡ萤ɡù顾jié颉ɡānɡ刚bù不ɡōnɡ攻zì自pò破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预习案学习案墨守: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词语释义活动二:读文解疑·寻论点鲁迅先生是如何驳斥对方的观点的?请再读文章,为文章划分层次。
1.初读课文,概括文章中心论点文章的标题是《怀疑与学问》,那么文章的内容可能也从这两方面入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024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最新3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最新3篇)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该页是牛牛范文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怀疑与学问》教案(最新3篇),仅供借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观点;二、理解、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重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二、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绍顾颉刚(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文中的生字生词。
颉()滞()儒()塾()启迪墨守虚妄辨伪去妄(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归纳教学设计文章各自然段的段义。
第1自然段:“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第3自然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6自然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两个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划分教学设计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19怀疑与学问学习目标1 .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掌握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逻辑严密、 用语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第一课时【学习要求】(1分钟)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 握作者的观点。
【预习导学】时间3 5分钟L 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早年从事民俗学研究, 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传说,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3 .解释下列词语。
(1)腐草为萤:(2)不攻自破:(3)辨伪去妄:(4)盲从: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时间:20分钟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3 .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课堂小结】(3分钟) 【当堂检泅】(15分钟)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彩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项是()A.步骤(zh6u ) 大孺(rS 启迪(di )B.塾师(ShU ) 墨守(mδ)懒惰(d u δ)C.虚妄(Wdn9)愚昧(Wji )盲从(mGng )D.停滞(Zhi )女蜗(Wa )辩别(biG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懒惰锻练脑筋B.内涵迷信流俗C.虚妄停滞戴震D.明辩修正凶险 3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4 .搜集有关“怀疑治学”的名言警句。
后又考辨历史地理。
代表作有 ___________ 等。
虚妄()墨守( 停滞()塾师(譬如()顾颉刚() 折扣( )) 程颐( )) 腐草为萤(不攻自破国难危急禅释真理评判学说【作业布置】(1分钟)1.完成练习册。
2.抄写生字词,并识记。
3.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学案1

《怀疑与学问》学案学习目标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
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重点、难点1、重点:辨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2、难点: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即学习中要敢于怀疑,善于研究。
学习过程一、资料链接简介作者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
江苏苏州人。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门。
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致力于中国上古史的考辨,主编《古史辨》,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学说,为中国史学界“古史辨派”的创始人。
创办《禹贡》半月刊,成立“禹贡学会”。
曾主持“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的标点工作。
著有《三皇考》《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国疆域沿革史》《吴歌甲集》《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或利用课下注释,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把整个词语读几遍。
顾颉刚()程颐()譬如()私塾()大儒()颛顼()唐尧()虞舜()帝喾()停滞()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墨守:辨伪去妄:流俗:停滞:大儒:3.弄清上述词语的意思,选择其中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语意连贯,语言流畅。
温馨提示:写一段话前,先选择出三个自己最喜欢或最理解的词语,具体运用时,这三个词语的顺序没有特殊的要求,可以自己进行调整,只要运用得合理前后意思连贯就可以。
4.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学法链接】①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中作者针对某种现象、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②中心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统帅。
有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文章的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
为了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作者在行文时注意应用复句来提高表达效果。
例如:“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这里不但有对一般情况的分析,而且有对特殊情况的认识。
又例如:“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里采用递进复句,利用“消
极”“积极”两个词点明了两个分论点之间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为了增强语言的严密性,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独具匠心。
例如作者在行文中多次用到“一切”,每次的表达效果都不同。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强调了怀疑精神是做任何学问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概莫能外。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强调了因怀疑而引
起的追问对排除所有虚妄的重要作用。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强调了由疑而问,由疑问而求解对所有学问的发展都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3把握重点:
文章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是根据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引用古人的名言作论点,说明这一观点并非己见,早在几百年前的古人就认识到怀疑是治学的重要条件,既简洁有力,又显示了坚实的根基。
同时,文章开头引用名言作论点,也是一种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按治学的过程分两步进行论证。
首先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为了论证这一点,作者先按从一种传说到对一本书、一种学问的顺序来阐释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接着具体解释其原因:“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之后,学问才会成为自己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会起来”到“评判”到“修正”的顺序证明怀疑能带动治学过程的一个个环节。
4攻克难点: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多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不只开头引用古代大学问家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立论的基础,而且中间又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至理名言来证明“学则须疑”。
强调“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很有说服力。
与此同时,还选用了传说“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作论据。
这两个论据一是它们确是“传说”;二是它们各有代表性。
“三皇五帝”代表了社会科学方面的传说,“腐草为萤”代表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传说,证明了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并且就这两方面进行了追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借鉴。
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实为证,非常有说服力。
文章不但有具体事例,还有概括事实:“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所有的论据都紧紧围绕“学则须疑”这个中心论点,点面结合,论证有力。
5质询疑点:
文中事实与道理论据的使用,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1、事实论据
如:“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
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作用:以戴震不断质疑这一具体的事实论据,说明前文的看法: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进而支持文章的中心论点。
2、道理论据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作用:以讲道理的方式告诉读者,懒惰、无疑不能治学,怀疑是发展学问的前提条件;从而说明怀疑的重要性。
侯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