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诊治分析
坏死性筋膜炎诊断与治疗PPT

发热:体温升高,伴 有寒战、乏力等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 痛、头晕、恶心、呕 吐等
血液学检查:白细胞 计数升高,中性粒细 胞比例增加
影像学检查:X线、 CT、MRI等检查显示 病变部位特征性改变
临床表现: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发热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细菌培养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病理学检查:组织活检、病理切片等
早期发现:及时发 现症状,如红肿、 疼痛、发热等
及时就医:一旦发 现症状,应立即前 往医院就诊
早期治疗:早期治 疗可以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提高治愈 率
定期复查:治疗后 应定期复查,确保 病情得到控制
坏死性筋膜炎的预 后和康复
预后结果:完全康复、部分 康复、复发、死亡等
预后因素:年龄、性别、病 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
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 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可能导致坏死性筋膜炎
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等可能导致坏死性 筋膜炎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导 致坏死性筋膜炎
肿瘤:恶性肿瘤可能导致坏 死性筋膜炎
疼痛:持续、剧烈的疼痛,需要长期服用止痛药 功能障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需要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进行热 敷、按摩、理疗等, 促进血液循环,减 轻疼痛和肿胀
止痛药:用于缓解疼痛,如阿 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抗炎药:用于减轻炎症反应, 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 等
抗生素:用于控制感染,如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抗凝血药:用于预防血栓形 成,如肝素、华法林等
营养支持:用于改善营养状况, 如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等
物理治疗:使用热敷、冷敷、 按摩等物理疗法进行治疗
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 导,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治疗
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皮肤感染,通常由多种细菌引起。
这种疾病常被称为“食肉病”,因为它会导致软组织坏死和筋膜炎症。
以下是关于坏死性筋膜炎的详细介绍。
什么是坏死性筋膜炎?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通常由多种细菌引起。
它会导致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坏死,并常常引起全身性感染症状。
坏死性筋膜炎的症状通常包括皮肤红肿、疼痛、发热和感染扩散到全身。
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坏死性筋膜炎通常是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皮肤创伤、手术切口、尿道感染等途径进入人体。
一旦进入人体,这些细菌就会在皮下组织中繁殖,并破坏皮肤和软组织。
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缺陷也可能增加患坏死性筋膜炎的风险。
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坏死性筋膜炎的症状通常包括皮肤红肿、疼痛、发热和感染扩散到全身。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感染性休克、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医生通常会通过观察症状和进行皮肤活检来诊断坏死性筋膜炎。
如何治疗坏死性筋膜炎?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通常的治疗方法包括广谱抗生素、手术清除坏死组织、伤口护理等。
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全身性支持治疗,例如静脉输液、监测生命体征等。
预防建议由于坏死性筋膜炎通常是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因此预防该病的关键是避免皮肤创伤、保持身体清洁、避免过度疲劳等。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缺陷的人群,应该积极治疗和控制慢性疾病,增强免疫力。
总之,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了解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
干货︱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治与创面修复:(上)

干货︱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治与创面修复:(上)
今天,“孙锋医生”订阅号有幸邀请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林宏城博士,请他为我们聊聊一个特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个疾病就是很多基层医院“少见”但是“怕见”的疾病——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急性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到皮下软组织筋膜层,其特征是经由皮肤到血液循环系统之间的血管产生感染性血栓,造成皮肤及筋膜的坏死。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以40~50岁为多,多数患者无外伤史,好发部位为肛周、会阴、下肢、下腹部等。
(下方图片点击后可看大图,一共22张幻灯)
——未完,待续——
作者:林宏城博士。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三例

浙江临床医学202丨平4月第23卷第4期• 581••病例报告•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三例林海平张逸珉刘湘岳陈文军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以广泛迅速发展的皮肤、皮下 组织和筋膜组织坏死为特征,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的潜在致 命性感染。
临床较少见,起病急,进展快,常常在短时间内 出现脓毒性休克,死亡率高,且早期误诊率高达50~75%[1]。
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 者3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患者,女性,73岁,因“中腹部胀痛不适伴排气、排 便停止2天”人院。
腹部增强CT提示升结肠部肿瘤,不全 性肠梗阻。
人院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梗阻 缓解。
进一步纤维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为升结肠腺癌。
随 后,全麻下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给予头孢呋辛钠抗炎 等治疗。
术后第1天,患者诉左下腹壁疼痛难忍;查体:体 温(T) 38.3 1,腹平软,切口无红肿,左下腹部轻压痛;血 常规检查:WBC 17.5 x 107L,N 88.4%、CRP43.8 mg/L.,未 予重视,术后第2天,患者左下腹痛加重伴腹股沟部放射痛,24 h尿量900 ml;查体:体温(T) 38 T:,切口左下方皮肤红 肿。
考虑术后血容量不足,仍未引起重视=术后第3天,患 者腹壁疼痛加重,同时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24 h尿量<100 ml;查体:左下腹部及腰部皮下大片泥•斑,皮 肤水肿,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WBC2.5 x丨09/L,N80.1%,Hb73.7g/L,PLT73x l07L,CRIMOOmg/L,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腹部CT:切口肿胀,皮下积气,未见吻合口 漏。
考虑复合菌引起的腹壁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脓毒性休 克、多脏器功能不全。
急诊行腹壁清创引流术,探查腹壁切 口,见左腹壁皮下与深筋膜间大量脓血性渗出液伴明显恶臭,皮肤与深筋膜形成大范围分离上至左侧肋弓下缘,下至左侧 腹股沟,内侧至腹中线,外侧至腋中线,左侧大面积脂肪及 筋膜坏死,肌肉组织肿胀未见坏死。
坏死性筋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分析

A src:Obet e T xl ete al dans n et n f ert yf ci adt w r et rt. bt t a jc v oepo r i oia dt a i r he y g s r met c i m o sis n y o o e a e on oc a t rtl d ha
s swi e r t o a ct , 0 c s s rc v r d a d 5 d e . Co cuso Ea l ig o i a d e fc ie te t n r f e t n c oi my fs i s 2 a e e o e e n id h c i n l in r d a n ss n f t r ame tae o y e v
辽孝 压 擘 院 JLann e ia 掌 搪 rt21 u 3 ( ) ioigMei a nv sy0 A g 3 4 dcl i i 2 U e … M dcl
.
g
坏 死 性 筋 膜 炎 早 期 诊 断及 治 疗 分 析
赵振 宇 ,韩 毅 ,邢 宏
( 阳市 红 十字 会 医 院 骨 科 ,辽 宁 沈 阳 10 1 ) 沈 10 3
坏 死性 筋膜 炎是 一种 临床 上较 少见 的 以广泛 而 迅速 的皮肤 、皮 下组 织 和筋膜 坏死 为特 征 的软组 织
感染 ,常伴全 身 中毒 症 状 。早 在 1 2 9 4年 ,Me ny l e e
治愈 2 0例 ,死 亡 5例 。 12 治疗方 法及 结果 . 1 病人 确 诊 后 即行 广 泛 切 开 引 流 ,彻 底 清 8例
除坏死 组 织 ,最 多 切 口 2 7处 ,最 长 3 m,切 口 0c
命名 为 “ 血 性 链 球 菌 坏 疽 ” 溶 ,其 后 命 名 相 当 混
坏死性筋膜炎

坏死性筋膜炎坏死性筋膜炎通常在伤口或感染部位开始,并迅速扩散到周围的筋膜组织。
这种疾病的进展非常迅速,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患者的死亡。
坏死性筋膜炎的症状包括伤口周围的皮肤红肿、疼痛、发热、畏寒、乏力、恶心、呕吐、口渴、头痛等。
患者的伤口可能流出脓液,并伴有恶臭。
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以消灭细菌、清洁伤口、去除坏死组织、缝合伤口等。
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为了预防坏死性筋膜炎,人们应该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接触污染物,并避免在受损的皮肤上使用化妆品或其他物质。
如果怀疑自己患上了坏死性筋膜炎,应该立即就医并接受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腹股沟坏死性筋膜炎患儿的护理本文将分享一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腹股沟坏死性筋膜炎患儿的护理经历。
通过深入了解患儿的病情、护理措施以及护理过程中的细节,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其他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小明(化名)是一位5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小明出现了发热、腹痛等症状。
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诊断为腹股沟坏死性筋膜炎。
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病情严重,容易引起休克和死亡。
心理护理:小明和他的家人经历了从惊恐失措到焦虑不安的心理过程。
护士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告知病情和治疗方案,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
疼痛护理:腹股沟坏死性筋膜炎引起的疼痛非常剧烈,护士根据医生的指示,按时给小明服用止痛药,同时通过讲故事、播放音乐等方式分散他的注意力,有效缓解了他的疼痛。
创面护理:小明的患处出现了皮肤溃疡和坏死,护士每天为他换药,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同时,使用高压氧治疗,以促进创面愈合。
预防感染:腹股沟坏死性筋膜炎易导致感染,护士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为小明检查血象和体温,及时发现并控制感染。
营养支持:小明因治疗和疼痛而食欲减退,护士为他制定了营养丰富的饮食计划,通过鼻饲和静脉营养补充等方式,保证他的营养需求。
护士在换药时,动作轻柔,避免加重小明患处的疼痛。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治体会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治体会作者:李启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2期【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治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了32例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29例治愈,3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平均住院日30 d,29例患者半年后随访无一例复发,均可从事正常体力劳动。
结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治疗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手术清创极为重要因为坏死组织和筋膜血管广泛血栓形成,药物已难以进入患处组织。
必须手术清除;合理应用抗生素,本病常发生于污染手术,轻微外伤局部脓肿、溃疡等治疗不当时,故创伤是常见原因,使用对厌氧和需氧菌均有效的抗生素,早期联合应用效果更为明显;全身支持疗法也至关重要。
以上治疗方法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特征;诊治急性坏死性筋膜炎表现为皮下组织和筋膜广泛性坏死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的软组织感染[1]。
其病程比较凶险,如诊治不及时其死亡率及高。
本院2002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了32例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2~68岁;发病到住院时间为24~72 h不等。
其发病源于肛周脓肿15例、各种创伤感染9例、阑尾炎手术后并发5例、肌肉注射感染2例、蚊虫叮咬1例;出现寒颤、高热烦燥、谵语16例,神志淡漠4例,血压下降,脉搏细弱10例,有皮下握雪感10例,3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皮肤坏死和贫血,皮肤坏死部分发生在小腿及足背部,面积占体表面积0.5%~1%不等。
病变发生于右侧腹壁6例,下腹壁2例,肛周及会阴15例,臀及下肢9例。
全部病例白细胞部分病例胞质中有中毒颗粒,脓汁培养结果为:19例大肠埃希氏菌生长,致病菌对庆大霉素和头孢类抗菌素敏感,另13例为无菌生长。
血红蛋白低于60 g/L者16例。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诊治体会——附5例报告

、
桅子 2 克
,
、
胆草
、
克
。
、
白花 蛇 舌 草
, 、
克
。
连服
剂
,
症状消 失
、
、
黄 厚 腻 苔 已退
、
,
但 复查 乙 肝 表 面 抗 原 仍 为 阳 性 扶 正 清 解为 主 连服 4 5 天
,
由 于 湿 热 已化 5 克 党参 1
(一 )
。
故于上 方中去黄等 滑石
9
桅子
、
胆草
,
再拟
、
5 克 选 黄茂 4
。
抗 肿 瘤等 功 效
,
它 如兼挟 肝郁
湿热
,
、
肝 血 不 足 等病 机 时
,
、
亦 应 加 入 相 应 的 药物
。
但侯 兼 夹 都
应 及 时 停 用这 类 药 物
。
以 免 过 用 损 伤正 气
不 利 于 肝脏 的 恢 复
上 述 三 例 病案
说 明 了这一 点
急 性坏 死 性 筋 膜 炎 诊 治体会
湖北 枝 城市 一 医 院 外 科
。
血性
、
恶臭脓
急性坏 死 性 筋膜炎大 多 继 发 于 腹 部或会 阴 部手术 及 严 重 创伤 后
:
( 二 ) 治疗
。
英国
,
r s k d a u
y
提 出 了 急性坏 死 性 筋膜炎 的标 准 化 治 疗方 案
,
,
包括大量 液体复
动静脉监 护
广谱 抗 生 素
。 ,
受 侵 的 筋 膜予 以 积 极 手 术 扩 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治经验。
方法:对1997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8例小儿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
结果:8例患儿治愈7例,死亡1例。
结论:对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早期诊断、及时切开引流是影响愈后的关键因素。
只有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才能临床治愈。
[关键词]坏死性筋膜炎;小儿感染;切开引流
小儿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小儿外科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下筋膜的进行性坏死,其病程进展迅速、病情险恶,一旦延误诊治,往往造成死亡。
我科自1997年至2005年间共收治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患儿男3例,女5例,年龄20 d~10岁,其中1个月以内1例,1岁以内2例,1岁至7岁4例,7岁以上1例,发病部位:腰背部3例,臀部2例,腹部、颈部、下肢各1例。
有皮肤感染(疹子)、外伤史者3例,局部不正规注射史者2例,蚊虫叮咬者1例,2例病史不清。
1.2 临床表现病变区肿胀、发硬、皮肤颜色呈紫灰色,边界不清严重者可出现紫黑色坏死斑及血泡,病变区皮肤痛觉减退或消失,患儿多伴有发热,有6例体温在38.5 ℃以上。
2例患儿有反应差、昏睡表现。
1例患儿出现昏迷、抽搐。
1.3 实验室检查全部患儿白细胞计数均增高,其中高于30×109/L者2例,20×109/L~30×109/L者4例,其余者皆在10×109/L 以上,中性粒在70%以上6例,5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数75 g/L~100 g/L。
合并代谢性酸中毒4例,pH值7.30~7.15,BE值-5 mmol/L~-12 mmol/L。
病原菌培养包括大肠杆菌、脆弱类杆
菌、金葡菌、链球菌等,且多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1.4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明确诊断后立即行病变部位小切口多处切开引流,二期清除坏死组织,创面以双氧水冲洗,并留置双氧水纱条引流,每日根据情况多次更换敷料,并根据病变范围变化,随时作补充切开。
联合应用抗生素,一般采取甲硝唑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来联合使用,待药敏结果明确后,可改用敏感抗生素积极应用支持疗法,包括输血、血浆、白蛋白、维生素、免疫球蛋白,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昏迷或进食差患儿予TPN治疗等。
2 结果
治愈7例,平均住院时间33 d。
死亡1例,为一1.5岁女孩,该患儿于发病3天后于外院诊断为蜂窝组织炎,经抗炎及中药药膏外敷,病情仍逐渐恶化,于病后7天转入我院。
入院时见腰背部肿胀明显,呈紫灰色,并向腹部蔓延,可见紫黑色坏死斑及血泡。
入院时患儿呈昏迷状态,并时有抽搐,虽立即行切开引流及积极抢救,终因感
染中毒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 讨论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由细菌入侵皮下组织、筋膜引起的急性坏死性感染。
1952年Wilson将这种皮下组织筋膜的进行性坏死命名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3.1 病因及病理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一般为皮肤、软组织损伤后继发细菌感染而发病,只是有些因损伤不重,没有被人注意[1],本组中有6例患儿经询问病史,发病前均有不同的皮肤、软组织损伤,显然与发病有关,本病初起类似于一般组织感染,但病情进展迅速,病变迅速累及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因病变部位肿胀,造成组织循环障碍,使病变区皮肤呈现出特有的紫灰色,随病情继续进展,皮下组织及筋膜坏死逐渐出现,并向外累及皮肤坏死。
出现坏死斑及水泡血泡,但一般不侵袭肌肉组织,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同时因炎症反应及毒素吸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脓毒血症[2]。
3.2 诊断因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并不常见,且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有相似之处,易造成误诊。
本组病例中死亡的患儿即因为误诊,未及时行切开引流及抗休克治疗,致使病情急剧恶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最终造成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对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防止出现致命的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坏死性筋膜炎诊断上应注意以下几点:病变区皮肤颜色呈紫灰色为本病的特征性改变;病区皮肤表面出现坏死斑及水泡血泡并伴痛觉减退、消失,往往预示已出现明显组织筋膜坏死;全身反应重,早期即出现脓毒血症的表现;化验检查支持急性重症感染;经抗炎及局部对症处理后不能控制病情发展;重症蜂窝组织炎时也应考虑坏死性筋膜炎。
3.3 治疗本病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而其中早期诊断及时恰当的切开引流是影响预后关键因素。
曾有文献报道,发病2天内切开引流者病死率为0,6 d手术者病死率达50%以上[3],可见早期诊断基础上的及时切开引流是抢救患者的关键。
局部皮肤呈紫灰色是立即行切开引流指征,在病变部位作多个小切口,每个切口长度≤1.5 cm,深度达深筋膜,范围达正常组织边缘,切开后即可见血性渗出液,坏死的皮下脂肪及筋膜呈灰褐色,用钝器分离筋膜时无阻力。
近年来研究认为,早期切开引流,二期清创优于早期
彻底清创[4]研究表明。
多处切开即可达到彻底引流目的,二期清创使坏死皮肤在应用抗生素条件下为创面良好覆盖物,可减少组织渗出,防止二重感染。
本组病例即采取早期多处切开引流,二期清创的方法,一般在切开后24 h内症状扩散即得到控制,同时全身中毒症状减轻,并且无一例出现二重感染,在切开同时还应使用双氧水冲洗创口,以升高组织氧化还原电位差,造成不利于厌氧菌繁殖的环境[5]鉴于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主要以厌氧菌、兼性厌氧菌[6],故在药敏实验结果明确前,应选用对上述致病菌有效的抗生素。
本组选用甲硝唑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连用,疗效均满意,待药敏结果明确后,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换用敏感抗生素。
由于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多有明显的全身反应,积极的支持治疗也尤为重要。
在创面大量渗出时,应注意水电解质紊乱,一旦出现,应及时加以纠正。
贫血患儿可少量多次输血及血象,每日每公斤体重为10 ml,隔日输注。
早期应用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患儿免疫力,同时缩短病程,给予白蛋白及维生素有利于组织修复,对于昏迷及有胃肠道症状患儿,可行TPN治疗,对于重症患儿,还应行必要的抗休克治疗,同时注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致命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出现。
总之,对于小儿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应保持警惕,并不断提高诊治水平,以挽救更多患儿生命。
参考文献:
[1]牟弦琴,李振东,张道荣.婴幼儿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25例[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6,7:102103.
[2] Jamavicius.RV,鲁泽清,张延令.坏死性筋膜炎[J].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84,4:227.
[3] Sawyers JL,Willizms LF,ed.Difficult problems in general surgery[M].lst ed,Chicago:YearBook Medical Publishers,1989:411429.
精品
[4] Chen Jw,Broadbent RS,Thomson LA.staphy loccalue on atalnecrotis 2 in gfastieis:Survival with our radical.debridement[J].NZ Medj,1998,111:251253.
[5]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5116.
[6]何家亮,陈福真.急性坏死性筋膜炎附4例报告[J].实用外科杂志,1984,4:303.
. .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