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理解及答案解析——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思维》阅读及答案

《移动互联网思维》阅读及答案移动互联网思维阅读及答案移动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获取、交流和消费的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本文将从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概念、特点以及对生活和商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概念移动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并通过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开展合作、进行消费等行为时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
它与传统的线下思维、固定终端思维有所区别,更注重即时性、个性化、便利性和跨界融合等特点。
二、移动互联网思维的特点1. 即时性:移动互联网思维强调实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
2. 个性化:移动互联网思维注重个体的差异化和个性需求的满足,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定制的服务和产品。
3. 便利性:移动互联网思维追求便捷、高效和简单的体验,通过手机App、移动支付等方式,用户可以更便利地完成信息交流、购物消费等操作。
4. 跨界融合:移动互联网思维打破了传统行业和界限的壁垒,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
三、移动互联网思维对生活的影响1. 信息获取与传播更便捷:借助移动互联网思维,人们可以通过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获取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迅速传播出去,加强了信息的交流和互动。
2. 日常生活更智能化:移动互联网思维推动了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家居设备、实时监测健康数据等。
3. 个性化服务与体验增强:移动互联网思维注重个人需求的满足,通过个性化推荐、定制化服务等方式,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加贴心和专属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了生活质量。
4. 社交方式多元化:移动互联网思维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与朋友、家人保持更为紧密的联系,拓宽了社交圈子和交流的方式。
全国新2022届高考Ⅰ卷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看待网络文学的四个维度》《为网络文明建设贡献文艺力量》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看待网络文学的四个维度》《为网络文明建设贡献文艺力量》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可以说呈现比翼齐飞的景观。
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三股批评力量,即学院派批评、传媒批评和在线批评。
笔者认为,来自产业经济领域的“产经评论”可以视为第四股批评力量。
这一评论维度的产生,是基于网络文学在泛文娱产业领域的重大贡献和优质网文IP的跨界赋能与联动改编。
网络文学不仅在垂直领域自成一家,而且已成为泛文娱领域创作的重要生产资料。
作为当代重要的文艺景观之一,网络文学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跨界衍生能力,一直游离于文学内外。
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等经典理论话语显然很难对网络文学进行令人满意的解读和评价。
有没有可能在文学之外,找到一些新的方法对网络文学作出评估?实际上,无论是哪一个维度的评论,都离不开网络文学用户这一身份和作品价值这一维度。
本文从“有趣、有戏、有料、有道”四个价值维度谈谈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试图建构一个相对粗略,但也许更简单、更有效的评价体系。
“有趣”指的是网络文学的阅读价值。
这是网文基本的创作要求和基础价值。
在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怎样才能算“有趣”?不外乎是在人物设置、情节编制、语言生动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愉悦和满足。
用户点击、流量及互动评论是对一部网文作品是否“有趣”的最直接评价。
“有趣”的网文以爽感满足了一定受众的休闲欲望,这是网络文学繁荣的基础。
“有戏”指的是网络文学的IP价值。
IP价值指的是网文除在线阅读、有声作品和线下出版外在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周边开发等关联和衍生产业链上的价值潜力。
这一价值建立在网文的类型故事和故事的类型融合创新的基础之上,依托大数据并最终依赖行业判断,也就是产经价值评估。
一般来说,网文在“有趣”的基础上,在积累了大量粉丝的前提下,如果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类型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即在跨文本生产上具备潜在的改编和演绎空间,便具备了通常意义上的IP价值。
实用类文本网络媒体素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
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
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
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
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
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
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
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
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
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
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材料二: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使我们变笨了吗?几年前,畅销书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浅薄》,副标题是“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显然,他认为两络使我们变笨了。
因为我们在网络时代被信息包裹得喘不过气、选择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深度思考?那么,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来聊一聊戴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
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
但戴维·温伯格拒绝技术决定论,他在这本书里所做的更多是在梳理知识网络化的过程和现状。
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
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
纸是有限的这一点很重要。
首先,纸的固定形式,决定了思考的形式,它必须有开头,有论证,有结尾,它是线性的。
其次,也正是因为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出版。
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
纸上的信息是固定的也很重要,正因为此,它获得了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当然还有确定感,它的潜台词是,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
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
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
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
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
这种种不同,在戴维·温伯格看来各有利弊。
比如说,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高中英语2019版) 阅读理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含解析)(含答案)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李仕才Virtual worlds are also useful for children导读: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虚拟世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虚拟世界一无是处,但事实并非如此。
A research report says that virtual worlds can be important places where children practice what they will do in real life. The research was done with children using the BBC's Adventure Rock virtual world, aimed at those aged 6-12. ①It surveyed and interviewed children who were the first to test the game.The online world is a theme island built for the BBC's children channel by Belgian game maker Larian. Children explore the world alone but they use message boards to share what they find and what they do in the different creative studios in virtual space.At times children were explorers and they were social climbers ②eager to connect with other players. Some were power users looking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how the virtual space really worked. The children could try all kinds of things without having to ③be afraid of the consequences that would follow if they tried them in the real world. They learned many useful social skills and played around with their identity in ways that would be much more difficult in real life.According to the study what children liked about virtual worlds was the chance to create content such as music, cartoons and videos.The publishers of the report say that virtual worlds can be a powerful, engaging and real interactive alternative to more passive media. ④They urged creators of virtual spaces for children to get young people involved very early on because they really do have good ideas and they are very good critical friends.虚拟世界对孩子也有用根据一份研究报告,虚拟世界也是很重要的地方。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24-202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的大脑非常奇妙。
通常,大脑包括1000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都同其他10000个脑细胞相互联系。
这些细胞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精密的网络,正是这个网络控制着我们的言语、饮食、呼吸和行动。
虽然大脑非常复杂,但其大致外形却很简单也很对称。
但奇怪的是,直到最近科研机构还认为,但却是主次有别的。
他们认为,大脑左半球居于主要地位;而右半球只是辅助性的,居于从属地位,擅长逻辑思考和分析,符合我们对大脑的一切预期。
而右脑是无语言能力的,是一个已经退化的人类器官。
20世纪50年代,美国神经学家罗杰斯佩里发现我们的大脑的确分为左右两半,但他指出:“对于所谓的从属或次要的右脑,有些权威人士甚至还认为它没有意识,然而实际上当大脑在从事某些智力活动时,右脑并非不如左脑,它只是不同于左脑。
斯佩里写道:“大脑似乎具备两种思维模式,分属左脑和右脑。
”左脑负责顺序推理,擅长分析和文字处理大脑的左右半球并不像开关那样运作,一边接通后,另一边就会断开。
事实上,大脑的两个半球都会发挥作用。
此外,神经科学家一致认为,大脑两个半球的作用截然不同。
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
不知为什么,人类似乎很自然地倾向于以对立的方式来看待生活。
如东方对西方、火星对金星、理性对感性,以及左对右。
但通常情况下;如果非要如此,则会很危险。
比如,人就会变得冷漠;而空有情感却缺乏逻辑,钟表永远不准,公车也总是晚点。
说到底同样,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
它的两个半球是协同合作的,正如一个管弦乐队,都会使整个演奏十分糟糕。
正如麦克马纳斯所说:“无论人们多么想孤立地看待左右大脑,它们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单一整体,而右脑负责综观全局。
把左右脑结合在一起,人们就拥有了强大的思考能力。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然而,这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信息过载是指个体在面对大量信息时,由于超出了其处理能力,导致无法有效吸收和利用信息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认知效率,还可能引发焦虑、压力等心理问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B. 信息过载会降低个体的认知效率。
C. 信息过载是由于个体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的。
D. 信息过载只会引发个体的心理问题。
答案:D解析:原文提到信息过载不仅影响个体的认知效率,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因此选项D不正确。
2. 根据原文,信息过载可能产生哪些影响?(3分)答案:信息过载可能影响个体的认知效率,并可能引发焦虑、压力等心理问题。
3. 信息过载现象在数字化时代为何愈发严重?(3分)答案: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的提升导致个体面对大量信息,超出了其处理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
无论走到哪里,抬头望见天空中的云彩,总能勾起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云彩随风飘动,变幻莫测,正如游子的心情,时而平静,时而激动。
故乡的云,承载着游子的梦想和回忆,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港湾。
4. 文章中“故乡的云”象征着什么?(6分)答案:文章中的“故乡的云”象征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梦想和回忆,以及他们心中永远的港湾。
5. 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6分)答案: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对云彩随风飘动、变幻莫测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6.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文章最后一段强调了故乡的云在游子心中的重要性,深化了主题,使读者对游子的思乡之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材料一: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
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
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
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
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
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
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
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
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
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
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材料二: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
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
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
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
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
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
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
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
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
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材料三: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
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
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
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
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
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
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
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
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
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6.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6分)答案解析4.D5.B6.①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
②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
③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
④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解析】4.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
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
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A项,“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说法错误。
原文中说的是“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可见并不是“记忆退化”,只是“记忆策略发生变化”;也不是“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而是“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获取路径。
B项,“借助抽象符号”说法错误。
原文中说的是“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
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象征符号”不是“抽象符号”,选项偷换概念。
C项,“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说法错误。
原文说的是“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将家庭的教育角色边缘化和冲击、挑战学校教育,不等于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故选D。
5.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
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
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B 项,“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说法错误。
原文中说的是“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可见人可能被新技术控制不一定是由“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导致的,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6.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
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
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
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从材料一中论述的“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和“新媒体扩展了表达渠道”四个方面各自的正反作用来看,我们应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
从材料二中“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
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中可以看出,我们要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
从材料三中“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可以直接概括出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
根据材料三中澳大利亚、美国和我国内地的媒介素养策略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可以概括出我们要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