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李清照典衣买书出自何方?

李清照典⾐买书出⾃何⽅?《如梦令》常记溪亭⽇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昨夜⾬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剪梅》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这是李清照作为宋代⼥词⼈留下的不朽名篇。
李清照虽然不是⼀位⾼产的作家,其词流传⾄今的只不过四五⼗⾸,但却“⽆⼀⾸不⼯”,“为词家⼀⼤宗矣”。
“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易安体”的独特风格。
喜欢她的词就是喜爱那种凄美哀怨的笔调和婉约隽永的味道。
今天在⼀本杂志上读到⼀篇关于她典⾐买书的故事,甚感新鲜。
以前只知道她与丈夫赵明诚在青州“归来堂”和“易安室”间的猜书⽃茶,以及全宋词记载的《醉花阴》中咏菊名句的典故。
这两件⼩故事从⼀个侧⾯成为李清照阅读⼴泛、记忆殊群、词作凄婉的⼒证。
回到上⾯的典⾐买书。
古代⽂⼈是的确存在书痴的,此类的故事有很多,前有王⼠桢,后有曾国藩。
从这个故事,我更增添了对她的另⼀层的崇敬和喜爱,虽然⽹上也有⼈歪批李清照,但我不苟同可已。
于是来了兴致,想找到这个故事的典故或出处。
但令⼈遗憾的是,我只在《中国古代修⾝故事⼤全》、《意林》、《半⽉选读》等书刊上找到了相同的⽩话⽂内容记叙。
很显然,这不是我的⽬的。
我从书中表述的故事情节,进⾏了猜测:李清照典当新⾐,花费三⼗多两真⾦⽩银买的是《古⾦⽯考》的善本。
这让⼈联想到她的散⽂《⾦⽯录后序》。
《⾦⽯录》,这本倾注了李清照夫妇毕⽣⼼⾎的巨著,著录了他们所收藏的夏、商、周三代⾄隋、唐、五代⾦⽯拓⽚⼆千种,为⽬录10卷、辨证20卷、跋102篇。
因赵明诚⾃⼰⽣前已写了书的序⽂,列于书⾸,李清照⼜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
《⾦⽯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部关于⾦⽯收藏整理的学术著述。
李清照为之作"后序"之时,夫亡已六载,个⼈⽣活⼜⼏经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后序”。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过了很久,李清照仍在忘我地读着《古金石考》,越看越着迷。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她抬起头不好意思地对老者笑了笑。老者带着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唉,也是小老儿没用,祖上虽然是诗书世家,到了我这一代,竟然只能做个教书先生。也是时运不济,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对象儿了,只好忍痛将这部书拿来典当啊!”老人说着,显出一种舍不得的神情,他顿了一下接着说:“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交给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这儿等着,只想等个懂得它的人来,给它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识货的人!你要能买了它去,也算了了小老儿的一桩心事。”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唉,应急至少也得三十两吧。姑娘你看着给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点也没什么。”
李清照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词人,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的痴迷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弃,即使是姨母赠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当出去。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她从不像其它的女儿家对胭脂水粉兴趣浓厚,反倒痴迷醉心于读书。所以平时李清照出门逛街的时候,很少买针线首饰之类的东西,她最爱去的地方便是书市。
关于古诗的趣味故事

关于古诗的趣味故事1: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故事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情趣生活。
两个人在茶余饭后,随手觅得一本书,翻开一页,问着对方某事某人出自何书何句甚至何页,输者,直接泼茶于其胸间,茶香伴着亲昵,雅致而不流俗。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此典浣溪沙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她丈夫是金石学家。
2: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
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3: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
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老夫少妻,生活肯定不和谐。
有个年迈的七旬的老宰相,续弦娶了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夫人,生活很难让年少的妻子满意,这少夫人安耐不住寂寞,暗中与书童勾搭起来。
一个中秋夜,老宰相外出回家,听屋里传出一阵男女调笑之声。
他躲在窗下偷听起来。
李清照小故事简短50字

李清照小故事简短50字李清照:才女与忧伤的爱情故事李清照,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词坛第一女神”。
她的词作优美动人,充满忧伤和浪漫情怀,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除了她的文学才华,李清照的生活经历也充满了故事和传奇。
李清照是宋代朝廷官员李贺的女儿,她自小聪明伶俐,才情出众。
据说她六岁时就能作诗,八岁时就能写词,这让她的父亲倍感骄傲。
然而,李清照的家庭并不幸福,她的母亲因李贺的放荡生活而早逝,这对李清照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的不幸阴影下,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她的父亲很欣赏她的才情,亲自教她诗词,并鼓励她写作。
李清照从小受到了优秀的文化熏陶,她熟读经典,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了她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
李清照的才情和美貌吸引了很多追求者,但她的爱情经历并不如意。
她的第一段婚姻是被父亲安排的,她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人。
这段婚姻并没有给李清照带来幸福,她的丈夫对她冷淡漠视,甚至不闻不问她的存在。
这让李清照倍感失望和痛苦。
然而,正是在这段婚姻的痛苦中,李清照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如梦令》和《声声慢》等。
她的词作描绘了她内心的忧伤和对爱情的追求,让人感受到她的心灵的深处的痛苦和渴望。
在她第一段婚姻的失败后,李清照又嫁给了她的挚友和知己,也是一位文人柳永。
他们的婚姻开始是幸福的,两人相互欣赏,共同创作词作。
然而,他们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柳永因投靠错了主,被贬为官,这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痛苦。
在丈夫贬官后,李清照陪伴他离开京城,寄居在他的贫病村落。
她面对的是贫困和丈夫的病痛,但她从未放弃对柳永的爱和支持。
她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创作了许多感人的词作,如《如梦令》和《醉花阴》等,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然而,李清照的忧伤和苦难并未有好的结果,柳永在贫病中离世,让她失去了最亲爱的人。
李清照的爱情悲剧和她的才情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她的词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
李清照的故事_李清照历史小故事_传说

李清照的故事_李清照历史小故事李清照的作品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李清照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李清照的故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明水镇)。
她仰慕陶渊明,佩服他蔑视权贵、回归田园的精神,渴望寻找一份心灵的净土,于是,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为书房题名为“归来堂”,又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之句,自号易安居士。
清照的这个自号里,寄托了她的傲视情怀,即使身居陋室也觉得心安。
可是,她的心真的能安定吗?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学者。
他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
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识礼。
可以说,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里,她是在温暖中,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的熏陶,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再加上家中往来客人,多是文人政客、达官贵人,独特的政治氛围,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所以,她小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独特的环境氛围,文学艺术的濡养,很自然地熏出一颗诗心来。
清照用一颗敏感诗化的心,细细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寻觅着内心的美好和纯真。
她写景抒情,品评他人,头头是道。
她的才气也随着她的诗文,流传开来。
她十余岁时就作了《如梦令》,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
她在诗中享受着自然之美,她流连于花间溪畔,沉醉忘了归路。
同时,少年也是情窦初开之时,对异性有了敏感与好奇。
她在诗中编织着自己的爱之梦。
18岁那一年,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
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都出身于官宦之家,可谓门当户对。
他们都喜诗词,爱文学,日日在一起调琴吟诗,猜书斗茶,乐不可支,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金石研究。
特殊的家庭门第,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悦,他们的结合该是多么的幸福!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一对恩爱的鸳鸯,灵魂合一,爱心相印。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故事,她叫李清照。
李清照呀,是个特别聪明、特别会写诗的姐姐。
她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而且读得可认真啦。
有一次,她看到外面的花开得特别漂亮,就写了一首诗来赞美那些花。
她写的诗可美了,大家都夸她写得好。
李清照长大以后,嫁给了一个也很喜欢读书的人。
他们俩经常一起讨论诗词,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她的生活变得很艰难。
但是李清照没有放弃,还是坚持写诗。
她写的诗有的很开心,有的很伤心,就像她的心情一样。
小朋友们,李清照是不是很厉害呀?《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来听听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姐姐从小就特别聪明,她的家里有好多好多的书。
她每天都会读很多书,还会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有一回,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划船。
看到湖水清清的,岸边的柳树绿绿的,她心里特别高兴,回家就写了一首诗。
她结婚以后,本来生活很幸福。
但是后来发生了战争,她和家人分开了,这让她非常难过。
不过,她还是用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小朋友们,李清照经历了这么多困难,还能写出那么好的诗,我们要向她学习哟!《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小朋友,今天讲李清照的故事给你们听。
李清照呀,是个很了不起的姐姐。
她小时候读书可厉害了,什么书都能看懂。
有一次,她看到天上的月亮特别圆,就想到了远方的亲人,然后写了一首很感人的诗。
她结婚后,和丈夫一起过着快乐的日子。
可是后来,国家不太平,她到处流浪。
但她没有灰心,还是不停地写诗。
她写的诗有的像甜甜的糖果,让人开心;有的像酸酸的柠檬,让人想哭。
小朋友们,李清照是不是很勇敢很坚强呀?。
读《李清照买书》心得札记

读《李清照买书》心得札记暑假读完《李清照买书》这一篇文章后,我深心得札记触。
众所周知,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之所以成为著名诗人,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踏青时穿。
李清照在家很无聊,便穿上裙衫到书市里买书,她来到一个小角落,那里的摊主是位老者。
但奇怪的是,老者并不招揽生意。
她被地上的书吸引了,是本《古金石考》,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她抑制住惊喜,拿起书便翻看起来。
突然她回过神来问了老者:“您这书是要卖的吗?”后来她从老者口中得知这些书本来是不卖的,由于老者家里时运不济才出售此书。
现在应急至少也要三十两银子,今天落日老者就要出城了。
李清照只带了十两银子,于是她便把自己身上的新衣服典当了,用典当得来的银两买下了老者的书。
李清照能够成为诗人,这与她对书本和知识的渴望与热爱是脱不了干系的。
正是因为对书本的痴迷,她才会选择放弃即便是姨母亲手为她做的衣服,她也毫不犹豫把它典当出去换来自己喜爱的书籍。
有了更多的知识,李清照才有了后来在文学上的造诣。
她十分擅长写诗,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琴棋书画的熏陶。
她写的诗抒情优美,十余岁就创作了《如梦令》《一剪梅》《小重山》等佳作,都让人趁手叫绝。
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爱学习的人才能走向成功,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知识,使得自己的大脑更加充实。
成才的主要因素就是要不断地勤奋学习,要想实现理想必须要通过不断勤奋学习的途径,像李清照一样不惜用新衣换取知识,书籍是人类进步文明的阶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爱学习的人终将被淘汰!让我们大家一起携手共进,将家长与老师的“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李清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生活在宋朝。
她以其才情横溢的词作和坎坷的一生而闻名。
下面将以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来描述李清照的生活。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饱览了许多文学作品。
她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很早就展露出了对诗词的天赋。
在她16岁那年,她的词作被人发现并传播出去,迅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李清照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她的家族在政治上遭遇了不幸,被迫离开了家乡。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她感到孤独和无助。
然而,这段经历却激发了她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创作灵感。
李清照的词作主题多涉及爱情、离别和悲伤。
她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她的词作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
然而,李清照的个人生活却并不幸福。
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官员,两人感情疏远。
李清照对丈夫的不忠和无情感到了极度的失望和伤痛。
她的词作中流露出了对婚姻和爱情的深思。
尽管生活中的坎坷和困境,李清照依然保持着对诗词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度流传至今,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了痛苦和悲剧,然而她的词作却是美丽而不朽的。
她用自己的才情和痛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情感。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心声,更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思考。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词人的坎坷一生。
她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困难,我们依然可以用心灵的力量创造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睡前故事: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力以赴高度投入。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
一个人冬天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春意盎然,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
李清照不由自主地来到书市,在一个又一个的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东西。
她就这样以赏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走到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
那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着一个小摊,上面放着一摞书。
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揽顾客,好像并不希望自己的书卖出去似的。
李清照觉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过去,想和老者说几句话。
可是她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
她不禁大吃一惊,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她找过好多人帮着购买,结果都没有买到。
现在的李清照只见书本,不见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拿起一本便
翻看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
李清照手里紧握着书,急切地问:“老伯,您这套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
也是时运不济,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物件儿了,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交给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这儿等着,只想等个懂得它的人来,给它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识货的人!你要能买了它去,也算了了我的一桩心事。
”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唉,应急至少也得三十两吧。
姑娘你看着给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点也没什么。
”
没等老者把话说完,李清照把自己随身带的钱全部倒出来,仔细查点也不过十两左右,李清照显得有些着急,对老者说:“老伯,我今天出门仓促,没有带那么多现钱,你明日可否还来这里?我一定带多于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为难地说:“姑娘,不是我不答应你,我的盘缠早就用得差不多了,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
”
李清照一听,急忙抬头望天,这时已近日暮,就算雇车回家也未必能赶上。
她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看着李清照着急的模样,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说:“姑娘,你也不用太过着急,唉,就当是你和它没缘吧!也许有一天,你还能再碰上它呢。
”李清照听着老人的话,心
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帮不了老者,还失去了保存古书的机会。
她不自觉地握了一下衣角。
这一握让李清照有了办法,她立即对老人说:“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会儿,只一会儿就好!一定要等我啊!”然后转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里。
过了半个时辰后,老者见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
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
老者看着一个年轻姑娘家竟然为了一套书,不惜当街只穿着单衣薄衫,十分感动。
老者说什么也只要三十两,可是李清照没有让他再推辞:“老伯,您给我的可是无价之宝啊,若是今日我身边能再有些银两也会倾囊相赠的。
您就不用推辞了。
”然后,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贵的《古金石考》,穿着单衣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回家去了。
李清照后来成为我国文学的第一女词人,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的痴迷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弃,即使是姨母赠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