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合集下载

李清照典衣买书出自何方?

李清照典衣买书出自何方?

李清照典⾐买书出⾃何⽅?《如梦令》常记溪亭⽇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昨夜⾬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剪梅》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这是李清照作为宋代⼥词⼈留下的不朽名篇。

李清照虽然不是⼀位⾼产的作家,其词流传⾄今的只不过四五⼗⾸,但却“⽆⼀⾸不⼯”,“为词家⼀⼤宗矣”。

“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易安体”的独特风格。

喜欢她的词就是喜爱那种凄美哀怨的笔调和婉约隽永的味道。

今天在⼀本杂志上读到⼀篇关于她典⾐买书的故事,甚感新鲜。

以前只知道她与丈夫赵明诚在青州“归来堂”和“易安室”间的猜书⽃茶,以及全宋词记载的《醉花阴》中咏菊名句的典故。

这两件⼩故事从⼀个侧⾯成为李清照阅读⼴泛、记忆殊群、词作凄婉的⼒证。

回到上⾯的典⾐买书。

古代⽂⼈是的确存在书痴的,此类的故事有很多,前有王⼠桢,后有曾国藩。

从这个故事,我更增添了对她的另⼀层的崇敬和喜爱,虽然⽹上也有⼈歪批李清照,但我不苟同可已。

于是来了兴致,想找到这个故事的典故或出处。

但令⼈遗憾的是,我只在《中国古代修⾝故事⼤全》、《意林》、《半⽉选读》等书刊上找到了相同的⽩话⽂内容记叙。

很显然,这不是我的⽬的。

我从书中表述的故事情节,进⾏了猜测:李清照典当新⾐,花费三⼗多两真⾦⽩银买的是《古⾦⽯考》的善本。

这让⼈联想到她的散⽂《⾦⽯录后序》。

《⾦⽯录》,这本倾注了李清照夫妇毕⽣⼼⾎的巨著,著录了他们所收藏的夏、商、周三代⾄隋、唐、五代⾦⽯拓⽚⼆千种,为⽬录10卷、辨证20卷、跋102篇。

因赵明诚⾃⼰⽣前已写了书的序⽂,列于书⾸,李清照⼜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

《⾦⽯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部关于⾦⽯收藏整理的学术著述。

李清照为之作"后序"之时,夫亡已六载,个⼈⽣活⼜⼏经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后序”。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没等老者把话说完,李清照把自己随身带的钱全部倒出来,仔细查点也不过十两左右,出门时只想闲逛,没想着要买什么,没有多带钱啊。李清照显得有些着急,对老者说:“老伯,我今天出门仓促,没有带那么多现钱,你明日可否还在这里?我一定带多于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很是为难地说:“姑娘,不是我不答应你,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三天才等到你这个有缘人,可是我的盘缠早就用得差不多了,不可能再在这里住上一晚。更何况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
过了很久,李清照仍在忘我地读着《古金石考》,越看越着迷。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她抬起头不好意思地对老者笑了笑。老者带着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唉,也是小老儿没用,祖上虽然是诗书世家,到了我这一代,竟然只能做个教书先生。也是时运不济,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对象儿了,只好忍痛将这部书拿来典当啊!”老人说着,显出一种舍不得的神情,他顿了一下接着说:“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交给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这儿等着,只想等个懂得它的人来,给它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识货的人!你要能买了它去,也算了了小老儿的一桩心事。”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唉,应急至少也得三十两吧。姑娘你看着给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点也没什么。”
李清照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词人,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的痴迷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弃,即使是姨母赠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当出去。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她从不像其它的女儿家对胭脂水粉兴趣浓厚,反倒痴迷醉心于读书。所以平时李清照出门逛街的时候,很少买针线首饰之类的东西,她最爱去的地方便是书市。

关于古诗的趣味故事

关于古诗的趣味故事

关于古诗的趣味故事1: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故事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情趣生活。

两个人在茶余饭后,随手觅得一本书,翻开一页,问着对方某事某人出自何书何句甚至何页,输者,直接泼茶于其胸间,茶香伴着亲昵,雅致而不流俗。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纳兰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此典浣溪沙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她丈夫是金石学家。

2: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

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3: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

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老夫少妻,生活肯定不和谐。

有个年迈的七旬的老宰相,续弦娶了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夫人,生活很难让年少的妻子满意,这少夫人安耐不住寂寞,暗中与书童勾搭起来。

一个中秋夜,老宰相外出回家,听屋里传出一阵男女调笑之声。

他躲在窗下偷听起来。

李清照小故事简短50字

李清照小故事简短50字

李清照小故事简短50字李清照:才女与忧伤的爱情故事李清照,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词坛第一女神”。

她的词作优美动人,充满忧伤和浪漫情怀,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除了她的文学才华,李清照的生活经历也充满了故事和传奇。

李清照是宋代朝廷官员李贺的女儿,她自小聪明伶俐,才情出众。

据说她六岁时就能作诗,八岁时就能写词,这让她的父亲倍感骄傲。

然而,李清照的家庭并不幸福,她的母亲因李贺的放荡生活而早逝,这对李清照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的不幸阴影下,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她的父亲很欣赏她的才情,亲自教她诗词,并鼓励她写作。

李清照从小受到了优秀的文化熏陶,她熟读经典,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了她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

李清照的才情和美貌吸引了很多追求者,但她的爱情经历并不如意。

她的第一段婚姻是被父亲安排的,她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人。

这段婚姻并没有给李清照带来幸福,她的丈夫对她冷淡漠视,甚至不闻不问她的存在。

这让李清照倍感失望和痛苦。

然而,正是在这段婚姻的痛苦中,李清照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如梦令》和《声声慢》等。

她的词作描绘了她内心的忧伤和对爱情的追求,让人感受到她的心灵的深处的痛苦和渴望。

在她第一段婚姻的失败后,李清照又嫁给了她的挚友和知己,也是一位文人柳永。

他们的婚姻开始是幸福的,两人相互欣赏,共同创作词作。

然而,他们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太久,柳永因投靠错了主,被贬为官,这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痛苦。

在丈夫贬官后,李清照陪伴他离开京城,寄居在他的贫病村落。

她面对的是贫困和丈夫的病痛,但她从未放弃对柳永的爱和支持。

她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创作了许多感人的词作,如《如梦令》和《醉花阴》等,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然而,李清照的忧伤和苦难并未有好的结果,柳永在贫病中离世,让她失去了最亲爱的人。

李清照的爱情悲剧和她的才情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她的词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

李清照的故事_李清照历史小故事_传说

李清照的故事_李清照历史小故事_传说

李清照的故事_李清照历史小故事李清照的作品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李清照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李清照的故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明水镇)。

她仰慕陶渊明,佩服他蔑视权贵、回归田园的精神,渴望寻找一份心灵的净土,于是,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为书房题名为“归来堂”,又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之句,自号易安居士。

清照的这个自号里,寄托了她的傲视情怀,即使身居陋室也觉得心安。

可是,她的心真的能安定吗?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学者。

他出自韩琦门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

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识礼。

可以说,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里,她是在温暖中,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的熏陶,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再加上家中往来客人,多是文人政客、达官贵人,独特的政治氛围,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所以,她小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独特的环境氛围,文学艺术的濡养,很自然地熏出一颗诗心来。

清照用一颗敏感诗化的心,细细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寻觅着内心的美好和纯真。

她写景抒情,品评他人,头头是道。

她的才气也随着她的诗文,流传开来。

她十余岁时就作了《如梦令》,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

她在诗中享受着自然之美,她流连于花间溪畔,沉醉忘了归路。

同时,少年也是情窦初开之时,对异性有了敏感与好奇。

她在诗中编织着自己的爱之梦。

18岁那一年,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

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都出身于官宦之家,可谓门当户对。

他们都喜诗词,爱文学,日日在一起调琴吟诗,猜书斗茶,乐不可支,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有共同的志趣爱好——金石研究。

特殊的家庭门第,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悦,他们的结合该是多么的幸福!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一对恩爱的鸳鸯,灵魂合一,爱心相印。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故事,她叫李清照。

李清照呀,是个特别聪明、特别会写诗的姐姐。

她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而且读得可认真啦。

有一次,她看到外面的花开得特别漂亮,就写了一首诗来赞美那些花。

她写的诗可美了,大家都夸她写得好。

李清照长大以后,嫁给了一个也很喜欢读书的人。

他们俩经常一起讨论诗词,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她的生活变得很艰难。

但是李清照没有放弃,还是坚持写诗。

她写的诗有的很开心,有的很伤心,就像她的心情一样。

小朋友们,李清照是不是很厉害呀?《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来听听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姐姐从小就特别聪明,她的家里有好多好多的书。

她每天都会读很多书,还会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有一回,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划船。

看到湖水清清的,岸边的柳树绿绿的,她心里特别高兴,回家就写了一首诗。

她结婚以后,本来生活很幸福。

但是后来发生了战争,她和家人分开了,这让她非常难过。

不过,她还是用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小朋友们,李清照经历了这么多困难,还能写出那么好的诗,我们要向她学习哟!《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小朋友,今天讲李清照的故事给你们听。

李清照呀,是个很了不起的姐姐。

她小时候读书可厉害了,什么书都能看懂。

有一次,她看到天上的月亮特别圆,就想到了远方的亲人,然后写了一首很感人的诗。

她结婚后,和丈夫一起过着快乐的日子。

可是后来,国家不太平,她到处流浪。

但她没有灰心,还是不停地写诗。

她写的诗有的像甜甜的糖果,让人开心;有的像酸酸的柠檬,让人想哭。

小朋友们,李清照是不是很勇敢很坚强呀?。

读《李清照买书》心得札记

读《李清照买书》心得札记

读《李清照买书》心得札记暑假读完《李清照买书》这一篇文章后,我深心得札记触。

众所周知,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之所以成为著名诗人,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踏青时穿。

李清照在家很无聊,便穿上裙衫到书市里买书,她来到一个小角落,那里的摊主是位老者。

但奇怪的是,老者并不招揽生意。

她被地上的书吸引了,是本《古金石考》,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她抑制住惊喜,拿起书便翻看起来。

突然她回过神来问了老者:“您这书是要卖的吗?”后来她从老者口中得知这些书本来是不卖的,由于老者家里时运不济才出售此书。

现在应急至少也要三十两银子,今天落日老者就要出城了。

李清照只带了十两银子,于是她便把自己身上的新衣服典当了,用典当得来的银两买下了老者的书。

李清照能够成为诗人,这与她对书本和知识的渴望与热爱是脱不了干系的。

正是因为对书本的痴迷,她才会选择放弃即便是姨母亲手为她做的衣服,她也毫不犹豫把它典当出去换来自己喜爱的书籍。

有了更多的知识,李清照才有了后来在文学上的造诣。

她十分擅长写诗,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琴棋书画的熏陶。

她写的诗抒情优美,十余岁就创作了《如梦令》《一剪梅》《小重山》等佳作,都让人趁手叫绝。

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爱学习的人才能走向成功,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知识,使得自己的大脑更加充实。

成才的主要因素就是要不断地勤奋学习,要想实现理想必须要通过不断勤奋学习的途径,像李清照一样不惜用新衣换取知识,书籍是人类进步文明的阶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爱学习的人终将被淘汰!让我们大家一起携手共进,将家长与老师的“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李清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生活在宋朝。

她以其才情横溢的词作和坎坷的一生而闻名。

下面将以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来描述李清照的生活。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饱览了许多文学作品。

她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很早就展露出了对诗词的天赋。

在她16岁那年,她的词作被人发现并传播出去,迅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李清照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她的家族在政治上遭遇了不幸,被迫离开了家乡。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她感到孤独和无助。

然而,这段经历却激发了她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创作灵感。

李清照的词作主题多涉及爱情、离别和悲伤。

她用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她的词作深刻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了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

然而,李清照的个人生活却并不幸福。

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官员,两人感情疏远。

李清照对丈夫的不忠和无情感到了极度的失望和伤痛。

她的词作中流露出了对婚姻和爱情的深思。

尽管生活中的坎坷和困境,李清照依然保持着对诗词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度流传至今,被后世的文人所推崇。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了痛苦和悲剧,然而她的词作却是美丽而不朽的。

她用自己的才情和痛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情感。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心声,更是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刻思考。

李清照的简短小故事,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词人的坎坷一生。

她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困难,我们依然可以用心灵的力量创造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睡前故事: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李清照买书的故事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力以赴高度投入。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

一个人冬天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春意盎然,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

李清照不由自主地来到书市,在一个又一个的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东西。

她就这样以赏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走到了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

那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着一个小摊,上面放着一摞书。

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揽顾客,好像并不希望自己的书卖出去似的。

李清照觉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过去,想和老者说几句话。

可是她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

她不禁大吃一惊,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她找过好多人帮着购买,结果都没有买到。

现在的李清照只见书本,不见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拿起一本便
翻看起来。

不知什么时候,她突然猛醒这是人家要卖的书。

李清照手里紧握着书,急切地问:“老伯,您这套书可是要卖的?”老者点点头:“是啊,这是家传的一部古书,按理讲是绝不能卖的。

也是时运不济,家遭变故,实在是没有可以救急的物件儿了,可是,我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把它送到当铺,交给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这儿等着,只想等个懂得它的人来,给它个好归宿!姑娘,看得出你是个识货的人!你要能买了它去,也算了了我的一桩心事。

”李清照微笑着问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钱来应急?”老者说:“唉,应急至少也得三十两吧。

姑娘你看着给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点也没什么。


没等老者把话说完,李清照把自己随身带的钱全部倒出来,仔细查点也不过十两左右,李清照显得有些着急,对老者说:“老伯,我今天出门仓促,没有带那么多现钱,你明日可否还来这里?我一定带多于三十两来拿书,好吗?”老者为难地说:“姑娘,不是我不答应你,我的盘缠早就用得差不多了,我和家人已经说好,今天日落,无论这书卖不卖得出去,都要和他们一起出城回家的。


李清照一听,急忙抬头望天,这时已近日暮,就算雇车回家也未必能赶上。

她一时间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看着李清照着急的模样,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说:“姑娘,你也不用太过着急,唉,就当是你和它没缘吧!也许有一天,你还能再碰上它呢。

”李清照听着老人的话,心
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帮不了老者,还失去了保存古书的机会。

她不自觉地握了一下衣角。

这一握让李清照有了办法,她立即对老人说:“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会儿,只一会儿就好!一定要等我啊!”然后转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里。

过了半个时辰后,老者见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

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

老者看着一个年轻姑娘家竟然为了一套书,不惜当街只穿着单衣薄衫,十分感动。

老者说什么也只要三十两,可是李清照没有让他再推辞:“老伯,您给我的可是无价之宝啊,若是今日我身边能再有些银两也会倾囊相赠的。

您就不用推辞了。

”然后,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贵的《古金石考》,穿着单衣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回家去了。

李清照后来成为我国文学的第一女词人,与她对知识的热爱,对书的痴迷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痴迷她才可以有所放弃,即使是姨母赠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当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