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为言语智能而教:组块教学》讲座稿

《为言语智能而教:组块教学》讲座稿

为言语智能而教的组块教学实践薛法根老师讲座实录薛法根老师在名师优课2022年迎新春公益直播中进行了题为《为言语智能而教——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讲座,现在记录如下:一、组块教学的理论基础薛老师出示了如下一组数据测试:320525************这样的一组数据短时间内要记住真不容易320525 20210910 0354省市县年月日序号但是这样一分组就容易多了,它就是18位数的身份证号码18个数字:随意、零散、记不住、无用的3个数组:有意、结构、记得牢、可迁移组块:将零散的信息组合成更大意义的记忆单位。

心理学组块原理:减少记忆的数量,增加单位的容量,提高记忆的质量。

这里列举故事《晏子使楚》中,楚王因晏子个子矮小派人挖个洞让晏子从洞里进入楚国,晏子反击只有到了狗国才能从狗洞进入。

楚王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把门洞当狗洞,改变楚王态度,以强凌弱变成平等对话,改变了楚王的做法。

晏子用语言解决了问题,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这个故事藏着言语交际的定律,即最佳关联。

最佳关联:用最少的话让对方改变原有的想法或做法,达到交际目的。

还有一个理论是语用学关联理论。

语用学关联理论:运用语言解决真实而复杂的交际问题以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

语文学习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解决生活问题,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语文学习:一要靠记忆,理解与积累语言。

二要靠交际,运用与创造语言。

二、组块教学的核心思想语文是“根”的事业(母语,安身立命之本)教学是“慢”的艺术(语言靠积累,审美、文化需要岁月积淀)目标是“人”的智能(言语智能)课例《狼和小羊》的教学目标设计举例: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积累**词语;懂得**的道理。

能力目标:学习**朗读;根据**复述。

方法目标:联系**理解词义。

情感目标:体会狼的**羊的**。

这样的教学目标“不聚焦”,学生究竟要学到什么程度,目标太散。

接着是按常规教学设计28个问题,从头到尾按课文顺序来教。

2022《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读书感悟

2022《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读书感悟

《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读书感悟一直就喜欢薛法根老师,觉得他上课简约而不简单,幽默而又睿智。

但一直没有去系统地学习过他的组块教学。

这次寒假,特意买了本薛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

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已经是一本老书,关注语言的教学理念已经并不新鲜了,里面所列举的课例很多都是苏教版教材的,但我仍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引发人们思考的好书。

部编教材本身就很关注语文本体性知识的学习,但是组块教学的教学策略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仍具有指导意义。

打开书,首先看到的是薛老师为自己这本书所作的序《说自己的话》。

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说自己的话,就是不重复别人的话。

别人的话也许很有道理,让你受益匪浅,但究竟是别人的思想。

你说了一万遍,也只是重复了一万遍,不会变成你自己的话。

做老师的,不能把书本上、教参上,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话,简单地搬到你的课堂里,煞有介事地说给学生们听。

要知道,在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学生或许比你更早看到过、听到过这些有道理的话,甚至比你知道的还要多。

唯有你自己独到而深刻的思考和见解,才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才会唤醒那些倾听的耳朵。

当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心不在焉、听而不闻的时候,你先要检讨的是自己。

不读书,不思考,你就会变得平庸而无趣,到时候只能人云亦云,重复别人说过无数次的话。

联想到自己,我觉得这正是我要努力的地方,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最不缺乏的就是课堂实践,但缺乏读书与思考。

我常常以工作琐事太多为由,少读书,少思考,只满足于备好了课,完成了教学,改好了作业。

一日日耕耘于课堂,看似勤劳,也自诩勤劳,看到有学生上课不能专注于课堂,我常会觉得问题出在学生,但其实最该反思的是自己。

我喜欢开头的序言,它给了我阅读的期待,便忍不住读了下去。

阅读中,我懂得了“为言语智能而教”就是从儿童智能发展出发,确定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由此聚焦教学核心目标,重组语文教学内容,并贴近儿童的学习心理,设计板块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解决“高耗低效”的难题。

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追求

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追求

[摘要]言语的构建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言语构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材文本的言语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语言敏感、语言内涵以及语言底蕴等方面引导学生沉入语言世界,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以实现提升学生言语智慧的目标。

[关键词]言语智慧;语文课堂;语言内涵[中图分类号]G 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1)34-0046-02学习就是实现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收获到继续探索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拾级而上的过程,是视野渐宽、学识渐长的过程。

也就是说,教学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智力获得发展,知识、见识、胆识等都能得到增长。

而这些都属于言语智慧的范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发展学生的言语水平、提高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

一、关注语言敏感,触发学生言语智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触摸语言,使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增长。

(一)在反复诵读中激活学生言语智慧洪镇涛教授曾说“书不读熟不开讲”。

这种读主要是指反复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读漏字,不读破句,读出自己的感情。

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不需要教师的解说,学生就能自晓文章的意思。

在反复朗读中,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亲密触摸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认识与把握会逐步加深、增强,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繁星(一五九)》这首短诗,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所创作。

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整体入手,采取一遍又一遍朗读的形式来让学生获得对短诗的深入理解与感悟。

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短诗中的标点符号,理解诗歌所承载的情感;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模仿着读,读出短诗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对这首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上的风雨”“心中的风雨”这两句。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

薛法根:智慧的课堂与大道简约之美薛法根,男,1968年出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

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获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担任苏州市小学语言教育研究会会长,参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审工作,现任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

在《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60余篇论文,专著有《薛法根教学思想经典课堂》《智慧教学》等。

在翻阅语文名师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薛法根老师的大名总是与一些新鲜的语词连结在一起。

诸如“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让语文课充满智慧”,以及语文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生命拔节的声音”等等。

这些新鲜语词之所以“新鲜”,是因为它们透射出一种语文教育新思想的光辉,给人以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警醒与启示。

的确如此,当我们满怀着新奇的兴致走进薛法根老师“智慧课堂”的时候,在尽情领略其课堂教学的“大道简约之美”、倾听课堂教学“生命拔节的声音”的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是在继承教学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境域,是让语文融入生命的河流的大智慧、大气度和大风范。

关于薛法根老师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有不少生动的论述。

为使我们对这种论述有具体化、实践化的认知,在这里,我们不妨另辟视角,先来品赏一个小小的教学案例描述,然后叩问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秩序的建构与阐释: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线上各加一句话。

(生默读课文)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

(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

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

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第一篇: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于是,我们常常追问: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从中寻找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自己来重新定义:语文教学培养的是“理解与运用语言的人”,而不是“研究与谈论语言的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内因是言语智能;言语智能是言语智力的实践外化,即言语智慧技能。

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正在于此!“为言语智能而教”成为我们的教学主张。

由此,我们层层探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在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的秘密在于言意的转换规律;言意转换的规律在于言意联系的发现、掌握与重构;学会联系就能实现言意之间的自觉转换,便能生成言语的智慧技能。

语文组块教学的基本要义正在于此!“联结性学习、板块式课程、统整型实践”成为我们组块教学的实施路径,建设以言语交际功能为主线的语文组块课程,成为组块教学团队的核心目标和矢志追求。

第二篇: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组块教学赏析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组块教学赏析时间:2015-11-0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陈卫东点击:112次1.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提出并有效地实践了他的“组块教学”主张,请结合薛法根老师的相关课例分析“组块理解”、“组块过程”和“组块教学”之前的关系。

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实录片段T:除了写自己的生活,还写了景物。

用了两段话。

为什么写生活,还要写景物呢?读这两段,看你读出了什么? 2时17分54秒始 2时19分24秒T: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S:自由的的。

快乐的即自由又快乐美丽、生机勃勃漂亮、多姿多彩很大,什么都有(应有尽有)快乐、空气中弥漫着花香丰富多彩T:他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来的?S:从我家有个大园子,……样样都有。

看出美丽,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

(昆虫和你一亲友,喜欢风景,是吗))S:一切都活了……看出这个园子是自由的。

T:这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2016-09-20 薛法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

”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来源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

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

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

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第一篇: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让语文课堂闪动智慧的灵光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

语文的学习更应是智慧的行为,是智慧的结果。

所以,语文课堂必须紧扣学科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感悟,发现创造。

这过程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是生命形态的多彩绽放,是生成人的智慧的学习过程。

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让生命尽情地释怀,让智慧尽情地迸发。

因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氛围,释放智慧名师于永正曾经指点:“有情有趣真教学”。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学可言。

教师要具有人文情怀,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思考孩子的思考,营造民主融洽的教育情境和自由活泼的精神氛围,促进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从而投入到充满灵性的心灵感悟、沟通与对话等极具人文性的创造学习之中,才能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要想让课堂释放出智慧的灵光,首先就必须打破“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

我们应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

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没有了学生对“师道与讲台”的敬畏,课堂如一个磁场,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在这样的磁场中,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学习更具挑战,更有智慧。

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我经常对学生说,“老师最喜欢答错的同学。

”这实际上就是想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答错了不要紧,但要勇于说出自己的理由。

正如一位哲人说过,“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

”二、个性解读,闪耀智慧汉语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都蕴含丰富的内涵,能够精确地表达出细致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够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一种模糊的准确,极富诗意。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何为“清简”?在《汉典》中初见于《后汉书·赵咨传》:“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

”意为为官“清廉俭约”。

在以后的诗文中,则常常含有“简约”、“清新简练”等意味,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气韵闲旷,言词清简。

”明代袁宏道《哭刘尚书晋川》诗:“百八串珠不离手,言谈清简风飕飕。

”而在现代文本中,“清简”一词却似乎不常见到,倘若要用形象的方式诠释“清简”的内涵,不妨用三个隐喻:一是浅近中的深刻,如“禅”。

佛家善用浅近而优美的故事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空灵、智慧。

夏丏尊先生曾与弘一大师同住白马湖畔,见他只吃一道咸菜,便问“难道你不觉得咸菜太咸了?”答曰:“咸有咸的味道。

”后见他只喝白开水,又问“难道你没茶叶?不觉得太淡了吗?”答曰:“淡有淡的味道。

”明白如开水的清简之语,透露出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二是简约中的丰富,如“画”。

中国水墨画素来崇尚简约之美,《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独自垂钓,几笔微波外皆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面空旷寥廓、寒意萧条的气氛,给人留下意蕴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白石寥寥数笔,就把生灵活现又意趣盎然的虾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简单的线条与墨色,却蕴含了无比丰厚的韵味,正如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简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姿态,由简入繁易,而由繁入简难。

三是清淡中的诗意,如“茶”。

茶生于天地之间,本性清淡幽雅,一杯在手,清新淡雅,平淡的日子便弥漫着闲适与诗意。

常言道“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

这便是中国的“茶道”,也是中国人清简生活的诗意写照。

清简本源于生活,而与语文又有着天然的联系。

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2016-09-20 薛法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
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

”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来源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

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

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
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

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
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
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
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

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
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这样的引领揣摩中,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对言语表现形式的自觉关注。

而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声音,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在朗读训练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学习倾听自己朗读的声音,从语音的变化中感受课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感受语音中体现出来的特殊滋味,因为任何感情的细微差异都可以在言语节律、语调、语气中得到表现。

敏锐地触摸这些细微的差异,才可能让语言鲜活起来,才可能让学生对言语敏感起来,才可能生长出言语智慧的触角。

二、在解读体验中积淀
言语智慧其实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培植丰厚的言语智慧的土壤。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要充分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鼓励学生直面文本:
一是走进文本获得精神的丰富与提升。

文化、精神是通过言语这个载体传承与发展的,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丰富内涵,就是把一行行的语言文字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就能潜移默化地将潜藏于言语——语言中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构建起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

犹如在母亲的怀抱里吮吸乳汁获得成长一样,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在母语的怀抱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的过程。

因为,母语是我们生命的“根”、精神的“家”!走进文本,就是将自己的精神家园沐浴在民族文化的光辉中。

而这样的言语学习就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成为培植言语智慧的精神土壤。

二是超越文本获得言语的滋养与积淀。

学生在解读文本获得情意熏陶的同时,自然对言语的法则、规律以及言语素材(字词句篇)有了真切的体验,并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对文本情意的感悟,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

“一个人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他所听到、看到的言语是千差万别的,而对纷纷作用于他的言语又会表现出他主观的独特的选择性,因而被他内化的词语、句式必定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人,而用它们来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时也会有不同方式的组合。

”言语只有真正融化
为个性生命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才会适时迸发出来,成为智慧的言语。

三、在问题情境中生成
言语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一种建基于言语经验基础之上的,在生活中生成的言语智慧。

这种智慧绝不仅仅通过“言语知识-——言语能力”这样一种转化模式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学生无限的、自主的、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的。

因为语言只有在生活活动中、在生活交际中才具有显示的意义和价值,才为使用语言的人所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

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化的言语活动,学生的言语实践就难以产生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言语形成是先有言语经验,后有言语知识。

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试图通过告诉学生言语知识,然后通过情境运用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科学主义的言语训练模式看似科学合理,实则违背了学生言语能力获得的内在规律。

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逐步领悟汉语言的运用艺术。

而这种语言的运用艺术、表达智慧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的典型的言语个案体现出来的,所以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也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的情境实践。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蕴涵的、即兴生成的言语实践契机,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言语智慧解决问题,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

如教学《第八次》一课时,我发现文中布鲁斯王子动员号召人民起来抵抗的情节省略了,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一个想象补白的空间,便即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布鲁斯王子会怎样运用蜘蛛织网的故事来动员人民
呢?请你当一回王子,写一份简洁有力的动员书。

课堂上,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生:父老乡亲们、同胞们:苏格兰在经受侵略,苏格兰在经受磨难,苏格兰在哭泣、在流血啊!(师插话:以情动人,高!)(众笑)虽然我们一连失败了七次,但那算得什么?你知道吗,就连小小的蜘蛛都能坚持不懈,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

难道我们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师插话:以理服人,妙!)我们一定能像蜘蛛一样,获得第八次抵抗的胜利!勇敢的苏格兰人,拿起你的武器,跟我前进吧!(掌声)(师插话:身先士卒,鼓舞人心!算我一个!)(众大笑)
生: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失败了七次,但并不表示我们永远失败了。

(师插话:很有哲理!)你看,那只小小的蜘蛛,最终还是战胜了大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完整的网。

我们难道不如这只蜘蛛吗?面对侵略军,我们缺少的不是枪弹,不是战士,而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掌声)只要我们干第八次,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师:插话:假如第八次不成功呢?)不成功,便成仁!(众大笑)(师:你都牺牲啦?你应该还有第九次!第九次不成功……)我们还有第十次!第十一次!不成功誓不罢休!(师:这样好象太野蛮了,可以改成:不成功就……)誓不回家!(师:这样才是好男儿!)来吧,战士们,同胞们,胜利属于苏格兰!(掌声)
诚然,言语智慧的生成需要适宜的问题情境,更需要学生内在的情感撞击,善良的心地、积极的情感是言语智慧的催化剂,没有激情就没有智慧的激
发。

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充满智慧的,沐浴在言语智慧之中的语文课堂,才是诗意与幸福的!
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

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

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百余篇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