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维奇简介

合集下载

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

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

艺术借鉴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霍驭宇【摘要】马列维奇是几何抽象艺术的先驱和俄国至上主义的鼻祖,本文梳理了其至上主义绘画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他的至上主义绘画风格的形成经历了早期作品的印象派面貌、中期作品的立体主义及未来主义的特征、直至最后形成“白底上的黑方块”这样个性鮮明的艺术风格。

马列维奇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和艺术的方式,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列维奇至上主义感觉立体主义_、马列维奇的艺术经历马列维奇出生于地道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在糖厂工 作,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远离文化中心的乌克兰农村 的甜菜种植园中度过,甚至于最早对艺术的接触也是从农 民身上获得的。

农民们用油漆粉刷的屋顶、店铺的橱窗装 饰等乡村生活中的一切都让他觉得有趣,他开始观察周围 的世界并开始自己学习绘画记录着身边美好的一切。

马列维奇在农村长大甚至还读过二年的农业学院,但即 便是这样他一直都热爱绘画,认为绘画是自己真正喜欢并感 到快乐的事。

因此他决定在基辅艺术学院学习,但随着时间 的推移他发现自己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他梦寐以求的事情 就是去莫斯科学习绘画。

1904年秋马列维奇考人莫斯科绘画 雕塑建筑学院,并在俄罗斯的各种展览上看到当时流行的众 多艺术流派的作品,后期印象派、野兽派带给了年轻的他巨 大的思想冲击,俄罗斯最前卫的艺术思潮也感染着他。

二、至上主义绘画作品的形成过程马列维奇早期的绘画风格受晚期印象派的影响比较大,他喜欢描绘农村的风景和最朴实的农民,作品带有明显的现 实主义的因素,因此他早期的艺术面貌也被称作“农民的马 列维奇”,1905年的油画《卖花女》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1908年马列维奇观看了俄法现代主义艺术家共同参与的“金 羊毛”展览,他亲眼见到了塞尚、高更、雷诺阿、德加等大 师的原作,大大打开了马列维奇的眼界。

由于马列维奇非常 崇拜塞尚,因此见到了塞尚的原作也促进了其画风的转变,他开始致力于研究物像本身的结构,其1912年的作品《装黑 麦威士忌酒》就显示出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再偏向原始主义 的面貌反而表现出对立方体的喜爱,画家并不是想表现真实 世界的立体感,而是在展示立方体的形式。

马列维奇

马列维奇
马列维奇早期的作品揭示了画家几乎全部自己的求学历程,反映了前30年的西方绘画从印象主义直到未来主义的演变过程。马列维奇在其中又融入了一种源自于俄国圣像画的更具地方色彩的灵感,“原始农家”艺术与原始主义的纯净色彩及简单形体。
从1910年开始,他的艺术与俄国前卫艺术一脉相承。塞尚的分析立体主义与意大利画家的未来主义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列维奇继续探索符号与立体主义现实之间的差异,尝试消除作为具象艺术根基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对立,以及孤立“纯粹”的符号。因此,他在俄国诗人柯来伯尼科夫的影响下创造了不合逻辑的画,即“理性之外”的“跨越理性”的绘画。与具象图案和简单抽象相比,马列维奇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的形式,如方块。他不断探索着形体、色彩与空间的关系,断言:“如果想成为真正的画家,那么画家必须抛弃主题与物象。”以这句箴言而付诸实践的至上主义代表作《黑色正方形》,成为了现代艺术的关键之作。这是一幅绝对抽象的油画作品。马列维奇自己视此为艺术中纯粹创造的第一步。这是一幅对客观世界进行否定的至上主义作品。在《至上主义》中,大小不同的几何形体从线条到平涂色都在不断变化着,它们相互交错,重叠或避开。一条细细的黑线把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稍稍向上倾斜的黑色大四边形,它的右上角消失于画面之外;由几乎与平面平行的纯色图像组成的下半部分似乎更为稳定。从这幅绘画开始,马列维奇展开了构筑“无物象的世Suprematicist Composition: White on White,又译为《至上主义构图:白上白》
马列维奇曾经说过,“方的平面标志之至上主义的开始,它是一个新色彩的现实主义,一个无物象的创造……所谓至上主义,就是在绘画中的纯粹感情或感觉至高无上的意思。”在否定了绘画中的主题、物象、内容、空间之后,简化成为了最终的表现,人们的意识在接近于零的内容之中,最后在绘画的白色沉默之中,被表现出来。“无”成为了至上主义最高的绘画原则。

20世纪的艺术-至上主义-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20世纪的艺术-至上主义-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20世纪的艺术-⾄上主义-卡西⽶尔·马列维奇《⾄上主义构图》1916年马列维奇纽约时间2018年5⽉15⽇晚,佳⼠得纽约20世纪艺术周 “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本场共37件精品上拍。

其中,卡西⽶尔·马列维奇《⾄上主义构图》以咨询价形式上拍,6000万美元起拍,7600万美元落槌,加佣⾦最终85,812,500美元成交,约合⼈民币537,510,313元,创造了最贵的俄罗斯艺术品的记录。

俄国艺术家卡西⽶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在⽴体派的基础上发展出⼀种纯粹抽象的艺术形式, 表达了⾰命性的艺术理念。

最初, 马列维奇受到⽴体主义的影响, 但是他的⾄上主义在抽象道路上越⾛越远, 直到完全摆脱了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他在《从⽴体主义到⾄上主义》的宣⾔中解释了⾄上主义, 他认为⾄上主义是艺术创造中最具有灵性和纯粹的形式, 是⾄⾼⽆上的纯粹情感。

对于⾄上主义者来说, 客观世界中可被看见的现象本⾝是没有意义的, 有重要意义的是理性的感知, 与世俗物象⽆关的纯粹理念才是⾄⾼⽆上的精神存在。

这种理念应该通过最简洁、最经济的图形来表达。

1913年, 马列维奇创作出 “最经济的” 艺术图形, 这种图形⾮常极简, 他画出了著名的《⽩底上的⿊⾊⽅块》,这是⾄上主义的第⼀件作品,标志着⾄上主义的诞⽣。

马列维奇在⼀张⽩纸上⽤直尺画上⼀个正⽅形,再⽤铅笔将之均匀涂⿊。

观众们在这幅画前纷纷叹息,“我们所钟爱的⼀切都失去了……我们⾯前,除了⼀个⽩底上的⿊⽅块以外⼀⽆所有!” 不过在马列维奇看来,画中所呈现的并⾮是⼀个空洞的⽅形。

它的空⽆⼀物恰恰是它的充实之处;它孕育着丰富的意义。

他认为,观众之所以对该画难以接受,是因为传统绘画使⼤众习惯于那些⾃然物像的再现的作品,⽽没有理解艺术品的真正价值。

[1]《⽩底上的⿊⾊⽅块》1913年马列维奇马列维奇的画作是⼀种纯粹抽象的形式, ⼀种彻底⾮描述性的绘画风格, 在他的画作中, 艺术的主题是艺术家的理性感知和⼈格⼒量。

俄国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

俄国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

俄国至上主义大师马列维奇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1878年出生在俄国基辅一个糖厂工人家庭,虽然从小只受到很少的教育,但他少时就酷爱绘画。

1904年,马列维奇(26岁)前往莫斯科寻求发展,并被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院录取。

1907年,29岁的马列维奇的作品首次在莫斯科艺术家联展中出现,该展览名为“蓝玫瑰花环”,参展者还有后来的抽象主义绘画之父——康定斯基。

马列维奇参加了由“红方块王子”注1成员组织的展览,并受到了“红方块王子”成员们对艺术新形势探索精神的感召,也开始对法国印象主义大师赛尚(Paul Cezanne,1839~1906)提出的一切形体都是“由柱体、球体和锥体”等几种基本形体组合成的鲜明论点产生了兴趣,这些为马列维奇在1911~1913年间创作的“立体民族风情”系列打下了基础。

马列维奇一生的绘画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1911~1913年期间创立的“立体民族风情”系列。

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多以体现俄罗斯农民日常生活场景为主。

其中以《雪后的小村之晨》、《割草人》最具有代表性。

这些绘画的色调主要由红色、黄色、蓝色组成,这种三原色对比协调的运用不但使得整幅绘画冷中透暖,而且演绎出俄国强烈艳丽活泼的红绿民族色彩风味。

画中的人和物都以几何锥形和不规则梯形为基本形,每个几何形都是由暗到明的过渡色填充,通过巧妙灵活的搭配,让人物的体积感和画面整体的层次感跃然纸上。

第二个阶段是1913~1920年间的至上主义风格时期。

早期“立体民族风情”的探索,使马列维奇对于几何形萌发了更大的兴趣,随着后来俄国政治矛盾的加深,红色革命思想也深入进俄国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作为俄国前卫艺术领军人物之一,也开始进行有关新艺术风格的大胆尝试,这些促使了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创立,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盛开的最灿烂的花朵。

至上时期他抛弃了绘画中所有的具象形式,彻底地走向了至上风格。

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结为:一是以探索方块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段。

介绍一下设计师马列维奇谈谈他的设计风格对专业的影响

介绍一下设计师马列维奇谈谈他的设计风格对专业的影响

介绍一下设计师马列维奇谈谈他的设计风格对专业的影响马列维奇是几何抽象艺术的先驱和俄国至上主义的鼻祖,本文梳理了其至上主义绘画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他的至上主义绘画风格的形成经历了早期作品的印象派面貌、中期作品的立体主义及未来主义的特征、直至最后形成“白底上的黑方块”这样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马列维奇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和艺术的方式,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列维奇早期的绘画风格受晚期印象派的影响比较大,他喜欢描绘农村的风景和最朴实的农民,作品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因素,因此他早期的艺术面貌也被称作“农民的马列维奇”,1905年的油画《卖花女》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1908年马列维奇观看了俄法现代主义艺术家共同参与的“金羊毛”展览,他亲眼见到了塞尚、高更、雷诺阿、德加等大师的原作,大大打开了马列维奇的眼界。

由于马列维奇非常崇拜塞尚,因此见到了塞尚的原作也促进了其画风的转变,他开始致力于研究物像本身的结构,其1912年的作品《装黑麦威士忌酒》就显示出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不再偏向原始主义的面貌反而表现出对立方体的喜爱,画家并不是想表现真实世界的立体感,而是在展示立方体的形式。

这个时期,马列维奇的画风正式转向了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

马列维奇曾为未来主义诗歌《越过太阳的胜利》设计过舞台装饰,其中某些舞台设计的图案已经表现出“黑方块”的雏形,这是他至上主义艺术最早的开端,但这只是他自觉的探索,此时的他仍沉迷于未来主义之中。

在彼得格勒举行的最后一次未来主义的展览“0.10”上,他第一次向公众展示了他的艺术,《白底上的黑方块》标志着至上主义的诞生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让评论家和观众都觉得难以理解。

有些评论家认为这件作品空无一物,是荒谬的,但是马列维奇却将他安排在展厅一角的墙上,他认为白色的底代表了无限延伸的空间,黑色代表人类无尽的创造,因此至上主义的地位是最为崇高的。

这件作品是马列维奇为了表现抽象主义艺术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创作的,它不仅表现了至上主义所追求的内在和外在的无尽,更预示了现代主义艺术反美学和反艺术的发展趋势。

马列维奇简介及作品

马列维奇简介及作品
马列维奇


俄国 马列维奇 (1878-1935年) 卡西米尔· 马列维奇出生于俄国的克伊夫城,后到乌克兰的基辅学 习,逝于彼得堡。是俄国几何抽象画家,至上主义派的创始人。 马列维奇相继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影响,尤其倾向 立体主义,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创立了至上主义。 所谓至上主义是指他1913年从立体主义走向几何抽象时所用的名 词。它的表现手法最简单、最新颖:即白底上的黑方块,一切以 几何形为基础,而毫不寻求表现对象的绘画。它的成分是长方形、 圆形、三角形和十字交叉。马列维奇称至上主义是有创造性的艺 术,是感觉至上。他说:“对于至上主义而言,客观世界的视觉 现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东西是感觉,因而是与环境完全 隔绝的,要使之唤起感觉。”

1918年,马列维奇最著名的《白色 的白色》问世。这一标志着至上主义 终级性的作品,彻底抛弃了色彩的要 素,白色成为光的化身。那个白底上 的白方块,微弱到难以分辨的程度, 它仿佛弥漫开来,并在白炽光的氛围 里重新浮现。在这里,马列维奇似将 进入一种难以用肉眼看见,难以用心 灵体察,难以用感觉品味的境地,所 有关于空间、物体、宇宙规律的当代 观念,在这里都变得毫无意义。画家 所要表现的,是某种最终解放之类的 状态,即某种近似涅磐的状态,而那 细小的,难以看清的边缘,就是涅磐 留下的唯一具象痕迹。这是至上主义 精神的最高表达。“方形(人的意志, 或许人)脱去它的物质性而融汇于无 限之中。留下来的一切就是它的外表 (或他的外表)的朦胧痕迹。”
《 绝 对 主 义 的 创 作 》
生活启发:
生活启发:
生活启发:
生活启发:
生活启发:
生活启发:
生活启发:
生活启发:
生活启发:
学生作业

浅析马列维奇至上主义色彩的运用

浅析马列维奇至上主义色彩的运用

浅析马列维奇至上主义色彩的运用姓名:阮冬梅学号:51303011 日期:2013年12月13日摘要:马列维奇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为重要的现代派画家之一,他创造了一种极度简化的几何抽象绘画样式——至上主义,从而赋予十字形、圆形和正方形等最简单的几何形以“至高无上”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马列维奇黑色至上、红色至上和白色至上三个时期的至上风格作品形式的分析,探索其至上主义作品中关于色彩运用背后的意义。

找寻出他的黑色方块是对纯粹至上主义的探索;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到来,马列维奇受红色革命的影响,开始在至上作品中以纯粹的红色方块来演绎内心情感;又随着其事业开始走向顶峰,马列维奇更以白色方块来突出艺术至高无上的纯粹情感,最终演绎其内在情感的外在理性表达的创作理念。

关键字:马列维奇;至上主义;情感;纯粹引言卡西米尔·塞维里诺维奇·马列维奇,至上主义奠基人,俄国前卫艺术倡导者。

1878年出生于波兰,1895年进入基辅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后赴莫斯科继续学业,毕业于绘画雕刻建筑学校,之后从事绘画艺术活动。

马列维奇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创作时期到至上主义再到回归具象,而至上主义又分为黑色至上、红色至上、白色至上三个时期。

本文将简要讨论马列维奇至上主义时期的不同色彩运用背后的意义。

至上主义发展于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基础之上,至上主义直接取消绘画的对象要求,指出色彩才是绘画的本质,并且将此作为新艺术的首要性质。

用马列维奇的话说:“至上主义艺术就是在绘画中的纯粹情感或感觉至高无上的意思。

”在否定了绘画中的主题、物象、内容和空间之后,简化成了最终的表现,人们的意识在接近于零的内容之中,最终在绘画的白色沉默之中被表现出来[1]。

在于旧时代的决裂之中,马列维奇找到了指向未来的方向,他吸收从塞尚到客观立体派与未来主义的理论,结合自己的风格创作了至上主义。

马列维奇至上主义艺术观的提出有自身文化与社会动因。

一方面受社会宗教思想的影响,同时受十九世纪下半叶反学院派艺术运动的启发以及俄国国内革命与国际不断发生的战争为其艺术革命创造了条件。

诗歌中的论战|附马列维奇年表

诗歌中的论战|附马列维奇年表

诗歌中的论战|附马列维奇年表俄国的未来主义活跃于20世纪初,这是一个文学与艺术泾渭不分的时代,大批作家与艺术家在一个屋檐下,共同在先锋派的语境下推陈出新,进行着一系列实验性的伟大的创新活动。

1907年,马列维奇与克留恩结识。

1912年,又在在活跃的组织者大卫·布尔留克的介绍下,马列维奇与莫斯科的俄国未来主义人士赫列布尼科夫、马秋申、克鲁乔内赫等人相识,至少在整个20世纪10年代里,也就是马列维奇在去向维捷布斯克前,他深入参与未来主义者的艺术、文学活动,并成为其中的主角之一。

俄国的未来主义推崇从立体主义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构成绘画、雕塑、音乐与文学共同体。

因此,我们便能够看到马列维奇为《征服太阳》所作的舞台美术,也能够看到他那不合体例的诗歌。

在1915年发表《从立体主义走向至上主义》宣言之后,马列维奇就踏上了至上主义的征程,而他的未来主义战友不尽然能够接受他的转变。

在经过了维捷布斯克时期,以及艺术文化研究院中的酝酿后,于1926年末,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早已形成完整的学说体系。

此刻,也标志着马列维奇与未来主义者最后的决裂。

次年,马列维奇赴德,包豪斯本《无物象的世界》问世。

本文由罗佳洋译自俄文,感谢译者辛勤耕耘。

文|尼古拉·哈尔之耶夫译|罗佳洋责编|yyKAZIMIR MALEVICH|1879年2月23日-1935年5月15日Suprematist Composition: White on White|Malevich|1918诗歌中的论战|附马列维奇年表|1990本文3000字以内我的心灵像蔚蓝的大海,像渔夫手里那细密的渔网。

我从来不会生活在羞辱之下,哪怕被当做傻瓜。

——马列维奇[1]正如毕加索、毕卡比亚、克利、康定斯基以及20世纪其他的艺术革新者一样,卡兹米尔·马列维奇同样也作诗。

留存下来的既有其早期不带韵脚的、妄为的作品,也有为数不多的、超理性[2]的诗篇。

众所周知,马列维奇写过一篇极为出色的文章《论诗》(1918年),在文章的最后就附有一首超理性的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列维奇简介
个人简介:
俄国画家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至上主义艺术奠基人。

1878年2月11日生于波兰基辅的一个贫困家庭,具有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特色。

曾参与起草俄国未来主义艺术家宣言。

1935 年5月15日卒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

他从接受严谨的西方艺术美学的教育开始,后和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成一起成为早年几何抽象主义的先锋,最终以朴实而抽象的几何形体,以及晚期的黑白或亮丽色彩的具体几何形体,创立这个几乎只有他一个人独舞的至上主义艺术舞台。

“模仿性的艺术必须被摧毁,就如同消灭帝国主义军队一样。

”这就是他铿锵有力的表白。

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思想影响了塔特林的结构主义和罗德琴柯的非客观主义,并通过李西茨基传人德国,对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产生影响。

20年代初,苏联文艺界对非写实艺术不再包容和接受,马列维奇只得终止其对抽象艺术的探求,而以教学谋生。

1927年,他唯一的一本理论著作《非客观的世界》在德国出版。

1935年,他在贫困和默默无闻中离开人世。

生平简介:
1913年,马列维奇的立体主义突然转向一种图表式形象拼凑,构成半画谜,半招贴画式的性质。

这一幅《一个英国人在莫斯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幅画上,具体的形象以反逻辑方式并列,是一种前达达派的构想。

画上有俄罗斯教堂、马刀、蜡烛、剪刀、文字、锯子、鱼和梯子等等,这些在生活逻辑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完全按画家的自由意志杂乱地并存在画面上。

它们大小不均,事物间也毫无可供联想的因素。

十月革命后,马列维奇和另一位俄国画家--抽象主义绘画的创始人康定斯基同在苏联的“И30”工作。

他们作画,搞雕塑,还搞设计与舞台美术。

在工作中,他们联系现代的机械文明,开始探索自己将要发动的大规模造型活动,这就是“构成主义”新观念的起端。

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美术界受到西方现代派运动的启迪,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得非常活跃。

如拉里奥诺夫在实验“光辐射主义”,马列维奇在创造“至上主义”等等。

十月革命胜利后,这些俄国现代艺术流派的成员都满腔热诚地欢呼革命的到来。

革命结束了原来的艺术集团,他们又重新把它们集结起来。

而且这些崇尚现代派艺术的人被称作“左派”,尊重传统的巡回展览画派被划入“右派”。

马列维奇的“至上-构成主义”自称是左派画家。

马列维奇在1919~1921年间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教学时期,还大肆宣场他的抽象艺术的哲学观。

1926年,借
用康定斯基的理论写了一本书,名为《抽象世界》。

但终因不符合革命后苏联现实的要求而遭到人民的唾弃。

它只能得到西方现代派艺术家的同情与支持。

后来他在贫困与默默无闻中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