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
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展示】梯田景观图。
【提问】开发如此壮观的梯田是谁的汗水的结晶?
【展示】印第安人图片。
【捉问】请说一说哈尼族人是如何改造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的?
学生发言。
【总结】哈尼族人依据山势变化,因地制宜,修筑了梯田。梯田有数百级乃至上千级,仿佛一道道天梯从山顶上垂扯下来,直抵山脚。哈尼人修筑梯田,种植的主要足水稻。
布置作业:P40.
二次备课
板
书
设
计
与山为邻
一、垂直的生计
1.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
2.山上与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
教学反思
【展示】在“针叶林带”和“荒漠”之间的草地处,写上“春秋季牧场”。
【叙述】这里牧民们停留的时间很短,他们要在大雪封山之前赶到山谷间的冬季牧场。
【展示】在两个底下的三角形处写上:“冬季牧场”。
【提问】到了第二年春天,牧民们又怎样?
学生发言。
【叙述】对,到了第二年春天,牧民们又会返回到“春秋季牧场”。因为大雪先在这些低海拔的牧场融化了,绿色的青草长势喜人。然后逐渐往高海拔处慢慢融化。
课题: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周周
月日
教案数序号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提问】为什么可以种植水稻?种植水稻离不开水,高山上的水怎么米?又怎么利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1《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

- 板书设计:手工业经济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影响,重点突出手工劳动、生产规模、技术传承、劳动密集、产品多样性、组织形式、作用。
3. 经济形态的转变
- 重点知识点:经济形态转变的原因、过程、影响。
- 关键词:生产力、人口、市场需求、自给自足、商品经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工业经济。
课后作业
1. 结合本节课所学,请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劳动力密集、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支撑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手工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小、技术传承、劳动密集、产品多样性。手工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城乡交流、推动技术进步。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相关知识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垂直的生计》知识点。
2. 手工业经济
- 手工业经济的概念:手工业经济是指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经济活动,包括手工艺、家庭手工业等。
- 手工业经济的特点:生产规模小、技术传承、劳动密集、产品多样性。
-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如铁器制造、丝绸生产)、手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如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手工业经济的作用: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城乡交流、推动技术进步。
垂直的生计 教案

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之垂直的生计教案桐乡市求实实验中学沈华课程标准: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学要求: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导入新课视频:《南美洲·野生篇》,让学生从空中立体、直观的鸟瞰安第斯山脉,对安第斯山脉有个粗略的认识。
过渡:环境如此恶劣的安第斯山区,当地的人们是如何生产生活的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之垂直的生计。
提问: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奇或者疑惑的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
新课教学一、探寻奇特的自然环境1.找一找:请选择合适的地图来描述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
出示南美洲的地形图、气候图和政区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画一画:沿 5°S 画出该地区的地形剖面图。
3.算一算:假设山脚的气温为25℃,请计算海拔高度为1500米、3000米、4500米时的气温。
(通过画地形剖面图和计算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差异,让学生感受到安第斯山区地形的崎岖和气温随着海拔的变化。
)4.说一说:读图3--17《 5°S 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提问:我们看到这里的自然景观呈现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山区不同海拔高度,其降水和热量不同,形成山上山下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
不同的气候特点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
《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

《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第一篇:《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浙江省青田伯温中学任泓旭一、课程标准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欣赏图片】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学生答:美!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答:想!(一)寻找安第斯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二)探秘安第斯 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 2.【幻灯片展示5。
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学生回答:印第安人!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

《垂直的生计》教学设计泗洲中学金敏敏【导入】(呈现马铃薯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马铃薯,与水稻、玉米一样是世界粮食作物,你知道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哪里吗?(南美洲的秘鲁安第斯山脉和智利沿海一带)今天我们将进入秘鲁安第斯山区,去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
板书:秘鲁安第斯山区【第一环节】我们要寻找秘鲁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可以运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和政区图)呈现地形图,你找到安第斯山脉了吗?叙述:山脉是山地的一部分,多呈条带状分布,向两个方向延伸。
安第斯山脉从北向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再找找秘鲁,呈现政区图。
那么现在请同学说一说秘鲁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
表达地理位置有哪些方法?(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没有明确界线,但我们大致可以发现是有南美洲、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亚马逊平原的西面、太平洋的东岸?)【承转】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现在让我们走近秘鲁的安第斯山区,感受这里的自然环境。
【第二环节】请大家拿出学习单一,我们一起来查一查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情况。
(板书:自然环境).山地:由很多山组成,起伏很大,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
一座山从上到下可分为山顶(山脊)、山坡和山麓等三部分。
这里的地势高而险峻,很多高峰在米以上,中部地区的平均高度达到米,是名符其实的高原高山地区。
这里空气稀薄,环境恶劣。
.高原高山气候的特点是什么?气温和降水随着海拔高度而发生垂直变化。
同时由于是在山区,白天和晚上受到太阳热量不同,昼夜温差较大。
. 自然景观:热带雨林灌木和林地、草地热带草原—草原温带草原—积雪分布特点:随海拔高度不同而不同垂直变化。
我们知道气候会影响植被,而植被也可以指示气候,你能根据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判断不同高度的气候特点吗?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寒带,可见温度带也是垂直分布。
【承转】根据查找地图并分析我们发现了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具有着垂直分布的特点,这样严酷的高寒山区对人类活动造成了许多限制。
人教历史与社会七上《3.2第2课 与山为邻》word教案 (2)

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课时:1 时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②通过学习,形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知识与技能①会利用地形图、气候图等工具,及图片、文字资料获取所需的信息;②能根据资料说出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知道的不同生产、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课程序上课环节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让学生描述近日的气温情况,讲讲气温变化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觉。
熟悉的话题导入,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情绪和思维上作好进入新课学习探究的准备。
2、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垂直自然景观图,指导学生根据图册信息画出《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
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图来设置悬念,激发探究。
3、幻灯呈现:安第斯山区牧民图片,了解安第斯山区地区的民族。
对安第斯山区牧区居住的民族有一定的认识。
4、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放牧的?经过铺垫,对安第斯山区牧场的认识由感性进入理性。
5、结合《安第斯山区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图》,总结安第斯山区自然环境对放牧生活的影响。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有深刻认识。
6、课堂小结。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除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道理。
>对本堂课所学来一个升华,使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一个深刻认识。
作业1、**地区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请你为本县的旅游业发展提几条合理的建议?2、历史与社会读图填图册二、读图分析。
反思第二课与山为邻---山地之国课时:1 时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分析两地的自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②通过两地人们利用当地条件发展生产的事例,形成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安第斯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区自然环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与山为邻》教案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
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入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为什么可以种植水稻?然条件进行生产和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与册为邻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垂直的生计》七年级社会精品教案

3.2.1 垂直的生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描述了安第斯山区人们“靠山吃山”的生活类型,由于山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相同,山脉海拔、走向差异很大,因此呈现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本课展现了秘鲁山区印第安人的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本课主要阐述了三点内容: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学会分析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地理课让学生又爱又恨,他们很喜欢了解一些新鲜的地理知识,但有些概念对于他们来讲又非常困难。
而山区对于学生来讲相对陌生,而远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对学生来讲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要让学生引起足够的兴趣,我觉得有必要设置一些有趣的活动和环节,让学生对这个地方充满神秘感,带着好奇心开始安第斯山的探险之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能在地图上找到安第斯山脉。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通过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参与“走进秘鲁山区”等探究活动,体验印第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树立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第斯山区垂直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印第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教学难点:理解秘鲁山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演示法。
六、学习方法情境学习法、材料学习法、联想法、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书本、图册【新课导入】【展示:羊驼图片】T:老师想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可爱的动物图片,请你猜猜它是谁?S:羊驼。
T:你知道它的家乡在哪里吗?S:不知道。
T:他们住在南美洲海拔大约4000米的山脉上,请你告诉我确切的位置?(请同学到黑板上来确定位置)S:安第斯山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要求: 1.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设计,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 围绕“应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科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设计主题 3.字数要求 500 字以上; 4.必须原创,要要求完成,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此教学设计完成后,必须实践于学校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务必请同伴帮忙录制(借 助手机、DV 录制 10—40 分钟)完成阶段 3“课堂教学视频”上传,以及后期阶段 4“作业 三:教学反思”的提交任务
板书设计
垂直的生计
(秘鲁安第斯山区)
人早期的开发》 , 让学生了解 生的认识。)
印第安人很早就克服了恶劣 的生存环境创造了灿烂的文 明。 过渡: 在垂直的自然环境下, 人们又是如何来安排农业生 产的呢? 二、体验垂直的农业生产 【读出特色】出示《秘鲁山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表述能力) 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 指导学 生读图、分析:印第安人是 如何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 来发展农业生产的? 过渡: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 人们的生产,那么这里的印 第安人的生活又有什么特色 呢? 三、感受独特的生活方式 播放视频《土豆节》 小组讨 论: 感受独特生 活大概 8 分 (通过系列图片和文字材料,深化学 钟 体验垂直的 农业生产 5 分钟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南 (通过视频的欣赏,引起学生的关 导入 5 分钟 美洲·野生篇》 ,让学生从空 注,通过带着问题看视频,使学生学 之内 中立体、直观的鸟瞰安第斯 习如何有效收集和处理信息。 ) 山脉,对安第斯山脉有个粗 略的认识。请学生汇报自己 观看视频后, 了解到的信息。 一、 探寻奇特的自然环境
1、 选择合适的地图来描述安 第斯山脉出示《世界地形 图》 , 请学生在图上找到安第 自然环境的
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地形和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述 探寻 10 分 气候。 出示南美洲的地形图、 能力) 气候图和政区图。 2、 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 境 (1) 出示 《5°S 左右安第 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 观变化示意图》 , 假设山脚的 气温为 25°,请学生计算不 同海拔高度的气温。使学生 认识到:地势越高,气温越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运算,加深温 钟
题目
垂直的生计
年级学科
历史与社会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授课教师
孙晓萍
工作单位
秀洲区王店镇中学
1、阅读世界地形图,能够说出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 2、能够从地形图,气候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3、 通过对安第斯山脉典型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 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 教学目标 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大概用时 5 分钟左右 (使学生认识到:印度安人顺应 议一议 3 分
印第安人为什么要这样 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与 钟 发展生产?体现了什么科学 自然和谐相处。 ) 道理?
用箭头表示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完成板书设计
高山气候
生活特色
自然环境
山地地形
农业生产特色
山上:畜牧业 山下:种植业
1、 结合书本和视频说说秘鲁 生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山区的自 安第斯山区的生活特色有哪 然环境不仅影响当地的生产,而且深 些?(从衣、食、行等方面 刻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考虑) 2、 说说这些生活特色与自然 探究生活与 自然环境和 生产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环境和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何 关系?完成表格填写 【议一议】
重点:学会从各种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重难点 关键 难点: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电脑、电子白板,投影仪等 软件:wps 办公软件,windows 操作系统
这部分的教材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 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 境的特点。 从内容来说,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自然环境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特征, 这就为本课时的教学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时主要通过呈现不同的图表和地图, 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结合各自信息分析能力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 教学设计思路 从对象来说, 七年级学生从求知欲和好奇心,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 位,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 力比较欠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比较片面。为此,教师应侧重全面引导,锻炼学生多层 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低,即使是在赤道地区,高 差巨大的体会) 山的山顶也会终年积雪。 请学生进一步观察 《5°S 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 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 , 描 述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 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使学 生认识到:地势和地形的变 化会影响山地的气候,使得 山地的植被等自然景观发生 相应的变化。 (2)出示阅读卡《印第安 (通过系列图片和文字材料, 深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