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佛山介绍共41页
佛山介绍

黄飞鸿
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 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为近代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
……
李兆基
郑裕彤
叶问
叶准
关标 林世荣
康有为
梁广 梁赞 梁壁
曾荫权
詹天佑
杨国强
黄飞鸿
伦文叙
黄麒英
汤盈盈
舞文弄墨
通济桥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明代 这里为桥亭铺(水中,宛如天 上出现的一条长虹一样,荡漾于水中,古人以为 奇观,将它列入佛山八景之一:村尾垂虹。后人 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便是形容此般美景。
水左春右 ,联,联 艳:任: 称济得通 村万渡七 尾人头堡 垂之饮之 虹往马游 来 行 , , 曲 逸 桥 客 跨 寻
万福台 锦香池
中国是陶瓷之国,而 石湾是我国历史上岭南重 要的陶业基地,素有“南 国陶都”的美誉,以五千 年的制陶历史而闻名世界。 石湾陶业全盛时期,共有 龙窑107座,容纳生产工人 六万有余,赢得“石湾瓦, 甲天下”的声誉。 五百年来窑火不绝、 生产未断,世界罕见,已 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游客观光游览之余,还可 以参与玩陶、烧陶。
佛山特色美食:
佛山扎蹄
野鸡卷
盲公饼 大良崩砂
大良双皮奶
/show/mkGz9_HMO_RPd4n4. html 硼砂
炸牛奶
炒水蛇
伦教糕
西樵大饼
佛山柱侯鸡
李小龙
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是一位武术技击家、 武术哲学家、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著名华人武打电影 演员、世界武道改革先驱者,UFC起源者,MMA之父,截 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人。 /Album/327040/1/1/202712.htm
岭南文化佛山介绍

“石湾瓦,甲天下”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 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自古有“石湾 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 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 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 瓷活化石”。
“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 剧最早的戏行组织—— 琼花会馆。2004年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古人描 绘的“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南方铸造中心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西 汉,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 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 为南中国冶炼中心,以至 “佛山之冶遍天下”。张 心泰在《粤中小识》中道: “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 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 于佛山”。 岭南成药之乡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产品 种类齐全的古方正药历史有400余年, 涌现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 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 号名药。
行通济、无闭翳
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 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 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 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 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 “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无忧愁、无衰气。行通济 每 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九出十三归: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 意念。如今,则以防滑条取代台阶,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 念。 佛山街头,一到春节,不少小朋友都会举着风车出游逛街,随风转动的小风车成为节 日里一道温馨的风景。在广东的节日习俗中,风车是以转运为意头的节庆用品,象征 着“时来运转”或者是“一帆风顺”,一件小风车也寄托着人们在新的一年中全家人 都能幸福安康的希望。在传统的行通济习俗中,大人们手捧生菜祈求生财吉祥,孩子 们则会在正月十六那天手捧风车,在父母的搀扶下或者坐在父母的肩头走过通济桥。 此外,与风车一样,风铃也有一个相当好的寓意,就是预示着今年走完通济桥后会招 来福音。
佛山

著名景点
• 西樵山 ·佛山祖庙 ·顺德花卉世界 ·南海观音寺·南海影视城 ·佛山梁 园 ·南海 ·顺德清晖园 ·庆云洞风景区 ·庆云洞·三水市森林公园 ·梁 启超故居 ·南风古灶·九江璜玑自然保护区 ·三水荷花世界等.
地方美食
•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乡”,有许多风格各异的美食菜点, 小吃包括:佛山盲公饼、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双 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等等。 佛山的柱侯食品和顺德的“凤城炒卖”也是声名远播,值得一尝。 • 佛山酒楼食府众多,美食山庄林立,日夜营业,丰俭由人。其 中尤以顺德勒流和集北水蛇粥一条街生意火爆。来佛山不可不尝 的佛山金牌菜式包括:燕奶金丝球、荷香豉蒜肉、佛宾清香鸡、 金菊蟠龙鳝、煎焗钳鱼、鸳鸯彩虾彩、玉兰吉品鲍等。
地理环境
• 佛山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 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如春, 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 冲积出这片丰饶的大地。
著名人物
• 李小龙 • 叶问 • 黄飞鸿 • 康有为 • 伦文叙 • 陈启沅 • 陈铁军 • 詹天佑
佛山
• 市花:白兰花 • 市树:桐树 • 别名:禅 • 城市荣誉: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岭南成 药之乡;中国武术之乡;南国铸造镇
著名大学
• 南方医科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历史概况
• 佛山是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 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珠海,北通清远,毗邻港澳,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绿。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6002000毫米。自然资源主要有陶土、岩石、玻璃砂、稀有金属和塘 鱼、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等。 • 佛山毗邻广州,从而使佛山能充分接受广州的辐射和带动,与广 州共享交通网络资源、金融资本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实 现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加快区域经济网站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 构建“广佛都市圈”。
佛山的风土人情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手工业发达而著称海内外。
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佛山民间艺术,各具特色,通过剪、刻、扑、塑、扎、铸、绘、粘等工艺技法,制作出剪纸、扎作、彩灯、秋色(又称“秋景”、“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等)、陶艺、灰塑(包括纸扑、雕塑、雕刻、粘砌、铸塑等)、木版年画、书画等数十种艺术品。
佛山剪纸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统艺术,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
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佛山剪纸原以剪为主,后改用刀刻多用于节日喜庆及日常的窗花、刺绣雕刻图样、商标、礼品、装饰等。
佛山剪纸种类繁多,按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铜凿、纸写、银写、木刻套印、染刻、纯色等大类。
利用本地特产之色纸、铜箔等,施以剪、刻、凿等技法,使佛山剪纸形式多样,装饰性强。
纯色剪纸构图严谨,线条纤巧、秀逸流畅;衬色、写色剪纸色彩强烈、金碧辉煌;铜凿剪纸珠光闪闪,鲜明艳丽,别具一格。
佛山剪纸既继承保留传统艺术精华,又富有时代生活气息,在中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
其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术展览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还经常选送国外展出。
佛山秋色可分为秋色工艺品和表演艺术两大类。
民间有将秋色的种类按秋色艺术的表演形式,把以玲珑剔透的秋色灯出现于秋色赛会的,称为“灯色”,把观之为花车彩架,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者,称为“车色”,把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者,称为“马色”,以水为意境的各种舞蹈,如舞龙、采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等等称之为“水色”,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的,称之为“飘色”,出秋色时用竹竿挑起色架游行,称为“挑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剧者,称之为“地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秋色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树木、器皿、石山、人物等像生艺术品谓之“景色”。
又因佛山民间习惯把一出戏称为一套戏,故石湾居民把化装表演戏剧称为“地套”。
民间秋色艺人却惯用秋色艺术品的工艺特点和艺术表演形式加以区分,把秋色分为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十大类。
佛山文化

李小龙(1940-1973年)今佛山市顺德区人,原名李振 藩,是粤剧名丑李海泉的儿子。他从小跟父亲练武,拜名
师练过咏春拳。他在香港长大,在那里读小学和中学,后
来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读哲学系,靠半工半读维持学 业。在大学里,李小龙组织了一支有10多个同学参加的" 中国功夫队",常在校内表演。毕业后,他在西雅图租了 一个停车场的角落,开办中国武术馆,取名为"振藩国术 馆",苦心经营,边授徒边自练,武艺有更大长进,腿功 造诣精深。
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 市禅城区,祖庙从北宋元丰年 间(1078—1085年)始建,至 清代初年,这里逐渐成为一座 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 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光绪 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大 修,形成今日的祖庙建筑群。 祖庙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 里面的建筑装饰工艺巧夺天工, 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宫。
叶问,清未生于佛山,叶问在咏春拳术方面有着极 深的造诣,对咏春拳术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于二十二年间,把咏春拳散播到世界各地,使 咏春拳成为世界知名拳术之一。而且叶问的武德 人品已堪称楷模,所以叶问终老后咏春拳派同人 一致推崇他为一代宗师。 叶问以崇高的武德,推崇咏春拳的发展,堪为一 代宗师,最终将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近来,更有多部以叶问为题材改编的电影电视剧, 广受大众欢迎。
佛山石湾--珠江三角洲一颗璀灿明珠,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 东汉时期,这里的文化和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石湾素有"南国陶都" 之美誉,陶瓷生产始于唐,奠于宋,鼎盛于明清,今天已成为我国 最大的陶瓷产地之一。
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 史序篇。清代,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 生产和风格独特的陶塑瓦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 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的 生产,不仅经营着中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海上丝绸 之路"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 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为当时佛山形成与湖北汉口、 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列为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四 大聚"之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佛山传统文化资料

佛山传统文化资料佛山是著名的“艺术之乡”,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技术精致的佛山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地方特色,素负盛名。
那么,佛山传统文化有哪些呢?佛山文化艺术概览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
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
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在国内与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比赛一直占据前列。
佛山南狮有“狮王之王”之美誉。
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
狮子采青是集醒狮技巧、技艺于一身的表现,是传统舞狮中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青”,狭义上讲是一份彩物,代表狮子需要采撷、捕获的食物。
通常用几棵连头的生菜,扎上利是(红包),代表发财吉利。
也有在红包上扎上树叶,喻称事业有成。
都是吉祥如意,鸿图大展的意思。
虽说是采青图吉利,通常为了吸引来客与考究狮队的实力,客户会摆出各种青阵,狮队也会使出混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取悦于大众的欢心。
这是因为狮子采青,不仅考究狮队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神态的功架、技艺、智能,既使采青既增加了狮艺的观赏,又是一种互动的群众娱乐形式。
石湾艺术陶瓷俗称为“石湾公仔”,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
石湾公仔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
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与人性”的艺术效果。
自明代以来,“石湾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石湾艺术陶器其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数百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之为“石湾公仔”。
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公仔就开始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明代以后石湾公仔的生产进入鼎盛期,产品种类繁多,逐步分支为人物、动物陶塑、器皿造型、园林陶艺及微塑五大类,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工艺品。
岭南文化——佛山古建筑(整理)

岭南文化——佛山古建筑内容提要:岭南古为百越之地,由于受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等影响,岭南地区地古建筑具有其独特地特色.岭南地古建筑,是建筑与岭南园林地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地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地韵味.本单元从佛山地古建筑出发,通过对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祖庙.岭南四大名圆等古建筑地介绍,详细阐述岭南地各种建筑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教案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佛山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祖庙.岭南四大名圆等古建筑,了解岭南地建筑地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过程和方法:了解佛山古建筑地基本情况.通过收集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自己家乡地建筑风貌,并与佛山古建筑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岭南各种古建筑地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体会岭南文化特色,培养热爱家乡地情感.通过小组地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地品质与深入探究地精神.教案重点和难点:重点:岭南古建筑地历史.建筑类型.特点和风格.难点:分析佛山古建筑地特色,培养学生对家乡地热爱情感.教案内容:东华里东华里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保存最完整地清代城镇街道,原名“杨伍街”,在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以清初聚居此地地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至清乾隆年间改为“东华里”.嘉庆.道光年间,骆氏家族搬入东华里.该族中地骆秉章当时在朝中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曾对该里后半段北侧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将屋宇建得更为规整美观.清末,华侨富商招雨田家族又迁入该里.招雨田为市郊澜石石头乡人,初经商于佛山,后转香港创“广茂泰”洋行,发家成巨富后,将其东华里中段南侧地宅第进一步改建装修,遂成目前之面貌.东华里内街长112M,街首闸门楼尚存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地石刻街额,街道宽阔畅通,花岗岩铺砌地路面洁净平整.街内两旁地宅第俨然清代旧貌,因历来是官家富户所居,故无论建筑形式或装修,均极为讲究.巷内住宅,排列整齐,格式统一,均锅耳式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室内设置除个别略有改动外基本为旧貌.三水大旗头村三水区乐平镇郑村,当地人又称之为“大旗头村”,是粤中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地清代村落,至今保存完整.该村是一个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地建筑群,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地“三间二廊”式.前临半庙方圹,圹基砌以石坎,突出部份状如壶嘴;圹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地“文房四宝”齐全地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郑村地建筑群密集而整齐,小巷纵横,棋盘式地建筑布局具有便利交通,又有防火通道地作用.每小巷建有闸门楼,是防盗设施.郑村地下水道排水系统非常合理,所有屋檐地雨水排到天井小巷由“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全部排人水圹.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暗渠和疏浚作下水道.郑村地房堂全部建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地“分房”过程,这体现了粤中民居地家族繁衍地历史.随着一房一房分下去,每分一房人建一幢房屋建了房屋又建祠堂,家庙,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整齐.统一.密集地村落建筑群组.佛山祖庙没有到过祖庙就没有到过佛山. 祖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城区,据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供奉道教崇信地北方玄天大帝,名“北帝庙”.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因“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首”而被称为祖庙,1962年划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佛山市博物馆管理.祖庙建筑群占地3500平方M,由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地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清代建立地方行政机构之前,祖庙是处理地方事务地议事场所,异於一般神庙.它地建筑乃至装饰.陈设,全部由各行业捐奉而成,且大多是本地生产.佛山历史上著名地铸造.制陶手工业,其产品在祖庙有典型地表现.建筑地精巧瑰丽也反映着古代佛山地繁华.它是佛山地一份珍贵历史遗产.因此,一些前来参观地外国朋友将祖庙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四大名园东莞可园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三年后竣工.可园占地面积2200平方M,外缘呈三角形,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其建筑是清一色地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5.6M,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地邀石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它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它布局高底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地珍品.可园创建人张敬修,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清代广东地文化策源地之一.余荫山房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东南角,是清道光年间举人邬燕山为纪念其祖父邬余荫而建地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建成.该园以“小巧玲珑”地独特风格著称于世,赢得园林艺术地极高荣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占地面积1598平方M,坐北朝南,以廊桥为界,将园林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余荫山房吸收了苏杭庭院建筑艺术风格,整座园林布局灵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地手法,在有限地空间里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和廊桥等,在面积并不大地山林里,浓缩了园林地主要设施和景致,使有限地空间注入了幽深广阔地无限佳景.梁园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地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不同地点地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地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地“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地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地园林建筑式式俱全.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加上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形成特有地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是闻名遐迩地粤中四大名园之一.时至民初,一代名园已濒于湮没.鉴于其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对现存地群星草堂群体进行了抢救保护,1990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于1994年开始大规模地全面修复,总面积达21260平方M,依文物修复“修旧如旧”地原则,重现名园地精髓.顺德清晖园清晖园坐落在广东顺德市大良镇华盖里,是国内现存地一所著名地岭南园林. 清晖园与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一起,被人称为岭南四大名园,它们代表了我国古典园林地重要一支.清晖园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第,后为清朝进士龙应时购得,其后,经龙氏数代精心营建,格局始臻定型.近年来,顺德市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和扩建,面积扩大到2.2万多平方M.清晖园整体风格以雅致古朴著称,园内水木清华,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古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馆交互融合,纠集了我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于一身.突出了我国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地特点.造型构筑别具匠心,各具情态,灵巧雅致,门窗古朴精美,品味无穷.园内树木繁茂,品种丰富,多姿多彩,与古色古香地楼馆亭榭交相掩映,倘佯其间,步移景异,令人流连.思考题:1、除了课文中介绍地岭南古建筑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古建筑?2、你知道它们都有什么样地历史渊源吗?3、它们跟上面地古建筑地建筑风格有什么异同?岭南文化——佛山古建筑主要参考网站目录中国万景网 佛山市文化信息网 中国网 。
佛山文化

武术之城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又是闻名的武术之乡,是中 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清末民初, 佛山武术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武术家和武术组织, 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代表人物有黄飞鸿、黄麒 英)还有李小龙,咏春拳等不少拳种和流派其跟都在佛山。
佛山祖庙简介: 佛山祖庙始建于 北宋元丰年(1078――108 5)间,明洪武五年(1372) 重修,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是供奉北帝的神庙,因居佛山诸庙 之首,故称祖庙。 内现存金碧辉 煌的万福台――气宇轩昂的灵应牌 楼,碧水涟涟的锦香池,苍老而富 丽的灵应祠,前殿、正殿、后殿, 一气贯通,巍峨而立,气象万千。 这五部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 多为明清建筑,斗拱梁架均为优质 硬木接榫构成,层层架托,不用一 铁一钉,设计巧妙,技艺精湛,是 我国独具特点的建筑群之一,尤其 以装饰工艺精巧华丽而著称。
佛山岭南天地
佛山岭南天地以祖庙、东华里、历史风貌区为发展主轴, 用现代化的手法保护和改造片区内的22幢文物建筑及众多 的优秀历史建筑延续历史街巷,创造尺度适宜的开放空间, 佛山岭南天地规划净地面积52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50万 平方米,整个项目不会照搬上海新天地及该公司在内地其 他项目的设计模式和理念,将运用现代化的手法改造祖庙 东华里片区内具有典型岭南民居建筑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 其将包括住宅、办公楼、零售、餐饮、娱乐、旅游及文化 等多功能设施,延续佛山风情风貌,打造佛山新地标。
广东特色美食是由广州菜、潮汕菜、 东江菜组成。是以广州菜为主体及代表 的美食。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精细, 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品种多样。潮汕 菜以烹制海鲜、汤类和甜菜最具特色。 东江菜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 突出,讲求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 砂锅菜见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岭南文化佛山介绍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