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类提供⽂化⽣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类产⽣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化产⽣了⼴泛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然地理环境和⼈⽂地理环境。

⾃然地理环境,⼀般指⽓候、地形、地貌、⽔⽂、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环境⼀般指疆域、政区、民族、⼈⼝、⽂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这两⽅⾯相互作⽤,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个历史概念,这⾥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化发⽣发展的⽐较稳定的地理概况⽽⾔。

当然地理环境本⾝并不是⽂化,却是⽂化赖以产⽣的基⽯,对⽂化的发⽣、发展具有⼀定的物质上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作⽤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定程度上的作⽤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个民族的⽂化产⽣的动因、⽂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陆的⼀部分,中国地理⾯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样⼤,⼴⼤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化的滋⽣繁衍提供了⼴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

在数千年的⼈类⽂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化,在很⼤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块完整⽽⼴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明中,古埃及和巴⽐伦⽂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的沙漠,⼈类能够⽣存的地⽅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是中国历史的两⼤现象,但统⼀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传统文化的背景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亡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联系。

人类历史的行程,尤其是早期人类的历史活动,更是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东方文化的源头——古代中国,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

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

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封闭保守的地理环境也是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的联系和影响很少,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国人一系列独特的文化观念如知足者常乐、中庸追求平稳、和平的社会环境及“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和专制等官本位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特色。

中国农耕经济和专制统治的稳定性、持续性,又使得中国文化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忽视逻辑推理,包括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经验所得,如火药就是道学家在炼丹时发明的,许多历法、医术都是对观察、经验的描述和记录。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高考地理试题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也涉及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高考地理试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涉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从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就经常提到岭南文化、川滇文化等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岭南文化因岭南地区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川滇文化则因地处高原和盆地,受到高原气候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影响,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形成,也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会涉及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和水利文化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会提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农耕方式等问题。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在水利建设方面,我国古代农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统,保障了农田灌溉和产量的稳定;在农耕方式方面,我国古代农民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了多种农耕方式和技术,从而使得不同地区的粮食产量保持稳定,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

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除了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高考地理试题还会关注地理环境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会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历史地理试题中,会对唐代的京杭大运河和明清时期的长城修筑等重大工程进行分析,这些工程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产生了相互作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发展历程中,地理环境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气候等因素都会对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几个不同的案例,分析地理环境对这些方面的具体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九寨沟被誉为“人间仙境”,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山水环绕,地势险峻。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九寨沟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

当地居民长期以来在这片山水间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另外,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九寨沟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这也让当地人形成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并通过口头传统将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其次,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巴西的亚马孙雨林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片雨林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马孙雨林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各种生活所需的原材料,比如木材、水果、药材等。

此外,雨林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前往观光。

因此,雨林的存在不仅推动了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兴起,为整个地区注入了活力。

再者,地理环境还可以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

荷兰作为一个低洼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部分土地都处于海平面以下,荷兰人民长期以来依靠建设围堤和水道来应对海洋的侵袭。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了荷兰人对水利工程的熟练操作和管理能力。

他们开创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河网农业”和“湖泊农业”模式,发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和渔业,并成为欧洲的农业强国。

荷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支持,这也成为了他们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于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和艺术形式,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

中原文化: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 追溯至西元前约六千年至西元前约三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期。中原文化 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 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 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 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
2、政区 商周——分封制,秦汉——郡县制,东汉——州、郡、县二级制 元——行省制度,明——省府县,清——省府县,近代——省、道、县 现代——省、市、县。 3、民族和人口 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华夏族指汉族。 人口:特点是分布不均衡,人口迁移频繁。
01
中国文化的第二大特性是多样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
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 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这些都 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 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 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 使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虽偶尔有外 部文化传入,但都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 独立性。
09
的梅雨天气。
10
诗歌与气候
二、地理环境影响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 的深深影响。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 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 辽阔的地理环境。 历史上的东晋、南宋,虽然偏居一隅,但延续了中国文化。即 使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朝,汉族文化也能对他们潜移默 化,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汉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拥有广阔的回 旋余地,中国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

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① 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

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

下面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

早在2000 多年以前,中国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② 由于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

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

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

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

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

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

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

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
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

”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

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

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

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

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

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

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省的中部和北部、省南部、省的关中盆地、省的西南部和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

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

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

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

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

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

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

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

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

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

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

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

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

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

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

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

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
下,远方的各个强大的帝国都不能快速到达中国并进行战争。

中国历史上所遭受到的侵扰绝大部分是来自北方的。

中国的统治者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修建长城。

这样,中国的四方便都有屏障了。

而且,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结果不是战胜了中华文化,恰恰相反,他们被中华文化同化了,例如匈奴、鲜卑、羌族等。

因为他们的文化不能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他们成为了被征服者③。

在这种四面都有天然的军事屏障的条件下,中国没有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一次又一次的被蛮族征服,而是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延续了自己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并且保持了灿烂辉煌,中间没有大的中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西方殖民和侵略者没有能够到达中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地理环境的庇护。

三、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疆域的辽阔并且一直保持,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样广阔的疆域,地形地貌极为多样,有高山、河流、平原、高原等。

古代的交通不方便,这样的地形就很可能造成不可逾越的阻隔。

各个文化区之间缺乏交流,差异也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样式。

从整体来看,北方的文化一致性程度比较强,南方文化则各具特点。

从上古来看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差异。

在中国的中原和北部地区,出现的是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

特点是典雅温和,符合礼仪,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点。

而在南方,出现的是《离骚》这样的诗歌,表现出的是与诗经差异很大的特色。

呈现出了迷离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也是同两个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再如,由于横断山脉的阻隔,古代与中原的交通很不方便,有“天险”之称。

从考古发掘的三星堆文物来看,古代盆地的青铜器技术极为发达,阶层制度也与中原不同。

在更南方的岭南,差异就更大了。

由于距离海洋比较近,与外部交流频繁,中原王朝的控制又很难到达,这里的文化相对比较开放,人们的观念也与中原传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早期的对外贸易和开放港口出现在省,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这种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如此不同的各民族和各地区文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点,这种文化的多样性程度在世界上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四、自然环境对中国政治和民族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样的地理环境对阻挡外部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也造成了中国政治的超强稳定性和封闭,民族心理的自大和保守。

如果没有外部的入侵造成的危机,一个朝代基本上能够比较顺利地延续下去。

改朝换代不频繁。

而且政治制度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政治上的稳定性造成了文化的稳定性。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主流都是儒家文化,缺少变化。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也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以物产丰富而自傲,以“天朝上国”自居,造成了政治上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表现在民族心理上,这种安全的环境使民众安于现状,固守着农耕经济。

中国传统观念中特别重视家庭、宗族、血缘,同自然环境造成的农耕经济发达是不可分割的⑤。

“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是传统中国人很重要的心理观念。

和西方充满变化和冒险的海洋文化不同,因为自然环境的优越,中国一直都处在自己自足的状态中,统治者人民满足于现状。

在农业经济在稳定的同时,也造成了民族心理的保守和自闭。

古代中国对外部世界认识较少,缺乏融入世界的意识。

这样也造成了商业经济的萎缩,使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反过来又阻碍了政治的进步。

所以,在以西方为代表的海洋文明崛起时,中国人还醉在自己的富足中,丝毫没有警醒和察觉。

但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发展的起源。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文化概论》岱年、方克立主编师大学 19页
②《世界文明史》作者:马克垚大学第一编
③《中国文化概论》岱年、方克立主编师大学 22页
④《中国文化概论》岱年、方克立主编师大学 23页
⑤中国知网期刊《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左斌、向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