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
眩晕症的最好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最好治疗方法第一篇:眩晕症的最好治疗方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等。
对于眩晕症的治疗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疗。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眩晕症的常见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改善内耳和中枢神经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利多卡因、安坦和普通维生素等。
其中,利多卡因是治疗眩晕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它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缓解症状。
安坦是一种镇静剂,能够减轻紧张和焦虑,缓解症状。
而普通维生素则有助于加强内耳的代谢功能,有助于治疗眩晕症的症状。
二、针灸针灸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眩晕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传导,缓解肌肉紧张,对于治疗眩晕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需要找到专业的针灸师进行治疗。
三、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一种不需要药物介入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式有按摩、理疗、体操等。
按摩是通过按摩脖颈和头部的穴位,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
理疗是利用热、冷、高频电磁波等物理因素进行治疗。
而体操则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
综上所述,眩晕症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药物治疗、针灸和物理治疗都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进行治疗之前,需要保证身体健康和睡眠充足,避免激烈的运动和食用刺激性食物,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的症状。
第二篇:眩晕症的最好预防方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病人会感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为了预防眩晕症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眩晕症的基础。
需要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另外,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预防眩晕症的发生。
二、避免精神压力精神压力是导致眩晕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需要避免长时间的紧张状态和焦虑情绪,增强心理素质。
三、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使身体处于缺氧状态。
晕可平的功能主治

晕可平的功能主治晕可平是什么药?晕可平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晕眩的药物,其主要成分为双氢酮氯苯那敏,可以有效缓解眩晕、晕车和晕船等不适症状。
晕可平的功能主治晕可平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缓解晕眩:晕可平属于抗组胺药物,可以阻断组胺受体,从而减少组胺的释放,缓解眩晕症状。
2.减轻晕车晕船:晕可平具有镇静和抗呕吐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晕车和晕船引起的不适症状。
3.舒缓中枢神经:晕可平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头晕和眩晕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止吐作用:晕可平可以影响催吐中枢的化学传导,从而减少或停止呕吐反应。
使用方法晕可平的使用方法如下:1.成人每次口服10-20毫克,每日3次。
2.儿童因年龄不同,用药剂量有所不同,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最好在饭后使用,以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
4.用药期间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注意事项在使用晕可平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对晕可平或其他抗组胺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禁用。
3.晕可平属于镇静药物,会产生嗜睡和乏力等副作用,使用时需注意开车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操作。
4.晕可平和一些药物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时最好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5.长期使用晕可平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不良反应晕可平可能引起以下不良反应:1.嗜睡和乏力:由于晕可平的镇静作用,使用过量可能导致嗜睡和乏力。
2.口干舌燥:使用晕可平可能导致口腔干燥和口渴的不适感。
3.头晕和头痛:部分患者在使用晕可平后可能会出现头晕和头痛等不适症状。
4.胃肠道不适:晕可平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总结晕可平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晕眩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眩晕、晕车和晕船等不适症状。
它具有缓解晕眩、减轻晕车晕船、舒缓中枢神经和止吐作用等功能。
在使用晕可平时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眩晕片的功能主治

眩晕片的功能主治1. 眩晕片的功能眩晕片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适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1.缓解眩晕症状:眩晕片能够有效缓解眩晕症状,包括头晕、眼花、站立起立时的晕眩感等。
2.舒缓恶心和呕吐:眩晕片还具有舒缓恶心和呕吐的功效,可以缓解由眩晕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症状。
3.改善血液循环:眩晕片中的成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脑血管痉挛和缺血症状,改善脑部供血。
4.放松血管平滑肌:眩晕片中的药物成分还能够放松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提高血液流通,减轻血管痉挛引起的眩晕症状。
5.缓解精神压力:眩晕片具有镇静作用,可以缓解由焦虑、紧张等精神压力引起的眩晕症状。
2. 眩晕片的主治眩晕片适用于多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治:1.眩晕症:眩晕片是常见的治疗眩晕症的药物,能够减轻眩晕感、头晕、头痛等症状。
2.前庭神经炎:眩晕片对前庭神经炎引起的眩晕症状有明显疗效。
3.梅尼埃病:眩晕片可作为辅助治疗梅尼埃病的药物,减轻晕动症状。
4.脑供血不足:眩晕片可改善脑部供血不足,减轻由此引起的眩晕、头晕等症状。
5.高血压引起的眩晕:眩晕片对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症状具有缓解作用。
6.内耳结石症:眩晕片在内耳结石症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神经官能症:眩晕片对神经官能症引起的眩晕症状有改善作用。
3.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眩晕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仅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眩晕片属于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使用。
•按照医生的剂量和用法使用,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
•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如恶心、嗜睡、头痛等,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尤其是其他镇静剂、抗组胺药物等。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使用前需咨询医生的建议。
•药物过敏者慎用,如有药物过敏史,应告知医生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存放在儿童无法接触的地方,避免误食。
总之,眩晕片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症状和相关疾病的药物,具有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功能。
强力定眩片的功能主治哪些病

强力定眩片的功能主治哪些病强力定眩片简介强力定眩片是一种口服药片,主要用于治疗眩晕或头晕的症状。
其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和樟脑,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轻或消除眩晕症状。
强力定眩片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并在许多病例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强力定眩片的功能和主治强力定眩片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适用于以下病症:1.眩晕症强力定眩片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眩晕症的药物。
眩晕症是指人感觉到的自身旋转感或周围环境旋转感,常伴随头晕、恶心或呕吐等症状。
强力定眩片中的甘草酸能够舒缓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眩晕症状,樟脑则对抑制代谢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改善眩晕症状。
2.内耳疾病内耳疾病是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元炎(VN)等。
强力定眩片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内耳的平衡功能的恢复,可以明显减轻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症状。
3.高血压强力定眩片中的甘草酸具有降压作用,可以减轻或控制高血压引起的头晕症状。
对那些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头晕、昏厥等症状的患者,强力定眩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4.颈椎病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伴随着头晕、颈痛和肩背疼痛等症状。
强力定眩片可以通过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颈椎病引起的头晕症状。
同时,甘草酸还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以减轻颈椎病所引起的疼痛。
5.药物性眩晕强力定眩片还可以用于药物性眩晕的治疗。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利尿剂等,可能引起眩晕症状。
强力定眩片可以缓解由于药物引起的眩晕,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
强力定眩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强力定眩片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用法用量每次口服1-2片,一日3-4次,餐后使用效果更佳。
使用前请先咨询医生或药师,并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使用。
2.注意事项–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使用期间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眩晕症治疗药品

眩晕症治疗药品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患者在头晕、目眩、平衡失调等症状下常感到困扰。
为了缓解患者的不适,现代医学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眩晕症治疗药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眩晕症治疗药品。
一、前庭神经耐受剂前庭神经耐受剂是一类通过改善前庭系统功能的药物,常用以减轻眩晕症状。
它能够调节前庭神经的功能,提升患者的平衡能力,从而使眩晕症状得到缓解。
目前市场上较常见的前庭神经耐受剂药品包括倍他司汀、西洛他唑等。
倍他司汀是一种经典的前庭神经耐受剂,能够改善前庭传导功能,并减少其对迷路的兴奋作用。
通过调节前庭神经功能,倍他司汀能够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
在使用倍他司汀时,需注意副作用可能引起的恶心、头晕等不适感。
西洛他唑是另一种常用的前庭神经耐受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前庭神经的代谢降低其兴奋性。
西洛他唑广泛应用于眩晕症状轻、中度的患者,能够有效减轻病症,提升生活质量。
在使用西洛他唑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的问题,避免副作用带来的不适。
二、镇静安抚剂镇静安抚剂是一类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常用于治疗焦虑、紧张等症状。
对于眩晕症患者来说,焦虑紧张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镇静安抚剂在治疗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常见的镇静安抚剂包括帕金森病的治疗药品“苯海索”,这种药品具有镇静、抗焦虑等作用,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眩晕症状。
苯海索是一种广谱性的抗胆碱药物,其镇静作用通过阻断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传递实现。
苯海索在治疗眩晕症状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病症,提升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苯海索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如口干、食欲减退等,患者在使用时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不良反应的监测。
三、晕动病治疗药品晕动病是眩晕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常常与运动、旅行等相关,给患者带来困扰。
针对晕动病,医学界开发了一系列治疗药品,例如雷尼他胺、美索巴明。
雷尼他胺是晕动病常用的抗组胺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H1受体。
通过阻断组胺的作用,雷尼他胺能够减少晕动病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
眩晕症治疗方案

眩晕症治疗方案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头昏、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为了有效治疗眩晕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1. 抗眩晕药物:常用的抗眩晕药物包括东莨菪碱、安钠咖、甘露醇等,可以有效缓解眩晕症状。
但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
2. 镇静剂:对于由焦虑、紧张等情绪引起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镇静剂来缓解这些症状。
3. 血管活性药物:对于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眩晕症状。
二、物理疗法1. 物理治疗:如头部按摩、颈部按摩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2. 物理疗法:如艾灸、针灸等,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减轻眩晕症状。
3. 物理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等,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改善眩晕症状。
三、生活调整1. 睡眠调整: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改善眩晕症状。
2. 饮食调整: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控制眩晕症状。
3. 精神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尽量避免焦虑、紧张情绪,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四、康复训练1. 平衡训练:通过进行一些平衡训练,如平衡球、单脚站立等,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减轻眩晕症状。
2. 视觉康复训练:通过进行一些视觉康复训练,如追光运动练习、视觉跟踪训练等,可以提高眼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眩晕症状。
3. 肌肉放松训练:通过进行一些肌肉放松训练,如温水浴、瑜伽等,可以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眩晕症状。
五、手术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耳朵内有听神经瘤、梅尼埃病等引起的眩晕,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解决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眩晕症状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因此,在治疗眩晕症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眩晕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眩晕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眩晕片是一种中成药,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缓解眩晕症状:眩晕片有舒筋活络、镇痛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头晕、眩晕等不适症状。
2.改善血液循环:眩晕片中的有效成分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微循环,提高供氧能力,有助于改善头部血液供应。
3.调节神经功能:眩晕片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舒缓神经紧张,改善神经功能紊乱造成的眩晕症状。
4.缓解颈椎病症状:眩晕片还有抗炎作用,可缓解由颈椎病引起的头晕、眩晕等不适感。
5.促进睡眠:眩晕片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帮助改善失眠和睡眠质量。
用量指导眩晕片的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使用,一般情况下可按以下用量指导:•成人:每次2片,每日2-3次。
•儿童:年龄在12岁以上的儿童可按成人用量使用;年龄在6-12岁的儿童每次减量至1片,每日2次;年龄在6岁以下的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使用眩晕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忌与含有药物成分的食物一起使用,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2.若服用过量或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3.孕妇、哺乳期妇女及长期药物治疗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使用眩晕片后如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感觉眩晕加重或持续加剧;•伴有头痛、呕吐、意识丧失等症状;•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咳嗽、呼吸困难等。
注意事项:本文所提供的用量仅供参考,具体用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
结束语眩晕片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有缓解眩晕症状、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功能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眩晕片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用量调整,并注意禁忌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或有其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眩晕症的药物治疗

眩晕症的药物治疗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眩晕症的药物治疗眩晕为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发生障碍或平衡感觉发生障碍 ,患者感到外物旋转和自身有倾倒感 ,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严重者可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 ,执业药师、临床药师及医师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发现 ,许多药物对治疗眩晕症疗效较佳 ,值得推广 ,现综合报道如下 ,供广大有关人员参考。
1.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局麻药 ,临床上也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近年来发现 ,它不但有镇静作用 ,而且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和扩张周围小血管 ,使耳动脉痉挛缓解 ,迷路水肿减轻 ,内耳淋巴压力降低 ,从而有效解除眩晕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方法:①用利多卡因 1~ 3毫克 /千克 ,加入到 25%葡萄糖溶液 40毫升内缓慢静注 ,每日1次 , 7天为 1个疗程 ,直至症状消失。
②将 2%利多卡因 5毫升加 0. 9 %氯化钠溶液5毫升混匀 ,滴入鼻腔内 1~ 2滴 ,每 5分钟 1次 ,总有效率为 9 8. 46%。
③将利多卡因 50~ 100毫克加入到 50%葡萄糖溶液 40毫升中静脉缓注 ,每日 1次 ,连续 3天 ;同时口服 654- 210毫克 ,每日 3次。
5将利多卡因 200毫克 +复方丹参液16毫升 + 5%葡萄糖溶液 500毫升静滴 ,每日 1次 ,用药 1~ 7天。
9 8. 9 6%的病人在用药后(17± 8)小时见效 , 7天痊愈。
2.纳络酮 :纳络酮是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 ,能阻滞β -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 ,调节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释放 ,解除小动脉痉挛 ,从而改善脑微循环 ,提高供氧 ,恢复脑细胞功能。
用纳络酮 1 . 2毫克加入到 5%葡萄糖溶液 250毫升中静滴 ,每日 1次 ,共3天 ,治疗 69 7例眩晕症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一、前庭抑制剂表4-2 改善眩晕症状的常见药物药品名常用剂量(PO)镇静效应其他给药途径茶苯海明苯海拉明美其敏异丙嗪东莨菪碱麻黄素 25~50mg q6h 25~50mg q6h12.5~25mg q8~12h25mg q6h 0.3-0.5mg(经皮)25mg q6h ++++++++_ rectal, im, ivim,ivrectal, im, ivpo, sc, ivim1.抗组胺类药物该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H受体,抑制前庭神经元及脑干呕吐中枢,具有抗眩晕和止吐疗效,同时可以协同抗胆碱药物中枢效应。
副作用主要是镇静,服药期间应避免机械操作。
有时也可出现类似抗胆碱药物的口干、视物模糊等副作用。
2.抗胆碱类药物该类药物可以通过中枢抗胆碱作用抑制前庭系统活动,减轻眩晕症状。
副作用主要是副交感阻滞,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心悸等。
对于老年人,应谨慎应用,防止精神症状以及尿储留的发生。
3.吩噻嗪类药物该类药物最主要效应为止吐。
如氯丙嗪等有强效止吐作用,但对眩晕疗效甚微。
副作用主要是嗜睡、体位性低血压及锥体外系副作用。
4.安定类药物安定类药物如地西泮、罗拉西泮等可缓解患者急性发作期焦虑、恐惧情绪,并有协同的抗眩晕效果。
羟嗪作为兼有抗组胺和止吐作用的安定类药物,推荐剂量为25~50mg tid 。
二、血管扩张剂和改善脑功能药物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改善内耳和(或)脑组织的血供来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药物包括倍他司丁、氟桂利嗪、尼莫地平、银杏叶制剂等。
倍他司丁(β-Histine ),为组胺衍生物。
有强烈血管扩张作用,改善脑、小脑、脑干和内耳微循环,增加脑内血流量;可调整内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内耳淋巴液的循环,消除内耳水肿;可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
控制内耳性眩晕效果较好。
盐酸氟桂利嗪: 选择性Ca2+通道阻滞剂,可阻滞在缺氧条件下Ca2+跨膜进入细胞内;可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膜迷路积水,增加耳蜗内辐射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
对中枢及周围性眩晕均有效,10mg(65岁以下),5mg (65岁以上),qn,应在控制症状后及时停药,初次疗程常小于2个月。
治疗慢性眩晕症1个月或急性眩晕症2个月后,症状仍未见改善,则应停药。
第三节眩晕治疗概述一急性期治疗(一)急性期的一般治疗⑴注意防止摔倒、跌伤。
⑵安静休息,择最适体位,避声光刺激。
⑶低盐饮食。
⑷可低流量吸氧。
⑸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轻内耳迷路水肿。
(二)急性期药物对症治疗⑴扩血管:山莨菪碱、阿托品、倍他司丁。
⑵镇静:可早期适量应用(前3天),如鲁米那、非那根。
⑶止吐:胃复安、吗丁啉。
⑷脱水:早期限制进水量,可临时应用甘露醇125~250ml。
⑸有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的患者行心理治疗,需要时予药物治疗。
⑹进食少、呕吐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静脉补液。
二、间歇期治疗40%的患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可控制症状,40%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20%药物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
(一)一般治疗①避免水盐过量,忌烟酒,舒缓压力、改善睡眠。
②病因治疗:病因明确者积极根治。
(二)药物治疗原则⑴扩血管:钙离子拮抗剂、α1受体拮抗剂、山莨菪碱、组胺受体拮抗剂等。
⑵疏通微循环:东菱迪芙、凯时、维脑路通等。
⑶促进前庭代偿:可通过促进邻近神经元恢复,复苏休眠神经元,提高神经元敏感性;还可促进前庭中枢代偿。
药物选择有倍他司丁、钙离子拮抗剂、银杏叶制剂、其他中药等。
用药时间常需3~6月。
(三)特殊治疗⑴手法复位适用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⑵高压氧适用于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
⑶耳道压力治疗适用于梅尼埃病。
(四)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致残性前庭性眩晕。
据部位不同手术分为:外淋巴、内淋巴和前庭神经手术。
1.外淋巴疾病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患耳朝上,头部抬高30°~40°,内科对症治疗。
如上述治疗3周无效需手术探查,瘘口修补。
早期修补瘘口可控制眩晕并恢复听力。
2.内淋巴与前庭神经手术适应证: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梅尼埃病。
手术指征:经保守治疗1年以上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生活,可选择手术治疗。
(1)传统的手术方法前庭神经切除术:可出现中、后颅窝手术的并发症。
迷路破坏术:可导致听力完全丧失;后壶腹神经切断术易并发感音神经性聋。
(2)BPPV治疗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BPPV:术后用广谱抗生素及类固醇激素,以控制浆液性迷路炎。
多数病例眩晕立即减轻或消失,效果良好。
后半规管阻塞术改进,采用CO2激光阻塞,其优点为有效阻塞膜性半规管,而很少损害膜性半规管壁引起内淋巴液外漏,对膜性半规管的阻塞作用很象自身血液凝固栓塞的过程,避免了在骨性半规管管腔内进行机械地阻塞。
已有用微波技术行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BPPV的动物试验,效果良好,可能是一很好的改进方法。
(3)梅尼埃病治疗约5%梅尼埃病患者需手术治疗。
据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或破坏手术。
首选内淋巴囊手术,前庭破坏性手术不适于高空或机器旁工作者及年老体弱者;对仍有一定应用听力、语言感受阈及语言辨别率保存,对侧耳有潜在病变者应选择保存听力手术;因对侧耳听力差及前庭功能减退,患耳行破坏手术,前庭功能代偿较难。
双侧梅尼埃病,以淋巴囊减压手术为首选。
①保守性手术蜗球囊切开术:将内淋巴液分流至外淋巴腔隙。
内淋巴囊手术:内淋巴囊减压-乳突分流术、内淋巴囊减压-蛛网膜下腔分流术。
②破坏性手术特发性内淋巴积水及迟发性内淋巴积水患者,经保守手术无效,可手术破坏前庭神经功能,解除眩晕症状。
化学性迷路切除术:庆大霉素(链霉素)鼓室(圆窗)灌注:患者眩晕多能控制,且听力不变。
链霉素迷路灌注术:85%~90%患者眩晕控制,听力减退发生率高于30%。
迷路切除术:适用于致残性眩晕有重度耳聋、耳鸣者,对侧耳功能正常,无潜在病变。
可行经外耳道迷路切除术或经迷路前庭神经切断术。
前庭神经切断术:适用于梅尼埃病及其他周围性前庭神经疾病患者的患致残性眩晕,而应用听力保存者。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也可行后壶腹神经选择性切断术(五)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时手术使眩晕基本控制后,需选择应用康复手段利于缩短眩晕代偿期,包括被动运动促进前庭代偿;主动运动促进平衡功能恢复。
第四节常见疾病诊治一、前庭神经元炎(一)临床表现前庭神经元炎在眩晕疾病中占7.1%。
各年龄段均可受累,30~50岁为高发年龄,四季均可发病,秋冬多见。
目前病因不明,约50%~60%患者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故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或其所致变态反应有关。
常突发起病(可后半夜晕醒),剧烈眩晕,持续存在,常伴有恶心、呕吐。
眩晕因头转动(特别是头向病侧倾倒)及体位改变加重。
开始几天常伴平衡障碍而卧床不起(多卧于健侧)。
无耳聋。
症状一般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后逐渐减轻,一般2~4周左右缓解。
常伴自发性眼震,多为水平性眼震,慢相向患侧,一般数天后可消失。
前庭功能测定提示单侧前庭功能障碍,闭目难立征常阳性,直线行走偏斜,误指试验偏向患侧。
(二)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是一个半自限性疾病,故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眩晕症状。
表4-2所列前庭抑制剂有效,可加快症状缓解。
对于严重眩晕伴有平衡障碍或者反复呕吐的患者,可收住院加强支持治疗。
大多数病人在眩晕以及呕吐等症状缓解之后即可停止用药。
某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可更换另一种药物,亦可联合用药。
激素:为缩短病程,减轻临床症状,可应用激素治疗。
地塞米松10mg,静滴,5~7天后减量。
康复治疗见第三节,有利于缩短眩晕代偿期。
二、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一)临床表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疾病的25%。
Epley提出“半规管耳石症”学说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认为椭圆囊变性的耳石悬浮于半规管内淋巴液中,头位的改变使内淋巴液中比重大的耳石受重力作用而移位,产生“拔塞效应”,使壶腹嵴被牵引移位,刺激前庭神经出现眩晕和眼震。
根据受累半规管的不同,可将BPPV分为后、前、水平半规管BPPV。
其中后半规管受累最常见,可占80-90%;前半规管受累罕见,文献报道仅占2%。
该病平均患病年龄50岁,男女比例1:2。
眩晕与患者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特别头位改变,如坐起、躺下、床上翻身及低头抬头等。
患者喜欢保持某个体位,因为该体位不会诱发眩晕。
眩晕持续几秒至数十秒钟,一般不超过1分钟。
大多数眩晕,头位改变均可加重症状,但BPPV眩晕仅发生相应头位改变时,发作间歇期并无眩晕,但头昏可持续。
病程多变,症状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40%患者可在数月或数年内复发,少数患者可更长时间。
无听力改变。
体位改变引起眩晕需与体位性低血压鉴别。
(二)诊断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病史,位置性眼震诱发试验阳性。
神经系统检查正常及变温试验前庭功能正常。
1.位置性眼球震颤诱发试验对Bppv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Bppv 的诊断,因为并非每一次的头位改变都会诱发眩晕和眼震。
(1)Nylen- Barany 试验(亦称为Dix-Hallpike试验)具体做法: 将患者由坐位迅速改为卧位,保持头位向后仰30°,通常可以使患者头挂于床缘。
重复以上手法使头分别转向左右两侧45°,出现眩晕和快相向下(患耳)的旋转性眼震为阳性。
试验中头转向患侧出现眼震。
该试验阳性提示后半规管BPPV。
(2)仰卧侧头位实验:受检者坐位迅速改为平卧位,然后头向左或右转90°,出现眩晕和水平性眼震为阳性。
该实验阳性提示该侧水平半规管BPPV。
2.眼震的特点Bppv 眼震与眩晕症状发作时相和程度高度一致,另在潜伏期、时限、方向和疲劳性有自己的特点,常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位置性:特定头位时出现;潜伏期:眼震和眩晕通常有2~20秒的潜伏期;短暂性:眼震和眩晕一般不超过1分钟;疲劳性:反复诱发,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疲劳现象)。
水平或旋转性眼震常见,快相向患侧。
(五)治疗1.药物治疗表4-2中列出的药物对Bppv效果甚微。
2.手法复位目前对BPPV首选手法复位,目的是将悬浮在半规管中的耳石倒回椭圆囊内。
(1)Epley 手法复位:常用于后半规管BPPV,对部分前半规管BPPV亦有效。
具体手法见图4-1:A患者坐于诊疗床上,B治疗者迅速将其由坐位改为仰卧位,保持头位向后仰30°,通常将患者头挂于床缘,同时将头转向患侧约45°。
C改变头位为向健侧转45°。
D将患者头部连同躯体一起向健侧转动,侧卧使面部向地面。
E迅速恢复坐位,低头位。
每一体位维持时间为眼震完全消失时间,如眼震不明显,则维持30秒到1分钟。
(2)Barbecue手法:多用于水平半规管BPPV。
①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