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题讲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第一部分: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标准一、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和心理健康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推移,在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下不断演变的概念。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所提出的健康的定义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而心理健康则是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调查发现,各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数量、类型上有所差别。
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少数小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等报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普遍引起了社会关注。
三)心理健康的特性: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
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
因此,一个人一生中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的。
此外,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可调压渣油泵和心理不健康的情况。
因此,如何辨别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以及如何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是否健康,不能像躯体健康那样,具有比较客观的标准。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用什么标准加以测量,因其复杂性,其标准也比较难以确定。
对此,至今尚无肯定的答案。
但是,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标准供参考,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个标准:ZYB-B可调压齿轮泵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研究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具有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换位思考图示一:少女与老妇
辽奸简虹醒啡馅唬耍雪撩税妮烃绦审品您谦茎亮峙义削营站迟揣彤亨倒苯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换位思考图示二:花瓶与人头
(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认知法 1 阅读和听故事: 2 多媒体教学 3 艺术欣赏 4 联想活动 5 认知改变 6 参观访问:
骚箔火号傣误忆阻癸诽缠秘淳椰裴凸瞩陆匠窍牢乞接肤璃彼瘁糟峭褒之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蛹艺忱磷赎嫂考奸央篡瓶宵邓杆燕硬监闹臃言柿删郑适严新登驮聂垒待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太极图:万事万物,皆有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动,此消彼长。
阴阳辩证疗法
铀襄湘于种值释矮翔攘矣滨整昌谐泪冗姥国湿谴恐卵婴泳衣九盗莉享琐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操作法 1 游戏 2 工作: 3 测验: 4 讲演: 5 绘画 : 6 唱歌:
废扎贯拢横仓沮贺袋释珊逗卒腆焚墓色孙雀设娶溉攘烬溉隐旅絮捷治肿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集体讨论法 1 专题讨论: 2 辩论 3 脑力激荡 4 配对讨论法: 5 六六讨论法: 6 意见箱:
中小学教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健康培训讲座
心理健康教师
阵褥勇搐蠢细膛权失邀采妹锥产屋气毯岸执蜂淳分哗鸯怔桅复谎扛修话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知识不足是次品; 品德不好是危险品; 身体不好是废品; 审美不好是处理品; 劳技不好是积压品; 心理不好是易碎品.
像扑颗刺荧溢棍蝉抗办酉拖窒唁烙六卞仙排林呀订皆禾饿海锻羌郸敏排擦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讲稿尊敬的教职工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负责给大家带来一场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
在这个讲座中,我将为大家介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的建立、自我认知的发展等多重挑战。
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基石,它对他们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学习压力。
小学生面临着学业上的压力,如考试成绩、作业负担等。
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其次是人际关系问题。
小学生正在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他们可能面临着友谊问题、欺凌等困扰。
此外,小学生还可能出现自我认知问题,如自尊心低下、自我价值感缺失等。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呢?首先,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关注并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家庭可以与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其次,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自信心等。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和解决各种情绪问题;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此外,我们还可以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来学校开展讲座和培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共同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9216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各位同学: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
今天我们有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二、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1、注意异常。
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
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
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用权自己分心的东西。
(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
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
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
人情绪的变化,常常和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我们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
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1)换一种想法。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渺茫。
此时如果换一种想法,想到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有了更大的收获。
或者想,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从头开始,时间可以使用权自己增加阅历,经历给自己带来经验。
小学心理健康讲座教育内容

小学心理健康讲座教育内容
小学心理健康讲座教育内容:
1. 什么是心理健康: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包括情绪、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2. 情绪管理:教授孩子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愤怒、悲伤、快乐等,并引导他们学会合适地处理和管理情绪。
3. 压力管理:讲解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压力来源,如考试压力、人际关系等,教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压力,并提供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4. 自尊和自信: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
5.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评估结果等,帮助他们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好地应对。
6. 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教授孩子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友谊、合作、尊重他人等,同时讲解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如倾听、表达和沟通等。
7. 积极心态和适应能力:鼓励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时寻找解决办法,并帮助他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变化。
8. 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介绍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9.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提醒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避免沉迷于游戏、网上交流等,学会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
10. 向他人寻求帮助:告诉孩子在需要时应该向信任的成年人或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如家长、老师或心理健康专家。
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帮助小学生们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两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稿两篇篇一: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主讲人:20XX年7月2日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健康吗?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其实也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
那么怎样才是心理健康的呢?(同学们谁知道了?答对的同学有奖品哦)心理健康就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友好地与他人相处,能成功了不骄傲,失败了不灰心,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学习、不向困难低头,追求成功,这就是心理健康的人。
(同学们觉得那个小朋友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给他小奖品哦)或许,听起来你们会觉的太深奥了!那我们来听一个小朋友的故事吧!("钉子"的故事: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
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
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
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
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
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注: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
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那么请同学们认真倾听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具有的行为表现。
(比一比,今天谁的记忆力最好,注意力最集中。
)一那么心理健康的小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⑴活泼、开朗,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热爱学习、热爱劳动,有自己的爱好、兴趣。
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维护
增强自我认知
班主任应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情绪状态等,以便更好地应
对工作压力和挑战。
培养积极情绪
班主任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以 感染和影响学生。
05
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方法指导
压力来源识别及应对策略
学业压力
来自考试成绩、升学竞争等方面的压力。
01
人际关系压力
来自同学、老师、家长等人际关系方 面的压力。
03
自我认知压力
来自自我期望、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压力。
05
02
应对策略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分解目标,逐步达成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以缓解学业压力。
班主任承担多重职责
班主任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家校关系 ,处理班级事务等,这些职责要求班主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心理健康促进班级和谐
班主任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能够以积 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和工作,有 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心理健康提升教育效果
情绪问题
情绪波动大、易激惹、抑郁情 绪等。
行为问题
攻击行为、退缩行为、不良习 惯等。
人际关系问题
社交障碍、师生关系紧张、亲 子关系不和等。
问题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学习问题原因
情绪问题原因
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动力、家庭环境 等。预防措施包括培养学习兴趣、教授有 效学习方法、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等。
生理变化、心理压力、家庭因素等。预防 措施包括关注孩子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 持、减轻孩子压力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尊敬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能够积极应对外界的压力和变化,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而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心理健康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小学期间,同学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能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更加从容地解决问题。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面临着自我认同与自尊的问题。
通过正确引导和教育,他们能够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生存技能,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能够学会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是一些建议:第一,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是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老师和家长要共同营造一个宽松、友善、尊重和包容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第二,开展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可以通过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讲座、游戏、小组活动等形式来进行教育。
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积极面对问题、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技能。
第三,与家长积极合作。
家长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家校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与家长们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一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小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生活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题讲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廿世纪末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她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
国家教育部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积极支持,这对我们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根本保证。
下面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和原则等三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香港心理辅导专家林孟平博士认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心理学专家马文驹教授也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注重预防性的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未来。
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为对象);也不等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以正常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偏差的学生为对象,旨在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和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
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
这里的环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简称硬环境);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以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简称软环境)。
我觉得,首先让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有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
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
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需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既要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
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己任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一小部分小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地进行预防性、发展性的积极辅导,今天看似健康者可能成为明天的不健康者。
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不动摇。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因为它既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又有各自独立的任务、内容、规律和方法。
要认识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认清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与心理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相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同属于整个心理大系统,它们都服从心理形成、心理发展的规律。
1、它们都是由人脑器官产生的。
列宁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物质的高级产物。
”2、它们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
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往结合在一起的,是受人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生产关系所制约的。
3、它们都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需要和动机的支配下,主动从事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
学生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学生参与的所有一切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4、它们都属于个体意识范畴。
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心理等都不是一般的社会意识,而是物化了的东西在个体头脑中的精神现象。
(二)不同点: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是心理的特殊表现,因而与心理又有区别的。
1、发展层次不同。
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定水平的素质,才能成为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人才。
这里的素质,是由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第一层次为生理素质——它主要指人们与生惧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及其机能等,这是先天的;第二层次为心理素质——它主要是由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心理状态和个性组成的,这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合金”;第三层次为社会文化素质——它包括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内容性质不同。
思想、品德、知识、美感等具有社会性,有是非、好坏、善恶、真假、荣辱之分;但心理品质则可以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
这好比人的四种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一样,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不存在哪种气质好,哪种气质不好。
3、表现形式不同。
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为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诚实、谦虚、坦率、正直、敬老、爱幼等;知识技能的表现形式为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定律,以及阅读、写作、实验、绘画技能等;美感则是对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表现形式为美、丑、崇高、滑稽、刚性、柔和、喜、悲剧等。
心理品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它的表现形式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等。
(三)两者的联系:心理是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等形成与发展的中介和基础。
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
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是: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各育之间是互相交叉重叠的,是各育的中介和基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体系中,心理教育与各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为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塑造美感等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
具意义在于: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儿童、少年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和原则。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相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增强面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选择、决策和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的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自我满足的生活。
我们可以把上述目标归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
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调节”指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
教给学生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确立合适、正确的志向水平,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和谐。
“适应”指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
适应就是矫治错误的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以此为目标的心理辅导,称为“调适性辅导”。
第二是寻求发展。
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合理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取,不断发展。
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目标的心理辅导,称为“发展性辅导”。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学校心理辅导,根据小学生特点,具体辅导内容一般有五个方面:1、健康与身体发展问题;2、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欠佳、读书不专心、厌恶学习、逃学旷课等);3、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过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与人不能相处、情绪不稳定等);4、家庭与家属关系问题(父母独裁,对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与学校不合作的家庭等);5、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常提绰号、打架、欺负女生等)。
下面以学习辅导和生活辅导为例。
1、学习辅导的内容。
a、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与不利方面,扬长避短,确立近期、中期和长期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
b、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的辅导。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培养探索、求知的欲望,发展学科兴趣,使学生建立认真的、自觉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态度。
c、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
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
志向水平定得恰当,成功机会就会增多,学习动机随之会增强,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成功的机会也多,达到不断成功、不断再努力、再成功的目的。
d、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
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预习、复习的方法等。
学习掌握集中注意力的策略、理解与记忆策略、思维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等,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