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_冯玉明
HEC-HMS水文模型在流域洪水模拟中的应用——以山西石楼县义牒河流域为例

的影响 , 采 用 2种 模 拟 方 案 。 方案 一产 流计 算 选 用初 损 稳 渗 法 、 径 流计 算选 用运 动 波 法 、 河 道 洪 水 演 算 选 用马 斯京根法 ; 方案 二产 流计算选 用 S C S曲 线 法 、 径流计 算选 用 S C S单 位 线 法 、 河道 洪水演算 选用马 斯京根 法。
De c., 2 01 7
H E C—H M S水文模型在流域洪水模拟 中的应用
— —
以 山西 石楼 县 义牒 河 流域 为例
吴 博, 郑 秀 清, 刘 姗 姗, 张 宇
( 太原理 工大学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2 4 )
摘要 : 利用 H E C—H MS水 文 模 型 及 A r c G I S平 台, 对分 辨率 为 3 0 m的 D E M 数 据 进 行 了预 处 理 和 数 字 流 域 的 提取 , 并将 义牒 河 流 域 划 分 为 l 7个 子 流 域 , 结合 对 应 的 土 地 利 用及 土 壤 类 型 数 据 , 生 成 水 文模 型 的 基 本 计 算 单元 , 对该 流域 的 降 雨 径 流 过 程 进 行 了模 拟 。 由 于研 究 区 下 垫 面 条 件 复 杂 , 为 了分 析 不 同 产 汇 流 方 法 对 洪水
中 图 法分 类 号 : P 3 3 4
文 献标 志码 : A
D OI : 1 0 . 1 6 2 3 2 / j . c n k i . 1 0 0 1 — 4 1 7 9 . 2 0 1 7 . 2 3 . 0 0 1
近 年来 , 水 文模 型从 过 去 的集 总 式 逐 步 向分 布 式
算 选 用初损 稳 渗法 、 径流 计算选 用 运动 波法 、 河道 洪水
山西太原晋祠—兰村泉水复流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新认识

太原西山地区岩溶水系统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14O太原西山地区岩溶水系统水文地质特征浅析马杰民(太原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中心,山西太原030009)摘要:矿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对矿产资源的勘察工作非常重视。
进行矿 物质勘察工作时需对地质岩石矿物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相关部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对地质岩石矿物的测试与分析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提升其工作水平。
关键词:地质;岩石;矿物测试中图分类号:P5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519 (2021) 01-14-21引言太原西山地区为一个复式正地形的向斜构造,其上出露 地层较为完整,主要是碎屑岩,碎屑岩夹海相石灰岩、煤 层及碳酸盐岩的一套建造。
根据研宄,太原西山复式向斜 在水文地质上一个突出特点是由盐溶化作用的成层性和选 择性构成以岩溶水集中排泄点为中心的岩溶水系统,即兰 村泉岩溶水亚系统和晋祠泉岩溶水亚系统。
从区域角度 看,各类型地下水含水介质不同,构造破坏程度差异大,因而不同类型地下水赋存、运移、径流和排泄呈现不同的 特点。
下面就含水岩组的划分及各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进 行分析。
2含水岩组的划分及其特征根据不同含水介质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 力特征将区域含水层划分为四大含水岩组:即松散岩类孔 隙水含水岩组、二叠系砂岩裂隙水含水岩组、石炭系层间 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组和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含水岩组。
碳 酸盐岩含水组又划分为寒武系及奥陶系下统岩溶含水组、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岩溶含水组、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岩 溶含水组和奥陶系中统峰峰岩溶含水组。
本文将碳酸盐岩 含水组作为分析的重点。
2.1寒武系及奥陶系下统岩溶含水岩组(e+〇,)寒武系下统以页岩为主,主要含水地层为中上寒武系和 奥陶系下统岩溶地层;该含水岩组在太原地区北部裸露形 成为兰村泉岩溶水亚系统,是岩溶水储存和运移的主要空 间,而在晋祠泉岩溶水亚系统区内,该含水岩组迳流滞 缓,裂隙岩溶不发育,富水性较差;据明仙沟口 1钻孔揭露,(^顶板埋深479. 0m,水位标高804. 19m。
太原市兰村泉域岩溶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调控研究

太原市兰村泉域岩溶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调控研究闫丽;张永波【摘要】根据太原市兰村泉域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建立岩溶含水系统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对岩溶地下水进行预测和评价,制定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方案,进一步分析兰村泉复流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太原市引黄工程的投入使用,可最大限度地对岩溶地下水实施调控,使岩溶地下水水位逐步得到恢复.【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年(卷),期】2015(041)006【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岩溶地下水;地下水水位恢复;数值模拟模型;AQUA3D【作者】闫丽;张永波【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225)太原市是我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地下水是太原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占总用水量的80%,而兰村泉域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市总开采量的46.6%。
多年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泉水干枯、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原有的水文地质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引黄入并”工程的投入使用,为兰村泉域地下水的合理调配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实现复流提供了可能[1]。
本文在查明兰村泉域岩溶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富水特征、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及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建立泉域岩溶含水系统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为泉域岩溶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提供依据[2]。
1 兰村泉域概况兰村泉是山西省重点岩溶保护大泉之一,出露于太原市西北25 km处兰村汾河流入盆地的出口处,主要由冽石寒泉、大海子、小海子泉群组成。
泉域位于太原市东北部,东、西两面被丘陵、群山环抱,东部属太行山系,西部为吕梁山山脉中段东翼,地形高峻,山峦起伏,沟谷纵横,中部为太原断裂凹陷之北端。
兰村泉域河流水系主要是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汾河发源于管涔山南麓雷鸣寺,经静乐流入汾河水库,过古交从扫石进入兰村泉域,经汾河二库、出兰村峡谷后折向南流,过兰村、三给出兰村泉域,在泉域界内总长45.5 km。
基于数值模拟的太原盆地孔隙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

基于数值模拟的太原盆地孔隙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作者:金子涵李海明肖瀚等来源:《人民黄河》2024年第01期关键词:太原盆地;孔隙地下水;数值模拟;可再生性评价;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P641.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4.01.012引用格式:金子涵,李海明,肖瀚,等.基于数值模拟的太原盆地孔隙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J].人民黄河,2024,46(1):68-74.我国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1]。
太原盆地位于黄河流域的中游,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农业和能源基地[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太原盆地的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坏、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3-4]。
为了解决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科学认识盆地内地下水的流动、赋存、循环模式以及地下水系统演化规律。
开展地下水循环规律研究,评估太原盆地地下水可再生能力迫在眉睫。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技术成熟,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种地下水问题研究[5]。
董少刚等[6]构建了太原盆地地质结构与地下水模型,分析了太原盆地地下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吴吉春等[7]通过构建数值模型,揭示了太原盆地内地下水污染状况;智天翼等[8]通过GMS建立了太原盆地地下水模型,预测了地下水位未来的变化特征;曲鹏飞等[9]利用VisualModflow对喀什三角洲地区的地下水进行模拟,评价了地下水可开采量。
关于地下水可再生性研究,文冬光[10]指出地下水可再生性可以通过地下水更新时间来衡量;张光辉等[11]利用补储更新率、补给可用率、降水补给率等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可再生性进行评价;张人权[12]认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应遵循供水永续性和环境承载性原则。
以往研究对于太原盆地的地下水更新性与可再生能力涉及较少,而且地下水可再生性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山西某煤矿三维地质建模及矿坑涌水量预测

山西某煤矿三维地质建模及矿坑涌水量预测煤矿突水一直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常见的煤矿生产灾害类型之一。
据调查,在已探明的煤炭资源中,储量高达509.22亿吨的煤矿在开采中将会受到突水的威胁,该部分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27%。
因此,对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以准确预测出煤矿的涌水量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本文以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为工具,在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区相关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地层和构造特点,结合研究区勘探的钻孔资料,对研究区的地层岩性进行了概化,建立了研究区地质模型。
同时通过分析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区内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对研究区的含水层岩组、边界条件、源汇项等进行了概化,建立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并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结合地下水系统结构、运动特征等,对研究区地下水流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识别、验证。
根据验证后的数值模型,对研究区开采后的矿井涌水量进行了模拟计算。
结果表明,在开采11号、13号、15号煤层时需要对石炭系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进行疏干,疏干涌水量为130m3/h;开采15号煤层时,煤层底板最大突水系数为0.1OMPa/m,需降至临界值0.06MPa/m以下,疏降涌水量为240m3/h。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GMS建立某煤矿三维地质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清晰地反应了矿区地层的态势与走向。
准确预测了研究区矿井涌水量的大小,为矿井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对防止事故发生、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地下水资源评价问题的探讨

关于地下水资源评价问题的探讨
李林;冯玉明
【期刊名称】《山西科技》
【年(卷),期】2000(000)0S1
【摘要】钻探抽水试验法评价地下水资源、山区地下水排泄量的计算、孔隙地下水评价中数值模型的应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时间序列问题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重复量等在水资源评价中都各有利弊。
【总页数】2页(P)
【作者】李林;冯玉明
【作者单位】太原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5
【相关文献】
1.关于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J], 张贵庆
2.土门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问题探讨 [J], 郭冬梅
3.对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现状有关问题的探讨 [J], 吴剑锋
4.对当前地下水资源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J], 乐美煜
5.对扶余县地下水资源评价水量评定有关问题的探讨 [J], 崔英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太原古交玉峁煤业水文类型划分报告

前言一、目的和任务山西古交煤焦集团玉峁煤业有限公司是经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关于太原市古交市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晋煤重组办发[2009]79号文件)批准,山西古交煤焦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原古交市玉峁煤矿有限公司煤矿,兼并重组后名为山西古交煤焦集团玉峁煤业有限公司。
2014年11月3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新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1400002009111220045907,重组后面积1.4816km2,批采02、2、4、6、8、9号煤层,生产规模45万t/a。
开采标高由1450m至950m,有效期至2017年11月3日。
根据2009年9月2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8号《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工作须每3年进行1次,2012年5月,由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为该矿提交了《山西古交煤焦集团玉峁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结果为中等,该报告已经到期,须根据近3年矿井生产建设的新情况、新变化及今后3年规划,重新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为此,该矿委托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对该矿以往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重新编制《山西古交煤焦集团玉峁煤业有限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以便为矿井今后3年安全生产和开拓延深提供依据和指导。
本矿现为基建矿井,2016年计划完成一期工程:副斜井施工结束,矿建施工进入二期工程,二期工程中副斜井井底车场和硐室施工完成,进入主要大巷施工阶段。
2017年计划完成集中大巷和采区大巷的建设施工,包括采区水仓的建设和安装工作,本年度内完成采区轨道大巷、采区运输大巷、采区回风大巷,集中回风下山的建设工程。
2018年7.16日80101回采面掘进全部工程结束,进入安装阶段。
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进一步研究井田内水文地质情况,评价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建设的水文地质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刊(总第114期)山西水利科技(To tal No.114) 1996年12月SHANXI HYDROT EC HNICS Dec.1996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冯玉明 常发强(太原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山西省水利职工大学)文摘 本文在系统全面分析了太原地区的地质条件、构造发育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含水介质的岩性特征、地下水类型及其赋存分布规律、地下水流系统及水动力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水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对太原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进行了概化,尤其对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的兰村泉域、晋词泉域以及东山娘子关泉域及其边界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重新划分和充分的论述。
主题词 地下水 泉 水文地质 概念模型 水补给 水文分析自由词 兰村泉域 晋祠泉域 娘子关泉域。
1 前 言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是在全面系统地分析该区含水介质的岩性特征、水循环条件、水化学场、水动力学特征及水同位素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同时,一个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合理概化,对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污染的防治和水源保护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进行分区目标管理,总量控制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75570306《太原市水资源系统规划和调度优化》中,对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进行了概化,依此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图见图1。
图1 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62 系统分区根据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岩性、富水特征、水流型式、水循环条件、水化学及水同位素特征将太原地区地下水系统进一步划分为五个系统,即西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北山岩溶水系统、东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娄烦裂隙岩溶水系统及盆地区孔隙水系统。
3 系统边界太原地区地下水系统边界:北部以石岭关、康家会至柳科府断裂构造带为界,与北部变质岩地区接壤,为二类隔水边界;北东部边界受系山断裂带的控制,北部为变质岩地区,为二类隔水边界;东部边界位于杨兴乡善都至盂县西烟一带,为一地下水分水岭,边界水位约1020m,东侧的温川水位980m,西侧阳曲盆地水位小于820m,东南边界由北东向的寺家坪张家河断裂带组成,断裂带伴有岩脉侵入,东段边界上寒武系高于1600m以上,远高于两侧地下水位,为一隔水边界,其西段龙王堂至张家河为一开放段。
南部孔隙水边界以行政区划为界。
西部边界南段以狐堰山山字型挤压构造带为界,为二类隔水边界。
北段以娄烦县与外地区的行政区划界线为界,边界含水层均为变质岩系,亦视其为隔水边界。
总体上看,系统的西、北、东三面高,向南及东南倾伏,呈簸箕状,下面就系统内部边界作一简述:娄烦裂隙岩溶水系统与西山岩溶裂隙水系统以狐堰山山字型构造为分界,为二类隔水边界,位于柳科府、罗家曲至白家滩一线。
西山岩溶裂隙水系统与北山岩溶水系统的分界:北段以柳林河为界,河谷中出露地层为下奥陶统,主要含水岩层奥陶系中统上下马家沟组均被切割,而下奥陶统在太原地区普遍具有相对隔水,可视为隔水边界,南段以横跨汾河的北石横背斜至王封地垒为界,北石横背斜核部地层为寒武系,出露于汾河河谷,由于该背斜的阻隔作用,形成玄泉寺泉群,并与兰村泉分开。
北山岩溶水系统的南部边界为三给隐伏地垒,地垒上岩溶水位616m,北侧兰村水位800m,南侧白家庄岩溶水位806m,亦为一地下分水岭。
北山岩溶水系统与东山岩溶裂隙水系统的分界:北部为田家梁背斜,南部为东山背斜,背斜核部奥陶系被抬升于区域岩溶水位之上,可视其为隔水边界。
山区岩溶裂隙水系统与盆地区孔隙水系统的分界为东西边山断裂带,一般为弱透水边界,唯土堂断裂北段(兰村)为一强透水边界。
4 含水介质(1) 娄烦裂隙岩溶水系统,地下水类型为变质岩裂隙水和少量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含水介质主要为前寒武系变质岩。
(2) 西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地下水主要为奥陶系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上覆石碳二迭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含水介质主要为奥陶系中统上下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石灰岩,径流排汇区上覆石炭二迭系碎屑岩。
(3) 北山岩溶水系统,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含水介质主要为奥陶系中统上下马家沟组石灰岩。
(4) 东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含水介质主要为奥陶系统上下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石灰岩,上覆石岩二迭系碎屑岩。
(5) 盆地区孔隙水系统,含水介质为第四系下更新统至全新统松散堆积物砂砾石层和砂层。
5 水流型式及水动力特征··7总体上来看,山区裂隙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流的入渗补给,沿地层倾向、构造裂隙及岩溶裂隙发育方向运移,其中存在着两种运移型式即沿岩溶、构造裂隙、孔隙发育方向的径流和沿构造天窗、断裂带的下渗或顶托,补给相邻的含水岩层,山区岩溶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和河流的入渗后,沿东、西、北三个方向向盆地方向径流,从补地区到径流排泄区,地下水由无压水即潜水向承压水逐步过渡;排泄区岩溶水承压水头由于受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的控制,承压水头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局部地段如白家庄岩溶水承压水头306m,三给地垒上岩溶承压水头高达400m以上。
裂隙水多由于地表河流的切割作用,就地以小泉小水的形式排泄,小部分通过断裂、构造天窗下渗补给岩溶水。
岩溶水进入边山地段,由于含水介质的突然改变,少部分侧向径流补给孔隙水,大部分以岩溶泉水的形式排泄,现状条件下则以大型水源地集中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
盆地区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农田灌溉入渗、渠道入渗、河流入渗及边山岩溶裂隙水的侧渗补给。
排泄则以人工开采、潜水蒸发为主,侧向径流排泄相对较弱。
由于7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开发,己形成面积达400km2的区域性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降最大己愈百米。
习惯上将盆地区孔隙含水层分为三个含水岩组,下含水岩组主要通过第一含水岩组潜水含水层获得得补给,其次为侧向径流补给。
5.1 娄烦裂隙岩溶水系统该系统以前寒武系基岩裂隙水为主,当地补给,就近排泄,岩溶水分布范围很小,且与西山岩溶水系统无联系,孤立于大面积变质岩之上,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后向东径流以泉的形式排入汾河。
5.2 西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含水层接受大气降水和汾河罗家曲至寺头段汾河的渗漏补给(裂隙水大部分以小泉小水排泄,少部分补给下覆岩溶水),向西边山断裂带径流,从岩溶水等水位线图上看,有两个主径流带,第一主径流带古交晋祠,第二主径流带古交寺头,前者在径流量上占主导地位,晋祠泉为该主径流带的集中排泄点,50年代平均流量 1.95m3/s,后者的集中排泄点为寺头泉群,60年代泉流量为 1.0m3/s。
由于王封地垒银角东段的阻水作用和北石横背斜的阻水作用,使得其岩溶水在下槐至玄泉寺段形成一局部汇流排泄区,从泉群的出露位置看,多数分布在汾河北岸,说明泉水除有西部古交径流而来的岩溶水外,主要是汾河以北山区降水补给的地下水,由于汾河的切割作用,在北岸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
5.3 北山岩溶水系统从等水位线图上看,该系统岩溶地下水由西北、北和东北三个方向向兰村径流,其中赤泥社以西地区岩溶水接受大气降水和汾河渗漏补给后以无压流向兰村运移,赤泥社兰村与棋子山地垒之间的北部地区,岩溶地下水由东、西、北三个方向向泥屯盆地汇流,尔后沿南及南偏西方向向山前径流,至兰村西焉边山断裂带后向西流向兰村,东北部岩溶水同样由东、西、北三上方向向阳曲断陷盆地汇流,向西南径流至阳曲镇一带后,一部分经西张断陷深部向兰村径流,一部分则沿兰村西焉边山断裂带流向兰村,等水位级图上也明显地反映出泥屯兰村和阳曲兰村两个主径流带。
天然状态下以泉水(兰村泉)为主排泄,侧向径流排泄次之,6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开采量的逐渐增大,到1988年为止,兰村泉己全部干枯,向西张的排泄量也随着西张孔隙水位的不断··8下降而增大,1979~1982年期间,侧向径流量曾一度高达2.0m3/s。
5.4 东山岩溶裂隙水系统从等水位线图看,系统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向山前径流,大部分径流至东山山前杨家峪、观家峪一带,受纬向构造带和边山断裂带的控制,向东排入娘子关岩溶水系统,少部分侧向排入盆地。
5.5 盆地区孔隙水系统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河渠入渗、灌溉入渗、侧向径流补给。
天然状态下以潜水蒸发水排泄为主。
随着城市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增加,孔隙水系统内部的水流型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阳曲泥屯盆地,浅层水位埋深己由60年代的3~5m下降到10~30m。
小于20mm/d的降水,含水层很少得到补给,70年代开凿的大锅井(深10~25m)全部干枯。
西张盆地,70年代以前,浅层水位埋深0~1m,承压水头高出浅层水位3~6m,形成自流,以向南径流和向浅层水的越流形式排泄。
70年代以来,自来水四、七、八厂及太钢的水源地,众多的工农业自备井相继投产,人工集中大量的开采,致使浅层水位大幅度下降,自1980年形成水位降落漏斗以来,水位以每年 4.2m的速度下降,累计下降达45m之多,漏斗面积己由1982年的15km2迅速扩大为100km2。
漏斗中心地段浅层含水层己近疏干状态,70年代开凿的一大批浅井己全部报废,绝大多数更新为深井或混采井。
区域水流形式改由北向南径流为由四周向漏斗中心径流,同时由于盆地内水位大幅度下降,大量夺取了兰村岩溶水量,致使兰村泉干枯,岩溶水位随之逐年下降。
太原城区,在天然状态下,浅层水水位埋深0~2m,承压水位埋深5~15m,位差5~10m,由于7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集中开采,使深层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面积达300km2的区域性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分布于动物园菜园村一带,中心水位降深累计达85m之多。
第一承压含水岩组己被疏干;第二承压含水岩组己变为承压无压含水层。
天然状态下,向下的越流量受潜水水位与承压水水位差的控制,到目前,其越流量只受潜水位的制约,承压水位己失去制约能力,区域水流形式改由北向南径流为由四周向漏斗中心径流。
东边山北营地区,地处边山地带,含水层厚度小、颗粒细、富水性较差。
由于集中大量的开采,己超过含水层的极限承受能力,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1982年前,水位降幅为 4.8m/a, 1982~1984年降幅为8.5m/a,1985年以来水位以每年近10m的速度下降,累计水位降高达100m之多,第二承压含水岩组基本接近疏干状态,因该区第三含水岩组发育不好,含水层很薄,故绝大部分水井己更新为基岩裂隙水井,最大开采深度己达500m,单井出水量由原来的1000m3/d,降为200~300m3/d。
该区将面临严重的缺水危机,潜水与下覆承压水的水动力平衡到彻底破坏,变为两层潜水。
南郊南部及清涂盆地区孔隙水,基本保持了天然流态特征,即由边山向中心,由北向南径流,但水位也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