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概述

合集下载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

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
南北方戏剧圈:
(一)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 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 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 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 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 感受。
(二)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 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 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
元朝民族等级表 等级 名称 第一等 蒙古人 第二等 色目人 第三等 汉 人
第四等 南 人
民族 蒙古族 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 丹、女真等族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二、文学概况
元曲 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郭沫若《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品之性 格》:反抗精神,革命,无论如何,是一切 艺术之母!元代文学不仅限于戏曲,全是由 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 女孩儿,总要以《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 的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 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的人性 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底凯歌、纪念塔。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意味。
1、善于通过景物描绘,以景寓情; 2、善于通过人物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感情; 3、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触处生愁,直抒胸臆。 (二)优美的戏剧语言。 善于熔铸古典诗词的丽词雅句,又善于吸收和 提炼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形成一种含蓄凝炼、 典雅优美而又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风格。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 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 “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 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 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 议者只是王与郑。

第六编 元代文学概说

第六编  元代文学概说

二、元代文学 2
元杂剧是在北方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音 乐、歌舞、道白、做工等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 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以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和 崭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与 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元杂剧现存剧目约 600种,流传下来的作品还有162种,迄今可知 的作家约有200人,在元代这个不长的历史时期, 杂剧作家的众多,作品之丰富,实在令人惊叹。 许多优秀的杂剧作品,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元代 的社会生活面貌,其反映现实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都是非常突出的,艺术上也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精 神。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6
(三)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元蒙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巩固其 统治,在政治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 忽必烈统一后,划人为四等:1.蒙古人;2. 色目人;3. 汉人,包括原在金统治下的北方 汉人和契丹人、女真人;4.南人,即原南宋 统治区域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7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2
它的大统一局面的出现,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 弱不振的形势,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 展,促进了各兄弟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但是,元朝的统治是依靠强大的武力,建立在残 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的,它使元代 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也给文学的发展以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 元代社会与思想文化4
2.手工业。 元蒙统治者为了满足生活消费和军政需要, 对手工业特别重视,他们把上百万手工业 工匠集中到城市中来,设立官营匠局管理, 组织产生,规定匠不离局,子孙承袭,不 能改业。工匠们虽然受到残酷的奴役剥削,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元代的 兵器业、纺织业、盐业、制瓷业等都有相 当的规模和水平。
二、元代文学 6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第一节:元代文学概况一、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2.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3.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4.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二、文学概述⏹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

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

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

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

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

⏹元词亦呈衰落的趋势。

元词人多宗宋词,大致可分为宗苏轼、辛弃疾和宗周邦彦、姜夔两派,前者以刘因、萨都剌为代表;后者以张翥(zhù)为代表。

⏹元代散文主要以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为学习对象,代表作家有姚燧、虞集等。

⏹第二节:元杂剧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武林旧事⏹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南村辍耕录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引屈原《九歌》认为古代巫觋表演歌舞,即“后世戏剧之萌芽”。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认为“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敖,始滥觞。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 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 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 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 “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 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 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 议者只是王与郑。



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 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 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 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盛誉两宋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 则突破了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 自己的格律。作为一种戏曲声腔, 为与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故 称北曲。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 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 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 腔; 白 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带白、 背白等; 科 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审美情趣的新变化 :元蒙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 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之中
第二章
元代诗文概述
诗:宗唐(近体)得古(古体) 唐诗、魏晋古诗 审美情趣:显而畅 总体趋势:急剧衰落 代表作家:
前期:刘因、戴表元、赵孟頫
中期: “元诗四家” 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元杂剧




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 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 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 方面发展。 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 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 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

元代文学概说

元代文学概说

元代文学的起源和演变
元代文学的起源:蒙古族入主中原, 带来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元代文学的繁荣:元代文学在元朝 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元代文学的发展:元代文学在蒙古 族和汉族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形成
元代文学的衰落:元朝灭亡后,元 代文学逐渐衰落,但留下了丰富的 文化遗产
元代文学的局 限和不足
缺乏创新和突破
文学内容单调:主要反映社 会现实、人生哲理等,缺乏 创新和突破
文学形式单一:主要以诗歌、 散文为主,缺乏其他形式的 文学创作
文学风格保守:受传统文学 影响较大,缺乏创新和突破
文学成就不高:与唐宋文学 相比,元代文学的成就相对
较低,缺乏创新和突破
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文化传承:元代文 学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现代社会的文化 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借鉴:元代文 学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状况和人文精神, 对现代社会的历史 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艺术价值:元代文 学具有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审美价值, 对现代社会的艺术 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
思想启迪:元代文 学中的思想观念和 价值观念,对现代 社会的思想启蒙和 道德建设具有启迪 意义。
元代文学概说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史元 背代 景文
学 的 历
要元 流代 派文
学 的 主
要元 作代 家文 和学 作的 品重
响元 和代 价文 值学
的 影
限元 和代 不文 足学
的 局
趋究元 势现代
状文 和学 发的 展研
元代文学的历 史背景

第十二章 元代文学概述

第十二章  元代文学概述






元杂剧演出壁画
第三节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 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迫切要求有 适合于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形式,杂剧应运而生。 2. 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戏剧演出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3. 演出与写作的明确分工,造就了一批演技精湛的著名 演员和写作水平较高的专业剧作家,既保证了剧本质量,也提 高了演出水平,使杂剧的地位迅速提高。 4. 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楔 子:指杂剧剧本中四折戏之外的过度段落,主要作用是
介绍情节和人物,加强情节之间的联系,位置比较灵活,可放 在剧首或折与折之间,也可放在剧末。 2. 演唱上:一个剧本四折戏共四套曲子均由主角一唱到 底,有旦本戏和末本戏之分。 3. 剧本构成上:元杂剧剧本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构 成,其中曲词和宾白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曲 词: 指受曲牌限制,有较严格的韵律,必 须符合演员演唱要求的段落 ,其作用是抒情,渲染气 氛和刻画主角形象。 宾 白: 指说的部分,分韵白和散白两种类型, 主要用于叙事、自报家门、交代故事来龙去脉等。 科 范: 指剧本中所规定的演员的主要动作、表 情以及舞台效果等提示性的文字,简称“科”。
元 代 古 戏 楼
第十二章
第一节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突出特点
1. 文体上,雅文学与俗文学相互冲突并融合,但以杂剧、 南戏、话本等为主的通俗叙事文学形式占据主导地位,整个文 学创作呈现通俗化倾向。
2. 传统诗、文等雅文学形式衰落。 3. 诗歌、散曲等抒情文学也以通俗明畅为审美取向,明 显呈现通俗化特点。
成 吉 思 汗 塑 像
元 世 祖 忽 必 烈
元 代 至 元 通 行 宝 钞
第二节
元杂剧及其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三代(袁行霈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三代(袁行霈版本)

第六编元代文学一、元代文学概述(一)元朝及元朝文学的时间界限元代:从通史讲,指忽必烈灭南宋的1279年到元顺帝从大都北逃的1368年。

从断代史讲,包括1206年-1271年的蒙古时期,1279年-1368年的元朝时期和1371年-1570年的“后元”时期。

元朝文学: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年)到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年),约134年时间。

(二)元朝的社会发展情况1.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2.政治上:社会黑暗,吏治腐败,冤狱遍野,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弄得民不聊生。

3.推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人分四等、十类。

4.思想上: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5.文化上,一是广泛吸纳各民族的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文化的大融合;二是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低下。

(三)元代社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经济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催生了庞大而密集的市民群体,为元曲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受众和土壤等物质条件。

2.社会的黑暗,腐败的吏治,深重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和人民群众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以及信仰的多元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3.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沦为书会才人,成为市民文学的编撰者、整理者和倡导者。

4.信仰的多样化,松动了封建礼教的磐石,使元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众多违背封建礼教的人物。

5.文化的大融合,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

(四)元代文学发展概况1.抒情文学退居次要位置2.叙事文学兴盛,并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3.元曲是元代文学的辉煌代表(五)元曲1.曲的概念:曲是继词之后产生的一种新诗体,与词一样是可以按一定乐谱而唱的歌词。

曲被称为“词余”,词即所谓“诗余”。

2.元曲的兴起:与音乐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

3.元曲主要包括两部分:散曲与杂剧。

两者在音乐、文字性质属同源,但在文学性质上却是异体。

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新诗体,多用于抒情,有韵,属于抒情性文学。

杂剧多叙事,属叙事性文学。

元代文学概况

元代文学概况

月记》。也有描写书生怀才不遇、倨傲疏狂景况 的,如杂剧《王粲登楼》、《扬州梦》等。
3、杂剧和南戏争妍、交流
南北两大剧种交汇互补、促进戏剧的发展。 相互吸取、改编彼此的作品,如《拜月亭记》。
徐渭《南词叙录》收录了“宋元旧篇”剧目65 种,半数南戏剧目见于杂剧演出。 在音乐上,“南北合套” ,互撷精华。 关汉卿杂剧《望江亭》第三折末尾,由李稍、 衙内、张千三个角色分唱、合唱南曲《马鞍 儿》,并且由衙内打诨:“这厮每扮南戏呢!”
第六编 元代文学
概 况
一、元代文学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蒙古帝国到大元王朝(1206—1368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元代王朝起止:1271—1368年( 97年) 元代文学起止:1234—1368年(134年)
(一)民族压迫与融合 (二)经济的繁荣 (三)文化的沟通 (四)思想的活跃 (五)儒生的不幸遭际
二 、元代文学概况
叙事文学繁荣,占主导地位,正统文学衰落。
元代文学体裁类别:
戏曲 :北曲杂剧(元曲之一) 南曲戏文 话本:主要是讲史话本 散曲(元曲之一) 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
诗歌、词、散文
(一)元代戏曲
1、戏剧与戏曲的区别与联系:
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 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曲”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戏剧,它以曲作剧, 以唱曲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唱、做、念、打的表演风 格和传统。 戏剧的基本特征是有戏剧冲突——剧中人与人之 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我国传统戏曲理论称之 为“关目”(剧本的结构、关键情节的安排和构思)。
思 考 题
1.元代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 解释概念: 戏剧,戏曲,关目, 全相平话五种,散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元杂剧角色可分为四大类:旦、末、 净、杂。皇帝称驾,官员称孤,老的男子 称孛老,老年妇女称卜儿,惯匪称帮老, 农家女孩称禾旦,秀才或才子称细酸。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5> 舞台演出 一个角色主唱是元杂剧演出的一个重要特点。 虚实结合,以虚为主,是元杂剧舞台演出的又 一重要特点。 元杂剧表演艺术的特点就是程式化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3> 音乐结构 音乐结构主要是指元杂剧的宫调曲牌及其运 用问题。宫调就是音组,或称调门。其作用是限 制管色(音色)之高低犹令之 C 调, D 调之类。 宫调来源于唐宋燕乐二十八调,燕南芸庵《唱论》 记载元曲为十七宫调。在杂剧中实用为九宫调, 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 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元杂剧为什么如此昌盛繁荣? 首先是经济原因。 其次,是社会原因。 再次是作家原因。 最后是天挺的《范张鸡黍》希望统治者能起用贤士, 恢复纲常。《霍光鬼谏》、《豫让吞炭》《周公 摄政》、《赵礼让肥》等作品还通过对古代“圣 君贤相”“忠臣义士”的表彰,要求恢复儒家的 “仁政”,来维系濒临崩溃的元代政权。就是爱 情剧,也用来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倩女离魂》 歌颂一对义夫节妇,《刍梅香》宣扬孔孟之道, 总的来说,元杂剧南移后就衰落了。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2. 诗文(自学)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二)元杂剧的繁荣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曲史的黄金时代, 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据元代人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的记载,有名气的杂 剧作家有九十多人,作品计四百五十多本。 在元末明初人贾仲明所编的《录鬼簿续编》 又有所补充,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著录 的杂剧作家有一百九十一人,作品名目五百 六十多本,实际上还不止这个数字。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一)元代社会概况
13世纪初,蒙古在我国北方兴起。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在政治上,元蒙统治者的统治方式、礼仪制度、 机构设施等,多用汉法;但对汉民族及南方各 民族却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二、元代杂剧概说 在元代各种文学样式中,成就最高, 标志元代文学高峰的是杂剧。 这是一种崭新的戏剧文学。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一)元杂剧的产生 元杂剧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之一,但决不是最早的戏剧,它的形 成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的。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关于戏曲的起源。过去有种种说法,例
如,王国维的起自巫觋说;孙楷第的傩礼—
—傀儡——戏曲说;还有一般起自“优孟衣
冠”说等,其中以周贻白的“综合形成”说
最近事实,最有说服力。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楔子是元杂剧四折之外的一个小段落。多用 来交待故事和连贯情节。一般多将楔子放在剧前, 大约相当于现代戏的序幕;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 的,相当于现代戏的过场戏。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元杂剧的楔子有以下一些特点: 篇幅短小。除宾白科浑外,一楔子只用一二支曲 子; 使用宫调多为 [ 仙吕端正好] 或 [ 赏花时] 、 [ 双 调新小令] 等; 除主角外,次要角色也唱楔子中的曲文。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此外,现存的杂剧选集,还有元刊《古今杂 剧》30种;明代人陈与郊选编的《古名家杂剧》; 明代人息机子编的《元人杂剧选》;明代人赵琦 美录校的《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明代人孟称 舜编的《柳枝集》、《酹江集》(两书合称为 《古今名剧合选》)等等。除掉重复,这许多选 集一共保存了140多种作品,已经包括了许多主 要作家的大部分代表作。今人隋树森所编《元曲 选外编》选入杂剧 62 种。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三、其他文学形式 1. 南戏 南戏是比北曲杂剧更加古老的剧种, 早在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即已出现,当时叫 “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此后却长期流传 于民间而默默无闻。到了元代末年,由于高明等 文人的加工、创作,才重新兴盛起来,产生了 《琵琶记》和“荆、拜、刘、杀”四大传奇。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明万历年间,臧懋循编辑《元曲选》,选收 杂剧剧本一百种,其中除少量明初作品外,绝对 部分是杂剧,这是几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的一部杂剧选本。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此外,现存的杂剧选集,还有元刊《古今杂 剧》30种;明代人陈与郊选编的《古名家杂剧》; 明代人息机子编的《元人杂剧选》;明代人赵琦 美录校的《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明代人孟称 舜编的《柳枝集》、《酹江集》(两书合称为 《古今名剧合选》)等等。除掉重复,这许多选 集一共保存了140多种作品,已经包括了许多主 要作家的大部分代表作。今人隋树森所编《元曲 选外编》选入杂剧 62 种。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周贻白先生认为:戏曲是由“俳优”或“倡优”
装扮人物作表演开始,然后进而结合其它艺术构成
一种综合的发展。这样才逐渐形成后世的‘杂剧’
或‘南戏’一类体制。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唱、做、 念、打缺一不可。 简单地说,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 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 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 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 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 本。
2. 散曲 散曲分套数和小令两种。 套数由同一宫调的许多曲调组成,规模和结构与 剧曲近似,但它只能歌唱,没有科白不能上演, 因此它是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而不是戏曲文学。 小令与词相似,都是以抒情写景为主的歌曲。总 的看来,散曲仍是一种诗歌体裁。前期散曲的代 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后期的代表 作家则有张可久、乔吉等。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2> 文学因素 元杂剧的文学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剧本的文学要 素而言,元杂剧剧本的文学要素,包括唱词与宾 白两大部分。 元杂剧是歌唱艺术,唱词是剧本的主体。徐渭 《南词叙录》云:“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 白。”有说有唱的明显地受到说唱文学的影响。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曲以抒情,白以叙事,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分 工而言。 杂剧的唱词有一些与诗词不同的声律。诗词讲平 上去入四声,杂剧唱词则是“平分阴阳,入派三 声”,平仄互叶。一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一韵 到底。定格之外,可以加衬字。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成前后两期,即从金末至 元成宗大德年间,约六十多年为前期,从大德年 间( 1297 — 1307 )至元末,约半个多世纪为后 期。 前期杂剧创作中心在大都,最活跃的年代 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大德年间。后期杂剧中心 南移,杂剧渐趋衰微。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 序》首将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马致远并列,称为四大家;后人加 上王实甫,称元曲五大家,再加上乔吉,称元曲 六大家。 元代四大爱情剧: 元代四大悲剧。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杂剧的衰落也是有一定的原因: 社会原因。 方言原因。 表演原因。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四)元杂剧的特点 元杂剧作为一代文学艺术的标志,它有 自身的特点。 1.雅俗兼容。 2.虚实相半。 3.写意抒情。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五)元杂剧体制 <1> 剧本组织 元杂剧剧本由折、楔子和题目、正名组成, 其中题目不是剧本有机组成部分。 元杂剧以折为单位,南戏以“出”为单位, 现代戏以“场”为单位。折是剧本的情节段落, 以一剧四折为通例,超过四折为变体,如关汉卿 的《五侯宴》,白朴的《东墙记》,纪君祥的 《赵氏孤儿》等皆为五折。王实甫的《西厢记》 五本二十折。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曲牌就是曲调名称,剧作家倚声填词,组成套 曲。一套曲即一折,只能用一个宫调的曲牌。据 《中原音韵》统计,元杂剧曲牌,共计 835 支, 其中出于唐宋词者 75 支,出于诸宫调者 28 支, 出于大曲者 11 支,现存元杂剧作品实用 282 支。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4> 登场角色 角色又名行当,是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 类别。 王国维《古剧脚色考》以唐代参军戏中的参 军和苍鹘为我国最早出现的古剧角色。宋金杂剧 院本,则增为四至五人:末泥、引戏、副净、副 末、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