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英国乡村小康家庭本内特一家的五个女儿在寻找适婚对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琐事和波折。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展现了不同人物对婚姻的不同观念和态度,进而探讨了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影响。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婚姻观。
贝内特夫妇是小说中最突出的婚姻观代表。
他们对婚姻持有相对理性的态度,并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
贝内特夫妇婚姻观的代表性体现在他们对长女简和丁格莉的婚姻选择上。
他们鼓励简嫁给达西,因为他不仅有钱而且真心爱简。
他们反对丁格莉嫁给柯林斯,因为柯林斯是一个没有个性、只看重社会地位的人,他们认为丁格莉应该嫁给一个真正爱她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社会地位而嫁给某个人。
与贝内特夫妇不同,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对婚姻持有更现实的观念。
他们更注重婚姻的实际利益和社会地位。
达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虽然他一开始对简产生了好感,但因为她的社会地位比他低,他在贝内特夫妇的压力下听从了家族利益的安排,娶了安妮·德·伯格作为妻子。
安妮的家族虽然没有达西家族那样的财富,但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这使得达西认为他们的婚姻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达西后来对简的了解和对她的真挚感情改变了他对婚姻的观念,并最终与简结为连理。
柯林斯则是一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他完全不在乎婚姻的感情和真爱,只注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他不断向贝内特夫妇的女儿们求婚,不是因为他们有吸引力或他们爱他,而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高,这符合他个人的利益。
在约会丁格莉后,柯林斯又迅速转投简,因为简的社会地位在丁格莉之上。
尽管柯林斯的婚姻观与其他人的观念相悖,但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婚姻观念并非罕见。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不仅描绘了不同人物的婚姻观念,还对社会对婚姻的塑造和影响进行了描述。
她展示了社会对婚姻的高度重视,同时呈现了社会舆论对个人婚姻选择的压力和干预。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引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揭示出社会阶层、经济地位以及个人品德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人们在选择伴侣时所持有的观念和态度。
本文将分析《傲慢与偏见》中所展现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 爱情观在《傲慢与偏见》中,人们对于爱情持有着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迷思和冲突。
1.1 爱情的真正含义小说中展现了不同人物对于爱情真正含义的理解。
例如,主角伊丽莎白相信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善意和共享价值观等因素上。
“我要找到一个可以彼此欣赏、分享激情和互相支持的伴侣。
”这反映了她对于真正的爱情有着明确的定义。
1.2 爱情与社会地位小说中还探讨了爱情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达西先生就是一个例子,他一开始因为对班纳特家族的贫穷和低下阶层背景而拒绝了伊丽莎白的感情。
然而,随着故事进展,达西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傲慢,并重新评估了爱情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1.3 爱情与外貌另外,《傲慢与偏见》还传达出一个重要观念:真正的爱情不应该仅仅基于外貌。
小说中有许多角色在选择伴侣时注重外表和经济状况,而这种对表面条件的追求往往导致了失败和不幸福。
2. 婚姻观2.1 婚姻与金钱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常常被视为经济交易或者是谋取权势地位的手段。
这主要体现在班纳特姐妹的母亲身上,她总是急于将女儿嫁给有钱人。
这种金钱至上的婚姻观最终导致了许多不幸和错误的决定。
2.2 婚姻与父权制另一方面,小说中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限制和父权制的影响。
女性往往被迫在为家族谋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之间进行抉择。
这种父权制对于婚姻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导致角色们做出一些牺牲和妥协。
结论《傲慢与偏见》通过分析爱情观与婚姻观,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于这两个重要主题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它也给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启示,如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尊重、善意和价值共享的基础上;金钱并非决定一个幸福婚姻的唯一因素等。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描写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菲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念的批判。
婚姻在这部小说中被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同时也是个人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
小说中展现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注重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伊丽莎白的母亲,班内特夫人,为了女儿们的婚姻大事而着急,坚持认为女儿们应该选择同等社会地位的丈夫。
她并不认同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认为达西的高贵身份与普通人家不相称。
这种婚姻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门当户对的看重,社会地位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和地位。
作者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成功地颠覆了这种观念,表明爱情可以超越社会地位的局限。
小说中也暗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
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的婚姻多由家庭决定,女性没有选择权。
班内特姐妹们的婚姻都是受家庭安排的结果,而他们的母亲更是希望女儿们都可以尽早结婚。
作者通过伊丽莎白对于婚姻的态度以及她与达西的爱情故事,呼吁女性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
伊丽莎白坚持选择她自己认可的伴侣,而不是为了社会地位或者金钱而放弃自己的幸福。
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样的女性形象,作者展现了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的批判。
小说中还揭示了婚姻与财富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小说中,许多人对婚姻有着纯粹的功利观念,比如吉尔范夫人就为了嫁个有钱人而奋斗。
小说中的女性们也纷纷将婚姻看作是获取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作者也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故事,告诉读者金钱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标准。
伊丽莎白与达西最终走到一起,并不是因为达西的财富,而是因为他们的共同价值观和互相吸引。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批判了婚姻中纯粹的物质追求和功利观念。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是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婚姻观念的批判。
作者通过展示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女性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幸福,不应该被束缚于社会地位和物质追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和社会风气。
小说中的婚姻观念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反映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对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剧情和人物命运的影响。
一、传统观念与现实利益的碰撞小说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非常现代而又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对婚姻持有一种现代化的观念,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爱的基础上,而不应该被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左右。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婚姻是一种传统的家族联姻形式,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是婚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种传统观念与现实利益的碰撞成为了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也成为了许多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二、金钱与婚姻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是婚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小说中许多婚姻都是基于经济利益而建立的,比如梅利家的两个女儿就是为了解决家族的经济问题而嫁给了富有的男人。
在这样的婚姻观念下,婚姻成了一种交易,而不再是两个人的感情和选择。
小说中的几乎所有人物,在选择对象时都会考虑对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不会将感情放在首位。
这种以金钱为核心的婚姻观念造成了许多悲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三、爱情与婚姻尽管金钱在《傲慢与偏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爱情依然是伊丽莎白和达西两位主角的婚姻观念。
他们都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而不是被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左右。
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就是因为她无法接受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为主要原因的婚姻,她希望的是一份真正的感情和婚姻。
同样,达西也因为真爱而选择了娶伊丽莎白,而不是考虑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
这种崇尚真爱的婚姻观念,成为了小说中一种美好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对婚姻的向往和理想。
四、个体选择与社会压力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婚姻中做出了许多牺牲。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作品,描写了英国乡村贵族之间的婚姻观念和社会风俗。
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的婚姻观念,展现了作者对现实中的婚姻观念进行嘲讽和批判。
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伊丽莎白·班纳特,她是一位聪明、独立和有主见的女性。
她对婚姻持有较为现实和理性的观点。
在小说的开篇,她听到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们谈论婚姻的时候说:“一个年过二十且未嫁的女人也只配喝第二杯茶了。
”这句话引起了伊丽莎白的反应,她认为婚姻不应该是女性唯一的出路,而且应该是基于真正的感情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与伊丽莎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姐姐简·班纳特。
简相信只有真爱才是可以依靠的基础,她并不追求社会地位和财富,而是希望找到一个真正了解并爱她的伴侣。
她却因为她爱上了达西先生,而遭遇到了许多阻力和误解。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暗示了现实中婚姻选择的局限性。
小说中还描绘了一些典型的婚姻观念,如夏洛特·卢卡斯。
夏洛特是一个非常现实和功利的女性,她追求的是物质上的安全和社会地位。
她没有理想化的婚姻观念,而是希望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
尽管她最终与柯林斯先生结婚,但这种婚姻缺乏真爱和情感的支撑,只能带来物质上的繁荣。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婚姻观念和情节,如达西先生应为出身贵族而对低贱阶层的人婚姻不屑一顾,以及对贫穷和地位卑微的人围绕金钱和利益展开的婚姻交易等等。
通过《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简·奥斯汀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进行了巧妙的刻画。
她揭示了婚姻观念的种种局限性和问题,提出了一种相对自由和现实的婚姻观。
她主张婚姻应该基于彼此的真爱和相互尊重,而不应该只是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交换。
她也对那些只追求财富和地位的人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指出了他们错误的婚姻观念所带来的悲剧。
这些婚姻观念的反映和讽刺,使得《傲慢与偏见》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经典作品。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丁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描写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风尚、婚姻观念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的婚姻观为主线,通过她的眼睛,作者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婚姻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几乎涉及到了每个角色。
小说中的人物多数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婚姻观。
班纳特夫人从一开始就把结婚看作是女子唯一追求和保障幸福的方式,而不顾及男方是否有真正的爱情。
她对于女儿们的婚姻,更多地是选择与富有地位高的人结合,将婚姻视作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自身利益的追求。
这也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普遍观念。
与之相对,伊丽莎白则持有一种相对理性的婚姻观。
她坚持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真正的爱情和精神共鸣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为了富贵和地位。
在小说中,她拒绝了多次有利的婚姻提议,因为她不愿意向社会妥协,也不愿意与自己不爱的人共度一生。
她希望能够嫁给一个她真正喜欢和尊重的人。
小说中还有一个突出的婚姻观是婚姻的经济性。
尤其在贝内特家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经济成分尤为重要。
班纳特家的女儿们都希望能嫁给有钱人,以改善家庭状况。
他们认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对于婚姻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是婚姻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这种经济性婚姻观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普遍,并且被广泛地接受和实践。
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婚姻观念。
虽然他们最初因为彼此的误解和偏见而互不喜欢,但他们通过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现了彼此的优点,并最终坠入爱河。
最终,他们选择了真爱而并非出于其他原因。
这种真爱和婚姻观表明,婚姻的关键不在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而在于彼此间的爱情、共识和理解。
《傲慢与偏见》中描绘的婚姻观念体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多样性。
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有的注重经济利益,有的注重地位和家族背景,有的注重真爱和内心的契合。
小说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婚姻观,展现出当时社会阶层和人们婚姻观念的多样性,从而使读者对于婚姻的定义和追求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一段社交小说描写和对婚姻问题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强调了婚姻的社会属性。
在小说中,奥斯汀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一家的婚姻观念展示了当时贵族社会的婚姻习俗。
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婚姻不仅是爱情的结合,更是阶级地位和财富的交换。
伊丽莎白的父母希望女儿们能够找到一个地位和财富相当的丈夫,以便维持家族的尊严和经济地位。
这种婚姻观使得婚姻变成了一种商业交易,而非纯粹的情感选择。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强调了双方是否真实相爱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和达西先后的成长和觉醒,揭示了爱情与内涵的重要性。
伊丽莎白曾经对达西抱有偏见和误解,认为他傲慢而无情。
随着她们相处的深入,伊丽莎白逐渐发现了达西内心的善良和真挚,并且发现自己早已深深地爱上了他。
达西在得知伊丽莎白爱上他之后,也发现了自己对她的深深感情。
这种通过真实相处而培养出的爱情,使得他们能够克服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阻碍,真正实现了心灵的相互契合。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还强调了婚姻的平等性。
在小说中,奥斯汀通过伊丽莎白的强势个性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表达了女性追求自主和平等的意识。
伊丽莎白毅然拒绝了富家子弟柯林斯的求婚,因为她不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委身于那样一个自以为是的庸人。
相比之下,她选择了与达西结婚,因为他是她认为值得嫁给的人,两人在智慧和品格上是相互匹配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
婚姻应该是一个平等的伴侣关系,女性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伴侣,并且伴侣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关注社会属性、爱情的真实和平等性。
通过对19世纪英国社会婚姻观的揭示,奥斯汀展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受人喜爱的经典之作,一直影响和启迪着后人对婚姻的理解和审视。
《傲慢与偏见》中的四种爱情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四种爱情观一、本文概述《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展现了19世纪初英国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
这部小说通过班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及其爱情经历,深刻揭示了四种不同的爱情观。
本文将逐一分析这四种爱情观,并探讨它们在小说中的体现和影响。
这四种爱情观分别是: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浪漫与激情、以及现实与妥协。
通过对这些爱情观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选择,以及作者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独特见解。
二、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观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观,可以说是《傲慢与偏见》中最具深度和启示性的部分。
他们的关系经历了从误解、冲突到理解、接纳的过程,充分展示了真正的爱情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砺和理解的深化。
达西的爱情观具有典型的理性主义色彩。
他最初对伊丽莎白抱有傲慢的态度,认为她和其他人一样,只看重金钱和地位。
然而,随着他对伊丽莎白的了解加深,他开始欣赏她的智慧、独立和善良。
他愿意放下自己的傲慢,去追求真正的爱情。
达西的爱情观强调的是内在的品质和精神上的契合,而非外在的条件和物质上的满足。
伊丽莎白的爱情观则更加感性,她注重的是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
她一开始对达西抱有偏见,认为他是一个傲慢、冷漠的人。
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后,她开始对达西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他的内心其实充满了善良和热情。
她愿意放下自己的偏见,去接受和理解达西。
伊丽莎白的爱情观强调的是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相通,而非社会地位和金钱财富。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观在相互冲突和融合中得到了升华。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误解、冲突、理解和接纳的过程,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契合。
他们的爱情观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接纳的基础上,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砺和困难的考验。
只有这样,爱情才能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才能在平淡中散发出真正的光芒。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观代表了《傲慢与偏见》中对爱情的两种不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摘要:简•奥斯丁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对几起婚姻的描述,表明了她的婚姻观: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婚姻才会幸福,贪图金钱和情欲的婚姻不会幸福;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婚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应单纯地为了金钱而结婚;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婚姻;爱情;幸福;财产;社会地位一、前言简•奥斯丁是英国小说史上著名的女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再现了18世纪-19世纪之交的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态。
简•奥斯丁英年早逝,在短暂的42年里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的描绘了她周围的小天地,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英国著名作家司格特称她为“英国摄政时期最敏锐的观察家”。
简•奥斯丁擅长描写青年男女的感情纠葛及婚姻嫁娶,着力刻画男人和女人感情和理智的冲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傲慢与偏见》。
在奥斯丁时代, 未婚女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嫁个体面富有的丈夫。
在十九世纪初,根据英国当时的限定继承权法,财产通常要由最近的男性后代来继承, 这使得做女儿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妇女要想顺利出嫁, 就必须要有一份可观的嫁妆, 由此导致了许多妇女由于经济状况的限制而面临嫁不出去的危险。
而结了婚的妇女不但为她日后的生活获得了物质保障而且她的社会地位也会有所改善。
《傲慢与偏见》围绕班纳特先生家五位待嫁女儿的婚姻问题展开,分别通过对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彬格莱,莉迪亚与威克汉姆,夏洛蒂与柯林斯等几桩婚事的描写,深刻反映了作者在婚姻问题上最为典型的几种不同的观点。
二、小说概述《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简•奥斯丁擅长通过描写生活琐事来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傲慢与偏见》是其代表作,故事围绕爱情和婚姻而展开。
在该作品中,作者把爱情、婚姻和财产、社会地位联系起来,着重讲述了班纳特一家五个待嫁女儿及其亲友的爱情、婚姻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婚姻的各种不同看法和做法。
五种婚姻贯穿全书:老班纳特夫妇情趣不合的婚姻;小女儿莉迪亚与威克汉姆因情欲而结合的婚姻;夏洛蒂为衣食之计而委身于柯林斯的畸形婚姻;简和彬格莱两情相悦终成眷属的美满婚姻;以及故事的主人公Elizabath(伊丽莎白)—小乡绅之女和Darcy(达西)—有钱有势的公子由于对方的傲慢和偏见而产生误会,但最后屏弃前嫌,真诚相爱的幸福婚姻。
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这几起不同的婚姻,通过对比向读者展示出作者心目中理想婚姻观:恋爱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关联,但恋爱婚姻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婚姻应建立在相互爱慕与尊重的基础上。
她既反对为钱而结婚,也反对轻率结婚,强调感情的重要性。
三、几种不同婚姻的分析婚姻与爱情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在这部探讨婚姻关系的作品中,男士们如何挑选妻子,年轻的女子以及她们的母亲如何为其挑选未来的夫君,构成了这部小说许多精彩的场景。
尽管他们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是婚姻的幸福度却各不相同。
(一)老班纳特夫妇的婚姻是不幸婚姻的典型代表老班纳特思维敏捷,老谋深算,对家事毫不关心,早年他因为贪图班纳特夫人的美貌而与其结合,但婚后不久就发现建立在美貌基础上的婚姻并不能真正给他带来幸福。
除了美貌之外一无是处的班纳特夫人之所以嫁给班纳特完全是因为班纳特每年有固定的几千英镑的收入,可以让她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她肤浅无知,喜怒无常,天下最大的事就是把五个女儿都嫁出去。
这些性格、志趣的不同使班纳特先生对婚姻感到深深的失望,夫妻双方几乎没有什么沟通。
而班纳特夫人也深切感受到丈夫对她的莫不关心和轻视,她也只有把心思都放在女儿的婚姻上。
从这门婚姻中,作者明白的指出只求相貌和财产的婚姻只会导致双方的不合、冷漠和容忍。
班纳特有五个待嫁闺中千金,于是无所事事的班纳特太太就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
(二)四段婚姻展现四种不同性质的婚姻1、夏洛蒂与柯林斯只有金钱没有爱情的婚姻在作者所着重描写的四段婚姻中,柯林斯和夏洛蒂的婚姻是奥斯丁婚姻观中最不看好的其中一种。
奥斯丁通过对夏洛蒂和柯林斯婚姻的描写,否定了单纯只为金钱的婚姻观。
她讥讽说:“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体面退路”。
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幸福,但总算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可靠的储藏室了。
夏洛蒂本是个聪明女子,只因为家里没有什么财产,人长得又不标致,到了二十七岁还是个老姑娘,她所以答应嫁给柯林斯只是为了能有个归宿,有个能确保她不致挨冻受饥的保险箱,有个体面的人生。
婚后,她对除了她丈夫以外的一切都感到满意。
这种纯粹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婚姻毫无幸福可言,也是作者反对的。
柯林斯是个无聊透顶,道德差劲,依靠有钱人资助的蠢牧师。
但是他最吸引当时单身女性的地方是一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产业,同时又继承班纳特先生近二千镑的地产,另一方面又因贵族夫人的提拔获得了教区牧师的职位。
有房子,有较好的经济收入,又能进入贵族地主的客厅、牌桌和餐厅,这一切都是当时的单身女人们所向往的。
自命不凡的柯林斯自以为伊丽莎白没有理由拒绝他的求婚。
然而事实正巧相反,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柯林斯。
理由就是感情上怎么也办不到。
小说中塑造了与伊丽莎白形成鲜明对比的单身女性夏洛蒂,奥斯丁从另外一个角度叙述了自己的婚姻观:只有金钱没有爱情的婚姻。
2、道德沦丧情感迷失的威克汉姆和莉迪亚的婚姻奥斯丁婚姻观的不幸婚姻中的另一种是把婚姻纯粹建立在情欲和享乐基础上。
在傲慢与偏见中代表就是莉迪亚和威克汉姆的婚姻。
奥斯丁的爱情观点有一点不得不说:爱情是要以本人的素质、智慧及品质为基础的。
奥斯丁认为在婚姻幸福与否的问题上人的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品质。
她在致侄女Fanny Knight的信中表明了这一爱情哲理:“他的生活状况、家庭、朋友,最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其性格的方方面面充分说明他是否值得你爱”爱情即为性格上的相互尊重与道德上的认可而仅靠美貌吸引的婚姻则很快就会变质。
奥斯丁的这一理念在《傲慢与偏见》中得到全面的体现,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漂亮、热情、头脑简单、轻浮而又虚荣,单纯追求自己的享乐和兴奋的人,她正是奥斯丁作品中一个反面角色,与奥斯丁本人的婚姻观点背道而驰。
她的丈夫威克汉姆是个眉目清秀、风度翩翩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君子,他们俩被安排在一起,道德上是完全缺失的,也完全迷失了情感。
但是莉迪亚这个思想空虚、头脑简单的女子还认为她得到了世界上最幸福最甜蜜的爱情。
他们俩的私奔是件愚蠢荒唐的事,莉迪亚却为此感到骄傲,并自称喜欢这种结婚方式。
他们俩私奔引起了她们全家人乃至所有亲戚的惊恐,除了莉迪亚本人外大家都明白,这件丑事假若酿成丑闻,不但会害得莉迪亚身败名裂,还会连累到她的亲朋好友,特别是她的几个姐姐,将因此很难找到体面的归宿。
而威克汉姆之所以与莉迪亚在一起,完全是因为他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私奔及追求富家女未果,深陷债务。
最后由于达西的出手,威克汉姆接受了莉迪亚的一笔陪嫁后才答应与莉迪亚正式结婚,虽顾全了婚后应有的名誉,在作者看来对于这种完全出于外表的吸引和情欲的冲动而建立的婚姻是没有任何幸福可言的。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他们返回老家时,两人都没有因私奔而存有羞愧之心,她还大言不惭地问她妈妈,是否觉得威克汉姆是个很吸引人的男人,而且她相信她的姐姐们一定会羡慕她。
奥斯丁借伊丽莎白的口对莉迪亚的观点予以了否定,说她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得到丈夫,也折射出了奥斯丁对他们的婚姻是一种不满和批评。
由此可见,威克汉姆和莉迪亚婚姻是一场道德沦丧,情感迷失的婚姻。
3、简与彬格莱的婚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真诚相爱的基础上小说在开篇就提出“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太太。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有钱的单身汉彬格莱的出现马上使他成为了未婚女士竞相追逐的对象。
本来应该是“猎手”的单身汉却成为女人追逐的“猎物”,这一现象颇具讽刺意味的。
而班纳特夫人认为凭借她五个出色的待嫁女儿,单身汉彬格莱已经是她家的囊中之物了。
于是在一次班纳特太太精心安排的舞会上,简和彬格莱初次见面,就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对方产生了真挚的情感。
这一情感在接下来的相互拜访和舞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他们是真心相爱的,但同时他们又都软弱,单纯,缺乏主见,容易听从别人的摆布。
但还是经历了重重磨难后,分别快一年的恋人最终见面了。
他们意识到他们仍然深受着对方,决定继续好好地维护这份感情,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
最后,他们美满地走向了婚姻。
作者对这门婚姻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才是幸福的基础。
4、与简与彬格莱的甜蜜婚姻相比,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经历就要迂回多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最成功、最完美的一桩婚姻。
它吻合了奥斯丁幸福婚姻所有要求的基础条件,即:美貌虽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但唯有独立的个性和美好的品性才能产生永恒的吸引,婚姻中除了有爱情,金钱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得到爱情的同时也获得了金钱,这才是美满的婚姻。
伊丽莎白和达西正是奥斯丁这一婚姻观的见证。
伊丽莎白是作者的宠儿,也是作者蒙昧女性意识的代言人,她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得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
面对达西这样一个英俊、富有的单身汉,她都不为所动,面对达西的求婚,她断然拒绝。
小说一开始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因不满于达西的傲慢态度和言语,尤其是他面对好朋友彬格莱对伊丽莎白进行的评价:she is tolerable;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 me;and I am in no humor at present to give consequence to young ladies who are slighted by other men.”使伊丽莎白对他萌发了偏见。
而后,威克汉姆出现在麦里屯,他英俊的外表吸引了伊丽莎白的注意并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好感。
因此她听信了威克汉姆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了对达西的偏见和憎恶。
而当达西的表弟费茨威廉上校向伊丽莎白讲述达西曾劝说彬格莱不要同简结婚的事情时,伊丽莎白被对达西的偏见所蒙蔽,所以在达西第一次求婚时伊丽莎白不但拒绝,还表示天下男人中,她最不愿意结婚的就是他这种人。
这也说明了伊丽莎白看重的是感情而不是金钱。
当达西向伊丽莎白坦白写信,伊丽莎白通过理智的分析后得出威克汉姆并无实质的优点与他性格的虚伪的结论,意识到了自己只是对他漂亮的外表存在好感。
与此同时威克汉姆与莉迪亚私奔的消息传出后,伊丽莎白的一家陷入了困境。
达西却处处关注着伊丽莎白和她的家人,并主动帮助寻找威克汉姆和莉迪亚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