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简.奥斯汀婚姻观

合集下载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英国乡村小康家庭本内特一家的五个女儿在寻找适婚对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琐事和波折。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展现了不同人物对婚姻的不同观念和态度,进而探讨了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影响。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婚姻观。

贝内特夫妇是小说中最突出的婚姻观代表。

他们对婚姻持有相对理性的态度,并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

贝内特夫妇婚姻观的代表性体现在他们对长女简和丁格莉的婚姻选择上。

他们鼓励简嫁给达西,因为他不仅有钱而且真心爱简。

他们反对丁格莉嫁给柯林斯,因为柯林斯是一个没有个性、只看重社会地位的人,他们认为丁格莉应该嫁给一个真正爱她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社会地位而嫁给某个人。

与贝内特夫妇不同,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对婚姻持有更现实的观念。

他们更注重婚姻的实际利益和社会地位。

达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虽然他一开始对简产生了好感,但因为她的社会地位比他低,他在贝内特夫妇的压力下听从了家族利益的安排,娶了安妮·德·伯格作为妻子。

安妮的家族虽然没有达西家族那样的财富,但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这使得达西认为他们的婚姻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达西后来对简的了解和对她的真挚感情改变了他对婚姻的观念,并最终与简结为连理。

柯林斯则是一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他完全不在乎婚姻的感情和真爱,只注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他不断向贝内特夫妇的女儿们求婚,不是因为他们有吸引力或他们爱他,而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高,这符合他个人的利益。

在约会丁格莉后,柯林斯又迅速转投简,因为简的社会地位在丁格莉之上。

尽管柯林斯的婚姻观与其他人的观念相悖,但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婚姻观念并非罕见。

在小说中,简·奥斯汀不仅描绘了不同人物的婚姻观念,还对社会对婚姻的塑造和影响进行了描述。

她展示了社会对婚姻的高度重视,同时呈现了社会舆论对个人婚姻选择的压力和干预。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和社会风气。

小说中的婚姻观念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反映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对婚姻的看法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分析小说中不同人物对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对剧情和人物命运的影响。

一、传统观念与现实利益的碰撞小说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非常现代而又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对婚姻持有一种现代化的观念,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爱的基础上,而不应该被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左右。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婚姻是一种传统的家族联姻形式,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是婚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种传统观念与现实利益的碰撞成为了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也成为了许多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二、金钱与婚姻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是婚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小说中许多婚姻都是基于经济利益而建立的,比如梅利家的两个女儿就是为了解决家族的经济问题而嫁给了富有的男人。

在这样的婚姻观念下,婚姻成了一种交易,而不再是两个人的感情和选择。

小说中的几乎所有人物,在选择对象时都会考虑对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不会将感情放在首位。

这种以金钱为核心的婚姻观念造成了许多悲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三、爱情与婚姻尽管金钱在《傲慢与偏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爱情依然是伊丽莎白和达西两位主角的婚姻观念。

他们都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的基础上,而不是被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左右。

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就是因为她无法接受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为主要原因的婚姻,她希望的是一份真正的感情和婚姻。

同样,达西也因为真爱而选择了娶伊丽莎白,而不是考虑她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

这种崇尚真爱的婚姻观念,成为了小说中一种美好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对婚姻的向往和理想。

四、个体选择与社会压力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婚姻中做出了许多牺牲。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分析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分析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分析《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深度展示了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婚姻观。

其次,小说中展现了婚姻观的物质性。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大部分女性没有独立经济能力,无法维持自身生活,因此婚姻被视为女性的唯一出路。

小说中,班内特家的母亲非常注重女儿们的婚姻,为了能够嫁给一个好丈夫,她着重培养女儿们的技能。

比如,她让凯瑟琳去学钢琴,以提高她的社交能力。

她还为女儿们寻找适龄的男性,如贝莱先生和宾利先生。

而且一段时间后,一位富有的继承人,彬格莱先生出现了,班内特家便急于将女儿们介绍给他,希望能保障她们的未来。

这个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中看重婚姻的物质因素。

此外,小说中还展现了婚姻观的观念性。

达西先生曾经对伊丽莎白进行了一次表白,但是伊丽莎白拒绝了他,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她认为他的家族地位和傲慢态度都是不能接受的。

与此同时,她还相信真爱的存在,不愿意只为了金钱而嫁人。

她的这种观念决定了她在婚姻中追求心灵契合和情感共鸣的决心。

而达西先生也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虽然起初对伊丽莎白有些傲慢,但是在了解她的独立与理智后,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并向她表白。

这种观念性的婚姻观在小说中被赞扬和推崇,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婚姻的理念,认为婚姻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要有情感的共鸣。

总结起来,《傲慢与偏见》通过塑造不同人物和情节,展示了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婚姻观。

其中,阶级观念、物质观和观念观等因素对婚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部小说展现了人们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追求真爱和心灵契合的愿望,以及对婚姻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在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对不同人物角色的婚姻观念的刻画,小说展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种种婚姻现象,探讨了婚姻中的傲慢和偏见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首先,小说中的婚姻被描述为一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结合。

社会地位是当时英国社会中最关键的衡量标准之一,而婚姻被认为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

例如,贵族绅士达西先生就将婚姻视为名望和财富的交易,他以自身的高贵血统和庞大财富作为条件,选择了传统上看似合适的伊丽莎白·班内特。

另一方面,班内特一家虽然并非贵族,但仍以经济地位为基础选择了配偶。

这种以地位和财富为导向的婚姻观,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现实主义的价值观。

然而,小说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它通过对不同角色的塑造展现了婚姻观的多样性。

例如,本·莱特尔牧师与夏洛特·卢卡斯的婚姻被描述为一种务实和理智的选择。

为了获得经济保障和稳定的生活,夏洛特宁愿嫁给自己并不爱的人。

这种婚姻观凸显了当时婚姻中的现实主义和现实考量,而非浪漫和情感。

此外,小说中还揭示了婚姻中的另一种观念,即婚姻应该建立在彼此相爱和尊重的基础上。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菲茨威廉·达西先生的婚姻被认为是小说中最理想的婚姻。

虽然初期双方对彼此存在偏见和误解,但随着情感的发展,他们渐渐认识到对方的优点和价值,并最终在互相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走到一起。

这种婚姻观凸显了人本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了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最后,小说中还有一些婚姻观念是被作者否定和揭露的。

例如,小说中的肖夫太太被描绘为一个只注重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人,她将自己的女儿简·班内特嫁给了富有的伯莱先生,而无视自己女儿的感受和幸福。

这种以金钱和地位为导向的婚姻观被作者以讽刺和讥讽的方式呈现,暗示了这种婚姻观是不道德和不可取的。

简析简.奥斯汀婚姻观

简析简.奥斯汀婚姻观

汉语言文学一班谭红莉 200701024003关于“简·奥斯汀”研究概况【摘要】简·奥斯汀是时值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女性话语的优雅。

在英国文学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自八十年代以来, 奥斯汀研究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理论趋于多元化, 视野比较广阔。

本文搜集了八十年以来的奥斯汀研究论文, 拟对奥斯汀在我国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

【关键词】奥斯汀研究概况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以《傲慢与偏见》、《理智和情感》、《爱玛》、《诺桑觉寺》、《劝导》、《曼斯菲尔德庄园》六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虽然在1870年以前, 简·奥斯汀和她的作品还不太被人重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世人对奥斯汀的兴趣与日俱增, 多年来她的名声一直稳步上升。

中国对奥斯汀的认识也是逐渐发展的。

“谜一样的奥斯汀”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 而是越来越近了。

至于研究的一个大体发展概况就是从“80年代对奥斯汀的重新评估”到“90年代以来奥斯汀研究的纵深发展”再到“近年来奥斯汀研究视野的多元化”。

一、主题方面英国著名学者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转引自伊恩·沃特编辑的《简奥斯汀评论集》第4页。

奥斯汀凭着理智来领会世界,写出一部部描写世态人情的喜剧作品。

但正如刘易斯所指出的:坚持原则和严肃认真,是奥斯汀艺术的精髓。

她的喜剧犹如生活的一面镜子,读者可从中照出某些人的愚昧和荒诞,从而得到教育和启迪。

朱虹女士是中国较早重视奥斯汀研究的学者。

她于1982年在《读书》杂志上撰文《对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呼吁人们摒弃对奥斯汀生活面狭窄、题材琐细的小说主题的偏见。

朱虹认为“因生活面狭窄而否定奥斯汀, 不能令人信服”, “奥斯汀的六部小说的艺术世界是经得起琢磨的” ( 《读书》1982年1期) , 赵双之在《〈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一文中提出“艺术世界的魅力不能以题材的轻重去衡量”( 《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3期) ; 杨绛在《有什么好? - 读〈傲慢与偏见〉》中说道, “不能单凭小说里的故事”来评定小说。

简·奥斯汀的爱情观与社会风尚

简·奥斯汀的爱情观与社会风尚

简·奥斯汀的爱情观与社会风尚简·奥斯汀简介简·奥斯汀(Jane Austen)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描绘女性角色而闻名于世。

她的作品多以爱情婚姻为线索,通过剖析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社交规则和道德观念,展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所面对的激动人心而又曲折复杂的恋爱关系。

文化背景与社会风尚在奥斯汀所生活的18-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被确定、传统、保守的价值观所主导。

阶级分明、礼仪荣耀至上、经济地位及血统显赫等成为人们评价一个人身份的重要标志。

这种文化背景下,恋爱婚姻变得复杂并充满了挑战。

奥斯汀作品中的爱情观1.自由婚姻与利益婚姻:奥斯汀强调自由选择配偶和真爱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她的小说角色常常面临财富、地位与真爱之间的选择,通过展示自由婚姻与利益婚姻背后的种种复杂因素,揭示了其中存在的困境和挑战。

2.真实与虚荣:奥斯汀作品中,女性角色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更注重内在品质而非外貌和财富。

奥斯汀倡导真实与坦诚的感情交流,并强调不应受到外界追求名誉和虚荣心所左右。

3.社交规则和约束:社交礼仪对于英国上层社会至关重要,而奥斯汀在作品中赋予了社交规则以极大的意义。

角色们必须懂得适时、适度地表现出自己,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细致入微的恋爱游戏。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简·奥斯汀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爱情观念和社会风尚仍然对当代社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启示: 1. 真爱价值:不受外界干扰,通过深入了解并相互支持与尊重,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2. 自主选择: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不被社会规范与他人眼光左右。

3. 诚实沟通:避免虚伪和欺骗,保持诚实而开放的沟通方式。

简·奥斯汀通过其小说作品中所揭示的爱情观与社会风尚,成功地展示了个人自由、内心追求和家庭责任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并为当代读者提供了对于恋爱和婚姻的思考。

她独特细腻而又幽默的写作风格,使得她成为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之一。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小说之一,以描写英国乡村贵族阶层的郡斯宾塞家族为主线,通过对婚姻观的展示,深入探讨了社会阶级、人性固有缺点以及女性地位问题等多个主题。

本文将从主要角色的婚姻观出发,详细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小说中最重要的婚姻观体现在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身上。

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明、机智并且有主见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并坚持婚姻应该基于心灵和情感的平等相待,而不是仅仅出于社会地位或金钱的考虑。

在与达西先生的感情纠葛中,伊丽莎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成长,发现了自己婚姻观的局限性。

她承认自己过于骄傲和偏见,没有真正了解和理解达西的内在优点。

最终,她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观,认识到真正的爱情和婚姻需要双方不断追求和改进。

另一位重要的角色是简·班纳特,她是伊丽莎白的姐姐,与伊丽莎白不同,简更加传统和保守。

她相信婚姻是女性唯一的出路和保障,她追求的是一个富有、体面的婚姻。

在陷入与伊丽莎白的挣扎与纠葛后,她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婚姻观。

最终,她选择了与富有、体面但是不深爱她的贝灵先生结婚,这是一个让人惋惜的结局。

通过简的经历,读者可以看到作家对传统婚姻观的质疑,并提醒人们不要只追求金钱和地位而忽略了爱情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作家对另一种婚姻观也进行了揭示,即利益婚姻。

班纳特夫人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婚姻的代表。

她以世俗的眼光看待婚姻,她把自己的五个女儿视为嫁入豪门的最佳机会,一心想通过女儿们的婚姻来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

她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使她一直想方设法将女儿们嫁给富有的绅士们,而并不关心女儿们自己的感受和婚姻幸福。

班纳特夫人的行为再次凸显了对利益和传统的追求,却忽略了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带给她和她的家庭很多的痛苦。

除了主要角色,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次要角色,他们的婚姻观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丰富的细节。

维西蒂家是一个困窘的家庭,他们以婚姻为途径,试图摆脱困境。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描绘了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念。

通过对小说中婚姻观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以及作者对婚姻观的批判和反思。

在小说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且家庭和财产的传承是英国上层社会十分重视的问题。

许多家长都会以财富和地位作为挑选婚姻对象的标准,而忽视了双方的感情和性格是否匹配。

这种婚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本·奇利太太和狄西先生的婚姻。

本·奇利太太是一个典型的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为婚姻标准的人。

她一心想要找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人来嫁给自己的女儿,而且她并不在乎婚姻对象的品性和性格。

在她看来,只要对方有足够的财富和地位,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当她的女儿简和达西先生相爱并打算结婚时,她坚决反对并试图阻挠他们的婚事,只因为达西家的贵族身份和财富远远不及她心目中的标准。

本·奇利太太是小说中最直接表现出金钱至上的人物,她的婚姻观念正是当时社会上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达西先生也是一个受传统婚姻观念影响的人。

他在选择妻子时也将金钱和地位看得比感情更加重要。

在小说开始的时候,他因为自认比伊丽莎白家庭地位低微,因此拒绝了她的求婚。

他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之上,而忽视了伊丽莎白的聪颖和个性。

随着故事的发展,他渐渐改变了自己的婚姻观念,意识到了金钱和地位并不是幸福婚姻的关键,考虑到了感情的重要性。

最终他与伊丽莎白结为夫妻,这也是作者对婚姻观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除了金钱和地位,家庭也是小说中婚姻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当时的社会中,家庭的传承和延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许多人都希望子女能够嫁入有着良好家世和声望的家庭。

婚姻常常被看作是家族之间的联姻,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选择。

这种观念也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班纳特太太对女儿们的婚姻有着极强的干预和干涉,她总是希望女儿们能够嫁给有着良好家世和财产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一班谭红莉 200701024003
关于“简·奥斯汀”研究概况
【摘要】简·奥斯汀是时值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女性话语的优雅。

在英国文学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自八十年代以来, 奥斯汀研究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理论趋于多元化, 视野比较广阔。

本文搜集了八十年以来的奥斯汀研究论文, 拟对奥斯汀在我国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

【关键词】奥斯汀研究概况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以《傲慢与偏见》、《理智和情感》、《爱玛》、《诺桑觉寺》、《劝导》、《曼斯菲尔德庄园》六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虽然在1870年以前, 简·奥斯汀和她的作品还不太被人重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世人对奥斯汀的兴趣与日俱增, 多年来她的名声一直稳步上升。

中国对奥斯汀的认识也是逐渐发展的。

“谜一样的奥斯汀”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 而是越来越近了。

至于研究的一个大体发展概况就是从“80年代对奥斯汀的重新评估”到“90年代以来奥斯汀研究的纵深发展”再到“近年来奥斯汀研究视野的多元化”。

一、主题方面
英国著名学者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转引自伊恩·沃特编辑的《简奥斯汀评论集》第4页。

奥斯汀凭着理智来领会世界,写出一部部描写世态人情的喜剧作品。

但正如刘易斯所指出的:坚持原则和严肃认真,是奥斯汀艺术的精髓。

她的喜剧犹如生活的一面镜子,读者可从中照出某些人的愚昧和荒诞,从而得到教育和启迪。

朱虹女士是中国较早重视奥斯汀研究的学者。

她于1982年在《读书》杂志上撰文《对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呼吁人们摒弃对奥斯汀生活面狭窄、题材琐细的小说主题的偏见。

朱虹认为“因生活面狭窄而否定奥斯汀, 不能令人信服”, “奥斯汀的六部小说的艺术世界是经得起琢磨的” ( 《读书》1982年1期) , 赵双之在《〈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一文中提出“艺术世界的魅力不能以题材的轻重去衡量”( 《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3期) ; 杨绛在《有什么好? - 读〈傲慢与偏见〉》中说道, “不能单凭小说里的故事”来评定小说。

《傲》的故事虽“平淡无奇”但能激发“启人深思的笑”。

并称《傲》“有一个严密的布局”且“非常自然” (《文学评论》1982年3期) , 认为奥斯汀有高超的叙事本领。

钱震来在《论简·奥斯汀》中称奥斯汀的小说具有“相当的广度”, 奥斯汀给予我们的“不只是几对爱侣情人, 而是整个社会” ( 《文艺理论研究》1988 年1 期)。

二、内容方面
1. 婚姻观研究: 奥斯汀所有小说的内容都是关于婚姻的,于是奥斯汀对爱情、婚姻、金钱关系的思考成为人们探讨的经典话题。

李东芹的《〈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点漫谈》认为: 具有爱情的婚姻才是幸福美满的婚姻, 但爱情又是有条件的, 是以性格、财产、等级为基础的( 《殷都学刊》1997年1期) 。

郑莉青也在《试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妇女婚姻观》中说道, “金钱对婚姻来说是必须考虑的, 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在小说结尾时也都比原先富有。

阶级地位和教育背景的大致相当对成功的婚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爱情更是不可或缺”《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1期) 。

李宏伟的《〈傲慢与偏见〉的婚姻透视》,认为小说表现了三种不
同的婚姻观念及婚姻状态下, 由此反映出奥斯汀的婚姻观以及她的婚姻理想。

2.奥斯汀对理智和情感的态度的研究: 早在80年代王宾就对此提出异议。

他在《奥斯汀小说浪漫浪漫主义初探》一文中明确提出“综观奥斯汀六部小说, 应该说其情感成分是不均衡的,时重时轻; 浪漫主义倾向呈波浪状发展, 时起时伏;《理智和情感》就充分展开了两种力量的拼搏,隐现了作者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同情。

《傲慢与偏见》是她浪漫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诺桑觉寺》则是一小结, 是理解她作品浪漫主义倾向的总纲; 《曼斯尔德庄园》是理智与情感相妥协的产物, 其浪漫主义倾向表现得曲折隐晦; 《爱玛》是一大反复, 对传统观念的推崇代替了对情感和个人反叛的歌颂; 《劝导》是作者浪漫主义倾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4期) 裘因在《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一文中也提出“奥斯汀在创作思想上有一个从理性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

” ( 《复旦大学学报》1992年1期) 欧阳惠也认为“《劝导》和前几部作品大相径庭。

三、艺术特色方面
1.语言艺术的研究:林文琛的《奥斯汀反讽艺术片谈》和《在理性和感情之间- 谈奥斯汀的反讽》, 林文琛认为在奥斯汀小说中“反讽不仅表现为暗讽的语调, 挖苦的·74·王宏, 等: 简·奥斯汀在中国文字, 而且运用于人物塑造; 不仅见于个别场面、情节的处理, 还融会在整部作品的构思之中。

(《奥斯汀反讽艺术片谈》, 《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4期) “包容又平衡”、“理性和感情”的矛盾是奥斯汀小说“反讽”的基点和特征。

(《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4期) 肖铖在《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一文中认为《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广泛运用讽刺艺术最完美的作品。

2.叙述技巧的研究:张介明的《〈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述》, 认为《傲慢与偏见》中人物活动的“客观性”固然体现了戏剧的特色, 对话所包含的“征迹”、所蕴含的“戏”, 对话的论辩性、情节性更不失为戏剧性的叙事特色; 小说中的场景很少有环境特征, 只想设置一个能给人物提供活动、建立各种关系的“舞台”, 小说场景处理的戏剧性特色(《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2期) 。

同类论文还有祝燕敏的《〈傲慢与偏见〉的叙事技巧》(《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 。

从我所查的资料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奥斯汀已从主题、内容、艺术特色几方面做了最主要的研究,我认为作为研究奥斯汀的新一代的我们还可以从人物的刻画和女性意识中的婚姻对后世人(不同国度不同婚姻观)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作资料的搜集和研究。

总之,置身于女性地位不断提升的社会大背景下,在中国对于奥斯汀的研究相信会越来越红火。

【参考文献】
朱虹.读书.1982年1期
王宾.《奥斯汀小说浪漫浪漫主义初探》
林文琛.《奥斯汀反讽艺术片谈》和《在理性和感情之间- 谈奥斯汀的反讽》
张介明.《〈傲慢与偏见〉的戏剧性叙述》.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4期
王宏、雄洁.《奥斯汀研在中国》
杨绛. 《有什么好? - 读〈傲慢与偏见〉》.文学评论.1982年3期
钱震来. 《论简·奥斯汀》.文艺理论研究.1988 年1 期
李东芹. 《〈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点漫谈》.殷都学刊.1997年1期
王宾. 《奥斯汀小说浪漫浪漫主义初探》.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4期
祝燕敏.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