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

合集下载

膜性肾病的症状与早期诊断方法

膜性肾病的症状与早期诊断方法

尿液免疫学检查:检测尿液中的抗 体、抗原等免疫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等指标,判断是否有贫血、感染等异常 情况
03
生化检查:观察血肌酐、尿素氮、电 解质等指标,判断是否有肾功能异常
05
影像学检查:观察肾脏大小、形态、 位置等,判断是否有肾脏疾病
尿常规检查:观察尿液颜色、气味、尿蛋 白、尿糖等指标,判断是否有肾功能异常
THANKS
汇报人:
02
免疫学检查:观察抗核抗体、抗dsDNA 抗体等指标,判断是否有免疫系统疾病
04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观察 肾脏形态、大小、 位置和结构
CT检查:观察 肾脏病变情况, 判断病变程度
MRI检查:观 察肾脏病变情 况,判断病变 程度
核素扫描:观察 肾脏血流情况, 判断病变程度
血管造影:观察 肾脏血管情况, 判断病变程度
膜性肾病的早期诊断方 法
尿液检查
添加 标题
尿液常规检查:观察尿液的颜色、 气味、透明度等
添加 标题
尿液显微镜检查:观察尿液中的红 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添加 标题
尿液细胞学检查:观察尿液中的细胞形 态和数量,判断肾脏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添加 标题
尿液生化检查:检测尿液中的蛋白 质、葡萄糖、尿素氮等成分
添加 标题
膜性肾病的症状 与早期诊断方法
汇报人:
目录
01
膜性肾病的症状
02
膜性肾病的早期诊 断方法
PART 01
膜性肾病的症状
早期症状
水肿:眼睑、面部、四肢 等部位出现水肿
蛋白尿:尿液中出现大量 蛋白
高血压:血压升高,可能 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
肾功能异常:血肌酐、尿 素氮等指标升高,可能伴

膜性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尿蛋白增多、水肿、高血压等。

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一直备受关注,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医生们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案,但是到底哪一种才是最佳的呢?本文将就膜性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对于膜性肾病患者来说,控制高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高血压会加重肾脏负担,加速肾功能的恶化,因此患者需要及时就医,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同时还要注意饮食,限制盐分摄入,保持适当的运动,这样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减轻肾脏负担。

其次,蛋白尿是膜性肾病的常见症状,因此减少蛋白尿也是治疗的重点之一。

患者需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合理搭配膳食,避免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中药治疗,如雷公藤、连翘等,这些中药对减少蛋白尿有一定的疗效。

另外,对于膜性肾病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这些都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延缓病情的发展。

最后,对于一些严重的膜性肾病患者,透析和肾移植也是治疗的选择之一。

透析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起到替代肾脏的作用,而肾移植则是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取代功能丧失的肾脏,这对于一些晚期膜性肾病患者来说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减少蛋白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透析和肾移植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密切关注肾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膜性肾病治疗课件

膜性肾病治疗课件
膜性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因素有关。
膜性肾病的病因
01
遗传因素:部分膜性肾病患者存在基因突变
03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膜性肾病
02
环境因素: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药物、感染等可能导致膜性肾病
04
其他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的症状
蛋白尿:尿液中出现大量泡沫,尿液浑浊
膜性肾病的预后
预后因素
疾病严重程度: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治疗方案:治疗方案越合理,预后越好
患者年龄: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患者身体状况:身体状况越好,预后越好
患者心理状态:心理状态越好,预后越好
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保持血压稳定,避免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
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避免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
控制血脂:保持血脂稳定,避免高血脂对肾脏的损害
3
降压药物:如ACEI、ARB等,可降低血压,保护肾脏功能
4
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可减轻水肿,减轻心脏负担
5
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可预防和治疗感染
6
饮食治疗
低盐饮食:减少钠的摄入,减轻肾脏负担
低蛋白饮食:减少蛋白质的摄入,减轻肾脏负担
高纤维饮食:增加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低脂饮食:减少脂肪的摄入,减轻肾脏负担
避免感染:避免感染,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健康饮食:保持健康饮食,避免高盐、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肾脏的损害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肾脏疾病
随访和监测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监测指标:包括尿蛋白、血肌酐、血压等指标
02

肾脏病理—膜性肾病

肾脏病理—膜性肾病

MN-PASM
MN-EM
N-IF-IgG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
80-90%>30岁,高峰在50-60岁,男性多
80%为NS(非选择性,20%选择性,可很重 >20g/24h),可有血尿(肉眼血尿罕见),早期血压 正常,晚期升高,肾功能早期正常,晚期异常
20%为无症状性蛋白尿/蛋白尿+血尿
肾静脉血栓多见, 4-11%可有肿瘤(癌多),>60岁 20%有肿瘤
3:LM:HE染色:GBM弥漫不规则增厚,PASM:基底膜呈网状、 链环状表现,Masson:红色蛋白颗粒位于上皮下和基膜内。EM 同。
4:LM:GBM明显增厚,毛细血管袢受压(GBM成分为IV性胶 原)以至毛细血管袢闭塞、成团、肾小球硬化。EM:不规则增厚 的GBM内有退色的沉着物和透亮区。
MN-PASM
第1期:LM正常。Masson染色:细小的红色沉着物规则排列于上 皮下。EM:GBM基本正常。可见较细小而分散的电子致密物, 主要在足突间隙。
2:LM:毛细血管壁不均匀增厚呈钉突样改变(钉突成分为层粘 连蛋白),钉突间为PAS染色阴性、Masson染色为红色的沉着物, 颗粒较I大。EM:多数电子颗粒物沉积欲上皮下
缓慢进展( 1/3自发缓解、1/3不进展、1/3进展? ), 10年内25%需要透析
膜性肾病
LM:病变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基膜(上皮内) 弥漫性增厚,不伴有渗出及增殖性病变
IF:IgG和C3沿毛细血管呈细颗粒密集沉积
EM: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核基底膜样物质的增生
膜性肾病
根据光镜与电镜分期

膜性肾病一期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一期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一期治疗方案第1篇膜性肾病一期治疗方案一、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主要病理特征。

根据病程和临床表现,膜性肾病可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

本方案主要针对一期膜性肾病制定,旨在规范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二、治疗目标1. 控制病情进展,减轻肾小球损伤。

2. 降低尿蛋白水平,减轻肾脏负担。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

4.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三、治疗方案1. 非药物治疗(1)饮食管理:低盐、优质低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

(2)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劳累、感染、吸烟等诱因,保持良好的作息和情绪。

(3)定期体检:监测血压、尿蛋白、肾功能等指标,评估病情变化。

2. 药物治疗(1)免疫抑制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如泼尼松、环磷酰胺等。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肾功能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

(2)降压治疗:选用ACEI或ARB类降压药,如依那普利、洛萨坦等,以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3)抗凝治疗: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华法林预防血栓形成。

(4)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预防感染、心血管并发症等。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四、疗效评估1. 疗效评估指标:尿蛋白、肾功能、血压、并发症等。

2. 疗效评估时间: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进行一次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五、注意事项1. 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2. 治疗期间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诊。

3. 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诱因。

六、结论本方案针对一期膜性肾病制定,遵循合法合规原则,结合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旨在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在实施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

膜性肾病的3个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的3个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的3个治疗方案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的异常增厚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该疾病会导致慢性肾脏功能受损,严重者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

为了有效治疗膜性肾病,医学界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用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膜性肾病病因治疗和肾脏移植。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膜性肾病的首要治疗方案之一。

其中,糖皮质激素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中的沉积来减缓疾病进展。

具体而言,泼尼松是最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剂量和疗程需个体化调整,通常需要长期服用。

此外,免疫抑制剂也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式之一。

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活性来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要慎重,因为其可能会增加感染和其他副作用的风险。

二、膜性肾病病因治疗膜性肾病的治疗还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膜性肾病有许多潜在的病因,如病毒感染、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因素等。

因此,根据病因的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膜性肾病,治疗应以抗病毒药物为主。

而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膜性肾病,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疾病进展,减轻免疫反应,并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三、肾脏移植对于进展迅速、药物治疗无效的膜性肾病患者,肾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肾脏移植可以恢复肾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可以长期维持正常的肾脏功能。

然而,肾脏移植并非适用于所有膜性肾病患者,合适的移植候选人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筛选。

尽管肾脏移植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仍然需要注意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移植肾脏的排异反应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肾脏移植前,医生会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移植可行性,并积极进行免疫抑制剂的药物管理。

总结起来,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膜性肾病病因治疗和肾脏移植。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膜性肾病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治疗方案

膜性肾病治疗方案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

以下是针对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在膜性肾病的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 膜性肾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因此,降压药物是重要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 胞囊酮(Corticosteroid)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能够减少肾小球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蛋白尿和血尿。

- 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来氟米特等,也可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

2.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膜性肾病患者应该注意低蛋白饮食、低盐饮食,避免进食过多的高盐、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控制高血压、减轻肾脏负担非常重要。

- 适度锻炼。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

3. 血液净化治疗:- 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是通过将患者的血浆与新鲜的血浆置换,以去除体内的有害物质,改善肾功能。

-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通过人工的透析器,去除患者血液中的废物和过多的液体。

- 肾移植。

对于严重膜性肾病患者,肾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4. 预防并发症:- 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尿常规,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控制高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 防止感染,加强保健,避免受凉,尽量少接触感染源。

需要注意的是,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咨询医生,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遵守医生的指导。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膜性肾病课件

膜性肾病课件

膜性肾病课件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它主要影响肾小球的滤过膜,导致蛋白尿、血尿以及肾功能的逐渐下降。

本文将从膜性肾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滤过膜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的疾病。

它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指病因不明的肾小球病变,而继发性膜性肾病则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

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免疫反应和遗传因素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蛋白尿和血尿。

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破损导致血浆蛋白从尿液中排出。

血尿则是由于滤过膜的破损导致红细胞从尿液中排出。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膜性肾病的病程较长,病情进展缓慢,因此很多患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

膜性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肾活检。

肾活检是通过取出一小部分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在膜性肾病的病理学检查中,可以观察到肾小球滤过膜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增厚等特征。

此外,还可以通过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来评估肾功能的损伤程度。

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蛋白尿、血压等症状,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等。

病因治疗则是针对膜性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如对病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此外,适当的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也对膜性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总结起来,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导致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下降。

膜性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肾活检,治疗则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虽然膜性肾病的病程较长,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患者的预后仍然是可控制和良好的。

因此,对于膜性肾病患者来说,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性肾病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齐殿伟
1
膜性肾病
为一病理诊断名词,因其病理表现为 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 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增厚而得名,曾 称膜性肾小球肾炎、上皮膜性肾小球 肾炎、膜周肾病等。
2
流行病学特点:
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 此病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25 %左右,好发 年龄为40-60岁,男性多余女性(约2∶1), 儿童少见,发病率不足5 %。
52
禁忌证包括 未控制的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乙型肝炎和丙 型肝炎、肺结核、霉菌感染等)、肿瘤[肺癌、皮肤癌(鳞状细胞 癌除外)、乳腺癌、结肠癌等]、尿潴留、无法随访监测的患者、 血白细胞<4×109/L、血肌酐>309μmol/L。
53
初始治疗的选择 建议初始治疗首选环磷酰胺,不用苯丁
酸氮芥。
26
诊断标准
本病确诊依赖于肾脏病理活检,病理确诊为MN 后,必须排除各种继发性MN的可能性。
27
1.临床诊断标准
① 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起病往往较隐匿。
②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蛋白尿。 ③ 可伴有少量镜下血尿。 ④ 部分患者伴高血压和(或)肾功能损伤。
28
2.病理诊断要点:
毛细血管壁增厚,正常细胞构成,免疫荧光见IgG 和C3沿毛细血管壁分布以及电镜下见上皮下致密物沉 积。
25
4.随着疾病的发展,约半数患者发生高血压。若起病时就有高血压 和肾功能损害,预后通常较差。 5.膜性肾病起病往往较隐匿,有些患者是在常规体检时发现有蛋白 尿。突然起病,尤其是伴明显肾小管功能损害者,要警惕继发性膜 性肾病的存在。 6.膜性肾病的患者,特别是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持续存在的情况, 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以高达,40%,明显高于其它肾小球疾病的患 者。
3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数都是男性患者,约有54.5%,患者多 数都是青壮年,年龄介于21 ~ 60 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 的病理类型:膜性肾病218 例(41.1%),其次为肾小球轻微病变 122 例(23.0%),IgA 肾病84 例(15.8%),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 炎45 例(8.5%),这与王明军等相关报道一致[3]。膜性肾病患者 的数量越来越多,发病率越来越高,该情况的具体因素还不是非常清 楚。也许是因为膜性肾病的症状比较明显,患者就诊率高,所以发现 率高。
42
1.一般治疗
针对蛋白尿定量< 3.5g/d,血浆白蛋白正常或 轻度低、肾功能正常的年轻患者。 (1)控制血压 血压控制在125/70mmHg以下,药物
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霉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 素II受体拮抗剂(ARB)。
43
(2)抗凝治疗
针对膜性肾病患者静脉血栓的高发生率,可预防性地 给予抗凝治疗。存在高危因素(尿蛋白持续> 8g/d,血 浆白蛋白<20g/l,应用利尿药或长期卧床等)的患者应 积极抗凝治疗。药物首选低分子肝素注射剂,如患者长期 低蛋白血症,可考虑改换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但需要密 切检测凝血功能。
• 肺癌 恶性疾病 • 霍奇金淋巴瘤
33
•金 药物或毒物 • 青霉胺
• 糖尿病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其他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
34
35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
育龄女性多见,常见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依 据多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和血清抗核抗体、抗ds-DNA抗 体、抗SM抗体阳性,补体C3下降。
24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20 %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
2.最早症状通常是下肢水肿,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定 量很少超过15g/d。每天尿蛋白定量波动很大,可能与患者蛋白摄入、 体位和活动量有关。
3.约有一半患者有镜下血尿,但大量镜下血尿不是膜性肾病的 特征,临床上要注意寻找继发性病因。
51
疗效 预防慢性肾脏病(CKD)与ESRD,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症 (血栓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用药过程 中监测Scr、尿蛋白排泄、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前2个月每2周 监测1次,之后每个月监测1次,副反应主要有增加机会性感染、病毒性 肝炎活动、脱发、性腺损害(精子生成缺乏症、排卵障碍)、出血性膀胱 炎(仅环磷酰胺)、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性白血病,膀胱、 输尿管或肾盂移行细胞癌)、中毒性肝炎。
② 部分缓解:24h尿蛋白排泄 <3.5 g(uPCR <3500m g/g或<350mg/mmo l),并且尿蛋白减少要达到或超 过50%;至少在1周以上两次检查确认,并且有血清白蛋白正常或 升高和稳定的水平。
50
(3)IMN的起始治疗
初次治疗 建议初次治疗采用口服和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及口服 烷化剂每月周期交替治疗,疗程为6个月。 具体为:第1个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g),每日1次,连用3 d,然后口服甲泼尼龙[0.5mg/(kg·d)],连用27d; 第2个月:口服苯丁酸氮芥[0.15~0.20mg/(kg·d)] 或口服环磷酰胺[2.0mg/(kg·d)],30d;第3个月: 重复第1个月;第4个月:重复第2个月;第5个月:重复第1个 月;第6个月:重复第2个月。
肾小球内特异性的 IgG/IgA/IgM或C3、 C4、C1q免疫荧光沉 积袢分布,多数患者 可伴有C3沉积
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
合、消失。
上皮侧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32
•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性 疾病
• 类风湿关节炎
• 乙型肝炎 感染性疾病 • 丙型肝炎
29
3.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① 尿液检查:尿蛋白定性常阳性;24h尿蛋白定量>3.5g/d。 ② 血液检查:大多数患者有血浆白蛋白下降,血脂异常,部分
患者有肾功能损害。可检查血清补体、血清免疫球蛋白、抗 核抗体、抗体十五项、乙肝两对半、肿瘤标志物等。 ③ 超声检查:双肾增大或正常。
30
鉴别诊断
48
④ 对Scr持续>309.4 μmol/L[eGFR < 30 mL/(min·173m2)]及肾脏体积 明显缩小(长径<8cm)者,或同时存在严重或潜在 的威胁生命的感染患者,建议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未分级)。
49
(2)疗效判断标准
① 完全缓解:24h尿蛋白 < 0.3g[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 <300mg/g或 <30mg/ mmol],至少在1周以上两 次检查确认,并且血清白蛋白及Scr正常。
44
(3)低蛋白饮食
大量蛋白尿患者饮食中蛋白质摄入宜限制在0.8g/ (kg • d ),同时给予充分的热量,总热量一般应保 证在35kcal/(kg • d )。
45
(4)降脂治疗
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10-20mg口 服,每天一次。
46
2.免疫治疗
(1)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机
田昕. 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 管理,2015,10:10-11.
4
肾脏病理的构成谱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膜性肾病在原发性肾小球 病中的比率逐年上升,成为继IgA 肾病后又一高发的肾脏疾病。国外Pan 等报道IMN 在原发性肾小球病中的比率由1997 ~ 1999 年段的3.18% 升 高到2009 - 2011 年段的22.79%。Zhang等比较1987 ~ 1992 和 2008 ~ 2012 年段肾脏病理谱也发现,IMN 的比率有显著上升。我院研 究也发现IMN在肾脏病理谱中所占的比率逐年上升。我院IMN 占原发性肾 小球病的19%,和以上的研究结果接近。IMN是60 岁以上人群PGD 中最主 要的病理类型,占该年龄组PGD 的57.9%,和国内报道一致。
39
药物引起的膜性肾病
有机金、汞、D-青霉胺、卡托普利、非甾体抗炎药有 引起肾病综合征的报道。应注意要药史,及时停药可使 病情缓解
40
糖尿病肾病
常见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 排出增加,以后逐渐发展成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眼 底检查有微血管病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41
治疗方法
2003年成立的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颁布了2012 年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实践指南,其中第七章对IMN治疗,包 括初治和复发后治疗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共识,部分内容特别 提及儿童患者。
54
疗效评定 患者完成至少6个月的治疗后,如果NS未 达到缓解不能认为是治疗失败。但超过6个月不能缓解或 者在6个月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肾功能恶化或出现NS相 关严重的、致残的或可能危及生命并发症等才能认为是治 疗失败.
55
重复肾活检 如果患者没有大量蛋白尿(24h 尿蛋白>15g),但有肾功能迅速恶化(1~2个月 内Scr增加1倍)时要考虑行重复肾活检(未分级)。
将IMN及继发性MN区分非常重要,因为后者的治 疗主要针对潜在病因,而IMN的一些治疗对患者及肾 脏都有一定的损害。
31
鉴别要点
微小病变
膜性肾病(IMN)
光镜 免疫 电镜
肾小球基本正常,常见 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脂 肪或空泡变性,肾小管 内可见大量蛋白管型。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 病变是膜性肾病的特征性 改变
推荐表现为NS,并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患者,才考虑糖皮质激素和免 疫抑制剂治疗。
①经过至少6个月的降压和降蛋白尿治疗,观察期内,24h 尿蛋白持续超过4g,并且维持在基线水平50%以上,且无 下降趋势。 ②存在与NS相关的严重、致残或威胁生命的临床症状。
47
③ 在确诊后6~12个月内血清肌酐(Scr)升 高≥30%,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不低于25~30mL/(min·1.73m 2),且上述改变为非NS并发症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