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膜性肾病体会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尿蛋白、水肿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结合我多年临床经验,对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与体会进行探讨。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肾主水,肾气虚弱、肾阳虚弱、肾阴虚、湿热内蕴等因素均可引起肾病综合征。
其中,湿热内蕴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
湿热内蕴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情绪压抑等因素导致湿热蕴结,进而影响肾脏功能。
二、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原则是“滋阴清热、利水消肿、扶正祛邪”。
具体而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中药调理肾气、调和阴阳、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方面的治疗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三、常用中药1.滋阴清热类常用中药有熟地、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等。
这些中药具有滋阴清热、调和阴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等病情。
2.利水消肿类常用中药有茯苓、车前草、猪苓、泽泻等。
这些中药具有利水消肿、通利尿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水肿、尿少等症状。
3.清热解毒类常用中药有黄芩、连翘、金银花、赤芍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肾病综合征。
四、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和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五、预防与康复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不仅需要治疗病症,还需要注意预防和康复。
预防方面,应注意饮食健康、生活规律、情绪稳定等方面的调理,减少肾脏负担,防止肾病综合征的发生。
康复方面,应注意饮食调理、锻炼身体、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调理,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六、结语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注意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理。
聂莉芳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

E p r n e f rfso I i aga o t raigMe rn u p rp ty x ei c oesr E L- n u e t mb a o s e oP N f b T n Ne h o ah
wi a i o a i e eM e i i e t Tr d t n l h i Ch n s d c n
~
化 , 热之 邪 阻 碍 三 焦之 决 渎 , 道 为之 不 利 , 湿 气 水 湿 内停 而 发 为水 肿 。聂教 授 强调 在 本 病 的演 变 过 程 中 , 血 停 滞 是 贯 穿 始 终 的 重 要 因 素 。 脾 肾 气 瘀
虚 , 不行 血 , 滞 为瘀 , 水 湿 内停 , 谓“ 病 气 血 或 所 水
肿 ” 畴辨 治 。 莉 芳教授 从 事 中医 肾病 的研 究 3 范 聂 0
肿, 正如 《 帝 内经》 云 :诸湿 肿 满 , 属 于 脾 ” 黄 所 “ 砦 ; 肾 为主 水 之 脏 , 素 问 ・ 热 穴 论篇 》 : 肾 者 , 《 水 说 “ 胃 之 关 也 , 门不 利 , 聚 水 而 从 其类 也 , 下 溢 于 关 故 上 皮肤 , 故为 肿 ”肾虚 则水 失 所主 而 妄行 , , 终致 水 湿 外 淫肌 肤 、 内渍 脏 腑 , 而 出现 面 部 四肢 水 肿 、 从 胸 腹 腔 积液 。脾 主升 清 , 脾 虚则 精 微 失升 而 下 陷 ; 若 肾 司封藏 , 肾虚 则 精微 失藏 而外 泄 , 又 可 导致 蛋 则 白尿 。其 次 是湿热 毒邪 内蕴 , 热是 膜性 肾病 的重 湿 要病 因, 是膜 性 肾病 反复 发作 、 也 缠绵 难 愈 的病 理 因素 。脾 。 虚 , 肾两 水湿 不化 , 郁而 化热 , 再感 湿热 或
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施治本病当属中医“水肿”范畴,为多种病因损及肾脏所致。
由于风寒热毒等病邪侵袭以及劳伤内伤等,损伤脾肾。
湿热下注或脾肾亏虚,统摄固摄失职,精微下泄,故出现大量蛋白尿;由于外邪侵袭,或内伤,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致水失泛滥而致水肿。
久病入络,血行不畅化为瘀血可进一步加重水肿。
湿热久稽伤及气阴,或大量长期使用激素可致阴虚或气阴两虚。
常见辨证分型如下。
1、风水泛滥主证眼睑及头面先肿,继则波及四肢及全身,来势迅速,伴发热恶风,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证。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肿痛,舌质红,苔黄,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间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治法祛风利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麻黄10g,石膏30g,甘草6g,大枣5枚,白术12g,生姜3片,茯苓20g,泽泻15g,白茅根20g。
2、湿毒侵淫主证头面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则溃烂,伴恶风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20g,野菊花20g,蒲公英20g,桑白皮15g,大青叶15g,白茅根30g,小蓟10g,泽兰10g。
3、寒湿侵渍主证头面及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通阳化湿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桂枝10g,白术12g,桑白皮15g,大腹皮15g,茯苓皮15g,陈皮10g。
4、血瘀水阻主证全身浮肿日久,常反复发作,面色晦暗或黧黑,肌肤甲错无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利水。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5g,红花15g,生地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大腹皮20g。
5、脾肾阳虚主证浮肿反复消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没指,脘腹胀闷,纳少便溏,小便短少,腰膝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通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附子15g,白术12g,生姜12g,茯苓15g,干姜10g,草果10g,大腹皮30g,猪苓18g,泽泻15g,厚朴15g,炙甘草6g,大枣3枚。
中医医案——膜性肾病(Ⅱ期)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方治疗膜性肾病病案:孟某,女性,65岁,2010年3月6日。
主诉:乏力、双下肢水肿2年半。
病史:患者于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症状,伴尿中泡沫增多,门诊查肝功:ALB 20.6g/L,尿化验Pro(3+)、BLD(+),诊为肾病综合征,于哈医大二院住院行肾活检,病理为Ⅱ期膜性肾病,给病人激素+环磷酰胺治疗,激素足量8周后逐渐减量,共用药1.5年,环磷酰胺50mg日2次口服,累积量达6g停药。
病人间断复查肝功ALB(29-32)g/L,肾功正常,尿流式:Pro(3+),BLD(-)。
现病人已停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病人仍有水肿及蛋白尿,为求中药治疗来我院门诊。
初诊:乏力、水肿、口干、手足心热、大便干、舌红苔腻脉滑。
尿流式:Pro(3+)、BLD(+)。
24小时尿蛋白定量3.7g,血白蛋白29.3g/L,肾功正常。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Ⅱ期膜性肾病。
中医诊断:水肿病辨证审机:气阴两虚,湿热内蕴。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方药:生黄芪30克当归20克茯苓20克石韦30克玄参15克地骨皮20克公英20克半枝莲15克僵蚕15克生白术20克猪苓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薏苡仁20克。
十四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之。
二诊:2010年3月20日。
病人上述症状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细,考虑病人久病多瘀,膜性肾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特点,上方酌加活血化瘀药,调方如下:方药:生黄芪30克当归20克茯苓20克石韦30克玄参15克地骨皮20克公英20克半枝莲15克赤芍15克生白术20克川芎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薏苡仁20克。
十四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两次温服之。
三诊:2010年4月6日。
病人现乏力明显减轻,手足心微热、无口干、双下肢不肿、大便可、舌淡红苔白脉细。
尿流式:Pro (2+)、BLD(+)。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为主症。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1]、《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及《肾脏病学》[3]。
(1)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可伴少量镜下血尿;(2)部分病人伴高血压;(3)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4)血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5)排除继发因素。
(二)证候诊断参考《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 (试行方案) 》[4]、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本虚证:(1)气阴两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面色少华或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易感冒,腰酸膝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午后潮热。
舌红或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或细数。
(2)肺脾气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神疲懒言,纳少、腹胀,易感冒,自汗,大便溏。
舌淡红,舌体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脾肾阳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少,尿中泡沫增多,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甚则出现胸腹水,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大便稀溏,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
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4)肝肾阴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目睛干涩,眩晕耳鸣,咽干舌燥,腰酸膝软,潮热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大便偏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2.标实证:(1)瘀血内阻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腰部刺痛,或久病;或见面色晦暗或黧黑,唇色紫暗或有瘀斑,肢体麻木。
舌暗,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瘀滞,脉细涩或涩。
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往往存在高凝状态,故瘀血内阻的病机贯穿疾病全程,与其他证候同时存在。
陈志强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

因阵发性胸闷、心悸20余年,时有黑蒙就诊,否认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病史,寐欠安,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脉迟。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HR 50次/min,室性期前收缩。
中医诊断:心悸(心肾两虚证)。
治拟益肾养心。
处方:生麻黄30g,附子30g,细辛9g,生地15g,麦冬20g,玉竹15g,茶树根20g,红景天15g,炙黄芪30g,红枣15g,炙甘草12g。
服用7剂中药后患者心率上升至70次/min,后再予14剂以巩固疗效,但此后出现期前收缩频发,感心悸不适,考虑宣发心阳太过,故予党参15g,炙黄芪30g,黄精30g,麦冬20g,玉竹30g,附子30g,生地15g,灵磁石30g,茶树根30g,大枣20g,全蝎2g,炙甘草12g,以善后培本固源。
按:本例为中年男性患者,考虑心肾阳气亏虚,心阳不足,心跳过缓,故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通心肾之阳。
素体阳虚日久及阴,加之温通心肾之阳药耗散阴精,故予以生地、麦冬、玉竹一方面防止温通药物宣发耗阴之弊,另一方面可以“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不息”,并予以黄芪、红枣、甘草健脾助运,红景天活血治疗。
予以大剂量温通药物后,患者心阳得恢复,阳盛则阴更亏,阴虚生风,出现期前收缩发作较多,故继续予以益气养阴兼以温补心阳,调整机体阴阳以善后。
参考文献[1] 黄芪,郑颖.养血息风法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3,30(11):655.[2] 黄芪.养血息风法治疗阵发性房颤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14(4):39.[3] 刘建勋,尚晓泓,王刚,等.通心络胶囊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7):425.[4] 沈谦受.地龙对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J].湖南医学杂志,1982(6):68.[5] 王振涛,韩丽华.中医辨治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5,46(10):783.第一作者:徐裕亚(1985—),女,医学硕士,主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防治心血管疾病工作。
陈以平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

・# -・
陈以平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
刘玉宁! 杜兰屏! 邓跃毅! 膜性肾病 ($%) 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 理类型之一, 其病理特征是免疫复合物 ( ) 沿肾小 & ’ 球基底膜上皮侧沉积,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临床 呈肾病综合征 (约占 ( 或无症状性蛋白 " ) "* + )) 尿, 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男女之比约为 , 最常见于中年男性。国外报道膜性肾病占成 ! , 人肾病综合征的 # 国内报道为 " ) "+ " ), " )" + )。 中医古籍无膜性肾病之记载, 根据本病以水 肿、 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可归于中医 “水肿” 、 “尿浊” 等辨治范畴。业师陈以平教授多年来从事 膜性肾病的临床与研究, 率先在国内运用益气活血 化湿法为主治疗膜性肾病, 其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膜 肾冲剂系列, 经临床验证, 总有效率达 * )。余等 随师学习, 受益匪浅, 兹将陈师治疗膜性肾病经验 简介如下。 对正常肾小球上皮细胞膜上的抗原成分而产生的 自身抗体介导的肾小球损害, 免疫复合物由上皮细 胞膜上脱落到 . 的上皮细胞侧形成典型的免 / $ 疫复合物沉积。沉积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 形成 病变过程 ’ 0 " 1补体膜攻击复合物引起蛋白尿, + 中激活的细胞因子 (如 2 ) 导致 . . 34 / $ 细胞外 # 基质成分改变, 引起基底膜增厚。近年来的研究发 现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上述 免疫复合物在上皮下沉积, 基底膜增厚之病理变化 可归于中医微观辨证之 “瘀血” 证; 而补体活化, 膜 攻击复合物形成则属微观辨证之湿热或热毒之候。 故陈师从虚、 水、 瘀、 热四大方面探求本病发病机 制, 实为宏、 微观结合, 中、 西医互参之举。 ! 辨证论治
姚树锦中医世家祖传秘方——腰痛(膜性肾病)

姚树锦中医世家祖传秘方——腰痛(膜性肾病)张某,女,63岁,初诊于1999年3月30日。
主诉为浮肿、腰痛、5年。
1995年因浮肿,大量蛋白尿,腰痛在解放军某医院经肾穿刺诊为:膜性肾病,经激素(强的松50mg/d)、环磷酰胺等治疗有效,尿蛋白(+++~+)波动,坚持服北京某中+++~++) 医院中药1年余,尿蛋白未变动。
近日查:血脂高,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4.72g/L,总蛋白、肾功能正常。
血压140/80mmHg。
诊见:下肢浮肿,神疲乏力,腰酸困痛。
头晕恶心,夜寐不实,夜尿1~2次,大便尚调,纳食一般。
轻度贫血貌、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年老体弱,病久伤正,脾肾两虚,精微外泄。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摄精。
方药:莲须3g,芡实15g,金樱子1 ,锁阳10g,龟胶3g,鹿胶3g,阿胶6g,鱼鳔胶10g,生黄芪30g,生薏仁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杜仲15g,川断15g,破故纸10g,骨碎补10g,白茅根30g,泽泻10g,车前子 15go 6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4月6日):药后浮肿减轻,晨起口苦,腰困,余症同前,尿蛋白((++) L。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上方加黄连3g,吴茱萸3g,沉香3g,三七6g。
7剂,水煎服,日1剂。
上方出入90剂,其中服60剂期间尿蛋白持续(++),后30剂期间为(+~±))稳定,血脂正常,自感无明显不适。
上方作丸药巩固治疗。
本病例就诊时病状不很严重,但尿常规检查较重,辨证属脾肾两虚,失于固摄,蛋白外泄,守方治疗,尿蛋白波动在(+~±)之间,起色明显,直至痊愈。
本案可取之处在详审病机,确知辨证无误后予患者晓之医理,保持乐观心态,坚持积极配合治疗,终使脾气来复,肾精充足,尿蛋白减少而转阴。
提示医患双方,对于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应心中有数,坚持治疗,方获满意效果。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治膜性肾病体会
标签:膜性肾病;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以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弥漫性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钉突”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临床上,目前MN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且以特发性MN较常见,其部分可自行缓解,预后不良因素包括严重蛋白尿、高血压、年龄、男性和肾功能损害,而继发性MN预后不良因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恶性肿瘤等。
MN属中医学“水肿”“尿浊”“膏淋”范畴。
其病机多责之于脾、肾、膀胱正气不足,兼有邪实内阻,临床多表现水肿、尿少、乏力、恶心、纳差等。
MN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肾小球疾病之一。
目前,西医对MN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兹就中医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1 辨证论治
1.1 以补肾健脾为基本
MN多发病隐匿,病程缠绵,许多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无明显症状表现,体检发现异常或出现临床症状时可能已患病日久。
笔者认为,MN多涉及太阴、少阴两经,故脾肾两脏皆为根本,不可偏废。
患者多有先天肾气不足或病久及肾。
肾乃一身之本,肾不足则脾不足,脾失运化,水液潴留,临床上表现为水肿、乏力、困倦、腰酸、腰痛等,故治疗当以补肾健脾为基本方法,药用山萸肉、生地黄、熟地黄、牛膝、杜仲、桑寄生、续断等为主;若因肾阴不足,阴不潜阳,出现肝阳上亢,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赤、血压高等,应佐以天麻、钩藤、决明子等平肝潜阳之品。
对无明显症状患者,应将西医定量指标定性化,把理化指标异常纳入辨证,形成治疗体系。
尿蛋白属精微物质,乃肾虚失于封藏,精微外泄。
脾主运化精
微,土能制水,肾封藏必藉脾土,肾关方固,故治疗应以补脾肾为主。
1.2 配合益气养阴
MN属太阴少阴同病,患者日久耗气伤阴,或原属太阴脾气虚,经治疗水肿消退后出现伤阴,表现为气阴两虚。
临床上,多数患者常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等温热性药物,易发展为少阴热化证,久用则进一步加重气阴不足,故患者多有气短、疲乏、手足心发热、盗汗、失眠、烦躁等症状。
治疗上,合理使用黄芪、党参、女贞子、墨旱莲等益气养阴之品,对治疗MN显得尤为必要。
1.3 注重活血祛瘀、通络、清热止血
肾病之初,外邪犯太阳少阳两经。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
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膀胱气化失常,肾络痹阻,瘀血内生。
所谓“久病及瘀”,肾病日久,正气不足,气无以帅血,则无法推动血液运行,血不能濡养各脏腑器官,则加重瘀血;又患者阴虚内热,热邪灼伤阴液,血行受阻,严重影响了肾脏功能。
临床表现为腰痛、蛋白尿、血尿,舌质黯红,脉涩。
然而,治疗MN若单纯使用活血化瘀之品,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乃瘀血日久,病邪在络,肾脏络脉受阻,封藏失约,精微外泄,故见蛋白尿、血尿。
因此,临节自我修复,骶髂关节腔内压的变化促使关节滑膜嵌顿解除和错缝回复,从而达到骨正筋舒的治疗目的。
屈膝屈髋摇动法依据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和运动特点而设计,属骶髂关节的微动调整,无论哪种类型的错缝均适用,而且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避免了强力扳动造成软组织的二次损伤和加重刺激患者的痛点,复位成功率高,较其他复位方法有较大优点。
参考文献:
[1] 赵润琛.赵润琛按摩心悟[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1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