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7类73项内容

中医适宜技术7类73项内容中医适宜技术7类73项内容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特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和治疗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不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分类及相关内容。
一、针灸类1. 针刺针刺是通过插入针具刺激穴位,以调整机体生理功能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2. 艾灸艾灸是将艾条点燃后放在穴位上或沿经络走向进行灸治的一种方法。
常用于风湿骨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3. 刮痧刮痧是用刮板在皮肤表面按摩或刮拭,以达到调节气血、祛风除湿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于风湿骨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4. 拔罐拔罐是将玻璃或塑料杯吸附在皮肤表面,以产生负压刺激穴位,达到调节气血、祛风除湿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于风湿骨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二、推拿类5. 经络按摩经络按摩是通过按摩经络和穴位,以调节气血、祛风除湿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6. 推拿推拿是通过手法按摩身体表面组织,以调节气血、祛风除湿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于颈肩腰腿疼痛、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7. 足底按摩足底按摩是通过按摩足底反射区,以调节身体各个部位功能和治疗相关部位的一种方法。
常用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三、中药类8.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将中草药制成颗粒或粉末,用水冲服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9. 中药浴中药浴是将中草药加入温水中,进行全身浸泡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于皮肤瘙痒、风湿骨痛等方面的疾病。
10. 中药贴敷中药贴敷是将中草药制成贴剂,贴在患处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常用于风湿骨痛、皮肤瘙痒等方面的疾病。
11. 中成药中成药是以多种中草药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固定剂量和规格,易于服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目录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目录1.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2.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机能的方法。
适用于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痛、关节炎等症状。
3.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是一种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肌肉紧张的方法。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颈椎病、肩周炎等症状。
4. 中医刮痧疗法中医刮痧疗法是一种通过刮痧板在皮肤上摩擦产生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的方法。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5.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6.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7.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8.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9.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10.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适用于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目录1. 中医拔罐疗法中医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上产生局部负压,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消除疲劳。
中医适宜技术-精选文档

❖ 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熏洗、拔罐、刮痧、 针刀、敷贴、膏药、埋线、药浴、脐疗、足 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涉 及熏、蒸、烤、熨、洗、泥疗、蜡疗、中医 针法手术、各种膏药、药水、酊剂、各种诊 疗仪器设备、自然疗法、意象疗法、养生保 健等。
适用范围
❖ 治疗范围: ❖ 1、内科各种常见症状,如咳嗽、胸闷、心慌; ❖ 2、体表肿块及淋巴结肿大; ❖ 3、放化疗后乏力、恶心呕吐。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
点。由于作用迅速、操作简便、易学易用、使用安 全,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如今时代要求和形势所迫, 则应该“理、药、创、科”四个字更进一步。所谓 “理”即医理、药理、法则;“药”即药剂、药效、 新制剂(包括其剂型)上药典,以低毒或无毒的药 物和配剂获取可靠的疗效,为发达国家和社会所认 可;“创”即开创新思路、新方法,创新的剂型和 给药途径等;“科”即以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发现 代化的外治法,既全面继承传统又大胆探索和突破。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 止吐:中脘、足三里;温阳固脱:关元、气海等
2 、中药外敷(涂药)
❖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 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 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
❖ 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 解毒、拔毒等功效。
❖ 自制药粉
所需的器材
白醋
❖ 敷贴
中药外敷(涂药)的方法
药末经清水或醋、蜜等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敷 贴上,敷于患处即可。
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 呃逆:耳中、内分泌、食道、神门
失眠:神门、肾、心、枕、胃
胸闷:交感、心、胸、肺、肾上腺
抛砖引玉
❖ 谢谢大家!
1 、灸疗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 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常用于治疗慢性病、虚证等病症,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01
02
03
03
适用范围
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腰背酸痛、哮喘、腹痛等病症,尤其适用于不宜使用火罐法的患者。
真空罐法
01
定义
真空罐法是一种利用真空负压吸引的原理,将罐子扣在穴位或身体部位,产生负压吸引,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02
操作步骤
首先将罐子内空气抽出,形成真空状态,然后迅速扣在相应穴位或身体部位,用力吸拔,使皮肤出现淤血现象。
增强免疫力
小儿推拿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呵护。
促进亲子关系
运动推拿能够预防运动过程可能出现的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和安全性。
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推拿能够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范围,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表现。
适应症
禁忌症
操作方法
熏洗法
适用于各种疼痛、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敷贴法
敷贴法对于皮肤过敏、有破损或炎症的患者不宜使用;孕妇也应慎用。
将中药研成粉末,用适量溶剂调成糊状,或将中药直接研成粉末后撒在患处,用胶布固定;也可将中药煎汤后倒入浴盆中,加入适量温水,进行熏蒸;待水温适宜时,将患处浸入药汤中洗涤或全身浸泡一段时间,以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等作用。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2023-11-04
contents
目录
针法类灸法类推拿类拔罐类刮痧类其他适宜技术
01
针法类
技术特点
毫针刺激的穴位准确,刺激的强度和时间可以控制,同时可以施加手法,提高疗效。
适应症
30种常见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30种常见中医适宜技术简介一、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或艾灸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二、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传统的保健方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具有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用,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三、拔罐疗法拔罐是通过罐内的负压吸附在皮肤表面,造成局部淤血、充血现象,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等目的。
拔罐疗法对于一些肌肉疼痛、风湿痹痛、感冒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四、艾灸技术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通过燃烧产生温热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驱散寒邪、行气活血等目的。
艾灸技术对于一些慢性病和虚寒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五、刮痧疗法刮痧是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在人体表面进行刮擦,使皮肤出现充血、淤血现象,以达到疏通经络、排毒养颜等目的。
刮痧疗法对于一些感冒、中暑、肌肉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六、火疗法火疗法是通过火热的刺激达到温通经脉、祛除寒邪的目的。
火疗法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和痛症有很好的疗效。
七、热敏灸技术热敏灸技术是通过特定的灸法刺激热敏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
热敏灸技术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八、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内,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穴位注射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九、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以调身、调息、调心为主要手段的身心锻炼方法,通过修炼特定的功法和意念活动,达到调节身心状态、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十、耳穴疗法耳穴疗法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耳穴疗法对于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药适宜技术6类20项

、中频治疗、低频治疗、超短波治疗、微波治疗、
中药定向透药等。
5
内服类
中药饮片、中药颗粒、中成药、中药雾化吸入、茶 饮、药酒、药膳、膏方。
功法类 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太极剑、导引养生功、 6 (或炮制 易筋经等。(饮片加工、煎煮、丸、散、膏、丹、
类) 胶囊、片等临方炮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灸;③非艾条灸:热灸法、冷灸法、冰冻灸法、灯
火灸、药锭灸、药捻灸、水灸。
牵引、推拿、按法、揉法、摩法、膏摩、踩跷、整 3 手法类 脊、捏脊、拨筋、点穴、功法、小儿推拿、药棒穴
位按摩等。
刮痧、火罐(拔罐)、中药包封、中药塌渍、中药
涂擦、蜡疗、竹灌、盐熨、熏洗、药浴、香薰、火
4
外治类
熨、灌肠、穴位贴敷、膏药、蜡疗、香囊、芳香疗 法、耳穴压豆、蜂针疗法、埋针疗法、红外线照射
中医药适宜技术种类
序 号
类别
项 目(种)
普通针刺、电针、体针、皮肤针、皮内针、头皮针 1 针法类 、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穴位注射、小针刀
疗法、放血疗法等。
①艾条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及按压灸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悬灸、隔物悬灸、雷火
2
灸法类
灸;②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 、隔盐灸、隔药饼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电热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介绍

中药外用法
膏药
将中药饮片熬制成膏状,外敷于患处。膏药具有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
熏洗法
将中药煎煮后,利用药液的蒸汽熏蒸患处,再用药液洗涤 患处。熏洗法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 于治疗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
敷贴法
将中药研成细粉,用适量的醋、酒、蜂蜜等调制成糊状, 外敷于患处。敷贴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
熏蒸法
总结词
利用中药的蒸汽熏蒸人体部位,以温通 经络、祛湿散寒、舒缓疼痛的方法。
VS
详细描述
熏蒸法是一种利用中药煎煮产生的蒸汽对 人体部位进行熏蒸的治疗方法。通过蒸汽 的温热作用,可以温通经络、舒缓肌肉关 节疼痛,同时还可以祛湿散寒、治疗风湿 痹痛等病症。
热熨法
总结词
利用药物加热后熨敷人体部位,以温 经通络、散寒止痛的方法。
推拿技术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滑利关节等作用,对于肌肉疼痛、关 节活动受限、慢性疲劳等症状有较好 的缓解作用。
推拿技术包括多种手法,如按、摩、 推、拿、揉、捏等,可以根据不同的 疾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治疗。
推拿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适用 范围广泛,是中医适宜技术的重要组 成部分。
按摩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范围
内科
中医适宜技术在内科领域广泛 应用于感冒、咳嗽、哮喘、胃
痛、肝炎等常见病的防治。
外科
中医适宜技术在外科领域涉及 范围较广,包括跌打损伤、骨 折、乳腺炎、痔疮等疾病的非 手术治疗。
妇科
中医适宜技术在妇科领域主要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调 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儿科
中医适宜技术在儿科领域对于 小儿感冒、咳嗽、肺炎等常见 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
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包括针法、灸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等。
这些技术在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岁月的考验,为保障民众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法,也就是针灸,是中医适宜技术中的瑰宝。
通过将纤细的针具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对于常见的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等,针灸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针灸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精准地选取穴位,施以适当的针刺手法。
有时候,轻轻的捻转提插,就能激发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缓解疼痛,恢复身体的平衡。
灸法,同样历史悠久。
常见的有艾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
它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在寒冷的冬天,很多人容易手脚冰凉,这时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变得暖和起来。
对于一些慢性虚寒性疾病,如慢性腹泻、宫寒不孕等,坚持艾灸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的肌肉、经络和关节。
对于长时间伏案工作导致的肌肉紧张、腰酸背痛,推拿师运用揉、按、推、拿等手法,可以放松肌肉,缓解疲劳。
而且,推拿按摩对于小儿积食、发热等常见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家长们学会一些简单的小儿推拿手法,在家就能为孩子解决一些小毛病。
拔罐,这一技术大家也不陌生。
通过在皮肤上形成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效果。
拔罐常用于治疗感冒、腰背疼痛等。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拔罐后皮肤上留下的紫红色印记,这其实是体内邪气外出的表现。
刮痧也是一种常见的中医适宜技术。
用刮痧板在皮肤表面刮拭,促进血液循环,排出毒素。
当我们感冒发热或者中暑时,刮痧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缓解症状。
中医适宜技术之所以备受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疗效显著,还因为其具有简便易行、副作用小等优点。
与现代医学的一些治疗方法相比,中医适宜技术往往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昂贵的药物,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简、
便、效、廉”,简便效廉也是中
医的精髓所在。
三、分类
(一)、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
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 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 位疗法、针刀疗法等; (二)、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 简称灸法; (三)、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 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跷疗法、整脊疗 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 疗法、护肾疗法、按揉涌泉穴、小儿推拿疗 法、点穴疗法等;
第一人民医院
常用中医适宜技术
一、概 念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 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 宜技术”。现代医学认识“中医适宜技术”也 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 “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 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 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 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拔罐疗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
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
造成负压, 使之吸附于腧
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
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常用 于感冒、头痛、不寐、肩凝症、腰痛 病、项痹病、胃 脘痛病、痛经及带状疱疹等疾病。
—、基本技术
目前常用的罐具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气 罐等。拔罐方法有火罐法、煮罐法、抽气罐法等,其中火罐法最 为常用。操作时用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 1-3 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 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 这种方法比较安全,但 须注意的是点燃的酒精 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 以免烫伤皮肤。 1、留罐:拔罐后将罐 子吸拔留置在施术部 位5-10分钟,然后将 罐起下。
二、常见疾病的贴敷疗法
(一)感冒 治法:解表疏风。 操作步骤: 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阳 穴、迎香、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日 2-4次, 1-3天为1疗程。 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穴, 将大蒜(最好是紫皮独头蒜)10克,去皮洗净,捣烂如泥状。每 次取3-5克贴穴位上,一般贴1-3小时,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起 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5天为1疗程。 特别提示:贴蒜泥法还可以用于以下病证,贴患侧合谷穴治 疗乳蛾(急性扁桃体炎),贴双侧鱼际穴治疗喉痹、喑哑(急性 咽喉炎),贴双侧涌泉穴治疗鼻鼽(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腹泻 (急慢性肠炎)等。
(二)痛经
治则:温养冲任,通经止痛。常用悬灸法、隔姜灸法。 操作步骤: 1、取穴:中极、气海、三阴交。 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凝 加归来、地机曰气滞加肝俞、太冲。 3、悬灸法:方法同上。月经前3-4天开始治疗,5次为1疗程, 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 4、隔姜灸法:方法同上。每个月经周期的月经前3-4天开始治 疗,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特别提示:灸法具有温肾暖宫、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疗原发性 痛经疗效较好。月经前后和行经期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忌 劳累。
2、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
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
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患者 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 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3、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3-0.5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
艾炷放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
(四)、中医外治疗法:也叫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 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灌疗法、药摩疗法、 盐熨疗法、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薰疗法、火熨 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中药蜡疗、 敷脐疗法、冬病夏治等; (五)、中医内服法:包括方药应用(老中医验案、 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药应用、临床自 拟方应用)、中药雾化吸入疗法、中药茶饮法、中 药药酒疗法、传统背脊疗法、饮食药膳、养生保健、 膏方疗法等。 (六)、中药炮制适宜技术:“依法炮制,复方配 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药物包括中药材、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种。
三、忌症证
1、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 等忌用艾灸 疗法。 2、孕妇的腹部和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 者保护好水泡,勿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 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 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等,保持疮面洁净。 2、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 3、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 艾灸。 4、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 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 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 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
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直至灸完应
灸壮数。
(二)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 肤3-5厘米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
一般灸至皮肤潮红为度。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
雀啄灸、回旋灸等。
1、温和灸:灸至皮肤潮红
为度,一般施灸时间10分钟 ~15分钟 2、雀啄灸:5-10分钟 3、回旋灸:10分钟~15分钟
三、禁忌症
1、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2、患有出血性疾病者。 3、肿瘤患者。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者。 5、孕妇。 6、高热抽搐者。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 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火罐易脱落,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 的罐, 操作时动作必须迅速,才能使罐吸附有力。 3、拔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 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 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 出,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2、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 腰背部、大腿部等。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先在 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 后用右手握住罐子,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部位皮 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3、闪罐: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 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 红为度。 4、刺络拔罐: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 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在点刺 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 针后拔罐留置5-10分钟。
二、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
(一)感冒 治法: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在督脉和膀胱经 上均匀涂润滑剂,用闪火法拔罐,将火罐扣在督脉上,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罐,以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上下 往返推罐 3-5次,待皮肤潮红,再将火罐分别移至两侧 的膀胱经,用同样的方法在两侧膀胱经上各走罐3-5次, 最后将火罐停于大椎、风 门、肺俞等穴,留罐10分钟 后起罐。起罐后,擦净润滑剂。 特别提示:此法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操作时应注意轻 吸,勿刺激过强,皮肤潮红即可。操作完毕后,嘱患 者注意覆盖背部, 勿使背部受寒。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 覆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 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 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 饼剂、磁盘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 覆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 散剂、糊剂、泥剂、浸膏 剂的腧穴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 药物。
2、药物组方:外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与内治方药
一致,针对所患病证辨证用药,多选气味倶厚之
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补法可用血
肉有情之品。在此基础上适当伍用通经走窜、芳 香开窍,活血通络之品,以促进药物吸收,如冰 片、麝香、沉香、 丁香、檀香、菖蒲、川椒、 白芥子、姜、肉桂等。选择适当溶剂如姜 汁、 酒、米醋等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 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4、温盒灸:20-30分钟
二、常见疾病的艾灸疗法
(一)泄泻病 治则:健脾化湿。常用悬灸法、隔盐灸法。 操作步骤:1、取穴:天枢、足三里。 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盛者加上巨虚、阴 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命火虚弱者加命门、 肾俞、关元、神阙;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冲。 3、悬灸法:每次选取2-4穴,每穴艾灸15-20分钟。每日1 次,10次为1疗程。 4、隔盐灸法:取神阙穴,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 次为1疗程。 特别提示:隔盐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询问患者 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常用的有隔物灸、悬灸两大类。 (一)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一般锥体高1厘 米左右,锥体直径0.8厘米左右)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 施灸的方法。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 等。 1、隔姜灸:用鲜姜切成 直径大约3厘米-4厘米,厚 约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 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 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点 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 再灸,以免烫伤。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应灸壮数。
(三)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 短,出现皮肤过 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 治 1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 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 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 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4、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10 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