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碳平衡相图详解

合集下载

铁碳合金相图分析

铁碳合金相图分析

1点以上
1~2点
2~3点
图3-3 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3点~室温
共析钢的室温组织全部为P,呈层片状,其室温下的显微组织如图3-4 所示。
图3-4 共析钢室温下的显微组织
(二)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图 3-2 中的合金Ⅱ为 wC 0.45% 的亚共析钢,其结晶过程如图 3-5 所示。
1点以上
1~2点
A3 线 合金冷却时从奥氏体中开始析出铁素体的析出线
三、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
图3-2 简化后的Fe-Fe3C相图
根据碳的质量分数和室温显微组织不同,铁碳合金可以分为工业纯 铁、钢和白口铸铁三大类,具体如下。
(一)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在图 3-2 中,合金Ⅰ为 wC 0.77% 的共析钢,其结晶过程如图 3-3 所示。
图3-12 亚共晶白口铸铁室温下的显微组织
(六)过共晶白口铸铁的结晶过程 图 3-2 中的合金Ⅵ为 wC 5.0% 的过共晶白口铸铁,其结晶过程如图 3-13
所示。
1点以上
1~2点
2~3点
图3-13 过共晶白口铸铁的结晶示意图
3点~室温
过共晶白口铸铁室温下的显微组织如图 3-14 所示,图中白色条状为 Fe3CⅠ , 黑白 相间的 基 体 为 Ld′ 。所 有过共 晶 白口 铸铁 的 室温 组织 均 为 Ld Fe3CⅠ,只是随着碳含量的增加, Fe3CⅠ量增加。
0.09
碳在 δ-Fe 中的最大溶解度
J
1 495
K
727
0.17 6.69
包晶点 LB δH
A 1495℃ J
Fe3C 的成分
符号 N P S Q
温度 T/℃ 1 394 727
727 室温

[全]铁碳相图解读

[全]铁碳相图解读

铁碳相图解读Fe-C合金相图实际上是Fe-Fe3C相图,铁碳合金的基本组元也应该是纯铁和Fe3C。

铁碳合金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的工具,是研究碳钢和铸铁成分、温度、组织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制定各种热加工工艺的依据。

1、Fe-C相图中重要的点2、Fe-C相图中重要的线3、Fe-C合金平衡结晶过程Fe-Fe3C相图中的相:Ⅳ、过共析钢(0.77%<C%<2.11%)Ⅴ、共晶白口铁(C%=4.3%)Ⅵ、亚共晶白口铸铁(2.11%<C%<4.3%)Ⅶ、过共晶白口铸铁(C%>4.3%)是不是已经凌乱了,不要急,咱们再从下面这个角度继续推演这个过程:铁碳相图可视篇Fe—C二元真乾坤铁碳相图中的相有:铁素体:碳溶解于α-Fe中形成的固溶体,用α或 F表示;高温铁素体(δ-铁素体):由于δ-Fe是高温相,因此碳溶解于δ-Fe中形成的固溶体也称为高温铁素体,用δ表示奥氏体:碳溶解于g-Fe中形成的固溶体,用g或A 表示渗碳体:铁和碳形成的化合物,含碳量为6.69%,用Fe3C或Cm表示铁碳相图中的组织:珠光体:共析转变的产物,是a 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用P表示。

莱氏体:共晶转变的产物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用符号Ld 表示。

低温莱氏体:这种由P与Fe3C组成的共晶体称,用Le’表示此外还有Fe3CⅠ、Fe3C Ⅱ、Fe3CⅢ以及Fe3C(共析渗碳体)组织及相组成计算接下来让我们们看一下含碳量不同的液相的析晶过程:C%很低亚共析共析过共析亚共晶共晶过共晶铁碳相图升华篇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特征:奥氏体塑性很好,强度较低,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溶碳能力极差;特征: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呈明亮的多边形晶粒组织;马氏体: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体心正方结构;常见的马氏体形态:板条、片状;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成群的、相互平行排列的板条所组成的板条束。

铁碳平衡图

铁碳平衡图

铁碳平衡图(iron—carbon equilibrium dia—gram)表示在接近平衡(铁一石墨)和亚稳条件(铁一碳化铁)下铁碳合金在不同碳含量、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相和这些相之间平衡关系的图,又称铁碳相图。

它是研究和使用钢铁材料、制定其铸造、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以及分析工艺废品时的重要依据。

简史1868年,俄国学者切尔诺夫(д.K.ЧepHOB)注意到只有把钢加热到某一温度以上再快冷,才能使钢淬硬,从而有了临界点的概念。

1887~1892年,法国人奥斯蒙(F.Osmond)等发现临界点A3和A2,他认为这表示铁有同素异构体,他称从室温至A2温度保持稳定的相为α-Fe;A2~A3间为β-Fe;A3以上为γ-Fe。

1895年,他进一步证明,如铁中含有少量碳,则在690℃或710℃左右出现临界点,即A1点,标志在此温度以上碳溶解在铁中,而低于此温度时,碳以渗碳体形式由固溶体中分解出来,随铁中碳含量提高,A3下降与A2相合,然后继续下降,当碳含量为0.8%~0.9%时与A1合为一点。

1904年,又发现A4至熔点间为δ-Fe。

以上述临界点工作的成果为基础,1899年,英国人罗伯茨(w.C.Roberts)和奥斯汀(Austen)制定了第一张铁碳平衡图。

荷兰人洛兹本(H.W.Bakhius Rooze-一boom)首先在合金系统中应用吉布斯相律,于1900年制定出较完整的铁碳平衡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碳平衡图不断得到修订,日臻完善。

释义目前采用的铁碳平衡图示于图1。

图1中的特性点含义列于表中。

图中实线绘出亚稳的Fe-Fe3C系;虚线和相应的一部分实线表示稳定的Fe—c(石墨)系;平衡图中绝大多数线是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的,有些线,如Fe3C的液相线、石墨在奥氏体中溶解度等是由热力学计算得出的。

在铁碳平衡图中所出现的单相区,除液相(L)外,还有碳在铁中的固溶体α、δ、γ渗碳体和x碳化物。

α和δ分别称为铁素体和δ铁素体,它们是碳原子作为间隙式溶质溶于体心立方结构的“α-Fe和δ-Fe所形成的固溶体。

Fe-C相图解析

Fe-C相图解析
物,含碳量为6.69%。
铁碳合金中的根本组织
含碳量小于2.11%的合金为碳钢,含碳量大于2.11% 的合金为白口铸铁。全部碳钢和白口铸铁在室温下的 组织均有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这两个根本 相所组成。只是因含碳量不同,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 对数量及分布形态有所不同,因而呈不同的组织形态。
✓ 在铁碳合金中,当wc=0.77%,温度在727℃时,会 产生共析转变。所共析转变是指在某一恒定温度时,
合金⑤是碳的质量分数为共晶成分〔wc=4.3%〕的共晶铁碳合金。从相图上可 看到当温度在1点〔1148 C〕之上是均匀的液相状态,当温度降到1点之后发 生恒温共晶转变。即 L4.3→(A2.11+Fe3C)≡Ld。液相全部以共晶转变的方式结 晶成高温莱氏体〔Ld〕。组成高温莱氏体的奥氏体和渗碳体分别被称为共晶奥 氏体和共晶渗碳体。共晶奥氏体通常以树枝状分布在共晶渗碳体的基体上。但 当温度降到1点以下,随温度的下降,碳在奥氏体中溶解度的下降,Ld中的共晶 奥氏体也同样会析出Fe3CⅡ,并与Ld中作为基体的共晶渗碳体混成一体。在 1~2点之间合金⑤的显微组织是Ld。当Ld中的共晶奥氏体析出Fe3CⅡ,时其 本身的碳的质量分数也不断下降,当温度降到2点〔727℃〕时共晶奥氏体的wc =0.77%,随即发生共析转变,共晶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从2点直到室温,合 金⑤的显微组织是在渗碳体的基体上分布着树枝状的珠光体。这种显微组织称 为低温莱氏体,也称为变态莱氏体,符号是Fe3CⅡ+Ld` 。
室温组织 过共析钢其组织由珠光体和先共析渗碳体〔即二次渗碳体〕组 成。钢中含碳量越多,二次渗碳体数量就越多。图为含碳量1.2 %的过共析钢的显微组织。组织中存在片状珠光体和网络状二 次渗碳体,经浸蚀后珠光体成暗黑色,而二次渗碳体则呈白色 网络状。

铁碳相图(有各特征点、线顺序演示画法)

铁碳相图(有各特征点、线顺序演示画法)
以Fe3C为基, 性能硬而脆。 塑性很差
共析转变线PSK: (A1线)
AS 727℃ FP+ Fe3C P
A
F
珠光体是铁素体 和渗碳体片层相 间的组织, 呈指 纹状。 较高强度和硬度, 塑性较差
HJB: 包晶反应 LB+δH⇄ AJ
δ
L
A
三条重要的相界线 Acm
A3
三、典型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
㈥ 亚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 L → L + A→ A(初生) + Ld → A+ Fe3CⅡ+ Ld → P+Fe3CⅡ+Ld’ • 亚共晶白口铁室温组织为P+Fe3CⅡ+Ld’。
㈦ 过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 L → L+Fe3CⅠ →Ld+ Fe3CⅠ →Ld’+ Fe3CⅠ,
• 过共晶白口铸铁室温组织为Fe3CⅠ+Ld’。
1 2
L+A
A
3
3’
F +Fe3C
4
• 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 呈指 纹状。
㈢ 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L→L+δ →L+ A → A → F+A → F+ P (F+Fe3C)
F中析出Fe3CⅢ, 量少,忽略不计. 室温组织: F+P
亚共析钢室温组织: F+P, 随C%增加,P含量增加。
>0.9%C, Fe3CⅡ为晶界 连续网状, 强度下降, 但硬度仍上升。
>2.11%C, 组织中有以 Fe3C为基的Le’,硬度高 脆性大, 难以切削加工。
⒊ 含碳量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① 切削性能: 中碳钢合适 ② 可锻性能: 低碳钢好 ③ 焊接性能: 低碳钢好 ④ 铸造性能: 共晶合金好

铁碳平衡相图

铁碳平衡相图

铁碳平衡相图又称铁碳相图或铁碳状态图。

它以温度为纵坐标,碳含量为横坐标,表示在接近平衡条件(铁-石墨)和亚稳条件(铁-碳化铁)下(或极缓慢的冷却条件下)以铁、碳为组元的二元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所呈现的相和这些相之间的平衡关系。

简史早期利用热分析法和金相法发现铁的加热和冷却曲线上出现两个驻点,即临界点A3和A2,它们的在 1868 年,俄国学者切尔诺夫(Д.к.Чернов)就注意到只有把钢加热到某一温度”a”以上再快冷,才能使钢淬硬,从而有了临界点的概念。

至1887~1892年奥斯蒙(F.Osmond)温度视加热或冷却 (分别以A c和A r表示)过程而异。

奥斯蒙认为这表明铁有同素异构体,他称在室温至A2温度之间保持稳定的相为α铁;A2~A3间为β铁;A3以上为γ铁。

1895年,他又进一步证明,如铁中含有少量碳,则在690或710℃左右出现临界点,即A r1点,标志在此温度以上碳溶解在铁中,而在低于这一温度时,碳以渗碳体形式由固溶体中分解出来,随铁中碳量提高,A r3下降而与A r21合为一点。

1904年又发现A4至熔点相合,然后断续下降,至含碳为0.8~0.9%时与Ar间为δ铁。

以上述临界点工作的成果为基础,1899年罗伯茨-奥斯汀(W.C.Roberts-Austen)制定了第一张铁碳相图;而洛兹本 (H.W.Bakhius Roozeboom)更首先在合金系统中应用吉布斯(Gibbs)相律,于1990年制定出较完整的铁碳平衡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铁碳平衡图不断得到修订,日臻完善。

目前采用的铁碳平衡图示于图1,图中各重要点的温度、浓度及含义如下表所列。

当铁中含碳量不同时,得到的典型组织如图2所示。

铁碳平衡图释义纯铁有两种同素异构体,在912℃以下为体心立方的α-Fe;在912~1394℃为面心立方的γ-Fe;在1394~1538℃(熔点)又呈体心立方结构,即δ-Fe。

当碳溶于α-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铁素体(F)、溶于γ-Fe时形成的固溶体称奥氏体(A),碳含量超过铁的溶解度后,剩余的碳可能以稳定态石墨形式存在,也可能以亚稳态渗碳体(Fe3C)形式存在。

Fe-C相图解析

Fe-C相图解析

室温组织
过共晶白口铸铁 在室温时的组织由一次渗碳体和莱氏体组成。用硝酸酒精溶 液浸蚀后,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在暗色斑点状的莱氏体基本上分布着亮白色 的粗大条片状的一次渗碳体,其显微组织如图所示。
当wc=4.3%,温度为1148℃时铁碳合金发生共晶转变。 L4.3←→(A+Fe3C)≡Ld即碳的质量分数为4.3%铁碳 合金液相结晶时发生共晶转变产生了奥氏体和渗碳体机 械混合物的共晶体。这个共晶体命名为高温莱氏体,代 号为Ld。高温莱氏体是存在于727℃以上的一种基本组 织。 在727℃以下高温莱氏体中的奥氏体又发生共析转变变 成珠光体。这是的莱氏体就变成由 P和Fe3C 组成。成为 低温莱氏体,低温莱氏体是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的另一个 基本组织。 另外,各个相若是独立存在于铁碳合金中,也都可以看 作是单相的基本组织。这些基本组织均被称为铁碳合金 显微组织的组织组成物。
室温组织 过共析钢其组织由珠光体和先共析渗碳体(即二次渗碳体)组 成。钢中含碳量越多,二次渗碳体数量就越多。图为含碳量1.2 %的过共析钢的显微组织。组织中存在片状珠光体和网络状二 次渗碳体,经浸蚀后珠光体成暗黑色,而二次渗碳体则呈白色 网络状。
过共析钢(1.2%C)室温显微组织
共晶白口铸铁
平衡态下的相变过程 合金⑤是碳的质量分数为共晶成分(wc=4.3%)的共晶铁碳合金。从相图上可 看到当温度在1点(1148C)之上是均匀的液相状态,当温度降到1点之后发生 恒温共晶转变。即 L4.3→(A2.11+Fe3C)≡Ld。液相全部以共晶转变的方式结晶成 高温莱氏体(Ld)。组成高温莱氏体的奥氏体和渗碳体分别被称为共晶奥氏体 和共晶渗碳体。共晶奥氏体通常以树枝状分布在共晶渗碳体的基体上。但当温 度降到1点以下,随温度的下降,碳在奥氏体中溶解度的下降,Ld中的共晶奥氏 体也同样会析出Fe3CⅡ,并与Ld中作为基体的共晶渗碳体混成一体。在1~2点 之间合金⑤的显微组织是Ld。当Ld中的共晶奥氏体析出Fe3CⅡ,时其本身的碳 的质量分数也不断下降,当温度降到2点(727℃)时共晶奥氏体的wc=0.77%, 随即发生共析转变,共晶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从2点直到室温,合金⑤的显微 组织是在渗碳体的基体上分布着树枝状的珠光体。这种显微组织称为低温莱氏 体,也称为变态莱氏体,符号是Fe3CⅡ+Ld` 。

铁碳相图经典版本讲解

铁碳相图经典版本讲解

强化作用.
σb :770MPa
δ: 20-35%
硬度: 180HB
ak: 3×105-
4×105J/m2
3. 亚 共 析 钢 的 结 晶 过 程
4. 过 共 析 钢 的 结 晶 过 程
(a) 0.01%C 铁素体 500倍
(b) 0.45%C 铁素体+珠光体
500倍
(c) 0.77%C 珠光体 500倍
P%=A%-Fe3C%=(59.4-13.4)%=46% 相组成物:F、Fe3C
相组成物相对量:
F%=(6.69-3)/6.69×100%=55.2%
Fe3C%=3/6.69 ×100%=44.8%
F+Fe3C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五).Fe-Fe3C相图中铁碳合金的分类
(1) 工业纯铁 [ w(C)≤0.0218%]
(2) 钢
[0.0218%< w(C)≤2.11%]
亚共析钢
0.0218%<w(C)<0.77%
共析钢
w(C) = 0.77%
过共析钢
0.77%<w(C)≤2.11%
(3) 白口铸铁 [2.11%<w(C)<6.69%]
硬度≈80×w(F)+800×w(Fe3C) (HB) 拉伸强度(σb)≈230×w(F)+770×(P) (MPa) 伸长率(δ )≈50×w(F)+20×w(P)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碳体系铁与碳形成的 化合物,碳含量为6.69%, 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其硬 度很高,塑性和韧性很差, δ、Ak值接近于零,脆性很 大。图中平直的白色条状物 即为铁碳合金凝固时的一次 渗碳体。
2.6.4 珠光体(Pearlite—P)
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 渗碳体组成的处于热力学 平衡状态的机械混合物。 系奥氏体冷却时,在727 ℃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的 产物。显微组织为铁素体 与渗碳体片层状交替排列。 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 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 中,有一定的塑性。
(1148℃)时,均发生共晶转变,生成莱氏体。
续前页
4)ES线 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通常称为Acm线。碳在
奥氏体中最大溶解度是E点( W(c) =2.11%),随着温度 的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减小,将由奥氏体中析出 二次渗碳体Fe3CⅡ。 5)GS线
奥氏体冷却时开始向铁素体转变的温度线,通常称为A3线。
2.4 主要特性点
1)A点 纯铁的熔点,温度1538℃,W(c) =0%;
2)C点 共晶点,温度1148℃,W(c) =4.3% 成分为C的液相,冷却到此温度时,发生共晶反应:
Lc→Ld(AE+Fe3C); 3)D点
渗碳体熔点,温度1227℃,W(c) =6.69%;
续前页
4)E点 碳在γ-Fe中的最大溶解度,温度1148℃,W(c) =2.11%;
6.1 相图与材料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6.2 相图与材料工程的工艺性能
铸造性能 根据液固相线之间的距离X: X越大,成分偏析越严重(因为液固相成分差大); X越大,流动性越差(因为枝晶发达); X越大,热裂倾向越大(因为液固两相共存的温区大)。
塑性加工性能:单相固溶体区易于锻造。
热处理性能:利用固溶度变化的固态相变。
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4.2 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在3点以前的结晶过程与共析钢类似; 当缓冷到3点时,从均匀的奥氏体中开始析出铁素体; 温度继续下降,铁素体量逐渐增加,奥氏体量逐渐减少, 尚未转变的奥氏体的碳含量沿GS线逐渐增加; 当缓冷到4点(727℃)时,剩余的奥氏体的W(c)=0.77%, 发生共析转变而形成珠光体; 共析转变结束后,合金组织由铁素体加珠光体组成,冷却 到4点以下,组织不再产生改变; 所有亚共析钢的室温平衡组织均为铁素体+珠光体,随着 碳含量的增加,铁素体量减少,珠光体量增加。
亚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4.3 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在3点以前与共析钢类似; 当缓冷到3点温度时,奥氏体的溶碳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逐渐降低, 并沿着奥氏体晶界析出二次渗碳体; 随着温度继续下降,二次渗碳体不断析出,而剩余奥氏体的碳含量 沿ES线逐渐减少; 温度降到4点(727℃)时;剩余奥氏体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而形成珠 光体; 共析转变结束后,合金组织为珠光体加二次渗碳体,直至室温。 所有过共析钢的室温平衡组织都是珠光体+网状二次滲碳体。但随着 含碳量的增加,组织中珠光体的数量减少,网状二次滲碳体的数量增 加,并变得更粗大。
铁碳平衡相图详解
1.铁碳合金状态图
1.1 以构成相标注的铁碳相图 目前应用的
铁碳合金状态图 是W(c)为0~ 6.69%的铁碳合 金部分(即FeFe3C部分), W(c)大于6.69% 的铁碳合金在工 业领域应用鲜见 报道。
1.2 以特性点标注的铁碳相图
注:虚线、点划 线的意义——— 尚未准确确定的 数据、磁学转变 线、有序-无序 转变线。
As→P(Fp+Fe3C);
附:铁碳平衡图中所有的特性点
2.5 特性线
1)ACD线 液相线,由各成分合金开始结晶温度点所组成的线,
铁碳合金在此线以上处于液相。
2)AECF线 固相线,由各成分合金结晶结束温度点所组成的线。
在此线以下,合金完成结晶,全部变为固体状态。
3)ECF水平线 共晶线, W(c) >2.11%的铁碳合金,缓冷至该线
2.3 铁碳相图的相区
1)单相区(四个): α-Fe——α-铁素体; γ-Fe——奥氏体; δ-Fe——δ-铁素体; L——液相区
续前页
2)两相区(七个): L+δ δ+A L+A; L+Fe3C; A+F; A+Fe3C; F+Fe3C
续前页
3)三相区(两个) L、A、Fe3C—— ECF线:共晶线,是液相、奥氏体、 渗碳体的三相共存线; A、F、Fe3C ——PSK线,共析线,是奥氏体、铁素 体、渗碳体的三相共存线。
5)G点 纯铁的同素异晶转变点,冷却到912℃时,发生
γ-F→α-Fe ;
6)P点 碳在α-Fe中的最大溶解度,温度727℃,W(c) =0.0218%;
续前页
7)Q点 600℃时,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 W(c) =0.0057%;
(冷至室温时,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为0.0008%);
8)S点 共析点,温度727℃, W(c) =0.77% 成分为S点的奥氏体,冷却到此温度时,发生共析反应:
附:铁碳平衡图中所有的特性线
2.6 各相(组织)名称及其定义
2.6.1 铁素体(Ferrite—F或α相)
一般所指铁素体系碳溶 于α-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 体,体心立方晶格。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很小,727℃ 时0.0218%;室温时为 0.0008%,几乎为零。其强 度和硬度很低,塑性、韧性 好。显微组织是明亮的多边 形晶粒。
相图与热加工工艺性能的关系
7. 钢铁热处理与铁碳合金相图的关系
Fe-Fe3C相图是制订钢铁零件热处理工艺的理论依据, 所以对热处理工作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种钢材热处理 的常用工艺如退火、正火、淬火的加热温度都是根据FeFe3C相图来确定的。
钢铁热处理的温度选取范围在铁碳相图中的位置
亚共析钢
0.0218%<W(c)<0.77%
过共析钢
0.77%<W(c)<2.11%
共晶白口铁 W(c)=4.3%
亚共晶白口铁 2.11%<W(c)<4.3%
过共晶白口铁 4.3%<W(c)<6.69%
*—— 按含碳量和室温组织分类
4. 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以钢为例
① 共析钢 ② 亚共析钢 ③ 过共析钢
=0.0218%,溶碳量最大;在600℃时, W(c) =0.0057%。 在7铁素体中多余的碳将以渗碳体(三次渗碳体Fe3CIII)的形式 析出。一般情况下,忽略Fe3CIII的存在。
以上各特性线的含义,均是指合金缓慢冷却过程中的 相变。若是加热过程,则相反。
2. 铁碳相图的分析方法
2.1 分析步骤
① 以稳定的化合物分割相图(Fe3C); ② 以特殊的成分分割相图(钢*与铁的区分); ③ 确定各点、线、区的意义; ④ 分析特征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其组织演化; ⑤ 说明相图的实际应用
*——此处讨论的钢仅限于碳钢,暂不涉及合金钢。
2.2 铁碳相图的几何规律
相邻相区的相数差1(点接触除外)——相区接触法则; 三相区的形状是一条水平线,其上三点是平衡相的成分 点。 若两个三相区中有两个相同的相,则两水平线之间必是 由这两相组成的两相区。 单相区边界线的延长线应进入相邻的两相区。
5.2 含碳量与力学性能间的关系
强度:当W(c)<0.9%时,随着 W(c)增加,强度不断提高;当 W(c)>0.9%时,由于渗碳体在 晶界呈网状分布,使钢的强度 下降,脆性上升。 硬度:随W(c)的增加而提高。
塑性:随W(c)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冲击韧性:随W(c)的增加而迅 速降低。
*6. 相图与合金性能的关系
2.6.2 奥氏体(Austenite——A或γ相)
奥氏体系碳溶于γ-Fe 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面心立方晶格。碳在γ-Fe 中的溶碳量较高,1148℃ 时为2.11%;其强度和硬 度比铁素体高,塑性、韧 性也好。其晶粒呈多边形, 晶界较铁素体平直。
2.6.3 渗碳体(Cementite—Fe3C)
2.6.5 莱氏体(Ledeburite—Ld或Ld')
莱氏体是由奥氏体 和渗碳体组成的处于热 力学平衡状态的机械混 合物。系在1148℃恒温 下发生共晶转变的产物, 平均碳含量为4.3%。
3. 铁碳相图中钢与铁的区分
铁碳合金*
工业纯铁 钢
白口铸铁
W(c) =0.0218%
共析钢
W(c)=0.77%
④ 共晶白口铸铁 ⑤ 亚共晶白口铸铁 ⑥ 过共晶白口铸铁
4.1 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1点温度以上,合金处于液态; 缓冷到1点温度时,开始从液相结晶出奥氏体,温度继 续下降,奥氏体量逐渐增加; 直至2点温度结晶终止,液相全部结晶为奥氏体; 2点至3点间为单一奥氏体的冷却; 当温度降到S点时,奥氏体在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转 变为珠光体; S点以下,珠光体冷却至室温。
续前页
6)PSK水平线 共析线,通常称为A1线。奥氏体冷却到共析线温度
(727℃)时,将发生共析转变生成珠光体(P), W(c) >0.0218%的铁碳合金均会发生共析转变。
7)GP线 0< W(c) <0.0218%的铁碳合金,缓冷时,由奥氏体
中析出铁素体的终了线。
续前页
8)PQ线 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在727℃时, W(c)
过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5. 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5.1 含碳量与铁碳合金平衡组织间的关系 铁碳合金的室温组织都是由铁素体和滲碳体两相组成。
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铁素体量逐渐减少,滲碳体量逐渐增多, 且它的形状和分布也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相图 自左至右的组织为:
F F+P P P+Fe3CII P+Fe3CII+Ld’ Ld’ Ld’+Fe3C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