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解析

合集下载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则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⑤,欺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⑧。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2)。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3)。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4);载舟覆舟(15),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4),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茲九德(25),简能而任之(2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8)。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①本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疏,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②下愚,最愚笨的人。

这里是魏征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的人。

③当,有“主持”“据有”的意思。

神器,帝位。

重,这里是“重权”“重势”的意思。

④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⑤戒,革除,消灭。

以,用。

⑥凡百,所有一切。

元首,指帝王。

⑦景,大。

封建阶级常把帝王的高踞万民之上,说成是上天让他这样作的。

说“神器”,“域中之大”,也是这种用意。

⑧克,能够。

盖,表示对所说的事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思路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思路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思路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之一,是他以谏献的方式向当时的唐太宗表达自己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忧虑。

以下是《谏太宗十思疏》的思路概述:
思一:引言部分,表达作者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

思二:关于严刑峻法和治理的思考,提出应依法行事,避免滥用刑罚。

思三:关于贪官污吏问题,强调要严厉打击腐败,重用清廉有才能的官员。

思四:对于太宗的显赫功业的肯定和赞扬,同时提出要注意避免过度扩张,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和平。

思五:对于外交政策的建议,主张恢复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避免无谓的战争。

思六:对于税收和赋役的问题,建议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思七:关于科举制度和选官标准的批评,提出应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而非仅仅依赖考试成绩。

思八:对于修建宫殿和豪华建筑的反思,主张将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国家建设。

思九:对于对外战争的思考,提醒太宗要谨慎对待边境战争,保护国家的疆土安全。

思十:总结部分,再次表达对太宗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整个《谏太宗十思疏》从不同角度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建议,体现了韩愈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关切。

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旨在帮助太宗更好地治理国家,保护百姓的利益。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种对太宗的劝谏,也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臣闻求木之长①者,必固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④,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⑥,居域中⑦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⑧。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⑨,承天景命⑩,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作品注释】①长(zhǎng):生长。

②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③浚(jùn):疏通,挖深。

④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⑤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详细解释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详细解释

谏太宗十思疏字词详细解释哇塞,啊!这可真是一篇超级经典的文章呢!就拿“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句话来说吧,“长”在这里就是生长、成长的意思呀。

嘿,这不就像是我们想要让一棵树长得高大茂盛,就得先把它的根给稳固好一样嘛。

再看看“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浚”就是疏通的意思呀。

就好比我们想让水流得更远更顺畅,就得把源头给清理通畅,不然怎么能行呢!还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里的“积”就是积累呀,一个国家想要安定,不积累德义怎么行呢?这就好像盖房子,没有坚实的基础怎么能屹立不倒呢!“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里的“念”就是考虑、想到的意思。

如果不想到在安逸的时候要警惕危险,不戒除奢侈而做到节俭,那可不行呀!哎呀呀,这就好像我们不能只在顺境中享受,而忘了可能会有困难的时候呀。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斯”就是这呀。

这不就是砍断树根还想让树木繁茂,堵塞源头却想让水流长远嘛,这怎么可能做到呢!简直太荒谬啦!“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里的“凡百”就是所有的意思呀。

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这不就跟我们做事一样嘛,一开始都信心满满,可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又有多少呢!“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诚”就是竭尽诚心呀。

只要竭尽诚心,即使是胡越这样相隔遥远的民族也能团结一致;如果傲慢待人,即使是骨肉亲人也会变得如同路人。

你说这多有道理呀!总的来说,里的字词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用法,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体会呀!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这些字词,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这篇文章的精髓呀!。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

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

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

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
形容词用作动词,行节俭 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厚的境界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6、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7、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形容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 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方”等: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③结构助词,与“为”配合表被动:今不速往,
恐为操所先 ④等于“许”,表约数:从弟子等十人所
5.以 介词 ①用、拿:虽董之以严刑 ②凭、按照:语何以至此 ③因为、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则思三驱以为度 ⑤在: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动词 ①用、使用、任用:忠不必用为,贤不必以 ②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连词 ①表目的或结果: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表偏正关系:则思虚心以纳下 ③表原因:以其求恩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表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介词,“把”)
3、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介词,“用”)
4、 必竭诚以待下
(表修饰)
5、 则思知足以自戒
(表目的,“来”)
6、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表修饰)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振通震 无通毋
古今异义
根本 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 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尽情 虚心 使心虚, 今,谦虚的美德
课文体裁: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
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
陈述意见的奏疏。包括奏、议、疏、表、 对策。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详细解析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

隋大业末,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参加李密义军。

后随李密投唐。

初为太子洗(xiǎn)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

魏征知无不言,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史以“诤臣”称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世称魏郑公。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

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背景提示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的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求得治国方略,朝廷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在众多谏臣中,魏征是最杰出的一个。

他有胆识,有智谋,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

一开始,唐太宗听着很不顺耳,曾发誓杀死魏征。

后来渐渐领悟出,他的犯颜切谏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而且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大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 殷忧:深切的忧虑 道:治国之道
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 衰:衰微
克:能够
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 终:坚持到底
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 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 岂:难道
诚:诚心
足,何也?夫在殷忧, 以:连词,来
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下:指臣民 既:已经
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 纵情:放纵情感 今指尽情
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本
段从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

现象入手,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与
“守”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挖出它们的
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不居
安思危的危害。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善始与不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6
6、思考题: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 心?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17
小结: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 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殷忧
竭诚 待下
吴越为 一体
——载舟
对 比 得志
纵 情
骨 肉
严 刑
6
解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 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 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 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 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 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 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7

求木之长者
cháng
12
•简析第一段
• 1 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 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 2 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 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 3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 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13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凡百:所有的
其:代词,这,那
而:表示递进
明哲:明智的人
9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将崇 极天之峻,永保无 疆之休,不念居安 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情不 胜其欲,斯亦伐根 以求木茂,塞源而 欲流长者也。
当:承担,主持
重:形容词用作名词,重任
居:处在某种地位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崇:推崇 极天:至高无上的皇权
其可忽乎?
14
阅读第二段,分析:
•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 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 “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 事业成败的关键。 •3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 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15
4、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之:三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长:cháng 长得高
必: 一定
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根本: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现在一般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
分。
浚:疏通
其:都是代词,前两个解释为“它的”
后一个解释为“他们的”
德义:道德仁义
而:三个“而”都表示转折
固:稳固,牢固 治:安定
虽:虽然 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1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正
比 句
欲思流国之之远安者 者↓,,比必必喻浚积其其泉德源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比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必浚其源泉
jùn
读 塞源而欲流长 sè
载舟覆舟
读 准
虑壅蔽
zài yōng
字 则思正身以黜恶 chù
音 无因喜以谬赏 miù
鸣琴垂拱
gǒng
8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者,必浚其泉源;思 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源不深而望流之 远,根不固而求木之 长,德不厚而望国之 治,虽在下愚,知其 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
肉为行路。
虽董
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傲物:轻视他人 行路:路人 今指走路 虽:即使 董:督责 以:介词,用 震:威吓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 句式:状语后置
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而:表转折,相当于“但”“可是”
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怨:怨恨 惟:只有,只是
所宜深慎。奔车朽索, 宜:应当,应该
2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3

诤 臣 魏 征
4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 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 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 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 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有《魏郑公文集 》。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
傲为
比 苟免—— 喻
不怀仁
——覆舟
物行
貌恭——

不心服
18
研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 2、疏通文意,落实重要的字词句、自译成通
顺的现代汉语。(见课件) 3、齐读文本,分析回答问题:
19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其:副词,用在句首表反问,难道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忽 :轻视,怠慢 君:做国君诚:果真
休:美好,福祉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形容
词作名词)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
危险和困难。
以:“而”表并列(或解释为
“用” )
俭:形容词用作动词,行节俭
厚: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厚的境界
胜:战胜 其:代词,自己的
斯:这
以:表转折
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
句式:判断句
10
思考题:
1 . 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大家好
1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
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 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疏通一、二段文字。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 证的方法。
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
5
课文体裁: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
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
陈述意见的奏疏。包括奏、议、疏、表、 对策。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 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