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则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⑤,欺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⑧。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2)。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3)。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4);载舟覆舟(15),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4),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茲九德(25),简能而任之(2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8)。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①本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疏,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②下愚,最愚笨的人。
这里是魏征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的人。
③当,有“主持”“据有”的意思。
神器,帝位。
重,这里是“重权”“重势”的意思。
④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⑤戒,革除,消灭。
以,用。
⑥凡百,所有一切。
元首,指帝王。
⑦景,大。
封建阶级常把帝王的高踞万民之上,说成是上天让他这样作的。
说“神器”,“域中之大”,也是这种用意。
⑧克,能够。
盖,表示对所说的事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关于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好好的注意全面内容的积累。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唐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塞源而欲流长也一作: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胡越一作:吴越)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想谗邪一作:惧谗邪;弘兹一作:宏兹;在君一作:君臣)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篇一①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著名政治家。
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
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
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
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
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
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
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
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
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赏析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
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
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以下是本站共享的谏太宗十思疏,盼望能关心到大家!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行,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慧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肯定要使它的根坚固;想要泉水流得远,肯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肯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盼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坚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行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慧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久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妙。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谏太宗十思疏](https://img.taocdn.com/s3/m/ea02a0e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b.png)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一:谏太宗十思疏/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二: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魏征又名魏徵,钜鹿郡(河北省)人。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隋唐之间的时间觑隙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演绎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
以下为您带来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欢迎浏览!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望国一作:思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赏析《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
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
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
《谏太宗十思疏》最终完整版.

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该推 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 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 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就(. 如同)是砍断树根却想求得 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思考题: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cháng):高大. 形容词活用 为动词,长高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 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 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 达到远方 。 浚(jùn)疏通. 其:他们的。 德义:道德、仁义.
原文: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
谏 劝谏 ;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 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 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
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
种专用文体。
.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 却要树木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原文: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 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 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 、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
注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必浚.其泉源jùn人君当神器之重.zhòng 塞.源而欲流长也sè忧懈怠.dài虑壅.蔽yōng
惧谗邪
..chánxié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一、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
认为。
二、词类活用
1.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名词用作状
语2.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名词作
动词
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形容
词用作名词
4.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形容词用作名词
5.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形容词用作名
词6.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形容词用作
名词
7.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形容
词用作名词8.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形容词用
作名词
9.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形容词用作动词10.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使动用法11.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使动用法12.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使动用法1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使动
用法
三、重要虚词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
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
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因为
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
表反问语气,呢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表反问语气,呢
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所”加动
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表被动
四、特殊句式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五、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通“毋”,不要。
晏子治东阿
【重点实词】
(1)今子治.而乱(2)寡人将加大诛
..于子
(3)臣请改道易行.(4)属托
..不行
(5)货赂
..左右
..不至(6)便事
(7)愿乞骸骨
...(8)再.拜便辟
(9)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10)子强.复治东阿
(11)寡人无复与.焉
【特殊句式】
A 判断句
B 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②状语后置③定语后置④主谓倒装)C省略句 D 被动句
①寡人将加大诛于子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③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词类活用】
①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②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③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通假字】
①并曾赋敛②仓库少内
③再拜便辟
【古今异义】
①子退而自察.也
②.属托不行
..
③于是明年
..上计
【一词多义】
之
(一)代词。
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
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⑥臣请死之(《晏子治东阿》)
(二)助词。
①东阿者,子之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②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治东阿》)
③前臣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
④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三)动词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②吾欲之南海
以
(一)介词
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
②秋以为期(《诗经•氓》)
③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④而君反以罪臣(《晏子治东阿》)
⑤吾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二)连词。
①陂池之鱼,以利贫民(《晏子治东阿》)
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③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④吾以子为可(《晏子治东阿》)
⑤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而
1、用作连词
..。
①君及反迎而贺(《晏子治东阿》)
③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④今子治而乱(《晏子治东阿》)
⑤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晏子治东阿》)
⑥往往而是。
(《项脊轩志》)
2、用作代词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3、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
②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数
1、用作名词
①众数虽多,甚未足畏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③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
2、用作数词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3、用作动词
①景公召而数之曰(《晏子治东阿》)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③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用作副词
①范增数目项王
使
①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②而使子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③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⑤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⑥妾不堪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