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疫的基本知识
动物防疫检疫基础知识

动物防疫检疫基础知识动物防疫检疫是指通过对动物进行检疫、隔离、治疗和预防措施,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动物健康和人畜安全。
以下将介绍动物防疫检疫的基础知识。
一、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和虫媒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如交配、咬噬、亲吻等方式传播疫病。
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病原体或病毒颗粒传播疫病。
食物传播是指通过食物中的病原体或病毒传播疫病。
虫媒传播是指通过蚊虫等昆虫媒介传播疫病。
二、动物防疫检疫的重要性动物防疫检疫对于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畜安全非常重要。
动物疫病的爆发不仅会导致动物的大量死亡和经济损失,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动物疫病,防止疫病的传播和流行。
三、动物防疫检疫的主要措施动物防疫检疫的主要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疫苗接种和卫生管理。
隔离是指将疫病动物与健康动物分开,以防止疫病的传播。
消毒是指对动物圈舍、饲料、水源等进行清洁和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病毒。
疫苗接种是指给动物注射疫苗,增强动物的抵抗力,预防疫病的发生。
卫生管理是指对动物圈舍、饲料、水源等进行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减少疫病的发生。
四、动物防疫检疫的法律法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在我国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管理。
我国动物防疫法是我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基本法律,对动物疫病的防治、动物防疫检疫的组织和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以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五、动物防疫检疫的国际合作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是全球性的工作,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动物疫病的威胁。
国际防疫检疫组织(OIE)是全球动物卫生领域的权威组织,负责制定和推动国际间的动物防疫检疫标准和合作。
各国可以通过加入OIE、参与国际防疫检疫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国际间的动物防疫检疫合作。
六、动物防疫检疫的意义和挑战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对于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检疫知识问答

动物检疫知识问答1.什么是动物检疫?动物检疫是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在动物及其产品进出境时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检查和监管措施。
2.为什么要进行动物检疫?动物检疫的目的是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某些动物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致命性,如果不进行检疫,可能会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3.哪些动物需要进行检疫?几乎所有的动物,在进出口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检疫。
主要包括家畜、家禽、宠物、实验动物和野生动物等。
4.动物检疫都检查哪些内容?动物检疫主要包括动物的健康检查、疫病的诊断和监测、疫苗接种、边境检查和隔离等措施。
5.动物检疫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各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动物检疫进行管理。
国际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发布的动物卫生准则是全球动物检疫的参考标准。
6.动物检疫可能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动物检疫可能面临的困难包括:疫病的传播途径复杂,有些疾病很难及时检测到;动物检疫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疫病可隐藏在动物体内,没有典型症状,难以诊断等。
7.动物进出口的检疫证明有哪些?动物进出口的检疫证明包括健康证明、疫苗接种证明、实验报告等。
具体要求可能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有所不同。
8.动物检疫的过程是怎样的?动物检疫的过程包括检查申报文件、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进行疾病检测、实施隔离和监管等环节。
确保动物和动物产品在进出境时符合相关要求。
9.动物检疫的责任单位有哪些?动物检疫的责任单位包括国家动植物检验检疫部门、兽医站、动物检疫实验室等。
10.动物检疫的措施有哪些?动物检疫的措施包括隔离、疫苗接种、治疗、销毁和消毒等。
具体的措施可能根据疫病的种类和传播途径有所不同。
第一章 动物检疫基本知识

每隔几年需要重新修订。
动物检疫对象的制定原则
1)国内没有而国外常发或国内已经消灭的; 2)急性、烈性传染病; 3)危害大而目前尚无有效控制办法的; 4)人兽共患的畜禽疫病; 5)新近发生的畜禽传染病。
(2)角、骨、蹄、甲:羚羊角(粉)、各种骨制品。 (3)肉、内脏及其制品:肉松、鱼肝油。 (4)哺乳动物奶及制品:奶粉。 (5)甲壳类动物: (6)动物水产品、软体及无脊椎动物: (7)动物油脂及动物粉类:肉骨粉。 (8)蛋及蛋制品: (9)其他动物产品:
(1)毛、羽、绒、皮:
(三)进境动物检疫对象
进出境动物检疫对象由国家进出境检验检疫局规定 和公布,贸易双方国家签订有关协定或贸易合同,也 可以规定某种动物疫病为检疫对象。
(三)进境动物检疫对象(1999年) 一类(15种): 二类(82种): (1)共患病(13种) (2)牛病(11种) (3)绵羊和山羊病(6种) (4)猪病(6种) (5)马病(9种) (6)禽病(14种) (7)啮齿动物病(3种) (8)水生动物病(11种) (9)蜜蜂病(5种) (10)其它动物病(4种)
(2)国外检疫(外检) A、进境检疫:对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在进 入国境过程中进行的动物检疫 B、出境检疫:对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在输 出国外前进行的检疫 C、过境检疫:对载有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检疫物 的运输工具要通过我国国境时进行的动物检疫 D、携带、邮寄物检疫:携带物检疫和邮寄物检疫 携带物检疫(旅检):对进入国境的旅客、交通员 工携带的或托运的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动物检疫 邮寄物检疫(邮检):对邮寄入境的动物产品进行 的动物检疫 E、运输工具检疫:对来自动物疫区的进境运输工 具,所有进出境、过境装载动物、动物产品及其他 检疫物的运输工具(包括集装箱)进行的检疫
动物检疫学 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动物检疫:是指为了防止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畜牧业发展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由国家法定的检验检疫监督机构和人员,采用法定的检疫方法,依照法定的检疫项目、检疫对象和检验检疫标准以及管理形式和程序,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2、检验检疫样品:检验检疫中取自动物、动物产品等检疫物或环境,拟通过检验反映检疫物或环境有关检疫状况的材料或物品。
3、检疫许可:又称检疫审批,是在引进动物、动物产品、种质材料等检疫物时,引进单位或个人应向检疫机关提前提出申请,检疫机关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引进的检疫程序。
4、检疫申报:简称报检,是检疫物输入或输出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检疫程序。
5、检疫风险:是指动物疫病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随动物、动物产品等检疫物由输出地传人输入地的可能性及其对输入地生产、环境和公共卫生造成的潜在危害。
6、检疫监管:是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的简称,是指检疫机关对输入、输出地动物产品的养殖、生产、加工、存放、转运等过程实施监督管理的检疫措施。
7、肉的成熟:当肌肉僵直达到最大程度之后,在适当温度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肌肉开始变得柔嫩多汁、具有弹性,风味和适口性也大大改观,食用价值提高,这个过程称为肉的成熟。
8、肉的自溶:是指肉在酸性环境及较高温度条件下储藏,组织蛋白分解酶活性增强,使组织蛋白发生自家分解的过程。
9、宰前检疫:也称宰前健康检查,是屠宰加工前对屠畜实施检验检疫,以评价其是否适于屠宰,其肉品是否适合食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10、宰后检疫:是应用兽医病理学和实验诊断学知识,对屠畜禽胴体和内脏等副产品等进行卫生质量鉴定。
简答题1、样品采集的一般原则:(1)及时采样:一般采集未经治疗动物的样品;对濒死动物可扑杀采样;患传染性疾病死亡的动物,应尽可能立即采样。
(2)合理采样:不同疫病的需检样品各异,应尽可能按圈定的疫病侧重检样。
第4章动物检疫基本知识

高致病性禽流 感
见《高致病性禽流感防 治技术规范》、《高致 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 (GB/T18936)、《禽流 感病毒RT-PCR试验方法》 (NY/T772)
30份/供体 栋舍
调运前3 个月内
见《高致病性禽流感防 治技术规范》、《高致 0.5%(不 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 (GB/T18936)、《禽流 少于30份) 感病毒RT-PCR试验方法》 (NY/T772) 见《新城疫防治技术规 范》、《新城疫诊断技 术》(GB/T16550) 无
疫病名称 病原学检测 抗体检测
检测方法
见《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口蹄 疫诊断技术》 (GB/T18935)
数量
100%
时限
调运前3个月内
检测方法
见《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口蹄 疫诊断技术》 (GB/T18935)
数量
100%
时限
调运前1个月 内
备注
口蹄疫
抗原检测阴性,抗体 检测符合规定为合格
猪瘟
30份/供体 栋舍 30份/供体 栋舍
调运前3 个月内 调运前3 个月内
无
无
小鹅瘟
无
无
无
禽白血病
见《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 技术规范》
30份/供体 栋舍
调运前3 0.5%(不 ELISA(J抗体、AB抗体) 个月内 少于30份)
调运前1 个月内
禽网状内皮组 织增殖症
无
无
无
ELISA
0.5%(不 少于30份)
二、动物检疫的特点
(一)法定性(法定的主体、法定的人员、 法定的标准和办法、法定的检疫对象、法定的处 理办法) (二)强制性(实行主动报检制度) (三)权威性(官方兽医任命就取得了法律
动物检疫考试知识点

动物检疫考试知识点检疫:是以法律为依据,国家授权特定机关对有关生物及其产品和其他相关的商品实施科学检验鉴定与处理,以防止有害生物在国内芟延和国际间传播的一项强制性行政措施,或者说是为防止疫病的传播所采取的防范管理措施。
生化需氧量: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温度下,水体中有机物经微生物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红下水检验点:设在开膛摘出心、肝、肺之后,检验心、肝、肺及相应的淋巴结。
白下水检验点:设在开膛摘出腹腔脏器之后,主要检验胃、肠、脾、胰及相应的淋巴结。
法定检疫证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等法定的动物、动物产品(或食品)检验检疫机关及国际兽医卫生组织依法制定的检疫证明为法定检疫证明。
化学耗氧量:用化学氧化剂氧化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和一些还原物质(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所消耗的氧量。
副产品:指屠宰动物体除胴体以外的部分,包括头、蹄、内脏器 官、血液、脂肪、内分泌腺体及皮毛等。
胴体修整:胴体修整是清除胴体表面各种污物,修割掉胴体上的病变组织、损伤组织及游离组织,摘除有碍食肉卫生的组织器官,并对胴体进行修削整形,使胴体具有完好商品形象的加工操作。
人兽共患病:即能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或感染。
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和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白肌肉:即“P S E”肉,也称水煮样肉。
仅见于猪肉。
其特征为肉色苍白、质地柔软、几乎软塌,表面渗水等。
胴体:牲畜屠宰后放血后去毛、头、尾、蹄、内脏的带皮或不带皮的躯体。
败血症:疾病过程中,血液内持续存在病原微生物或其毒性产物,造成广泛的组织损害,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全身反应,这种全身性病理过程成为败血症。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渗透脆性。
消毒和灭菌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只能将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不致病的程度,而不能完全杀灭微生物。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芽胞。
动物检检疫基础必学知识点

动物检检疫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动物检疫的目的和重要性:动物检疫是防止动物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并确保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动物传染病的分类:动物传染病可分为传染性病原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病原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引起。
3. 动物检疫法律法规:各国都有相关的动物检疫法律法规,确保动物产品的安全和贸易的公平。
4. 动物检疫的常见措施:动物检疫常见的措施包括检疫封锁、隔离检疫、卫生监督、检疫证明、撤销检疫等。
5. 动物检疫证明和出入境规定:动物检疫证明是出入境动物产品必须的文件,规定了携带动物产品的相关要求。
6. 动物携带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动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物体传播等途径传播疾病,预防措施包括强化卫生管理、接种疫苗、消毒、隔离等。
7. 动物检疫的重要工作:动物检疫包括动物疫病监测、疫病防治、宣传教育等工作,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8. 国际动物检疫组织(OIE):国际动物检疫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旨在促进动物的健康和福祉,并协助国家制定和实施动物检疫措施。
以上是动物检疫基础必学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检疫工作及其意义。
动物检疫检验知识

动物检疫检验知识1.能够被细菌直接利用的成分是氨基酸。
2.家禽副伤寒多发生于幼禽,该病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3.病毒囊膜的主要成分是类脂。
4.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细菌的毒力减弱,这种变异称毒力变异。
5.补体结合试验的结果为阴性应表现溶血现象。
6.宰前检验如果发现有结核病可疑时,应进行结核菌素点眼或皮内注射加以诊断。
7.疫源地被消灭的条件是最后一个传染源死亡后经过该病最长的潜伏期无新发病例且畜群血清学检查为阴性。
8.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具有周期性的原因是畜群免疫力的变化。
9.猪宰后剖检颌下淋巴结,重点检查猪炭疽病,其病变特点为颌下淋巴结呈现樱桃红色(砖红色)。
10.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是营养物质、温度、氢离子浓度、渗透压。
11.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常用的接种方法是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
12.禽霍乱常可因外源性感染而发病。
13.鸡新城疫I系弱毒疫苗的接种对象是2个月龄以上鸡。
14.鸡痘蛋白明胶活毒疫苗(鸽痘苗)接种后5~8天,应逐只检查接种效果。
15.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常用的接种方法是滴鼻或点眼或饮水免疫。
16.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可用来预防MD。
17.鸭瘟鸡胚化活疫苗的接种对象是各日龄鸭。
18.皮肤型禽痘临场检疫特征为痘疹,粘膜型禽痘临场检疫特征为流鼻汁和呼吸吞咽困难。
19.运载一般传染病动物及产品车船可用2%漂白粉消毒。
20.放线菌采取病料是破溃病灶。
21.抗体的主要存在部位为血清。
22.鸡新城疫属一类动物疫病。
23.羊体表检查淋巴结主要是肩前淋巴结。
24.凡经宰前检验确诊为狂犬病、炭疽等恶性传染病的,应禁宰。
25.家畜屠宰前检验确诊为布氏杆菌病等一般性传染病的,均要送往急宰间急宰。
26.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病原微生物、易感动物、传播途径。
27.败血症肉尸的特点是肾充血、髓质呈紫红色。
28.病畜死后,尸体禁止剖检的是炭疽病。
29.兔李氏杆菌病的临场检疫特征一般为突然死亡。
30.患部叩诊出现鼓音的,可能是黑腿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检疫的基本知识
(一)检疫的定义及意义
检疫(Quarantine):源自拉丁文Quarantum,原义是40天的意思。
它起源于14世纪中叶,当时在欧洲大陆鼠疫、霍乱、疟疾、黄热病盛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当时在欧洲的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当局为了阻止传染病传入本国,规定凡入境的外来传船只和人员,一律采取在到岸之前,在锚地滞留(隔离)45天。
在此期间,如果发现船上人员患有传染病,即不准船只进港和人员上岸;如果未发人员患有传染病,方允许船只进港和人员上岸。
这种原始的带有强制性的隔离措施,在当时医疗系条件倘不发达的情况下,对阻止疫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后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并发展成为现在“检疫”的概念,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有关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等)及其产品和其他相关物品,实施科学的检验鉴定与处理,以防止有害生物(包括人类和动物致病菌、病毒、寄生虫及植物性病、虫、杂草等)传入国境或在国内蔓延及在国际间传播的一项强制性行政措施。
由此可知:检疫有两种基本属性:(1)强制性。
即检疫是国家采取的强制性行政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或阻止。
它受法律保护。
因此,许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2)预防性。
即检疫可以防止疫病传入。
而不是等疫病传入后再去控制。
否则,不仅效果差,而且难度大,且代价高。
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检疫工作,尤其是出入境检疫工作。
在世贸组织(WTO)谈判中,动植物检疫也始终是谈判的焦点,因为它是设置非关税技术性贸易性壁垒(TBT)的有效手段。
为了消除由此引发的技术性贸易性壁垒,在WTO规则中有一个专门的规则----SPS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一条即明确规定:为了防止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传入、传出国境,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制定本法。
(二)动物检疫
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1、动物检疫的目的和任务:
(1)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
众所周知,农、林、牧、渔业生产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免受国内外重大疫情的灾害,是每个国家动物检疫部门的重大任务。
(2)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当前国际间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的成交与否,具有优质、健康的动物和产品是关键。
动物检疫工作不可缺少、事关重要。
(3)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动物及其产品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许多疫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目前动物疫
病中,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已达196种。
1996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疯牛病(BSE)风波其主要原因是与人的健康有关而风靡世界。
动物检疫对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动物检疫起源:
动物检疫源于300多年前的欧洲,当时,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动物疫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事件。
为了防制疫病的传播流行,人类在长期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关国家采取了制止措施,由此而产生了动物检疫。
中国动物检疫始于本世纪 30年代。
历经数十个年头,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动物检疫体系。
中国在对外开放的港口、机场、车站和各省市、自治区动物流动聚集的地方都设有动物检疫机关,担负着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任务。
此外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所在地设有本地区动物防疫和检疫机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动物检疫体系。
3、动物检疫的法律依据:
动物检疫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以有关的检疫法规作根本保证的。
(1)法律法规:目前涉及动物检疫方面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及有关的配套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名录》等。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是中国动植物检疫的一个重要法律,
它对动物检疫的目的、任务、制度、工作范围、工作方式以及动检机关的设置和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法》都是为了预防和消灭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保护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而制定的。
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主要是进出境动物检疫方面的内容,《动物防疫法》是立足国内动物检疫和检疫方面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