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三四册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古代文学的一些重要内容,包括文学流派、代表作品以及文学思想。

一、文学流派古代文学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 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

其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周代的风俗民情。

而唐代的诗歌达到了巅峰,代表作家有杜甫、李白等。

2.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文体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庄子》是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了人生哲学。

而南宋的文学家欧阳修则以其优美的散文风格闻名。

3. 戏剧:古代戏剧主要有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的地方戏曲形式。

其中,元曲是古代戏剧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作品有《西施》、《汉宫秋》等。

二、代表作品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

1. 《红楼梦》: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2. 《水浒传》: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以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3. 《论语》: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论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儒家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

三、文学思想古代文学不仅是艺术的表达,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学思想。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强调了人性本善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然,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追求道的理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3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3期末复习资料

《录鬼簿》记载元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最早的元杂剧刊本西昆派是根据《西昆酬唱集》一书而得名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钱惟演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梅苏:梅尧臣、苏舜钦。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

其诗题材多向日常琐事方面开拓,艺术上追求平淡,偏离唐诗风神情韵风格,被尊为宋诗之祖。

苏舜钦,字子美,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

其诗反映现实时,慷慨痛快。

宋初三体:白体,昆体,晚唐体。

白体的主要特征是“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但往往“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其代表人物有,李昉,徐铉,王禹偁,而以王的成就最高。

西昆体效法李商隐,讲究辞采丰瞻华美,“四瑚八琏,烂然皆珍”。

其代表作家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

晚唐体宗法贾岛,姚合,意境清幽。

这一流派最著名的是林逋的《山园小梅》。

柳永词内容1.描写享乐与风情传统题材时,柳永把以晏殊为代表的专写达官贵人的天地转向青楼市井,更具有市民文艺的色彩;2.“尤工于羁旅行役”。

把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并借助羁旅行役时的所见所感,特别是景物描写,将这些不幸与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3.增加了对繁华的都市风光的描写,反映了北宋中期经济之繁荣。

柳永贡献 1.大力并成功地发展慢词,增加词的表现容量,扩大词的表现能力,是~对词体艺术手法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

运用铺陈或曰铺叙的手法,亦即加强传统的赋比兴中的赋的手法2.慢词总是开合起伏,有首有尾,铺叙漫衍,以丰富的阅历为基础,以独特的感受为筋骨,写出主观动作,心情和客观场面,景物的发展脉络及变化线索,体现出层次结构上的多重性。

3.~词善于将叙事,抒情,写景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表达,这是~词善于铺叙的又一重要表现。

4.~词还善于细节描写,不管对景物,心理动作,~都善于作具体细腻的描述5.~词讲究音调和格律,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倡并力行的雅俗结合的表现手法亦极大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要点一、重要名词术语1、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中叶,欧阳修登上文坛,学作古文,倡导古文运动,并很快成为文坛领袖。

他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携王安石、曾巩和三苏,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形成了浩大的声势,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古文领域的革新也影响到诗歌创作,作诗也讲“气格”,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开创了一代诗风。

人们把这场有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称为诗文革新运动。

2、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3、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理论宗旨是“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以学问为师”。

有一祖三宗——一祖为杜甫,三宗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4、中兴四大诗人: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诗坛上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又被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

四位诗人中,陆的成就最为卓著,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在诗风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缺点在于有些诗流于浅近滑易;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杨诗更有独创性,形成了独具面目的诚斋体。

只尤诗传下来的极少。

5、(1)婉约派词人:宋词风格流派之一,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2)豪放派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词风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中国文学史》(第三册、第四册)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三册、第四册)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填空1、散曲的形式:小令和套数。

2、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3、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

4、《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主题: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5、《长生殿》作者:洪昇。

6、北宋诗词革新的领袖:欧阳修;强调:“文以载道”。

7、《梧桐雨》的作者:白朴。

8、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

9、“三言二拍”: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0、《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本名《石头记》。

11、大晟词人:周邦彦(因周邦彦曾提举大晟府,故称)。

12、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13、《西游记》的两大文学母题:A、人性自由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矛盾处境;B、历险式(a,冒险精神,b隐喻着人必须经历艰辛才能获得成功)。

14、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

15、《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

二、诗词填空1、此生谁料?心在天山,生老沧州。

辛弃疾2、天意从来高难见,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南宋张元干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辛弃疾7、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8、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

——柳永《忆帝京》9、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1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11、万事尽从忙里错,一心须向静中安。

——戴复古《处世》三、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

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下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其中有10多人是江西人,而且他们所作诗歌的风格都是相同的,都遵循黄庭坚的诗歌风格,所以将他们称为“江西诗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

《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它吸收了《乐记》的观点,但又有了发展,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

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

《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

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

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

中国古代文学Ⅲ期末复习总结.docx

中国古代文学Ⅲ期末复习总结.docx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1.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外部一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

内部一一文学自身承传。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安定,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

2)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的盛行,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3)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南北文化交流,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 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

6)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还取决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生活在髙宗、武后朝,才俊志雄而仕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点。

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髙,官小而名大”。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

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

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境界。

・“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1)边塞诗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

(2)羁旅赠别诗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

(3)感怀述志诗(4)咏史、咏物诗•四杰的贡献:(1)对诗歌题材的开拓闻一多:“正如宫体诗在卢骆的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唐诗杂论・四杰》)(2)转变了初唐诗风•明•王世贞称四杰的诗歌''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意象翩翩,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卮言》卷四)・诗风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资料

3、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与文化学术的繁荣(1)宋代的科举考试(2)理学之盛行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二程、邵雍、朱熹。

(3)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宋四大书《太平御览》(类书)、《太平广记》(小说总集)、《文苑英华》(诗文总集)、《册府元龟》(类书)及《资冶通鉴》的编纂官学与私学的兴盛。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州庐山),岳麓书院(潭州岳麓山),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石鼓书院(衡阳石鼓山)。

4、宋代商业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1、宋词与唐诗并称,为宋代文学标志性成果。

宋词主要发展线索: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

主要风格流派:婉约、豪放、典雅现存宋词与作者:唐圭璋编《全宋词》(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后孔繁礼补辑。

词2万余首,词人1300多家。

2、宋诗宋诗发展概况:宋初三体——欧、王、苏——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四灵、江湖派宋诗与唐诗高下之争。

3、散文、骈文、话本小说(1)宋代的散文创作及成就。

(2)骈体文和文赋。

赋的发展: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3)《全宋文》的编辑与出版:(4)宋代的其他文学样式:话本、诸宫调、戏剧(?)等。

第一章北宋前期的诗文第一节宋初文学宋初文学是指宋太祖、太宗、真宗及仁宗朝初期的文学。

一、北宋初期诗坛概况诗歌创作基本上承绪中、晚唐诗风,尚未形成独特面貌。

此间,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即“宋初三体”:一是推重白居易的白体,以王禹偁为代表。

二是模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创作刻意求工,内容多抒写幽远枯寂的隐逸生活,代表诗人有林逋、九僧等。

三是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雍容典雅,形式华美,多粉饰太平之作,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变,代表作家是杨亿、钱惟演、刘筠。

总的看来,此间诗坛除王禹偁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突破之外,总体成就并不甚高。

二、晚唐体诗人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主要诗人有九僧、潘阆、林逋等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任选8个)1、元和体: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3、晚唐体:诗人以僧人、隐士为主,其中著名的有潘阆、林逋等隐士,另有慧崇等九位诗僧,号称“九僧”。

“晚唐体”大致起于太宗朝,至真宗朝形成风气。

他们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效法贾岛,注重炼字炼句,往往在两联对仗上见出功夫。

但他们生活积累不足,往往沉溺于用小巧细碎的笔法描写景物,或者抒发清苦幽僻的个人性情,变化不多,因而影响不大。

4、辛派词人: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5、郊寒岛瘦: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

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

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6、屯田家法:柳永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所谓屯田家法,就是柳永词的风格。

柳词以赋为词,用慢词铺叙、白描手法写景状物,言情叙事皆直抒胸臆,运用通俗化语言表现世俗化市民生活情调等。

7、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此后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该派题材广泛,以铺叙,直抒为主要表现手法,敢于突破格律束缚,有恢弘沉郁之美。

8、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

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

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

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

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元代文学元杂剧一、元代前期重要作家、作品(记主要代表作品)关汉卿(现存剧目、简单剧情、自述性质的作品)1、字汉卿,号已斋叟,一生创作杂剧67种,今存18种。

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

2、三类题材:①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揭露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窦娥冤》是整个杂剧的代表作。

②儿女风情剧:《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谢天香》、《诈妮子》、《金线池》,反映妇女命运和为改变命运所进行的反抗与斗争,歌颂她们的智慧与美德,大都充满喜剧气氛。

其中《救风尘》和《望江亭》是喜剧代表作。

③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歌颂古代英雄,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其中《单刀会》是历史剧的代表作。

3、带有自述性质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王实甫1、名德信,大都人,活动于成宗元贞至大德年间,在仕途上混的不太顺利,与关汉卿、杨显之、郑光祖来往都比较密切。

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13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另有《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

2、《西厢记》流传发展演变过程(简答或论述,扩展的多点,自行删减)(1)最早的文本时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论调。

(2)宋金时期,崔张爱情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各种演唱作品纷纷出现,秦观、毛滂《调关令》、赵德麟《商调.蝶恋花》,作品扬崔抑张,对莺莺的遭遇寄予同情,对张生行为不满。

此外,民间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

(3)在金代,金章宗年间产生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的悲剧格局,以大团园告终,使崔张的爱情故事情节到主题都发生了飞跃。

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

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

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

这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4)王实甫以《董西厢》为蓝本,结合对生活的感受,提出封建社会的普遍问题,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封建礼教婚姻制度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崔张故事的反封建立交的主题,正面大胆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鲜明的反封建婚姻主题。

白朴和他的《墙头马上》、《梧桐雨》1、白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七岁,正值金朝灭亡,家庭离散,被元好问抚养。

一生拒绝仕元,四处飘泊,放浪形骸。

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录鬼簿》所载杂剧十五种,今存三种,曲词完整的只有《裴少俊墙头马上》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两种,另外一种是《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残存。

2、其中《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该剧同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戏。

马致远1、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青年追求功名,中年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淡薄名利,向往隐逸生活。

2、马致有“曲状元”之称。

亦雅亦俗,备受钦羡。

所作杂剧15出,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

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二、元后期主要作家、作品郑光祖1、郑光祖,字德辉。

山西省襄汾县人。

生卒年不详,从《录鬼薄》中看,当系比钟嗣成稍早的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倩女离魂》、《王粲登楼》2、《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最优秀的剧作,也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

它本于唐代传奇《离魂记》。

剧本写张倩如和王文举指腹为亲,倩女魂离躯体追赶王生,与之一同进京,而其躯体有家卧病不起,王生中了状元与倩女离魂一同回家,两个倩女合而为一,王生与倩女正式结婚。

元散曲(概念与体制)(名词解释或简答)散曲是一种诗体。

在元代仍然被称为词,或乐府。

元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只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有两支以上同宫调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和“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另:(根据老师课件整理,上面的答案经老师认可,现附另一答案供选择)一、概念,散曲是一种诗体。

在元代仍然被称为词,或乐府。

二、体制1、小令,又叫“叶儿”,抒情的单曲,格局就是一首诗或者一首词类似。

2、套数,又叫散套,套曲。

将同一宫调的的几首曲子连起来,一般用一两只小曲开头,中间是几个不同宫调的曲子,结尾用“煞调”或“尾声”结束。

套数的要求是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3、带过曲,一个曲调填完,意犹未尽,再添另一个曲调续之,又称合调,再不行再续一个调,不能再多了。

4、宫调5、曲牌,类似于词牌,如【山坡羊】【折桂令】【点绛唇】,用于规定某个曲牌所用谱式,比如句式、字数、平仄、韵脚,散曲曲牌大概170多个,最常用的40多个。

6、声韵,词韵与诗韵基本通用,曲牌有自己的韵部。

周德清《中原音韵》总结了北曲所用的韵,发现北曲音韵基本上参照了当时的流行口语发音,目的是为了让人容易听懂,接近今天的普通话。

南戏(概念)课内、课外均有,仅供选择(可能为名词解释)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是在东南沿海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在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后人为了区别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课件)南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间艺术的总称,亦称南词。

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形成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势比较自由。

代表南戏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代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元代时南戏在南方广泛流传,入明后出现不同的声腔,如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等,逐渐演变为“传奇。

”和元杂剧相比,南戏有舒缓婉转、细腻妩媚的风格特色文,后来亦为明代传奇所继承。

(课外)元杂剧细节总结(填空或名词解释)1、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3、四大爱情剧及其简单剧情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倩女离魂》它本于唐代传奇《离魂记》。

剧本写张倩如和王文举指腹为亲,倩女魂离躯体追赶王生,与之一同进京,而其躯体有家卧病不起,王生中了状元与倩女离魂一同回家,两个倩女合而为一,王生与倩女正式结婚。

《墙头马上》写总管李世隆之女李千金与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相爱的故事。

二人私自结合、生子,在后花园匿居七年。

后被裴父裴尚书发觉,被迫离散。

后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赔礼。

裴、李终于团圆。

此剧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极有个性的妇女形象,表达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的倾向。

《拜月亭》写王瑞兰和蒋世隆于患难中相遇,由相识而定婚。

瑞兰父强行拆散了这对新婚三月的夫妻。

瑞兰回家后,私下怨父思夫,但却有口难言,只有在夜晚独自对月祷告,一愿父改意,二愿夫平安。

作品歌颂了青年人忠贞的爱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了批判。

《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明代文学小说一、长篇章回小说的形成(考的可能性较小)经历了三个阶段,由萌芽逐步到成熟。

第一阶段是宋元时期。

基本上还是说话人的底本,基本范本是唐末的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

艺人们开始采用分卷分目的方式,准备了一个说话底本,比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第二阶段是元末明初时期。

基本代表是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殘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忠义水浒传》。

形式上比讲史话本更长,功能也发生变化,由底本变为案头阅读。

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共分为24卷,每卷分为10个小节。

第三阶段是明代中叶以后。

这是章回小说的成熟期。

如《西游记》、《金瓶梅》等。

与讲史已没有必然联系,情节更复杂,人物和事件更细腻。

基本上不分节,明确分为若干个回目,回目由单句或参差不齐的双句,已发展为整齐的对句。

如2、长篇章回小说形成基础——“拟话本”,是什么,与“话本”的区别。

(可能为简答题)“话本”即说话艺人的底本,多数以叙说为主,中间以诗词点缀,首尾有诗,辞句多俚语,只略梗概提要。

“拟话本”是指明代文人模仿宋元话本自创的文学作品体裁。

议论更强,艺术性更强,而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则明显逊于话本小说。

“话本”和“拟话本”的最大区别在于:话本是记录下来的口头文学,而拟话本则是文人按照说书人的口气创作的书面文学,是供人案头阅读的作品。

3、四大奇书的成书情况(前两部比较重要)(可能为简答题或考填空)《三国演义》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记载和注释若干故事,为后来提供了素材。

2、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场帝看水上杂戏,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

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3、宋代“说话”艺术中,已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4、金元时期把三国故事搬上戏剧舞台。

元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曾载有《赤壁廉兵》等多种金院本剧目。

元杂剧时提到的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也是三国故事。

现知元代及元明之际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剧目就有60种之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