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精练5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8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提升训练80篇1.子路杀虎2.上下其手3.子产不毁乡校4.景公知人寒5.御者⑴之妻6.孙子兵法7.海大鱼8.中山君飨士9.曾参杀人10.季梁谏魏王11.不死之药12.惊弓之鸟13.苟无民,何以有君.14.画蛇添足15.狐假虎威16.不死之药17.邹忌谈鼓琴18.甘戊与船夫19.棘刺母猴20.和氏璧21.纪昌学射22.廉范以少击众23.祁黄羊去私24.塞翁失马.25.蔡邕善乐知音.26.文人相轻27.诫子书.28.床头捉刀人29.上自劳军30.陈实与“梁上君子”.31.陶侃母32.邓攸弃儿保侄33.君子济.34.陈元方35.原谷谏父36.李崇断案37.动筒尝于国学38.为人大须学问39.顾况.40.李太尉抑白少傅41.农夫殴官.42.推敲43.哀溺.44.吕蒙正不受镜45.王冕苦学.46.物破自有时47.句章野人48.张之万之马49.范仲淹有志于天下.50.良桐51.巨商蓄鹦鹉.52.鲁肃简公二事53.韩休为相54.洪承畴①二事55.刘南垣开喻门生56.明成祖讲官.57.银烛58.知人59.谲判.60.赵人患鼠.61.说马.62.东坡逸事63.司马温公故事二则64.李文定报德65.善士于令仪66.王德用有量67.人虎说.68.弈喻.69.欧阳修苦读70.熟读精思(节选).71.辽阳妇拒贼72.迂公修屋.73.卖柑者言.74.义犬75.骂鸭.76.郑人逃暑77.小时了了.78.吾亦冻汝儿79.阿豺折箭.80.孙叔敖埋蛇..1、子路杀虎孔子尝.游于山①,使子路②取水,逢虎于水所③,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
问孔子曰:“上士④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
”又问曰:“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
”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
”于路出尾弃.之。
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
”乃怀石盘,欲中孔子。
又问:“上士杀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杀人使.笔端。
2024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会(初中)(50篇)参考译文

2024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会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参考译文★1.欧阳询观碑欧阳询曾经(骑马)出游,看到(一块)古碑,(碑文)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他)让马停下来,观看古碑上的书法,很久才离开。
(他走了)几百步又回来,下了马站在(古碑前观看),等到疲乏了,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看得意犹未尽,)于是在古碑的旁边过夜,三天后才离开。
★2.陶母责子陶侃年轻时,担任负责渔业的官吏,曾经把(一)陶罐腌鱼送给母亲。
母亲将腌鱼包封好交给送鱼来的人,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家的东西送给我,(你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担忧啊。
”★3.桓公入蜀桓温(率军)进入蜀地,到了三峡附近。
军队中有人捕获了(一只)小猴子,它的母亲沿着江岸(一路)悲啼,(跟着)走了一百多里路(也)不肯离去。
(母猴)终于跳上船,(但)到船上后就立刻死了。
(人们)剖开它的肚子看,肠子都一寸寸地断裂了。
桓温听到此事,大怒,下令开除那个军人。
★4.陆绩怀橘陆绩,字公纪,是(生活在)吴郡的吴人。
……陆绩六岁时,在九江拜见了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款待他。
陆绩(在)怀里藏了两个橘子,等到回去(的时候),(向袁术)行拜礼辞别(,怀里的橘子)落到了地上。
袁术说:“你来做客却在怀里藏了橘子吗?"陆绩跪下来回答道:“(这橘子是)我母亲生性所喜欢的,(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
"袁术(听后)非常赏识他。
★5.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瑾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宴饮),让人牵一头驴进来,在驴脸上贴了(一张)长纸条,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您让我)用笔再添加两个字。
”(孙权)就听从(他),给了(他)笔。
诸葛恪在那几个字下面接着写了“之驴”。
全体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于是(孙权)把(这头)驴赏赐给了诸葛恪。
★6.卞庄子刺虎卞庄子想要杀虎,旅店里的童仆阻止了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它们)吃得香甜(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一定会打斗,打斗(的结果)就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很好很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目录(一)敏慧1、黄琬巧对2、神童庄有恭3、曹植聪慧4、鲍子难客5、曹绍夔捉“怪”6、杨亿巧对7、解缙敏对(二)学习8、承宫樵薪苦学9、桓荣勤学不倦10、宋太宗学书11、崔景偁拜师12、为人大须学问13、读书五失14、颜回好学(三)仁爱15、张孝基仁爱16、陈实与“梁上君子”17、赵简子元日放生18、邓攸弃儿保侄19、张之万之马20、王安石辞妾21、宋仁宗忍饿22、范仲淹罢宴23、顾荣施炙24、逆旅主人无情(四)诚信25、陆元方卖宅26、昔齐攻鲁,求其岑鼎。
27、杨万里与“诚斋”28、和氏璧29、幽王击鼓(五)品性30、许生端方31、王安石待客32、范文正正直33、王安国直言34、海瑞清廉35、吕蒙正不记人过36、梁鸿尚节37、蹇材望伪态(六)文艺38、米芾索帖39、赵孟頫过扬州40、欧阳修不喜释氏41、唐伯虎识破术士42、朱文公受骗43、章惇书绝壁44、李白之死辨误(七)政事45、隽不疑之母46、徐有功秉公执法47、王翱秉公48、么恩与公法49、晋平公游于河50、子产不毁乡校51、董阏于法无赦(八)奇闻52、商陵君养“龙”53、钱货入瓶54、田真兄弟55、樵夫毁山神56、奇鹰57、雉鸟报复58、桑中生李59、县令捕捕蝗60、天敌(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当代学生2010第九届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全部翻译1)酒以成礼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如何喝药酒。
钟毓行礼然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何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何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所以不行礼。
”2)常羊学射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
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
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不是我能预测的了!‟3)次非杀蛟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那个地方买到一把锋利的宝剑。
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
次非问摇船人:“过去木船要是被恶蛟缠住,船上的人还能不能活命?”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能幸免的。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武器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
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4)大脖子病人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
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
”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有病不治疗,反而说我的脖子干枯无肉?”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2011年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1、商鞅立信商鞅令①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②。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注: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金:古代货币单位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2、田登为郡守田登为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张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田登是一郡的太守,以别人说到他的名字而愤怒,违者必定受到苔刑,于是举州百姓都称“灯”叫“火”。
正值元宵节张挂彩灯,官吏在市集上张榜,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天。
”所以有人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就是说这个。
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3、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4、伊犁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汲于河。
一佐领①曰:“戈壁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汲须修绠②耳。
知古称雍州③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汲取水。
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说明】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2.★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译文】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
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
”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这篇文言文揭露了黑暗的“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迫害,使得老百姓生活困苦。
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三步思维法】初一文言文50篇精炼初一语文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解题的三步思维法:第一步:快速阅览答题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阅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无论是看到课内还是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文言文阅读文段有的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的是了一篇“草书大王”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所以,我们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思维千万别停下来而作考题的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第一次要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二次再针对问题细细阅读;做到“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初一文言文50篇精炼(之一部分:1-18)一.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3)侄罔然而止()(4)执所书问曰()2.翻译下列句子:(1)此何字也(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二.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②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3.作者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五、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1.给上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解释加点的词:及其家穿井()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翻译句子;(1)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七、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八、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仕:( 2 ) 席上食菱食:(3)欲以去热也以:(4)欲以去热也去: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九.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难:(2)幸尚宽,何为不可幸:(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为:(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_。
3.翻译“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
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十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十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
十三、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4)寡人闻命矣。
()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十四.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
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
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
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2)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4.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内容。
这个成语应该是:十五.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2.联系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译:(2)若之何而去夫猫也译: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