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闻观的根本政治指向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研究

在实践中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强调媒体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例如,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 中国媒体会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实践,并引导公众舆论。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价值观上的异同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强调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认为媒体应该独立于政府和社会权 力之外,发挥监督和制衡作用。例如,在报道政治事件时,西方媒体通常会 关注人权、法治和民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 研究》
2023-10-26
目 录
• 引言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概述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比较分析 •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与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新闻实践和理论构 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新闻 专业主义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调整。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理念、新 闻制作标准和新闻道德规范等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受到政治和社会环 境的影响,而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则受 到新闻自由和市场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实践中存 在不同的运作方式和效果,但都追求 客观、公正、透明和负责任的新闻传 播。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从文献和案例分析的角度对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比较,未来 可以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 的实践差异及其原因。
在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民 主政治和商业市场的影响,强调新闻的自由性、独立性和 客观性。
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点与共性
特点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政治正确和舆论导向,受到政府 和党派的影响较大。
论新时代坚持政治家办报的重要性——从认清西方新闻观本质的角度

决定的意义。
也就是说,当传统媒体实现新闻写作的智能化,原来的记者编辑并没有如释重负,他们将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第一,掌握智能新闻的导引技术,每个人都要精通新闻模板的编程方法与技巧,成为熟练运用自动化新闻程序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的一员。
第二,新闻计算程序对于那些定时定点发生的新闻(比如新闻发布会),不能现场采访,只能由记者人工完成。
他们每天带上“微型传感器”(sensor)到处抓拍突发事件和各种要闻的现场画面。
记者携带智能视听工具和穿戴式搜索器,“对周围环境的监测极其灵敏,加上与卫星传感器和定位装置的信息交互,对全球各地发生的事件尽收无余”[10],及时给编辑部传来最新的事件动态。
第三,编辑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与图像的一般处理者,而是自动新闻文本的把关人和修补者,他们以职业的洞察力和核心价值观,选好每一篇新闻,维护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文字上,编辑们把自动生成的新闻文本锤炼得精妙入神、呼之欲出,新闻的思想性和意境远远超出网络信息的粗俗。
阅读这样的报纸是名副其实的精神享受,也是一种文化滋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将史无前例。
参考文献:[1]Rogers,Jr,Hartley(1987).Theory of Recursive Functions and Effective Computability.The MIT Press.57.[2]Home Davinci Institute,”Robots are writing more news than you think”,/2014/04/17/.[3]J.Fauvel and J.Gray,“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A Reader”,The Open University,1987.[4]Benedict Evans,“The death of the newsfeed”,Twitter, April02,2018.[5]宣言.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N].人民日报,2017-10-05.[6]宣言.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N].人民日报,2017-10-05.[7]Jessica Guynn,“Facebook's making a big change to your news feed”,USA TODAY,January10,2018.[8]Jessica Guynn,“Facebook's making a big change to your news feed”,USA TODAY,January10,2018.[9]M.Carlson,”Automating judgment Algorithmic judgment, news knowledge,and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New Media& Society,(4)2017.[10]刘建明.对智能新闻若干问题的释疑[J].新闻爱好者,2017(11).(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编校:王志昭西方新闻观,一般是指资产阶级对新闻的本源、本质、发展理念、传播规律等的代表性观点、思想,其基本原则主要来源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以报刊为代表的新闻媒体不受政府的干涉、新闻媒体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任何人都有利用新闻媒体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等,主要以“新闻独立”“第四权力”“新闻自由”等为代表,其在本质上体现并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新闻观,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典型体现,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的重要工具。
看清西方新闻观的本质

很简单,腾讯网敢**花腾吗?去翻翻美国前几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看看当时美国媒体的那副嘴脸,**到极点,当然,可以随便骂总统,可是有谁可以得罪自己的老板?是的西方新闻都是为了自己支持的人服务的,打击对手被政治控制的媒体能代表人民?打死我都不信日本二战时期媒体控制可谓和现在没什么两样,报喜不报忧,这还算正面宣传?清朝后期那些民营报纸才叫自由,苏报案这种事都判4年劳役,还很快释放,到现在怕是秘密处决了你看美帝那一大堆媒体异口同声的疯狂怼川普,却对他为美国人民提供了多少工作岗位,解决了多少失业人口绝口不提,就知道“自由媒体”是个什么东西了福克斯新闻、等一系列媒体挺他的你看不见?总统都能被人喷难道不自由?噗……哥,你赢了……我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举了一个例子然后直接加个“等”来表示很多的……你连第二家都找不出来吗?西方新闻观是完全建立在利益基础上,怎么哗众取宠怎么来,不考虑真实性。
BBC之类的国际性媒体还要点面子,不敢做的太过,一些地区性媒体简直就是满口胡言,不仅仅是歪曲,而是干脆的胡编乱造。
我主要看西班牙语新闻,只要是涉及中国的消息基本都是胡编乱造,不是像BBC之类偏颇性的报道,或者像CNN之类在数据上做手脚,而是从头到尾就是自己杜撰。
什么XJP禁止中国人使用刀叉的等西餐餐具,因为是资本主义象征。
什么在中国女人被禁止拥有社会权力,包括在银行开户都只能以男性亲属的名义。
什么中国人的餐桌礼仪是喝完酒后把杯子扣在头上。
怎么离奇怎么写,反正使用西班牙语的南欧国家和拉美国家都很穷,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钱去中国旅游,他们怎么写都有人信。
西班牙为啥要这么黑我国!?又没有日本那样的深仇大恨。
种族主义本性外加商业目的的哗众取宠。
哪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有世袭罔替的想法?权势滔天不想传给自己儿子传谁?只是操作不成功和成功的区别,组织结构,思想意识形态一模一样。
印度本来就是民主国家,种姓制度是国民守旧思想的残留,是印度政府当前正在大力消灭的一种思想。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由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透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1、关注重大题材与关注个人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更关注重大题材,很多报道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
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西方媒体则更关注个人,以个体为视角,更多报道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
中国新闻奖设立了特别奖,这一奖项可以反映评奖评委对某一类型题材的偏好。
中国新闻奖一共设立了14次,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有关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报道,题材都属于当年的宣传热点或者国家大事。
普利策新闻奖则着力于报道个人的生存状态。
2、重宣传与重客观中国媒体坚持“喉舌论”的政策指导,新闻媒体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
使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虽然报道“实事”,但是仍要“说话”,说符合党性的话。
西方新闻媒体讲究客观性报道,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报道新闻事实。
客观性的兴起与人们普遍厌倦了政党报刊的恶斗有关,所以客观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彻底排除党派偏见,强调中立和无党派色彩,可以说,这跟中国媒体强调党性几乎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3、重正面报道与重负面报道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新闻报道分为三类,即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等。
对200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普利策新闻奖14项获奖作品中无一正面,负面作品达到了11件,占总数的79%,负面报道占绝大多数。
中国的新闻媒体奉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
西方新闻价值观则强调“揭黑”。
西方新闻界向来有“扒粪运动”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镀金时代”,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兴起。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分析中西新闻价值差异产生的原因2.1 文化背景首先,中西新闻价值产生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
中国以“儒学”作为国学,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提倡“和”、“仁”等观念,实际上是在推崇集体主义观念。
而西方社会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认为个人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是典型的个体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舆论监督的影响

求实 2004.5改革与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舆论监督的影响张 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4)[作者简介]张焱(1977—),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
当前舆论监督中有两个倾向值得我们研究:一是放宽舆论监督自由度的呼声很高,再就是有些媒体工作者以“第四权力”自居,导致舆论监督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
这些观点要求和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潮有某些接近之处,本文将结合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分析探讨这两种倾向对我国舆论监督的影响。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与作用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者认为新闻专业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目标是服务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但现代世界信息真实与否很难把握和识别。
新闻工作者便退而求其次,追寻简单的事实,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而且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报业是自治的体系,它必须对政府、政党、政客采取独立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会拥有公众的信任。
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本之一。
新闻专业主义加强了新闻工作者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自我职业形象的心理需求。
新闻专业主义者相信进步、理性、普遍的真理或标准,同时,相信他们既有财富和参与权,同时却又是独立的。
媒介承担着警戒和守望社会的监视职责,把人民的关切、人民的意志传播到各个角落。
专业主义者不仅是自己权利的捍卫者,而且是人民权利的捍卫者。
媒介经济的繁荣与新闻专业的神圣也很合拍。
浅析西方新闻自由传统的建立及发展

浅析西方新闻自由传统的建立及发展西方新闻自由传统的建立及发展,是西方国家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今,西方新闻自由传统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下面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法国大革命以及现代时期六个阶段对西方新闻自由传统的建立及发展进行浅析。
古希腊罗马时期: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新闻自由的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雅典的民主政治体制为新闻自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雅典,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新闻媒体也可以自由报道各种事件。
罗马时期,新闻自由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罗马的《公报》每天都会刊登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新闻,虽然审查制度也存在,但整体上来说,新闻自由得到了一定的尊重。
中世纪:中世纪是西方新闻自由传统发展的低谷时期。
在教会权威至上的统治下,新闻传播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和监管,言论自由极其有限。
在这个时期,唯一能够传播信息的渠道是教会,盲从教会是普遍现象。
在这个时期,民间社会也开始了一些尝试,比如通过庙会、市集等形式传播信息。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西方新闻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反思教会对新闻传播的严格控制,大量的新闻媒体开始崭露头角。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新闻传播更方便,人们可以更容易获取信息,从而打破了教会对于新闻传播的控制。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量文学作品也对新闻自由产生了积极影响,人们开始用文学形式来揭露社会现实,发表对当政者的批评。
启蒙时代:启蒙时代是西方新闻自由传统发展的高潮期。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理论。
启蒙时代的新闻自由思想家们强调言论自由对于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为新闻自由奠定了理论基础。
启蒙时代出现了大量的新闻媒体,如《交易所新闻报》、《评论家报》等,新闻自由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西方新闻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西方新闻价值观念

西方新闻价值观念
1. 时效性:新闻应该及时报道,以满足人们对最新信息的需求。
时效性是新闻的首要价值,因为人们通常更关注最新发生的事情。
2. 重要性:新闻应该关注那些对公众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问题。
这些事件和问题可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接近性:新闻应该与受众的生活和兴趣相关,让他们感到亲近和关心。
接近性可以是地理上的接近,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接近,例如报道与受众的兴趣、价值观或经验相关的事件。
4. 冲突性:新闻往往关注那些具有冲突和争议的事件,因为这些事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冲突性可以是政治、社会、文化或个人之间的冲突。
5. 奇异性:新闻也会报道那些不寻常、奇特或罕见的事件,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奇异性可以是自然现象、科学发现、人类行为等方面的奇特之处。
6. 人情味:新闻可以关注那些具有情感共鸣的事件,例如感人的故事、英勇的行为或悲剧性的事件。
人情味可以让新闻更容易打动受众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关心。
这些价值观念在西方新闻界被广泛认可,并在新闻的选择、报道和传播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不同的媒体和记者可能会对这些价值有不同的侧重和权衡,因此在实际新闻报道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简析西方传媒新闻价值观取向的两极化

作 者简 介 :李
滨 (94) 17 一,男 ,湖 南双峰 人 ,讲 师 。
维普资讯
第8 卷第 1 期
李
滨
简析西 方传媒新 闻价值 观取 向的两极 化
13 2
窥私欲等本能情感 ,对于人 的心灵 没有多大的感发、 升华作用 。因此招致人们 的批评也是 正常的。 然而尽 管批评 不绝如缕 ,黄色新 闻所开拓 的题材 和写作 方法 , 事实上仍然是当今新 闻传播 的重要 内容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n lo n n Agiutrl ies y( o i ce c s o r a fHu a r l a Unv ri S c lS i e) c u t a n
V0 .8No.1 1
Fe b. 2 7 oo
简 析 西 方 传 媒 新 闻价 值 观 取 向的 两 极 化
当时 典型 的 标题 是 这样 的 : 货 真 价 实 的美 国 巨兽 “
、
考 察 的起 点 :新 闻 价 值 的二 维 分 析
“‘ 价值 ’绝不是完全独立于人 而存在 的 ‘ 意义
的第三帝 国’, 也不是在 ‘ 本质直观 ’中被把握 的 自在 的对象性 。 ”…m新闻价值是在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发 生一定关系时产生的。这些关系主要表现为 “ 利害关 系”和 “ 兴味关系” 。 依此 “ 关系”论视野 , 闻价值 新 表现出 “ 硬性”和 “ 软性” 的二维素质 。 与人发生 “ 利害关系” ,意味着新 闻事实关系到
奏奇效。 这样的标题使 医药工作者极为反感; ” 亨利 詹
姆斯描 写不道德 与犯罪行为的新作; 大作 家令人惊讶
地投 身于煽情小说 !是 新 闻报》公布 金屋藏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新闻观的根本政治指向
近些年来,西方新闻观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思想议题。
受其影响,有人要求“信息自由流动”,行使新闻媒体作为“无冕之王”的“第四权力”;有人不仅质疑“党管媒体”原则,还肆意曲解“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
新闻舆论关乎旗帜和道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当前,需要加强辨析引导,进一步把握西方新闻观的根本政治指向。
西方新闻观的理论观照
观者,总看法也。
新闻观是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基本问题的总看法,是世界观、价值观在新闻方面的体现。
从西方新闻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比较中,能够看到它们的重大差异。
整体看来,西方新闻观在“新闻自由”口号下展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党性原则”为前提,由此形成了几个重要区别:一是在性质定位上,前者反对政府干预新闻活动,寄望在“思想自由市场”的争论中得到正确结论,后者认为新闻是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需要在政府管理下开展工作;二是在职责功能上,前者把新闻媒介说成“社会公器”,强调它具有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第四权力”,后者认为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需要遵守宣传工作纪律;三是在报道内容上,前者宣称新闻报道要“客观中立”,保持超然态度,后者要求把握导向,发挥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根据“报刊的四种理论”,西方新闻观当属自由主义理论传统的当代延续。
在早期,这种报刊理论在普及知识、开启民智、反封建束缚、促社会发展方面,有其历史进步性。
同时也要看到,这种理论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媒介观念上的反映,如同放任市场作用会导致经济危机一样,建立在抽象理性人基础上的“思想自由市场”也可能导致社会危机。
进入20世纪后,西方片面追求“新闻自由”使资本控制了媒体,垄断扼杀了思想自由市场,煽情新闻大行其道,揭丑报道充斥眼球,建立“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呼吁日显迫切。
在冷战时期,“新闻自由”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武器。
指导冷战斗争的《十条诫命》曾说:“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成功了一半。
”21世纪以来,有西方国家提出,在国际博弈中媒体是决定性的对抗平台,因为“虚拟冲突和认知伤害与现实冲突、现实伤害一样重要”,并且认为用非军事行动(劝说和激励)赢得意识形态对抗的作用更为重要。
这样,西方新闻观演化为一些国家开展和平演变的工具。
西方新闻观的实践考察
在实践中,“新闻自由”受到种种约束,不仅在“政治正确”要求下,上至总统议员,下至新移民,言论都不能触碰红线,更在新闻符码构建、信息报道、知识生产中展现着无所不在的权力图景。
首先,符码构建采取双重标准。
符码是信息传播中的语言符号,不同的命名称谓不仅体现情感态度,也包含价值立场。
在一些国家,新闻修辞、语言策划之类的技巧十分抢手,意在通过玩弄文字游戏,用精心选择的话语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如同样是为政府说话,对他国就是歌功颂德,对西方就是言论自由;同样是发展军力,对他国就是穷兵黩武,对西方就是维护和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次,信息报道体现框架原则。
虽然西方标榜报道的“客观中立”,其实“框架原则”无所不在。
框架实质是对客观事件进行主观解释的思想结构,具有肯定和否定功能。
对于肯定的部分,则选择、强调或持续化,对于否定的部分,则放弃、淡化或短暂化,具体可分为编辑记者的微观框架,编辑部的中观框架和媒介组织的宏观框架等,无不引导人们进入预定的模型中。
此外,混同公关广告和新闻报道、甚至故意造假等手法也屡见不鲜,结果是新闻报道变成一种高明的“洗脑术”。
第三,知识生产隐含权力操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貌似独立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却离不开有关国家心理战工程的资助和引导,用以满足以宣传和胁迫为目标的冷战需要。
不仅如此,警察制度、同行压力和学院政治还联袂配合,一些“非主流人士”可能招致学术驱逐、恶意审查、媒体攻击,甚至暴力袭击。
这样,许多“学术大咖”实际上充当了服务于“帝国统治技术”的角色。
这看似出人意料,其实又在情理之中。
葛兰西指出:“一个社会集团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它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统治者和作为文化和道德的领导者。
”这就是说,和通过暴力机关实现统治一样,通过掌握文化领导权,塑造共同思想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统治方式。
因此,“新闻自由”的本质是权力自由就毫不令人奇怪了。
西方新闻观的政治分析
在“媒介即信息”的时代,一些西方国家提出“新闻执政”理念,运用媒体新闻提高执政公信力和合法性,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新闻自由”具象化为一系列政治行为艺术。
在国内,新闻传播成为“制造同意的艺术”。
媒体往往综合发挥“作为渠道”“作为内容”“作为方法”的角色功能,或选择性发布信息,或直接表达观点,或潜移默化培养观念,力图通过“影响人们想什么”,最终达到“影响人们怎样想”。
此外,还会不定期开展各种民意调查,及时引导社会心理走向,促进实现最大程度的“广泛同意”效果。
在国际,全球传播成为“展现形象的艺术”。
在国际报道中,一些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其全球传播渠道,有意在国内、国际采取“异用而同体”的新闻执政方法,运用舆论操纵、整体统合、分声部合唱、谋求同化等传播策略,影响国际事务,提升其在文化、制度和政策方面的“软实力”,目的是以全球信息流进一步巩固既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在意识形态战场,舆论传播成为“开展斗争的艺术”。
西方国家有针对性开展舆论传播,目标直指他国政权。
以前苏联为例,西方长期和平演变造成的思想防线垮塌是其解体的一个重要根源。
在末期,前苏联领导人批准《新闻出版法》,宣布实行“新闻自由”。
国家失去了对新闻媒介的管理权,私人办报合法化,一些党报也纷纷宣布“自主办报”,苏共掌握的报刊仅占1.5%。
这造成马克思主义失去主导地位,否定自身、美化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盛行,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昔日强大的苏联土崩瓦解,留下了深刻历史教训。
如今,思想多样化、传播信息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清西方新闻观的政治实质,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同时,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着力提高信息报道和舆论引导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