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

合集下载

2023儿童支原体肺炎特殊人群的用药选用

2023儿童支原体肺炎特殊人群的用药选用

2023儿童支原体肺炎特殊人群的用药选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期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其为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的肺部炎症,可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肺间质。

那么,儿童支原体肺炎特殊人群如何用药呢?一、抗儿童支原体肺炎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氟噬诺酮类药物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主要药物,对支原体属等非典型病原体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并有抗菌药物后效应(PAE),可用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①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还对革兰阳性菌、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军团菌属、衣原体等有抗菌活性,是MPP的首选治疗用药。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中指出,阿奇霉素轻症建议剂量为10mg∕(kg∙d),qd,口服或静点,疗程3d,必要时可延长至5d;轻症也建议可第一日剂量Iomg/(kgd),qd,后剂量5mg∕(kg.d),连用4d0重症推荐阿奇霉素静点,剂量为10mg∕(kg-d),qd,连用7d左右,间隔3-4d后开始第2个疗程,总疗程依据病情而定,多为2-3个疗程,由静脉转换为口服给药的时机为病情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正常时。

罗红霉素多建议剂量为为5-1Omg/(kg∙d),瘠呈10-14d。

克拉霉素建议剂量为10-15mg∕(kg-d),疗程一般为Wd左右。

红霉素多建议剂量为30-45mg∕(kgd),疗程10-14d。

特殊人群: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高限三倍者建议避免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对基础心血管病风险较高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者尽量避免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因可致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性室速,有潜在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风险,甚至室颤或猝死。

禁用于Q-T间期延长者。

有Q-T间期延长(先天性或获得性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史(包括尖端扭转型室速λ低钾血症(有Q-T间期延长风险)者不得使用克拉霉素。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处方审核建议PPT课件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处方审核建议PPT课件

05
处方审核建议及优化措施
提高临床医生对解热镇痛药物认识水平
组织培训
定期为临床医生开展解热镇痛药物专题培训,提高其对药物作用 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认识。
更新知识
鼓励临床医生关注解热镇痛药物最新研究进展,确保处方依据的科 学性和有效性。
强化意识
强调解热镇痛药物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重要性,提高临床医生 合理用药意识。
药安全有效。
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升
02
项目推广过程中,提高了医生对儿童解热镇痛药的认识和合理
用药水平。
患儿受益
03
通过规范处方审核,确保患儿获得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治疗
,减轻病痛。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分析
新药研发上市
随着医药科技发展,新型儿童解热镇痛药物将不 断涌现,需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耐药性问题
长期使用解热镇痛药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耐药性, 影响治疗效果,需引起重视。
个体化治疗需求
针对不同年龄、体重、病情的患儿,需制定个体 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持续改进计划制定与实施
定期更新审核标准
根据新药研发和临床实践经验,定期更新儿童解热镇痛药处方审 核标准。
加强培训与教育
针对医生、药师等开展儿童解热镇痛药合理使用培训,提高临床 合理用药水平。
加强临床药师在处方审核中作用
01
02
03
参与临床治疗团队
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临床 治疗团队,与医生共同制 定合理用药方案。
审核处方
临床药师应对医生开具的 解热镇痛药物处方进行审 核,确保药物选择、剂量 、用法等方面的准确性。
提供咨询
临床药师应为医生和患者 提供解热镇痛药物相关咨 询,促进合理用药。

我院儿科解热镇痛药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院儿科解热镇痛药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院儿科解热镇痛药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目的分析我院儿科解热镇痛药的合理性使用情况。

方法计算机搜索2015年1~12月我院儿科发热患者的住院病历,提取年龄、体重、诊断、体温、解热镇痛药使用情况等数据,依据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对小儿退热用药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搜集住院病例646例,其中,无指征用药占5.88%;剂量不当占21.05%;超药品说明书年龄用药占18.88%;药物联用不适宜占6.66%。

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问题在于剂量不当,布洛芬的主要问题在于剂量不当和超药品说明书年龄用药,注射用赖氨匹林、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尼美舒利干混悬剂、吲哚美辛片的主要问题为超药品说明书年龄用药及无指征经脉用药。

结论小儿解热镇痛药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较突出,亟待医护人员重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se situation 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for hospitalized pediatric patients. Methods Medical records about in-patient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fever were searched by computer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the data of age,body weight,diagnosis,body temperature,antipyretic and analgesic useage were extracted;a rational drug analysis was judged by reading drug instruction,related guidelines or expert consensus. Results 646 cases were collected,among them,no indication of drug use,accounting for 5.88%;improper dosage,accounting for 21.05%;the drug used in the age of drug instructions,accounting for 18.88%;improper drug combination,accounting for 6.66%.The main problem of acetaminophen was improper dosage,ibuprofen was improper dosage and drug instructions age medication,injection of lysine acetylsalicylate,compound anlinbabituo injection,nimesulide dry suspension agent,indomethacin tablets of the main problems for super drug instructions age medication and no indications of meridians medication. Conclusion Inrationaldrug use 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is severe in pediatrics,which needing more attention to be payed by the medical staff.[Key words] Antipyretic analgesics;Pediactric patients;Rational drug use发热是小儿常见病症之一[1],解热镇痛药作为儿科发热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其销量已仅次于抗感染药,但因儿童用药物安全性数据较为缺乏以及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较成人更易出现过敏、胃肠道损害、肾损害等不良反应[2]。

儿科合理用药专题

儿科合理用药专题

5
4 0.75 0.75
200
180(3h) 100-300 100-300
12~36
12~36 36~54 36~54
长效 地塞米松
可的松25=氢化可的松20=强的松5=强的松龙5=甲强龙 4=倍他米松0.8=地塞米松0.75
二、选择正确给药途径 •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及少用, 能短期就不长期使用; 能局部用药不口服; 能口服就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不静脉给药; 但病情危急时必需静脉给药。
一、儿童发热的药物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 解热镇痛,无抗炎作用,对胃肠 道刺激小。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 合成,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每次按体重 10—15mg/kg口服。 偶见皮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 长期大量与阿司匹林、联合非甾体抗炎 药增加肾脏毒性。

布洛芬: 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是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 荐的儿童退热药。 每次按体重 5—10mg/kg口服。 常见胃烧灼感、消化不良、胃痛 或不适感等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酸性强,胃肠刺激大, 大剂量可引起恶心呕吐,也会加重或 诱发溃疡病,诱发雷氏综合征和肾脏 损害。 安乃近解热作用显著,但毒副作 用明显,较长时间应用可引起粒细胞 减少、紫癜,甚至可能发生再障,禁 止使用。
尼美舒利: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显著的 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 在最近的几年出现数千例不良反应,甚至 数起死亡案例。常见胃灼热、恶心、胃痛等 不良反应,也可导致中枢神经和肝脏损伤。 2011年5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发布通知,修改尼美舒利说明书,并禁止尼美 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现状: 非细菌感染而应用抗菌药物 治疗疗程太长和频繁换药 选用了无效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剂量不足或过量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手术前后预防应用时间太长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 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5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儿童发热的病理生理及解热镇痛药的作
用机制 •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应
用原则
contents
目录
•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 理用药建议
• 专家共识的解读与临床实践指导 • 总结与结论
疫苗接种后发热
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发热反应,一般为低热且持续时间较短。此时可不 用药物治疗,适当多喝水、多休息即可。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症状,可遵 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
05 专家共识的解读与临床实 践指导
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和解读
01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治疗中的地位
专家共识指出,解热镇痛药是儿童发热对症治疗的主要药物,通过抑制
炎症反应和体温调节中枢的活性,达到降低体温、缓解疼痛的目的。
02 03
合理用药原则
专家共识强调,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包括根据 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联 合用药,以及注意用药时机和疗程等。
安全性评估
专家共识指出,解热镇痛药在儿童中的使用相对安全,但仍需关注潜在 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间隔
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合理安排用药间隔时间 ,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有 效浓度。
用药途径和方法的探讨
口吐的患儿,可考虑使用栓剂
或注射剂。
直肠给药
对于呕吐严重或无法口服给药的 患儿,可采用直肠给药途径,如
使用退热栓塞肛。
注射给药
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和用药误区

解热镇痛药在儿科的合理应用分析

解热镇痛药在儿科的合理应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11 月—2018 年 10 月来院 就诊患儿 200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10 例,女 90 例,年龄 作者简介:陈燕,女,本科,主管药师。 5144
药品种类
使用 例数
用药年 龄不符
剂量 过大
剂量 过小
无指征 合理用药 用药 率(%)
布洛芬混悬液 143
0
17
14
0
78.32
对乙酰氨基酚栓 52
0
2
0
0
96.15
双氯芬酸钠栓
6
2
1
0
1
33.33
布洛芬片
21
5
1
1
0
66.67
复方锌布颗粒
12
2
1
0
0
66.67
3 讨论
解热镇痛药在临床儿科中运用范围较广,患儿生理发育不 成熟、不完善,用药时应选用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的药物,慎
用新药,在药品选择上应着重考虑剂量准确、味甜、易于喂服类 药物。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300. [2] 马传新,刘帮国,马晓燕.投药错误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药事实
践杂志,2000,18(3):175-177. (收稿日期:2019-09-23)
解热镇痛药在儿科的合理应用分析
陈燕
(红河州妇幼保健院,云南 蒙自 661100)
临床药学
对药品的恐惧心理,加强用药依从性。护理人员定时巡视病房, 监督患者用药情况。
3.3 杜绝医院管理漏洞,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用药差错 可通过有效的系统控制避免,有资料表明,在无核对系统中错 误率为 5.3%~20.6%,双核对系统的错误率为 0.6%~3.5%[2]。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原则(1)本类药物中以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双氯芬酸等解热作用较好;对炎症导致的疼痛,其以吲哚美辛、双氯芬酸、氯芬那酸较好;对抗风湿,以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吲哚美辛较强。

另解热镇痛药常与组胺拮抗剂、中枢镇静药、镇咳药、抗病毒药等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的对症治疗。

(2)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可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应引以重视。

鉴于发热可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因此本类药物仅适用于热度很高或持续发热时间较长的患者。

此类药物还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几乎无效。

但由于它只对疼痛的症状有治疗作用,不能解除疼痛的致病原因,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预防合并症的发生,故不宜长期服用。

(3)应当指出的是,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人体内的吞嗜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

但另一方面,发热会使体力消耗,感觉不适,影响休息,甚至可引起惊厥,年老者、体弱者在高热骤然降下时,有可能引起虚脱。

故在应用本类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年人应适当减量,并注意间隔一定的时间(4~6h),同时在解热时,多饮水和及时补充电解质。

(4)为避免药品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在餐后服药,不宜空腹服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以及有上消化道出血和(或)穿孔病史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本类药物。

对有特异体质者,使用后可能发生皮疹、血管性水肿、哮喘等反应,应当慎用。

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应当慎用或不用。

(5)如患者对本类药物或其中成分之一有过敏史时,不宜再使用其他同类解热镇痛药,因为这类药物中大多数之间有交叉过敏反应。

(6)此类药物用于解热一般限定服用3d,用于止痛限定服用5d,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及时向医师咨询,不得长期服用。

解热药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

解热药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

解热药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发表时间:2014-05-09T13:43:45.3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孔艳娥[导读] 小儿消化和吸收方面相对较弱,容易发生呕吐和腹泻,干扰消化道给药。

组织脂肪含量偏低,可影响脂溶性药物的分布。

孔艳娥(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曲靖 655000)【摘要】发热是儿科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解热药是儿科临床上常用的药物。

由于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的敏感性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因此,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及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重视儿科用药的特殊性,对安全合理应用解热药十分重要。

【关键词】解热药儿科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014-02 发热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解热药是儿科临床上常用药物。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发热可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使机体吞噬细胞功能加强,抗体的产生增多,增加白细胞活力以及肝脏解毒作用等,这有利于免疫系统杀灭细菌与病毒。

但是,高热(﹥38.5℃)和持久发热可引起机体代谢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体力消耗,感觉不适,甚至引起惊厥而危及生命。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在发热时易发生惊厥,脑细胞可能遭受损伤,从而造成不良后果[1]。

因此,有效、积极退热仍是儿科临床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

由于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其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诸方面,有着许多与成人明显不同的特点,不能把儿科用药简单看成是成人的缩影,要从药物的品种、剂量、剂型、用法等方面做出细致的考虑。

本文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儿童药物体内过程的特点,探讨儿童合理使用解热药的原则及注意事项,使儿童使用药物时更加安全、有效、合理。

1 儿童生理特点及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1.1 生理特点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年龄在0~18岁属儿童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为常见,其他 包括川崎病、自身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皮肌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肉芽肿性血管炎等2
血液系统肿瘤以白血病最常见,其他包括淋巴瘤、中枢神经系 统肿瘤、成纤维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嗜铬 细胞瘤、尤文氏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1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 持续1d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0℃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 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布鲁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0℃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 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
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病因
3.2体温与舒适度具有相关性
儿童发热与退热药物使用指南指出: 发热患儿使用解热镇痛药也正是基于舒适 度提高后随之而来的活动和喂养方面的改 善,减轻烦躁和改善患儿的整体状况
因此,认真评估发热患儿病情和不适程度,有利于早期识别危重征象, 及时干预,缓解不适症状,使患儿安全、相对舒适地渡过急性发热期
3
拒绝沟通,无法交流,无任何刺激也在呻吟
0
安静,完全放松
1
静下来迅速响应抚摸、声音或吸奶
2
镇静困难,难以平静下来
3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拼命吸吮
1.罗双红,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v.11(02):5-20. 2.龚宗容,舒敏,万朝敏,等,中文版《新生儿疼痛和不适量表》在0至5岁儿童急性发热舒适度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5, 10 (5) : 328-331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特别指出:热型与个体反应强弱有关,儿童常不典型。抗生素广泛应用及退热药物使用,热型常成不典 型发热
01
目录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02 发热的病因与机制
03 发热管理的目标及舒适度的评估
04 发热处理的一般原则
05
发热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发热
感染性 发热
非感染性 发热
发热还会使呼吸加快加深,经呼吸道的不显 性失水增多。发热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各 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因而产生食欲减退、口 腔黏膜干燥、腹胀、便秘等表现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 (03): 161-169.
2.3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利弊并存
4. 外周促炎细胞因子激活外周神经元,引 起中枢发热反应
Blomqvist, et al.Neural Mechanisms of Inflammation-Induced Fever[J]. Neuroscientist A Review Journal Bringing Neurobiology Neurology & Psychiatry, 2018.
共识背景介绍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主诉,但在临 床实践中,发热时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热儿童何时使用 解热镇痛药,如何正确使用,在一些疾病或状态下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的不 良反应及处理等。
为规范解热镇痛药在发热患儿中的合理使用,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 研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组等学术机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解热 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旨在帮助提高临床实践 中解热镇痛药物的合理使用。
≥41.0℃
低热
中热
高热 超高热
短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多伴局部 症状和体征)
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 明显伴随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 帮助诊断)
原因不明的发热:发热持续2周以上, 体温37.5℃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 室检查不能确诊者
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 1个月以上
注:原因不明的发热(ferver of unknoenorigin,FUO)的病因,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以感染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为主;对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以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为 主
<中华使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03/2016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01
目录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02 发热的病因与机制
03 发热管理的目标及舒适度的评估
04 发热处理的一般原则
05
发热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1.1发热的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中等程度的发热可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宿主对病原 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
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 暴,危及生命
体温每升高1.0℃,基础代谢率提高 13%。在发热状态 下,糖、脂肪、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消耗均增加,如 果长期发热同时没有补充相应的营养,患儿就会消耗自 身的物质,出现体质量下降和消瘦 高热期皮肤和呼吸道水分蒸发的增加及退热期大量出汗 导致水分的大量丢失,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平衡 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2.1发热的病因
感染的病原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非典型微生物 感染等1
感染的部位
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如肠道感染和 肝胆系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皮肤黏 膜软组织感染及血流感染等1
风湿免疫性 疾病
肿瘤及肿瘤 性疾病
下丘脑体温 中枢受累的 疾病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 (03): 161-169.
01
目录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02 发热的病因与机制
03 发热管理的目标及舒适度的评估
04 发热处理的一般原则
05
发热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3.1发热管理的目标
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 正常体温。
4.1发热的评估
发热儿童严重疾病警示分级评估(信号灯)
绿色:家中护理;黄色尽快就诊;红色立刻就诊
4.2发热的处理策略
1.药物退热: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 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 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 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 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
Section on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Committee on Drugs, Sullivan JE, et al. Fever and antipvretic use in childrenJ1Pediatrics.2011.127(3)-580-587.
常见中毒性脑病、脑炎后遗症、颅脑损伤、脑发育不全等,这 类发热有时可达超高热,退热药常无效1
产热、散热 障碍
其他
常见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鱼鳞病及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等1
如创伤、手术、药物热、疫苗接种不良 反应、脱水热、暑热症、尿崩症等1
1.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 (03): 161-169. 2.Dayal R, Agarwal D. Fever in children and fever of unknown origin[J].Indian J Pediatr,2016,83(1) :3843.
2.2发热机制
发热:炎性细胞因子和前列腺素共同作用下的中枢性反应
外周促炎细胞因子
前列腺素E2(PGE2)
1. 外周组织释放的游离PGE2通过血脑屏 障进入中枢,引起中枢发热反应
2. 外周促炎细胞因子与血脑屏障(BBB) 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诱导中枢PGE2合 成,引起发热
3. 外周促炎细胞因子激活脑室周围器官 (CVOs)神经元,引起中枢发热反应
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6, v.11(02):5-20.
1.2发热的分类(3)
按照体温的高低分类(4):
按照发热时间长短分类(4):
39.0~40.9℃ 38.1~38.9℃ 37.5~38.0℃
罗双红,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v.11(02):5-20.,
4.2发热的处理策略
2.改善舒适度的护理措施
各国指南均不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如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往往会明显 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 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战) 和进一步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出现皮肤鸡皮疙瘩)来克服物 理降温的作用 对发热儿童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 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退热毯、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 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01
目录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
02 发热的病因与机制
03 发热管理的目标及舒适度的评估
04 发热处理的一般原则
05
发热儿童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