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藏明史稿略考

合集下载

天一阁藏五种孤本明代专志考录

天一阁藏五种孤本明代专志考录

天一阁藏五种孤本明代专志考录
柯亚莉
【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9)006
【摘要】<吴山志>、<罗浮山志>、<齐云山志>、<香泉志>和<撮山栖霞寺志>等五种明代山水志和寺院志现藏于天一阁,从其版本特征、卷次篇目、序跋、著录、纂修和流传等情况来看,这五部明代专志均为海内孤本,其中<齐云山志>、<香泉志>还是各志中现存最早之本.它们对于方志学研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新材料,对于中国
古代文化如道教、佛教和旅游文化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引起学者的关注.【总页数】4页(P138-141)
【作者】柯亚莉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古籍所,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6
【相关文献】
1.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序 [J], 朱士嘉
2.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本草资料阐析 [J], 万芳;钟赣生
3.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与其他版本之比较 [J], 陈长文
4.浅谈天一阁藏明代古籍的装帧与修复案例 [J], 王金玉
5.天一阁藏明代四川方志考述 [J], 文廷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芳后世的天一阁创建人 范钦

流芳后世的天一阁创建人 范钦

流芳后世的天一阁创建人范钦
谢典勋
【期刊名称】《宁波通讯》
【年(卷),期】2001(000)012
【摘要】宁波天一阁自明嘉靖年间创建以来,至今已430多年了。

作为一个藏书楼,历经四个多世纪而仍岿然存在的,在世界上也并不多见。

清代乾嘉时学者、曾任浙东巡抚的阮元在其所著《定香亭笔记》中,就曾经动情地写道:"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惟此岿然独存。

"更值得庆幸的是,天一阁为后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谢典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范钦及天一阁藏书考略 [J], 李巧玲
2.天一阁藏古代绘画——丹青遗韵——天一阁藏古代绘画撷英 [J], 陈斐蓉;
3.关于范钦及其天一阁的若干思考 [J], 戴光中
4.天一阁与《四库全书》——论天一阁进呈本之文献价值 [J], 崔富章
5.范钦与天一阁 [J], 单立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019 嘉靖宝应县志略
041 嘉靖建阳县志
063 嘉靖武城县志
085 正德光化县志
107 嘉靖宁夏新志 缺
020 嘉靖淳安县志
042 嘉靖龙溪县志
064 嘉靖彰德府志
086 嘉靖应山县志
021 嘉靖温州府志
043 嘉靖惠安县志
065 嘉靖襄城县志
087 嘉靖常德府志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缺嘉靖翁源县志和嘉靖宁夏新志
078 嘉靖兰阳县志
100 嘉靖洪雅县志
013 弘治句容县志
035 嘉靖铜陵县志
057 嘉靖夏津县志
079 弘治偃师县志
101 嘉靖云阳县志
014 嘉靖惟扬志
036 嘉靖天长县志
058 嘉靖临朐县志
080 嘉靖内黄县志
102 嘉靖思南府志
015 嘉靖江阴县志
037 嘉靖建平县志
059 嘉靖莱芜县志
081 弘治黄州府志
000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
022 嘉靖太平县志
044 嘉靖安溪县志
066 正德汝州志
088 隆庆岳州府志
001 嘉靖河间府志
023万历黄岩县志
045 嘉靖尤溪县志
067 嘉靖开州志
089 万历郴州志
002 正德大名府志
024 嘉靖海门县志
046 正德建昌府志
068 嘉郡志
025 万历新昌县志
047 隆庆临江府志
069 嘉靖光山县志
091 万历慈利县志
004 嘉靖广平府志
026 嘉靖浦江志略
048 嘉靖九江府志
070 嘉靖邓州志
092 正德琼台志
005 隆庆赵州志
027 永乐乐清县志

天一阁明代地方志本草资料阐析

天一阁明代地方志本草资料阐析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本草资料阐析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万 芳 钟赣生Ξ关键词:明代地方志 本草资料 分析 古代地方志一般由地方政府官职员或由地方政府组织有关人员编集而成,因此较能真实地体现当时当地的情况。

方志物产类大多记载地方本草出产状况,它是今天研究历代地方本草发展的宝贵资料。

本文就天一阁明代方志所载地方本草进行分析考察,探讨明代本草发展的一些问题。

概 况1981年,上海古籍书店曾影印出版《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影印明代地方志106种,其中88种方志物产类记载了当地本草出产情况。

主要包括药物名称、别名、生长环境、形态、产地、采集炮制、功效、贡药等内容。

它们分布于明代版图的全国各个地区,反映了当时地方本草的整体概况,对于考察明代我国本草资源状况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地方志详见下表: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记载本草概况表湖南常德府志江西九江府志岳州府志建昌府志衡州府志袁州府志郴州志赣州府志慈利县志东乡府志南康府志福建安溪县志永丰府志建阳县志瑞金县志建宁县志瑞昌县志延平县志临江府志建平县志河北保定郡志湖北蕲州志河北河间府志湖北应山县志易州志黄州府志黄冈县赵州志黄州府志黄陂县隆庆志黄州府志罗田县大名府志黄州府志蕲州霸州志黄州府志黄梅县光化县志山东莘县志安徽徽州府志青州府志宿州志莱芜县志池州府志淄川县志颖州志夏津县志寿州志临朐县志铜陵县志浙江太平县志广东翁源县志黄岩县志仁化县志乐清县志潮阳县志新昌县志琼台志惠州府志淳安县志四川洪雅县志武康县志云阳县志江苏江阴县志夔州府志昆山县志马湖府志句容县志海州志宁夏宁夏新志高淳县志仪真县志山西太原县志海门县志通州志贵州思南府志河南邓州志兰阳县志陕西略阳县焉陵志偃师县志云南寻甸府志—81—2003年第1期Ξ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汝州志广西钦州志光山县志夏邑县志不明省份 普安州志尉氏县志 浦江志略新乡县志雄乘鲁山县志 许州志长垣县志固始县志关于本草分类及其内容地方志物产类的本草内容分类方法与本草著作分类方法有相通之处,皆以草、木、花、谷、蔬、果、虫、鱼、介、畜、矿石为大体。

天一阁古今考

天一阁古今考

鹰 五 代 私 家藏 述 略
[ 关祷 词 ]中 国古 代 藏 书史 ;唐 代 ; 五代 古代 藏 书寡 [ 摘 要 ] 简要 阐 述 了唐 、五 代 私 家 藏 书 状 况 ,舟 龆 了 藏 书 家厦 其 藏 书 活动 。 [ 图 分类 号 ]G 5 .92 中 29 24 [ 文献 标 识 码 ]E [ 文章 编 号 ] 10 o5—8 1 2 ) 1 O6— 2 24( ̄2 0 —06 0
科举题名录最为珍贵 。范钦收集图书 ,并不专注于古时 旧
阎以其丰 富而有特 色的书籍典藏为文化建设 事业做 出了

6 ・ 5
维普资讯
田书 馆 理 论 与 蜜 践
专 业史 苑
● 范风 书 ,张德 新 (南 作 第 中 . 南 焦 41) 河 焦市二学河 作 55 4o
( 云仙散录序》称冯 贽藏书 2 0余万卷 .实不足信 。陈振孙
早 已批 驳 , “ 谓 冯 贽 者 ,及 其 所 蓄 书 皆 子 虚 乌 有 也 。 所 (( 斋 书 录解 题 ) 卷 十一 ) 直
此外 ,唐代藏书家还具以下突 出之点 : 第一 ,在书籍装璜上 .李泌特 制着色分类 标志 , “ 经
放书。为了更好贮存 、保护围 书.楼 上前后 都开有 窗 户 , 利于通风 。书柜底下都故 了一块英石 ,用来吸收潮气 {柜
内放 置 了芸 草 , 防 止 虫 咬 ; 阎 前 水 池 ,除 了 做 为 景 观 之
外 ,又兼防火之用 。天一 阎从建筑结构到防护设施 在当时 都是一 流的。乾隆帝为 了专 藏 ‘ 四库垒书) 所建 的 四库
天一阁中的藏书 ,并非绝对不借外人 ,对一些有声望
的学者告有选择地开放 。如清代学者黄宗羲 、垒祖望等都 曾登阎观书 ,井编写 了天一阎书 目 到了明末清初之后 ,天 一阁中 的藏 书一度 有所 戢失 。 康熙初 期 ,阎 中所 藏 ‘ 明实 录' 便丢 失丈 半。乾隆 帝咎 ‘ 四库垒 书)所 征用 的 6 0多种 藏书 ,也授有 发还 。道 光 0

浅谈天一阁藏明代古籍的装帧与修复案例

浅谈天一阁藏明代古籍的装帧与修复案例

浅谈天一阁藏明代古籍的装帧与修复案例
王金玉
【期刊名称】《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年(卷),期】2016(028)002
【摘要】天一阁是我国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收藏明代古籍闻名,收藏的明代古籍以包背装为主,同时存在一定数量的蝴蝶装、线装、毛装、经折装.天一阁也是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为充分发挥明代古籍的作用,加大了对明代古籍的修复,形成了自己的修复特色.根据古籍破损和病虫害情况以及古籍纸张分析测试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修复保护方案,然后根据不同的破损和病虫害状况分类进行修复,做到因书而异.
【总页数】5页(P123-127)
【作者】王金玉
【作者单位】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浙江宁波 315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64.3
【相关文献】
1.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本草资料阐析 [J], 万芳;钟赣生
2.天一阁藏五种孤本明代专志考录 [J], 柯亚莉
3.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与其他版本之比较 [J], 陈长文
4.传承文化,还原古籍--“天一阁藏古籍珍本数字工程”的构想与探索 [J], 吴波;侯凤芝
5.天一阁古籍修复案例
——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谱》 [J], 于美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序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序

参考 以 上

、 ’ `
田赋

以及 与
田赋

关 系密 切的
,
{水 利
`

等 资料 进行 系 统 的 整 理 和 科 学 的 分 析
,
则 不难 编写 《 明 代 苏 松



常 嘉 湖 五 府 田 赋 资料 》
并 在这个 基 础 上 编写
,
苏松 常 嘉 湖 五 府 田 赋
《 明代 江浙 两省 田 赋
,
对 地方 志进
行 系 统 的整理 研 究

例如
:
苏州
松江
常州
嘉兴

湖州五 府 及其
,

所 属 各 州 县 在 明 代 承 担 上 交 的 税赋 比 江

浙 其 他 各 地为重 而江 浙 两
,
士 朱
省 承 担 的 税赋 又 比 其 他 各 省为 重 各 府 州县志 书 中 产
” “

如 果我 们抓 住 这个 特 点
,
值 得 医 学史研 究 工作者重 视

低潮 是研
同一个 嘉靖时 期
各 省通志 和府 州 县

窑冶

见 嘉靖

汀州府 志 》

志修 志 的次数 又各 不相 同
为什 么 产 生 这 种

究 福 建 陶 瓷 发展史 的 好 材 料 的 位置 和 方 向 是 固 定 不 变 的
旧 窑 内部 磁 场
现 象? 决定 的 因素是什 么 ? 怎样 解 释才 有 科

清 代 著 名 史 学 家 顾炎 武 早 已 注 意 搜辑 另外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嘉靖武安縣誌 嘉靖涉縣誌(河北)嘉靖曲沃縣誌 嘉靖翼城縣誌(山西)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4 嘉靖象山縣誌 正德永康縣誌(浙江)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30 嘉靖蕭山縣誌 嘉靖定海縣誌(浙江)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29 嘉靖耀州志(陝西)弘治寧夏新志(寧夏)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72 嘉靖儀封縣誌 嘉靖郾城縣誌 嘉靖鞏縣誌(河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59 嘉靖增城縣誌 嘉靖德慶州志(廣東)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65 嘉靖章丘縣誌 嘉靖德州志 嘉靖昌樂縣誌 嘉靖寧海州志(山東)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57 嘉靖重修如臯縣誌 嘉靖通州志 嘉靖吳邑志(江蘇)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10 嘉慶浙江通志 上(浙江)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24 嘉慶浙江通志 下(浙江)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26 嘉慶浙江通志 中(浙江)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25 隆慶長洲縣誌 萬曆丹徒縣誌(江蘇)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23 天啟平湖縣誌(浙江)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27 萬曆淮安府志 萬曆宿遷縣誌(江蘇)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8 萬曆會稽縣誌 嘉靖安吉州志(浙江)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28 萬曆兗州府志 二(山東)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54 萬曆兗州府志 三(山東)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55 萬曆兗州府志 四(山東)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56 萬曆兗州府志 一(山東)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53 正德常州府志續集 成化重修毗陵志 上(江蘇)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21 正德姑蘇志 二(江蘇)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12 正德姑蘇志 三(江蘇)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13 正德姑蘇志 四(江蘇)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14 正德姑蘇志 一(江蘇)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11 正德饒州府志 嘉靖南康縣誌(江西)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44 正德松江府志 上(上海)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5 正德松江府志 下(上海)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6 正德雲南志 上(雲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70 正德雲南志 下(雲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71 正德趙州志 嘉靖威縣誌(河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本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一阁藏《明史稿》略考2011-08-18 16:07:21万明解扬[英文标题]A Textual Research of Mingshi Gao Perserved at Tianyi Ge [中文摘要]将天一阁藏《明史稿》与著录为万斯同撰清钞本以及《明史》修撰中产生的其他卷本比对后,初步认定,天一阁藏《明史稿》中墨、朱笔所改内容,符合万斯同信赖《明实录》并倾心焦竑《献征录》的史学思想,该稿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反映出万斯同编纂《明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成果:一是他亲笔誊改的手稿;二是经他编纂的初稿。

前者由万斯同本人誊录与删改,属于手稿的性质;后者是《明史》形成过程中分撰稿的综合编纂稿,部分卷首标明“明史卷”若干,“列传”若干,以改定初稿的面貌出现。

重要的是,两者具有共同的一点,即万斯同的史料选择、取舍、分合、排列状况,均清晰可见。

因此,天一阁藏《明史稿》便具有清修《明史》重要底本的性质,拥有其他卷本《明史》所不具备的独特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天一阁/万斯同/《明史稿》/史学思想/文献价值[作者简介]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解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后。

宁波天一阁庋藏的明史稿(以下简称“阁藏本《明史稿》”),共12册,兼含稿本与钞本,有墨、朱笔删改及名家的钤章、题跋。

该稿早年曾引得著名学者登阁观览,留下了多种推论与识断意见,但始终以善本深藏,未广为人知,更未能为学人所研用。

本文旨在略述该稿存在形态,在与著录为万斯同撰《明史稿》以及《明史》修撰中产生的其他版本略做比对后,撮述所见《明史稿》的修撰思想,并分析该稿作者及其在清廷开馆修史过程中的地位。

鉴于更多的识见,有待今后整理与研讨时进一步展开,本文的粗浅不成熟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天一阁藏《明史稿》的来历与已有研究长期以来,这12册阁藏本《明史稿》,以其珍藏罕见和被推测为万斯同手稿,引得多位前贤从其钤章、字体、墨色及部分传文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和识断。

1931年,河南周氏携其称为万斯同所著《明史稿》至南京,由沙孟海居间,售与宁波人朱鼎煦。

①这是对后来收入天一阁的12册《明史稿》首次出现情形的记录。

同年,柳诒徵撰《明史稿校录》,认为此稿“信为康熙中明史馆纂修诸公手笔,不敢遽断为万先生书”。

其判断是基于该稿签题和小印均可伪作,稿中被视为季野长子的题文,也因未署名而不可坐实;其中1册徐潮的具名(第7册),更令柳诒徵坚信:“纵使朱批出万手,其墨笔原稿,必系史馆他人之作,非万氏所为也。

”②也在当年,冯梦颛引述陈训慈见告之语,认为“中州某所献《明史稿》,……绝非万氏原本也。

”③。

1934年,吴泽为阁藏本《明史稿》撰写题记,从字体的角度,肯定该稿是万斯同手迹:“泽复以先生当年与人手札再三细校,字字结撰又不爽,累黍审为真迹无疑。

”李晋华作于1936年的题记提到所见阁藏本《明史稿》8册,“墨迹甚旧”,“朱笔窜改之处甚多”,“闻为万季野哲嗣所缮,经季野删润者。

是季野史稿又见一本矣”,并未对之作校勘和评判。

至1961年张宗祥的题记,根据《明史稿》“字体含章草意味”,且“万氏早期字学石斋”,判断此稿当为万氏亲笔。

④1964年谢国桢在《增订晚明史籍考》中认为阁藏本《明史稿》“每卷有‘季野’朱文印,文中间有涂改,当为季野手稿,但既未整理,亦残缺不完耳”。

⑤20年后,谢国桢修正了前说,认为:“北京图书馆所收藏的清王仁堪所藏《明史稿》三百十三卷本,确系清乾隆时传万氏旧本。

”对阁藏本《明史稿》,则说因与《明史》卷目颇有不同,“或系季野为王鸿绪编《横云山人明史稿》的底本。

……实则此书系内阁大库或明史馆递次修《明史》的底本,若说是真万季野之稿本,则未敢断定”。

⑥ 1986年陈训慈再申其师柳诒徵对该稿的判断,并追述柳氏誊抄其稿的过程是“为之总校,并录存已涂去字句,更用别色以謄改文”。

⑦ 1989年6月沙孟海据天一阁提供的照片判断:“天一阁照来的《明史稿》一张最为万氏代表作,不会假的。

……《明史稿》我全看过,其中有万氏亲稿,有别人膳录经万氏朱墨笔修改,有完全是别人的稿子(有一册记得署名徐潮),……他(按,指柳诒徵)对我曾详论,并未全部否认。

”⑧当年12月,沙孟海专作《万季野明史稿题记》,详述《明史稿》情形:“万季野《明史列传》手稿六册,謄本经万氏笔削者三册,……别有謄本一册,首页署徐潮居稿,共计十二册。

全稿旧为中州周氏所藏,1932年余在南京见之,……先是,镇江柳翼谋先生诒徵尝观之,……未遽断为万氏书,……余证以《昭代明人尺牍》万氏复董巽子道权一札,……两处字迹,楷体上大下小,有时偶带草法,……上大下小,则惟万氏有此法。

……已可初步确定前九册出于万氏手笔。

……原稿旧有翁覃溪诗,丁小疋跋,皆伪迹,……别宥斋(按,指朱鼎煦之书斋)重装时悉删去。

”⑨上述诸史学、书学名家对阁藏本《明史稿》是否为万斯同手稿,虽未能持一致或一贯的定见,但对墨笔原稿并非全是万斯同手稿,乃有他人誊抄之作杂入,存有共识;视朱笔修改之处为万斯同笔迹,异议不多,只是尚不及对笔体和笔迹进行细致考订和具体指说。

故方祖猷说“(对此稿)诸家评论不一,真伪难定,尚待考证”⑩。

1993年,方祖猷发表《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考述》,专文考订阁藏本《明史稿》。

在引述前述诸家的说法并考订阁藏本《明史稿》之外,还比较了该稿与王鸿绪《明史稿》、张廷玉《明史》的同异,提出“天一阁藏《明史稿》为万斯同手稿和修改稿”的看法。

[1]前辈学者的识断,由此稿当时被开放的程度与同类善本的流通程度所限。

建国前,此稿为海内珍藏,能亲见者寥寥,能汇集海内外公私庋藏的其它《明史》稿本或抄本,作卷次内容及版本形态上的对比研究和细致说明,更为不易;所作讨论和识断,便多关注阁藏本《明史稿》是否为万斯同手稿,且所作的判断,只能多从撰写和誊抄的笔迹上说。

持此稿前9册为万氏手笔观点的沙孟海,即是凭万斯同字体的特点判断,并未涉及史稿本身的内容。

二、天一阁藏《明史稿》形态略析阁藏本《明史稿》12册,其中6册(一至五、九册)为稿本,余为抄本。

大致可分为三类:稿本,如第1至第5册、第9册;誊录稿本,如第7册,明确为徐潮具稿,叶沆录;抄本,抄写人不一,墨色有浓淡之别。

然而,12册具有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均见有墨笔或朱笔的改动。

各册的删改情形,又可分为四种:多数情况为墨笔改动的,如第1、5、7、8册;朱笔改动明显多于墨笔的仅见第6、12册;朱墨笔改动大致相当的有第2、3、4、9册;完全无墨笔删改,仅见朱笔删改的有第10、11册。

阁藏本《明史稿》除了标示“徐潮具稿”的第7册明确非万氏亲笔,其余卷册中至少含有3种以上誊抄及朱墨删改的笔迹。

墨笔和朱笔的添注是同一笔体,已无异议,墨笔添注笔迹相同,确是能体现万氏修史思想的亲笔;与此笔迹相同的朱笔和第1至5、9册撰稿,同出一人,可认为是万氏亲笔。

第9册中,书写“周朝瑞”等6人名的目录页,明显非万氏笔迹。

第6、8、10册原稿字体相同,不同于前5册,当是书手誊抄,万斯同改定;杂入第10册的麻锦、麻贵等附传,是万氏亲笔。

第7册明确署名“徐潮具稿”,且是“叶沆录”,便不牵涉万斯同事,覈其笔迹,与第6、8、10册书手的不同,也有万斯同亲笔夹页于其中。

第11、12册书手字体异于前述诸册,是多名书手参与其事的结果。

计阁藏本《明史稿》人物传记共406篇,其中正传248篇,附传158篇;多于上述朱鼎煦统计数字。

(11)具体来看,天一阁藏《明史稿》部分撰稿(第1至5、9册)出自万斯同手,其余册则由书手誊抄,最后经万氏两番修订,形成如今我们所见的面貌。

以上说明了阁藏本《明史稿》的基本形态,下文将分析该稿的存在形态,并考察其与见存万氏史稿抄本和其他《明史》纂修过程中形成的稿本、定本的关系,兼及万斯同的修史思想。

(一)阁藏本《明史稿》中的墨笔、朱笔略析阁藏本《明史稿》以墨笔初撰及誊抄,复以墨笔删改,再以朱笔增删、订正。

删改的墨笔用意,在完善初撰或誊抄后的传文;且其字体与第1、2、3、4、5、9册誊抄之墨笔和全稿之朱笔相同,即上文提到的被一般认定为是万斯同的手笔。

修订的朱笔,除了订正传文,还以传文的初撰者和订正后的再次誊抄者为预设的读者,而有文字上的针对性与目的性。

下面分类例说除完善文字外的两种。

不满初撰者陈传的一种,集中在字体不同于前5册的第6册中。

该册《周世选传》是朱笔批改者颇不满意的一份传记。

(12) 在第16页,朱笔删去了如下的77字:时倭寇东南,御史行部至海上,世选从,倭报踵至,御史将去之。

世选曰:‘督抚在远而公幸至,今去,民必恐而逃,有如倭遂登岸,蔓难图也。

’御史然之,以兵属世远督而前,俘斩数十百人,获器甲资粮无算。

朱笔于页眉添注:“四十一年后,江南倭警已息,此恐未尝。

”同页至次页,传文说:“……条上时政七事,又论劾礼部侍郎潘晟,工部尚书雷礼,吏部侍郎秦鸣雷,皆极切直。

”朱笔添注:“论雷礼见《实录》,余未见。

”第17页传文中有周世选“上疏陈时弊四事”的内容,朱笔添注云:“此疏平常,不必入传。

”这和第20页传文说的“条上战守八议”,被朱笔添注“此八议亦平常,不当入传”,同属一类。

另有认为传文表述有误的。

如第18页说:“世宗末,言官摧抑过甚,人皆以言为讳。

穆宗即位,诸臣犹观望如昔。

”朱笔添注:“隆庆初,言路大开,不得言‘观望如昔’。

”从这几处朱笔添注所示对传文的异议来看,是认为原稿在史料的可靠性、措辞的严谨度和入传事件的重要性上,存在不确切、不准确和不必要的问题。

对所用史料和人物经历鉴别不清,以致割裂史实,也是朱笔重责的一种。

例如第6册的《王廷瞻传》,朱笔删去第28页的7~10行,并反问撰者说:“此与下记‘光湖’只一事,何故分为二?”(13)对誊抄者说的,见于第4册中的《赵佑传》。

在该册第17页传文中,有朱笔添注:“此处竞接下‘廷声,字克阶’段”,意在连缀第19页分段符后的文字;在第20页,《赵佑传》末,又有朱笔添注:“此下接上‘时与佑同以御史’一大段。

”以接续被朱笔隔断未录的原撰传文。

同类情况,还见于同册《洪垣传》后,朱笔添注“同门生”,期以之连缀此页的《吕怀传》。

从这些明显是为书手誊抄,以连缀成文而作的添注来看,朱笔删改者在史稿成文过程中,拥有明确的学术质量把关作用和绝对的编纂权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阁藏本《明史稿》中多有墨笔、朱笔增删与调整文字之处,但其传文却不因此而完备或完整。

稿中传文未完、有目无传、有传无目和册页顺序颠倒的情形,反而更拉近了我们与此稿真实形态的距离。

(二)阁藏本《明史稿》传文略析阁藏本《明史稿》多有传文未完成和与目录不符的情况,如第1册74页《汪文盛传》附《子宗伊鲍象贤》,实际文中附有汪宗伊等3人,而鲍象贤在“鲍”字后无文,说明传文未完成。

另有篇幅长短不协调和传文分散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