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第一篇:中西爱情观中西爱情观差异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

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

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

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

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

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

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

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

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

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丹亭》为例摘要: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这两个文本渗透了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比较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别是爱情观。

关键词:东西方爱情观差异文化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也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

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

只是他们在爱情观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热情自由与含蓄委婉1.1主题表达《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

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

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爱情,它的美好,崇高与神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方还是在遥远的未来的东方,爱情无语都是永不会过时的美好。

然而中西在各方面都是经常被比较的,爱情自然也不例外,这尤其体现在爱情观上面。

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外国爱情观

外国爱情观

外国爱情观
在外国,爱情观念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首先,对于异性交往,外国人更加开放和自由,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过于拘谨。

他们常常在酒吧、派对等场合结识异性,并且迅速建立起浪漫关系。

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传统价值观,认为异性交往应该慢慢发展,需要时间和耐心。

其次,外国人对于婚姻的看法也与中国不同。

许多外国人并不将婚姻看作是必须要追求的事情,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而中国人则普遍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最后,外国人对于爱情的忠诚度也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强烈。

他们对于婚姻的忠诚度低,离婚率也较高。

而中国人则认为婚姻是一生一世的承诺,应该对伴侣忠诚负责。

总之,外国人的爱情观念更加开放和自由,而中国人则更加传统和保守。

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了不同的爱情观念,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彼此,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和成长。

- 1 -。

东西方爱情观

东西方爱情观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

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

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

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

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

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

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浙江理工大学王彬彬 Q10600132爱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神圣的精神平台。

每一个人都怀着一种敬仰的心从她身旁走过。

爱情,或者说是一个魔术师,只要哪里出现了爱情之花,哪里就是一幅春气盎然的无边无际的田野图,自由、舒畅。

爱也让人迷糊,迷糊的不知方向,她存在,却又消隐着,提着看不见的细线,操纵着一对对迷失在爱情里的人。

但是如果说爱是一个缘的,那么份就爱情的最终归属。

一个完美的爱都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残缺的爱才是完美的。

虽然爱都来自一个与世隔绝的内心里,但是一旦开放进了表面,那必然开始了一个面目的像变。

正因为如此,中西方的爱情观便出现了差别。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1:爱情在中西方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的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比如柏拉图把“爱”看作是对美的憧憬,提出了“精神之爱”;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希伯莱——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概念是“神爱”;中世纪骑士文化张扬“骑士文化”等等,爱情在西方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人的神,是不可侵犯的。

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爱情是低微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属于次位系统。

但是从古代的诗歌比如《诗经。

国风》,也有对爱的大量描写,只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心中的爱情被一直压抑着。

虽然在其中也出现大量突破封建理念的爱情事例出现,但是真正的改变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

2: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

爱情不管在任何国界,都是存在局限性的,即使是西方那么崇敬爱情的地方,也少不了宗教的束缚。

但是如果与中方进行比较,这一点是微乎其微的。

西方的人们更容易为了爱情摆脱社会的一切束缚,在特洛伊战争就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

中国的历代史中都没有出现为了爱情,敢放弃爱情的皇帝,虽然在唐朝出现了一个桥段,但是却被朝中大臣们死死的压制下去了,杨贵妃也上吊自杀了。

在中国,个人是出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而家庭和封建专制国家则对个人有决定性的作用。

并且大量的“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礼教,实际上已经扼杀了妇女的爱情。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例子
中西方爱情观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西方爱情观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和追求,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核心,应该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被视为一种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表现,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伴侣,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西方的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认为爱情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外在因素的考虑。

相比之下,中国爱情观更强调家庭、社会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爱情应该与家庭、社会和传统相符合。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而爱情是建立在家庭基础上的,因此爱情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此外,中国爱情观也强调爱情的现实性和物质性,认为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例如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等。

总的来说,中西方爱情观在表达方式、追求目标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西方爱情观更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自由,强调爱情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而中国爱情观更注重家庭、社会和传统,强调爱情的社会责任和物质基础。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们爱情观念的影响。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

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导致了东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

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
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

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

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

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

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

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

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

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

这种肤浅的“男性乌托邦”,当然是封建社会男性梦寐以求的,就是现代社会亦有不少男性有复活旧梦的向往。

信仰的迷失,其道德平台也跟着失衡,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当代女性主义者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

”受传统封建理学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女性独立意识模糊,对男性的依赖心理依然不减,电视剧《中国式离婚》正是现代版爱情悲剧的典型,蒋雯丽扮演的女主角,由于身体缺陷无法正常工作,只能在家休养。

生病中的人,神经异常脆弱、异常敏感,依赖心理特强。

每天只能独自一人在家虚度光阴,唯一的期盼就是丈夫早点回家陪自己,久而久之,对丈夫养成一种病态的依赖心理。

丈夫的才华横溢在她眼里不再是优点,而是致命点,是吸引其他异性的致命点,信任的平台渐渐出现重心失衡现象,总疑心丈夫出轨,搞外遇。

丈夫理解妻子的病患中的心情,一度容忍了下来,不想妻子变本加厉,闹得满城风雨,神经兮兮,最后致使丈夫身心俱疲,不得不提出离婚.这部电视剧值得众多女性深省:生理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独立意识,可怕的是畸型的依赖心理;同时也为该剧的男主人公的宽容大度深感钦佩及对其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论断。

因为,爱情和婚姻的本质是格格不入的,爱情需要不断变化,而婚姻却寻求稳固不变,将两种自相矛盾的东西拴在一起,怎么可能不导致冲突,而冲突的受害人自然就是人类本身了。

在西方,人们没有受到什么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所以,一段婚姻没有了爱情,就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因为种种的原因,婚姻即使没有了爱情,可还能继续存在,因为维持婚姻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亲情,比如责任,比如道德,比如家族的观念等等,这本是很可贵的东西,甚至是可以推广的西方世界的一种维持并发展婚姻的思想体系,可中国人却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这一套并不好,认为西方人所说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才是正确的,所以,中国人也困惑了,一些家庭也算幸福的男人和女人都困惑了,没有了爱,我们还算幸福的家庭,美满的婚姻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