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资料】春秋战国人物志 ( 约前770-22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资料】春秋战国人物志 ( 约前770-221 )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后所生。

初立为太子,后为幽王废而改立宠妃褒姒子伯服为太子。

幽王死后,宜臼在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下即王位,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死去。

秦襄公

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

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

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

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郑庄公

郑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

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

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

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

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

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名林,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

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继续削弱卿权,以加强王权,依然保持「宗周」之余烈。

是时,卫国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晋国内乱,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于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郑国之田。

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夺郑伯政,郑庄公不朝。

桓王还能率诸侯之师伐郑,双方战于葛,但被郑军打得大败。

从此,王室转衰,虽一度得志于虢,但桓王已无力振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业已形成。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名小白,其兄齐襄公在位时,昏庸暴乱,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在齐国高氏帮助下,取得君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内进行行政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经济、军事力量大增,对外「尊王攘夷」,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又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

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宋襄公

春秋五霸之一。

宋桓公之子,名兹甫,公元前650年即位。

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

但宋国毕竟实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执,其霸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

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连累,被迫逃亡。

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对内任用贤能,改革军政,国力增强;对外尊奉周王,帮助王室平乱,取得「尊王」美誉。

晋文公最终灭曹却楚,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

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

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楚庄王

楚穆王之子,名侣,春秋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

他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使农工商贾各守其业。

政治上遵循「楚国之令典」,注意选用旧贵族,「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加强了贵族的力量。

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阵法,使兵士之间团结一致。

这些有力措施,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而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疆,派人询问象徵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

后在(今河南荥阳北)之战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管仲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

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推荐,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施改革。

他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和改善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

从公元前681年北杏(今山东东阿)会盟开始,管仲辅佐齐桓公先后「存邢救卫」,伐蔡、伐楚,观兵于召陵,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同时,又多次为王平戎难,甚至徵集诸侯派军队帮助周王戍守成周。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王的代表周公以及宋、卫、郑、许、曹等国召来葵丘(今河南兰考)开会,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甙。

管仲作为齐国的政治家,其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

但是,他毕竟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孔子说:「(无)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当是事实。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

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

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

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

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狐偃

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

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

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以「尊王」相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鄄城

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晋国的贵族。

他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和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

文公找寻不到,还曾以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称绵山为介山。

又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