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

合集下载

儒家文化典故

儒家文化典故

【儒家文化典故】【韦编三绝】:(孔丘)【典故】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后来,比喻读书勤奋。

【孟母三迁】(孟子)【故事】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目不窥园】:(董仲舒)【典故】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龙虎风云的四字成语

龙虎风云的四字成语

龙虎风云的四字成语【成语意思】:窥:瞥看。

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

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用法分析】:目不窥园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来源】:东汉班固《汉书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使用程度】:生僻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mù bù kuī yuán【英语翻译】: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 on study【成语声母】:MMKY【成语分辨】:目不窥园与“专心致志”有别:目不窥园一般用来追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潜心学习研究、不旁骛外事外物的情形;“专心致志”多用来形容眼前集中用心学习研究的情形。

【目不窥园的近义词】:专心致志【目不窥园的反义词】:心猿意马【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成语造句】:1、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2、擦皮鞋不同研制航天器,不需要目不窥园,不需要磨穿铁砚,不需要悬梁刺股,只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皮鞋擦了一遍,蒋虹就能熟练的工作。

3、老师也常说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还是第一次听师傅说切不可废寝忘食目不窥园的怪诞理论。

4、为了考上重点中学,他成天目不窥园。

5、做学术就应目不窥园而不能送故迎新。

6、彭大盛从小到大专心练刀,目不窥园,也不知道什么叫魏晋风度,衣冠风流。

7、面对纷至遝来的种种会议、论坛、学术讨论,中国观察家们忙得目不窥园。

8、他搞这些研究已经很久了,目不窥园,终于成功了。

9、时间如白驹过隙,目不窥园一去,就是千军万马。

汉代群儒首领董仲舒1

汉代群儒首领董仲舒1

汉代群儒首领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

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

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

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到如此的程度。

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汉武帝策问道:我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要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因此广泛地邀请各地的豪杰俊才,郡守、国王、诸侯公正地推选出来的贤良、修德、博学的才士们,我想知道治国大道的纲要,安民理论的最高原则。

现在大夫们卓然作为贤良的首选,我认为这很好。

大夫们要精心思考,我很想知道和要问的如下。

听说五帝三王治理国家之道,是改革制度,创作乐章,因而天下安定,后来的百位国王也都同样这么作。

虞舜的乐以《韶》乐最美好,周朝的乐以《勺》最优美。

圣明的君王死后,钟鼓管弦的声音依然存在,可是大道衰微,逐渐变坏到桀纣那样的所作所为,王道大大地败坏了。

这五百年中闾,遵守旧制度的国君和当权的士人,想学习先王的法制来辅助当时政治的很多,可是都没有扭转过来,而且王道还一天天走向灭亡,一直到后来的王兴起了,这种没落的趋势才得到制止。

难道是他们所信奉的有错误,而失掉了道的传统吗?还是天命就是这样,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一定要衍变到国家危亡以后才停止呢?唉!所作的一切日夜勤劳,力求效法遥远的古代,难道都没有作用吗?那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承受天命,他们的依据在什么地方?灾异变故,又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呢?性命的实际,或者天亡,或者长寿,或者仁德,或者鄙陋,常常听到这些名称,可是没能透彻地明晓其中的道理。

想用风俗教化的力量使命令推行;使刑罚减轻,奸邪改变;使百姓和睦安乐,政治开明.应该怎样整顿政治才能使甘露普降,百谷丰收,使四海之内的人民都受到德泽,连草木也得到滋润?怎样才能使曰、月、星三光完全不发生亏蚀,寒暑季节正常,能够得到天的福佑,为鬼神所歆享?使德泽洋溢,扩大到国外,普及到所有的生命呢?大夫们通晓先代圣王的事业,熟悉风俗变化的道理,了解事物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次序,而且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也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我!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

古代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古代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古代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1.凿壁偷光意思: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故事: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学者,他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

为了能在夜晚读书,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墙壁凿开一个小孔,利用邻居家的灯光来照明读书。

这个故事体现了匡衡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

造句: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再也不用凿壁偷光了。

2.悬梁刺股意思: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出处:《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

故事: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造句:只要拿出悬梁刺股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囊萤映雪:意思:用以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出处:“囊萤”出自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出自唐徐坚撰《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儒家文化故事

儒家文化故事

儒家文化故事【穷通皆乐】——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

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

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

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

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

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

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

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

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

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

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

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点评】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乐,失意也乐,所乐非关得失。

有道德怡养于内,外境的得失,不过如寒暑风雨之替换,无足扰乱自心。

【谦卑的力量】晋人伐楚,楚人已经退避九十里,晋人的攻击仍然不停止。

楚国的大夫说:“请允许臣反击吧。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

10个古人勤学的成语故事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中考议论文事实论据刻苦读书类集锦

中考议论文事实论据刻苦读书类集锦

牛角挂书
• 比喻勤俭读书,出于《新唐书· 李密传》。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贵族 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一次,李密骑着 牛出外办事,他把一套《汉书》挂在牛 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 赶路,一边读书,学习十分专注。 • 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 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画荻习字
闻一多醉书
• 闻一多读书成闹 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 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 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 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 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 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侯宝林抄书
• 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家 中贫困没什么资产。他的祖母就用芦苇秆在沙 地上作书画,用来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 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的方法 。等到他 稍稍长大些,但是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 就去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 行抄写摘录。以至于白天黑夜忘记吃饭睡觉, 只把读书当做自己的工作。他从小写的诗歌文 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 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 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 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 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 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 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 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 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中国近代名人刻苦 读书的故事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 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 “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 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 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 “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 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 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 笑他什么?

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

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有哪些?
1、闻鸡起舞
东晋时期,祖逖和刘琨同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励振作。

每天睡到凌晨,一听到公鸡打鸣,就立即起来舞剑。

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现代的意思是形容立志为国效力的人奋发自励。

2、囊萤映雪
囊萤:晋代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夏天用练囊装萤火虫数十只来照明。

映雪:晋代孙康聪明好学,但家贫不能点灯,冬天利用雪地的反光来读书。

形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勤学苦读。

3、目不窥园
在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回到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不到3小时。

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

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里读书,他去说“我不读书,只顾去玩,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

”形容埋头读书,不问外事。

4、手不释卷
东汉末年,东吴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

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形容读书勤奋,用功好学或读书入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简介【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三年不窥园。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

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

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

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

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

董仲舒简介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

公开聚众讲学。

弟子遍布四方。

中文名,三年不窥园。

【用法】,作宾语。

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目不窥园。

成语简介。

【注音】sān nián bù kuī yuán【典故】少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

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

其精如此。

《汉书·董仲舒传》颜
师古注:“虽有园圃。

不窥视之。

言专学也。

”【解释】指专心苦学。

不受外界干扰。

【用法】作宾语。

定语;用于处事【近义词】目不窥园【成语示列】生专心笃学。

三年不窥园。

苏曼殊《焚剑记》【故事】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

自幼天资聪颖。

少年时酷爱学习。

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

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了让孩子能歇歇。

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

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

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

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

一边准备砖瓦木料。

头一年动工。

园里阳光明媚。

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蜂飞蝶舞。

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

他手捧竹简。

只是摇头。

继续看竹简。

学孔子的《春秋》。

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

小花园建起了假山。

邻居。

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

小伙伴们叫他。

他动也不动低着头。

在竹简上刻写诗文。

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

后花园建成了。

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

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

父母叫仲舒去玩。

他只是点点头。

仍埋头学习。

中秋节晚上。

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

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

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

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

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

遍读了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等各家书籍。

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

儒学家。

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

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

“天人感应”理论。

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

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
方面的文化。

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成语简介
【典故】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汉书·董仲舒传》颜师古注:“虽有园圃,不窥视之,言专学也。


【故事】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

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
备砖瓦木料。

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

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

董仲舒简介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

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

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

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

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

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

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