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教案篇一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当我读完《中华美德颂》之后,我知道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还明白了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是支撑民族进步的基石,所以我们应该发扬它。
想要发扬传统美德,传承道德文化,就必须了解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和道德文化的特征。
那么,首先让我们走进中华的传统文化中来了解一下美德文化和道德文化吧!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仁、义、礼、智、信“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五大理念,这五大理念带动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仁“是指要有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主要倡导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
“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即“正义之气“。
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会道的做人态度。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等规矩,即“礼仪之规。
“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
“智“是指要具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已知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信“是指要具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
“仁、义、礼、智、信“五大理念的关系,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这是人们理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
由于现在的人们缺乏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就触碰了它并且违反了它,相信对传统美德了解之后,人们会主动去维护它并且发扬它。
你看中国的礼仪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中国还是“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礼“的起源,是我国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
西周时,周公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主张以“礼乐“治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大教育家孔子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
传统文化教案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

传统文化教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优秀4篇)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下面这4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一《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实验学校赵建玲教学目标: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一、再现生活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中国)师:没错!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夸夸我们中国,你会怎么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许多传统佳节的国家……师:孩子们,你们说的没错,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它和外国有着太多不同。
孩子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知多少呢?生:我知道我国的传统佳节就是一种民族文化。
生:我国的京剧、越剧、豫剧…… 等就是我们的戏曲文化。
生:我妈妈蒸的花馍、扎的花鞋垫也是一种民间文化。
……二、描述生活师:你们说的没错,哪你们都知道我国每年都在几月过什么节?生:每年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师:我编了一首对儿歌,你们也一起来想吧!几月几日是春节?几月几日是元宵节?几月几日是端午节?几月几日是中秋节?几月几日是重阳节?生:正月一日是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五日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
九月初九重阳节。
师:非常棒!那你们知道怎么过这些节吗?生:……师补充: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舞龙灯、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药浴;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炸米果、饮菊花酒。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内容;2. 学生能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人物、事迹及贡献;3. 学生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现象,提升批判性思维;3.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等实践活动,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 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人文素养。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观的图片和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本课程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中华传统文化”单元为教材基础,结合以下内容展开:1. 传统文化起源: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时期的重要事件,如大禹治水、封神演义等,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2. 传统文化精华:学习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如孔子的仁爱、老子的道德经、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代表性人物与事迹:介绍岳飞、诸葛亮、李白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地域文化特色:探讨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等文化遗产,了解各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5.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端午节龙舟赛、春节习俗等,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精选7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精选7篇)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单元第3篇课文。
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小品文。
课文中有词句看似平常,其实写得很美。
其中课文把品茶是一种精神享受写得很吸引人。
教学目标:1、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具质地多、造型美。
2、激发学生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3、自主探究课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难点:感受品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类茶的实物、西湖龙井茶、透明玻璃杯、课题推荐和课外阅读推荐资料。
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茶的书或文章。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梳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臻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它还指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在钻研教材时,我特别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试图去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学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文能力的本位。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发美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趣解“茶”字。
(课件出示“茶”)分析“茶”字。
“茶”字由什么组成?“人”在草字头之下,木字底之上,意思是人在草木间,谁能不喝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归大自然,做一回草木间的茶人,一起来说一说茶。
(课件出示茶园图,板书课题)2、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茶的?指名说:(板书:种类、好处、茶具)二、自主探究,重点感悟。
部编三下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三下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目标与内容㈠学习目标⒈认识本单元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汉字,会写50个词语。
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段落。
⒉感受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了解有关节俗,认识古代重要发明,欣赏古建、古物之美,发现古人的智慧与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⒊学习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并结合这样的方法介绍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
⒋收集资料,记录风俗,就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进行写作,适当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㈡学习内容与学习重点㈢设计说明本单元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与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这一组课文,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内容,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学生对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赞美。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纸的发明》联系历史,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重点突出了蔡伦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赵州桥》写的是河北省赵县一座著名的石拱桥,通过对桥坚固、美观的介绍,赞美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文中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古都岁月与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与三年级上册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相比,既有不同,更有提升,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本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
精读课文《赵州桥》与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都突出了语文要素的学习,《赵州桥》设置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第三自然段是怎样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间几个自然段的写法:《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
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导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设计小学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文化自信心。
3. 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1. 中华传统节日介绍一些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学生可以了解相关的传统民俗活动、风俗习惯以及与这些节日相关的传说故事。
2. 中华传统艺术介绍中华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中国画、曲艺等。
学生可以了解每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代表性作品,并可以进行简单的欣赏和创作活动。
3. 中华传统文学介绍一些经典的中华传统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学生可以了解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背后的传统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创作的兴趣。
4. 中华传统礼仪介绍中华传统礼仪,如尊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等。
学生可以了解这些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视频等,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情景模拟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展览、戏剧演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四、评价方式1. 学生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品,如书面作品、艺术作品等,以评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2023~2024学年)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解读:通过学习文化的含义,科学把握文化的内涵;明确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与文明作出区分,知道文化载体的含义;结合文化发展进步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等的影响,阐明文化的功能。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二框题。
本框题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第一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特点: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当代价值,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能够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体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如果由你们来介绍,你们会向外国朋友介绍哪些中华文化呢?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为中华儿女留下熠熠生辉的文化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
十八大以来,无论在国内考察还是国外出访,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每一次演讲中都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传统文化教案(6篇)

传统文化教案(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分享的6篇《传统文化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传统文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宋玉这个人。
2.增强同学们为人处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于文章的把握教学课时:1课时1、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
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2、朝代所属文学时期:先秦文学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原文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①鲲。
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②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③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④,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注解:①鲲:古代传说中的大鱼②鷃:小鸟③鬐:鱼的背脊④鲵:小鱼译文: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
清明节
1 来历: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成了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主要有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唐代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 踏青又叫春游。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5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端午节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人们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湖边时不见踪影。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在竞赛前,举行了“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原祠内,人们给龙头披红带后,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江边,奔向龙舟赛场,安放在龙舟上。
赛龙舟盛传于世。
2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 艾,又叫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买一些艾蒿,希望家人身体健康。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中秋节
1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此夜,人们仰望天空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2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以月之圆预示家人团圆,以饼之圆预示家人幸福,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3中秋诗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
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4000年前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
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1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腊月27、28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2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烧阴钞祭祀祖宗,消灾祈福为中心。
3贴门神
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4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是对联的一种,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写上一些
祝福的语句,期盼来年万事如意。
守孝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
5贴福字、贴年画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同时也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6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7拜年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只须拱手而已,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说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自己帮助过的人,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春节,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身体健康”,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须过多礼节。
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如果来不急拜年,日后补拜的,称之“拜晚年”
8压岁钱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红包表示为晚辈消灾,希望晚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