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晴隆“24道拐”

合集下载

二十四道拐轶事

二十四道拐轶事

二十四道拐轶事标签:二十四道拐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侨民在东三省约有上百万人。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秘而不宣。

一九三一年发生了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当时叫满州国),大有侵吞全中国之势。

张学良继承父位,易帜于蒋介石旗下,叫少帅。

此前已修通重庆至安顺的公路,中国政府决定修通滇缅公路,打通滇缅大通道。

一九八八年黔、滇、桂三省区五地州(黔西南州、百色地区、文山州、曲靖地区、红河州)联席会在文山州召开,那时窦家毅是黔西南州税务局局长,是他在文山州给我介绍了二十四道拐的勘察设计和建设全过程。

窦家毅局长说,“窦居仁是他的大叔,窦居和是他的二叔。

晴隆二十四道拐于一九三三年设计,上世纪二十年代,兴义县乌沙革里人窦居仁在铜仁行署当专员,三十年代调贵州省政府当建设厅长(沿袭清时的六部制、省政府为六厅制),负责工业、农业、交通、水利等诸项建设。

当时窦居仁不坐滑杆、也不坐轿子,是步行去踏勘的。

当时有南线北线之争,南线即通过关岭、花江直达兴(仁)兴(义)罗(平),通过乌沙区距离革里乡约六公里。

北线即通过关(岭)晴(隆)普(安)盘(县)。

北线方案距离较短,南线方案距离较长,窦居仁欣然同意北线方案。

经过了严格的勘察设计,设计历时近两年时间。

一九三五年,农民自带粮食、蔬菜、简单的行李、锄头、大锤、钢钎、扁担、挑兜等若干工具,利用土火药爆破作业,历时一年,一九三六年建成。

那时修路是人山人海。

现在修路全是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之类的机械作业,体现了新时代的时代气息。

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国共两党共同抗日。

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偷袭珍珠港,大平洋战争爆发,成立了欧洲战区、美洲战区、亚洲战区等很多战区。

中国战区的总司令为蒋介石委员长,中国战区由美国的史迪威将军担任参谋长。

那时日本在松山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切断了滇缅公路的交通。

一九四四年由何应钦之弟何揖伍指挥攻破了松山的坚固工事,松山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打通了滇缅公路得以进入云南、贵州,直达重庆。

十大最美公路之一国际历史文化地标

十大最美公路之一国际历史文化地标

十大最美公路之一国际历史文化地标
晴隆24道拐是世界公路奇观,其设计精巧,在60°的大斜坡上以“S”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在接近4公里的路程中有着24道拐,十分险要,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

在这段美丽公路的背后,还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背景。

抗战期间, 24道拐公路是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线上的必经险关,弯急路窄,车祸频繁。

为保障援华物资顺利运到抗战前线,美国盟军成立“公路改善工程队”,对24道拐公路进行改造。

道路竣工后,保障了抗战物资顺利达到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的顺利做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

改造后的24道拐公路是中美人民在第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友谱像征,成为中美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桥梁。

此段公路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公路奇观——晴隆24道拐

世界公路奇观——晴隆24道拐

世界公路奇观——晴隆24道拐世界公路奇观,抗战史上最伟大的弯道,驰名中外的历史弯道——24道拐,位于贵州晴隆县城西南1公里,(25°45′N、105°15′E)起于大水沟,盘旋在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斜坡上,是史迪威公路的标识路段。

24道拐公路设计精巧,从晴隆山山脚的大水沟到鸦关关口,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66米,在60度的斜坡上由12个S形的弯道顺山势而建成,弯道全长4公里,有24道弯拐。

因此得名,从关山上俯瞰,其公路似蛟龙下山,欲饮大水沟之清泉;从关下仰望,24道拐犹如巨龙欲飞,腾空于浩瀚天宇;在晴隆山观景台上看24道拐,一层薄雾罩在山腰,24道拐像巨龙在空中舞动,巧夺天工,奇妙无穷。

有对联称:“雄关缠玉带,盘江锁钥,抗日情牵世界;险道绽金光,云海升腾,飞虹隘舞蛟龙。

”24道拐关隘旧名叫鸦关,当地人叫半关,是古代入滇的必经之地。

昔日鸦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鸦关之雄险,明、清有诗吟诵:“鸟道从空辟,云程接汉通。

投林警犬吠,入夜照途穷。

著树花成冻,连村火失红。

杖游梅岭上,日晡诗难工”;“列戟峰高俯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

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使者衔恩通北道,中郎飞檄定群蛮。

弃儒叱驭无人说,何用长缨过此间”。

从前,这里是蜿蜒的古驿道,大树参天。

相传东汉名将寿亭侯马援佐南征行于此地,时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口干舌燥,战马以蹄刨土,涌出一股清泉,解了人马之渴,后人在涌泉旁边建一庙宇,称为“涌泉寺”,外设茶亭,供路人游客小憩。

寺内供奉寿亭侯像,像下有饮马池,本地人则称为“马刨井”。

寺旁岩壁上,有明林乔南之墨迹“甘泉胜迹”四字,清代云贵总督蔡荣毓所书的“且以饮人”。

在鸦关古道旁的岩石上,有明万历中四川人宁万麓手迹“云陵山色”和江夏人程封书的“鸟道千重”等明、清墨迹。

24道拐公路,由贵州省路政局(局长马怀冲,字明亮,晴隆人)于民国17年(1928年)1月派贾善祥带领公路勘测队从贵州黄果树至贵州盘县沿线勘测,随即动工修筑,但因战乱被迫停工。

世界上弯道最多,坡度最大的路

世界上弯道最多,坡度最大的路

極具險絕奇觀的天門山盤山公路——“通天大道”則是天門山的另一壯景。 通天大道態勢險絕,蕩氣回腸,更以蜿蜒迂回穿行于山體絕壁之天險而
“堪稱天下第一公路奇觀”。它全長 10.77 公里 ,從標志門直達天門洞腳下, 海拔從 200 米 急劇提升至 1300 米 ,共有九十九個彎,大道兩側絕壁千仞, 空谷幽深, 180 度的急彎此消而彼長,層層疊起。
世界上最彎的——雲南宜良舊昆宜公路
幾年前,在南方的一家報紙看到一個報道,說是在雲南宜良縣離城兩公里遠的山路上, 發現有一條號稱是全世界彎道最密集的公路。 在幾公里的山路上,密布著近70道拐,平均幾十米就有一個彎道, 其密度之大,遠超過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彎道最多的川藏線上八宿到幫達路段的“72道拐”。 見到這消息時,我大為吃驚,想想自己這些年來過往宜良不知多少次, 在城內住的時間也不算短,居然從來沒听過這回事。 “72道拐”我是晚上走過的,除了記得當時頭被轉得暈乎乎以外,其它什麼印象也沒有了。 在去年八月份的雲南之行中,總算是專門抽出時間去看看這彎道了。 原以為這麼出奇的一條公路,一定很容易找到,可在問過不少當地人之後, 卻把我給弄糊涂了,這里大部分人居然不知道這麼一回事, 不是說離縣城才兩公里遠麼?怎麼會沒人知道呢。 後來,托人打電話問到公路局的人,才總算是問清了大概方向, 說是在離城兩公里遠的舊昆宜公路邊上(即最早修建的宜良到昆明的那條公路, 後來又修了昆石公路和昆石高速),的確是有這麼一條彎彎曲曲的公路。 可惜等到別人轉話給我的時候,我還是沒弄清楚它的具體地點, 只知道這彎路的確是存在,而且在往昆明方向。
一 項 新 用 途 全 國 拉 力 錦 標 賽 的 賽 道 。 許 多 當 地 快 車
山 險 峰 相 連 , 並 借 其 與 外 界 保 持 著 溝 通 , 現 在 這 些 山 路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山路奇观,拐了二十四道弯;远观仙女彩带绕盘山;近看蛟龙腾飞冲天关日侵华;举国上下皆难安抗倭寇;中美联手远道难东西连贯;军需物资此路传。

这首诗就是描述世界上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24道拐全长4公里,坡度在70度左右,在网络上你可以搜索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

然而始终没有找到。

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最后是一位叫戈叔亚的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几经周折在贵州晴隆县境内找到了这段神秘公路。

“二十四道拐”是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是在晴隆县境内的古鸦关驿口凿山开路建成的盘山弯道,长约4公里,每道拐仅几十米长,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评为交通建筑类5级旅游资源。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当时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晴隆24道拐》课件

《晴隆24道拐》课件

起源
晴隆24道拐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 ,当时是为了方便马帮运输而修 建的。
早期发展
随着交通需求的增加,24道拐逐 渐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通道,促 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战略地位
在抗日战争期间,24道拐成为了重 要的战略通道,为军队运输物资和人 员提供了保障。
运输大动脉
在战争期间,24道拐成为了中美联合 空军的重要基地,为抗击日军提供了 支持。
分析《晴隆24道拐》在当今社会 的价值和影响,探讨其作为旅游 景点和文化符号的意义。
24道拐简介
介绍“24道拐”的名称由来和地理 位置,阐述其作为公路奇迹的特点和 意义。
分析“24道拐”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探讨其作为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价 值。
02
CATALOGUE
24道拐的历史
起源和早期发展
旅游业发展
依托24道拐等自然和人文 景观,晴隆县旅游业得到 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 客前来观光旅游。
24道拐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
增加就业机会
24道拐作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 会,包括餐饮、住宿、交通、零
售等行业。
促进产业升级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如餐饮业、住宿业、零售业等 ,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晴隆24道拐》ppt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24道拐的历史 • 24道拐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 24道拐的文化意义 • 晴隆县的经济发展与24道拐 • 结语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介绍《晴隆24道拐》的历史背景 和重要意义,阐述其作为抗战生 命线的重要地位。

黔行之旅(八)——晴隆,穿越时空的记忆

黔行之旅(八)——晴隆,穿越时空的记忆

黔行之旅(八)——晴隆,穿越时空的记忆离开六盘水,我们前往丹寨,途中,特意绕道去了晴隆。

去晴隆,是为了走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是一个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

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好似天公抖落的银练,从云端直坠谷底;又像是曲身蓄势的巨龙,昂道直窜云端;险峻而奇绝,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二十四道拐所在之处,古称“鸦关”,明清时乃蜿蜒的古驿道,1935年,贵州省政府在此筑路,次年竣工,是当时滇黔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之路。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

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出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加强对二十四道拐的维护。

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改造和维修,保证了运输的畅通。

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则作为史迪威公路的标志性路段载入史册。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

是中美两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又称“历史的弯道”。

随着战争的硝烟散去,这条曾经赫赫有名的抗战生命线失去了它的输血作用,一度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深处,没人知其具体所在,一直被误认在云南或境外,变成了一条隐没在群山间的无名英雄路,成为历史的符号和沉睡的记忆。

直到2002年,研究二战史的专家戈叔亚根据当年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照片,经过8年时间的执着寻访,终于在贵州晴隆县,找到了与60年前照片中一模一样的“二十四道拐”公路。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

v1.0 可编辑可修改寻找“消失”的二战神秘公路——贵州晴隆24道拐介绍在不少二战主题网站上,都可以看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 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上图),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

媒体说,照片表现的是二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法西斯的不屈精神。

然而,近60年来,这条因为有着24条急转弯道故而被称作“24拐”的神秘公路,却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深处,忙于“向前看”的人们竟然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了。

如同幻觉般定格历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的传媒和专家在展示这张照片时,都认定这里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的某路段。

直到今天,在介绍滇缅公路甚至介绍云南的书报杂志上,或者在网站上使用“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或者英文“Burma Road”、“Stilwell Road”查询,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张照片。

事实上,战争期间,美国人无论是援助中国还是后来的直接遣军来华作战,主要通过的都是滇缅公路。

而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然要经由“24拐”所在的公路送达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

在滇缅公路开通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派遣驻华大使考察公路。

当时美国新闻界发表了大量赞誉公路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文章。

“24拐”照片因为展示了这条运输线上罕为人知的“超现实的图景”,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集中代表,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战争结束了,怀旧情深的人们希望重返这段公路。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史迪威公路或者滇缅公路上,均无法觅到它的半毫踪迹。

人们开始怀疑它存在的事实。

一位当年的汽车老兵在《北京晚报》上撰文写道,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筑时,他所在的汽车团是先遣部队。

当时的筑路大军由美国的一个机械化工兵营、中国的两个工兵营和印度当地的民工组成,浩浩荡荡10万人。

“公路由美国技术人员勘察确定路线,拐弯及路面坡度设计均有严格要求,没有急转弯,更没有连续‘24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晴隆“24道拐”——滇缅公路上的历史记忆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35年——1936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高山、大江、平原、湖泊,国内外游客都惊叹于天工造物的神奇。

而在沟通南北、东西的公路上又处处点缀着能工巧匠们费尽心血、并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印记。

群山峻岭中深藏着开拓者们大无畏的先驱精神,也回应着探索者们“煮酒论英雄”的赞叹。

驴友、自驾游者都以征服曲折的山路、弯道;熟练爱车的操控技术;撷取最美的壮阔风景为佳话。

这些,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

总面积1327.3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人口28.81万人。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苗、彝族。

属高源峡谷区,最高点为县境西南隅与普安县交界处大厂镇的五月朝天以北约1公里处,海拔2025米,最低点麻沙河与北盘江汇合处,海拔543米,海拔高差达1482米。

因受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强烈切割,切深长达500——700米。

因此,全县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地貌类型有低山、低中山、中山和高中山。

石山地区岩溶发育强烈,伏流、地下河床、溶洞、落水洞、竖林、岩溶干沟等极为普遍。

历史渊源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

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境内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4道拐”就在晴隆县城的西南边上,在这一著名路段入口处,晴隆县政府早在1988年就立了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

现在“24道拐”的道路仍然可以通车,隐约地提醒人们当年的“运输战绩”。

据介绍,“24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全长5公里左右。

二战时期,晴隆是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云南方向来的运输车辆必须经过这里送到前线和重庆。

1991年出版的《贵州省志·交通志》记载,“美军在晴隆设站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改造“24道拐”的线段勘测、设计施工方案等,都是“战争期间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派驻中国的工程技术官兵“当时就驻扎在当地维修公路”,“24拐”也由此被减改为现在的“21拐”,以适应战时运输需要。

新(左图)老(右图)照片对比“24道拐”重新被发现壁立的山体,盘旋的公路,像是天公抖落的银练,从云端直坠谷底。

在直道和弯道上,美国“GMC”十轮大卡车,沿着一条拥有24道弯的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的山顶依序行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张出自美国随军记者之手的中国公路照片,被世界各大媒体反复转载。

战后美国出版的《醋瓶子乔的战争》(“醋瓶子乔”是美军将领史迪威的绰号)一书的封面,也采用了这张照片。

照片上的公路被称为“24道拐”公路,媒体和专家都声称这是滇缅公路上的一段,但究竟位于什么地方,谁都说不清。

在二战期间承载了无数军用物资运输,为二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这条公路究竟在哪里?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在云贵两省寻找未果。

“24道拐”公路声名远播,在现实中却神秘地消失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云南二战学者戈叔亚开始研究滇缅公路历史。

但是,他原本认为在云南境内的“24道拐”公路却始终找不到踪影。

此后,戈叔亚花费8年时间苦苦寻觅。

他走访历史学家和许多二战老兵,并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

他甚至跑到缅甸腊戍,还从云南边境的畹町沿史迪威公路经缅甸八莫到达密支那,却始终一无所获,照片与实地对照,总是相差甚远。

2001年底,戈叔亚偶然得知,“24道拐”公路在安南。

“安南”是贵州晴隆县的旧称。

于是,戈叔亚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

2002年,经过实地考察,戈叔亚向新闻界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终于揭开了“24道拐”公路神秘的面纱,它就位于贵州晴隆县。

要拍摄“24道拐”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绕道走五六公里的山路,爬上“24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

也只有在那里才能看清楚“24道拐”的全貌。

“24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这里已经修了观望台,顺着山坡大约有三百米长的护栏,可供游人凭栏观看“24道拐”,站在这里距离对面的“24道拐”大约有六、七百米的距离。

“二十四道拐”路线上下盘旋,而且路基窄,坡度大,弯道急。

一般车辆通过“二十四道拐”至少16-20分钟,轿车以最快速度通过的时间大约是7分钟左右。

巧夺天工的公路“24道拐”公路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

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等众多石刻。

鸦关之雄险,名闻滇黔,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由此路过,留下了“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的诗句。

“24道拐”公路就修建在这样一个艰险的地段,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1935年,由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多次勘测设计,同年由民国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24道拐”公路正式动工,1936年竣工,成为黔滇公路的必经之处。

“24道拐”弯道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1道拐与山顶第24道拐之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路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乘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全程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

由关口向下俯视,“24道拐”公路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山谷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24道拐”公路犹如巨龙盘山,高耸入云端。

“24道拐”公路虽险要,其设计却十分精巧,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具。

道旁的上下挡墙,均由五面石砌成,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仍完好如初,既可见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又可见当地民工的精工巧琢,是建筑中罕见的历史珍宝。

抗战运输要道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必须经过滇黔公路才能运送到重庆和前线,而“24道拐”公路正是滇黔公路的重要节点,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日本空军多次派飞机对“24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滇黔咽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省晴隆县修筑滇黔公路,用水泥砌挡墙,并对“24道拐”公路进行了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维修任务,保证了运输的畅通。

1954年,为行车安全,贵州省交通部门在“24道拐”的旁边重新修建了一条坡缓弯道少的沥青公路,在山脚处与原“24道拐”的路口相接,作为320国道的一部分。

为加快黔西南山区与外界沟通的步伐,贵州省日益加大公路建设力度。

如今,在"24道拐"附近,一项重要的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一条4.4公里长的隧道将穿山而过,这就是建设中的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

全长约183公里、总投资约130亿元的镇胜高速公路是上海至瑞丽国道主干线的一部分,也是贵州省"两纵两横四连线"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条公路所经过的地段地势险峻,与原史迪威公路走向大致相同。

该路在晴隆县境内有30公里左右长的里程,其中有多个隧道和沙子镇、莲城镇两座互通式立交桥。

在"24道拐"的山下,总长约4.4公里的晴隆隧道正在加紧建设,将于2007年前竣工通车。

届时,"24道拐"将与4.4公里长的晴隆隧道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抵抗外辱、自强图存意志的一个象征,将会长久地留在大地上,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站在远处眺望"24道拐",蜿蜒而上的沙石路和旁边320国道黑缎子般的沥青路,让人仿佛置身于新旧两个时代的交点上,一边回顾过去的烽火岁月,一边展望民族复兴的未来。

总长约4.4公里的晴隆隧道建设照片滇缅公路大概没有哪一条路能像滇缅公路一样集中那么多激荡人心的故事,能那样充分地展现我们民族坚忍卓绝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了。

有公路建设常识的人都能够想像,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只凭人力的条件下,在有着横断山脉和高黎贡山区那样复杂地质条件的滇西,修筑一条近960公里的公路,仅仅用了9个月时间,是怎样的艰难。

所以,当时西方称滇缅公路为世界的“奇迹”。

但是,当时的人们大概很少了解,创造这样的“奇迹”的修筑者承受了怎样的压力、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自戴手铐督工的县长泸沟桥事变后几个月内,日军封锁了我国沿海港口,断绝了我国海外交通,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为了打通国际交通,争取外援,抢修滇缅公路成为最紧迫的事。

1937年年底,滇缅公路除昆明至下关段土路通车外,下关以西至畹町各县都在紧张地测量、施工。

龙陵县县长王锡光接到云南省政府在封套上贴着鸡毛的紧急命令,还有一个装着手铐的木盒。

命令说:“分配该县之土石方工程,务在限期内完成。

到期不完成者,该县长自带手铐,来昆听候处分。

”当时,龙陵县潞江区工程进展最慢,有可能拉全县的后腿。

于是王县长就到潞江找到区长兼土司线光天,拿出了省政府的命令和手铐给线光天看,并说:“我是流官,你是世袭土司,潞江拉了后腿,昆明我是不去了,只好拉着你去跳潞江了。

”王锡光走后,线光天寝食不安,召集有关人员日夜开会,千方百计动员民众出工,终于赶上了拉下的工期。

读着王锡光为激励民众所作的《滇缅公路歌》:“修公路,大建树;凿山坡,就坦途;造桥梁,利济渡。

裹粮荷锄潞江边,哪管老弱与妇孺……”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奔走呼号的身影,还有一群在拼命苦干的筑路者的影子——他们是把生命铺在了这条路上。

铭记惠通桥著名作家萧乾曾说,中国有千百条公路、数不清的桥梁,然而没有哪一条像滇缅公路,也没有一座像惠通桥那样足以载入史册。

他说:“如果有人要为滇缅公路建一座万人冢,不必迟疑,它应该建在惠通桥畔。

”他指的是惠通桥修建的艰难。

据说,惠通桥用的1000根栗木,每一根都要到徒步行程7、8天远的原始森林里寻觅,再由15个人抬运到工地的。

而筑桥时在怒江岸边险峻的惠通崖上要炸出一条路,这条路是由数万名工人苦干了120个昼夜才修成的,中间又有不少人失足坠入怒江或被炸药、疾病夺去生命。

然而,守桥的艰难不亚于建桥。

滇缅公路建成后,成为中国抗战的惟一补给线,也成为日军极力想摧毁的目标,处在道路咽喉地位的惠通桥自然首当其冲。

据史料记载,在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2月27日这4个月当中,日军共出动168架飞机轰炸惠通桥。

为了保证滇缅公路运输不断,在惠通桥遭轰炸受损抢修的时候,守桥部队发明了用汽油桶铺上木板做成浮桥过渡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