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概论概述

合集下载

人体寄生虫学-原虫概论

人体寄生虫学-原虫概论
(1)不需宿主转换
①只有滋养体期,直接接触传播,营无性生殖
②有滋养体和包囊期,由包囊传播,营无性生殖
滋养体期:指具有运动、摄食能力和增殖的 原虫生活史阶段。
包囊期:滋养体在不良条件下分泌外壁,运动 减缓,最后停止活动,用以抵抗不良环境, 实现宿主转换,为传播的重要环节
(2)需要宿主转换
2、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类
(二)临床表现
阴道炎:外阴瘙痒、白带增多, 典型病例白带呈泡沫状。
尿道炎:尿频、尿急、尿痛。
四、实验诊断
确诊依据:查见滋养体 1、生理盐水涂片法 2、涂片染色法 3、培养法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
1、传染源:患者和带虫者 2、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性生活 间接传播——坐式马桶、公共浴池、游泳池等
医学原虫概论
一、原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原生 动物,结构简单,体积微小, 但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 全部功能。
二、形 态
1、胞膜(表膜)
(1)使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 (2)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有很强的抗原性 (3)参加营养、排泄、运动等生理活动
2、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1)基 质:
(二)防 治
1、治疗: 首选药物灭滴灵
注:口服+阴道用药 夫妻同时治疗
2、加强宣传教育
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
滋养体、型 (2)循环传播型 (3)虫媒传播型
第四节 阴 道 毛 滴 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一、寄生部位:阴道,尿道,前列腺,附睾
二、形态:只有一个时期即滋养体
1、梨形或椭圆形 2、4 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 3、波动膜较短,仅约为虫体的1/3 4、一个椭圆形的泡状核,轴柱一根贯穿 虫体,并从尾端穿出。

人体寄生虫学概论ppt课件

人体寄生虫学概论ppt课件
• 寄生虫及其类别 • 宿主及其类别 • 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基本阶段 • 寄生虫生活史的类别
Conceptions related to medical parasitology
共生(Symbiosis)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现象 称为共生。根据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分为 三种;
• 共栖(Commensalism) • 互利共生( Mutualism) • *寄生(Parasitism )
.
Conceptions related to medical parasitology
TREMATODES(吸虫): typically flattened and leaf-shaped. There are male and female system in a fluke (吸虫) body.--- Hermaphroditism, hermaphroditic(雌雄同体的)
Human / Medical Parasitology
(人体/医学寄生虫学)
Cheng Yanbin (程彦斌) chengyb@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 Pathogenic Bi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Conceptions related to medical parasitology
互利共生/共生(Mutualism)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均受益,生理上 互相依赖。
Fig. A selection of ciliates (纤毛虫) from the rumen (前 胃) of cattle or sheep. The rumen contains enormous numbers of ciliates that break down cellulose in the feed.

寄生虫学概述线虫

寄生虫学概述线虫
终宿主
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
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储存宿主(也称保虫宿主)
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 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 可传播给人。
转续宿主: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 育为成虫,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终宿主 体内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 称为转续宿主。
( 二 ) 钩 虫 生 活 史
丝状蚴 时间: 5~7W
过程:成虫→卵→ 丝状蚴→下一代成虫
钩虫生活史要点
1.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借口 囊之齿咬附在肠粘 膜上。 以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 2.感染阶段:丝状蚴。 3.感染方式:经皮肤 4.移行途径:幼虫进入机体后有心肺移行过程。 成虫寿命: 一般3-5年。
2.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互相依赖,
彼此受益。
3.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
益,另一方受害。
营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称 寄生虫(parasite)
寄生虫的类别
根据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可将寄生虫分为:
1.专性寄生虫 2.兼性寄生虫 如粪类圆线虫(成虫) 3.偶然寄生虫如某些蝇蛆进入人肠内而偶然寄生 4.体内和体外寄生虫 5.机会致病寄生虫
三、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1771)简称鞭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可 引起鞭虫病。
(一)形态
1.成虫 形 似 马 鞭 。 雌 虫 长 3555mm ,尾端钝圆而直:雄虫 长 30-45mm , 尾 端 向 腹 面 卷 曲,有1根交合刺。
2.虫卵 形纺锤,黄褐色,大小为50-54×22-23μm。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
第四章
人体寄生虫对人体的损害方式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在人体内繁殖,导致人体感染 营养吸收:寄生虫吸收人体营养,导致人体营养不良 免疫系统:寄生虫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器官损伤:寄生虫在人体内寄生,可能导致器官损伤,如肝脏、肠道等
人体寄生虫引起的人体组织病理变化
寄生虫感染:引起人体组织炎症、水肿、出血等病理变化 寄生虫代谢产物:引起人体组织细胞损伤、坏死等病理变化 寄生虫排泄物:引起人体组织细胞损伤、坏死等病理变化 寄生虫寄生部位:引起人体组织细胞损伤、坏死等病理变化
感染症状:寄生虫感染人 体后可能会引起发热、腹 痛、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体 检等可以预防寄生虫感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感染途径和寄生部位
皮肤:如疥螨、虱子等
血液:如疟原虫、血吸虫等
呼吸道:如肺吸虫、血吸虫 等
消化道:如蛔虫、鞭虫、钩 虫等
生殖系统:如滴虫、阴道毛 滴虫等
病原学检查:寄生虫卵、虫 体等
免疫学检查:抗体检测、细 胞因子检测等
基因诊断:PCR、基因测序 等
人体寄生虫病的鉴别诊断
添加项标题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
添加项标题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血清学检查等
添加项标题
影像学检查:X线、B超、CT等
添加项标题
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等
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和寄 生部位
第三章
感染途径和寄生部位的概念
感染途径:寄生虫通过皮 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 径进入人体
寄生部位:寄生虫在人体 内寄生的部位包括肠道、 肝脏、肺等
感染方式:寄生虫可以通 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空气传播等方式感染人体

人体寄生虫

人体寄生虫

人体寄生虫学知识总结二。

医学原虫学一).概论单细胞真核动物,约40种寄生于人体,部分为共栖,部分为致病性。

二)、生活史1.人际传播型1)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如阴道毛滴虫2)通过饮水或食物传播,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2.循环传播型需要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作为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

如:刚地弓形虫,可在终末宿主(猫,犬)与中间宿主(人等)间传播3.虫媒传播型通过吸血昆虫传播如:疟原虫(有世代交替),利什曼原虫(无世代交替)三)、生理1.运动伪足,鞭毛,纤毛,其他2.摄食渗透,胞饮(液态养料),吞噬(固态)3,代谢多数兼性厌氧,但是血液中的寄生虫为有氧代谢* 机会性致病: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不表现临床症状,单如艾滋病患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晚期肿瘤的病人,即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的人。

会出现症状或致命。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寄生阶段:滋养体寄生部位:肠腔内滋养体结肠上端;组织内滋养体结肠壁,肝肺脑等。

离体阶段:滋养体,包囊离体方式:经粪便致病特点:造成烧瓶样溃疡或肝脓肿防治原则:注意饮食卫生,不喝任何生水。

×其他消化道阿米巴×(非致病性)一、迪氏帕内阿米巴二、结肠内阿米巴三、哈门氏内阿米巴四、微小内蜓阿米巴五、布氏嗜碘阿米巴六、齿龈内阿米巴(这个感染率实在太高了,好在一般没有危险,也不会出现病征)×自生生活阿米巴×(致病性)潜在致病性,可侵入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等如:耐格里属阿米巴(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炎)通过接触疫水感染(未成年人)卡氏棘阿米巴(肉芽肿性阿米巴性脑炎)通过破损的皮肤,眼角膜,呼吸或生殖道进入(免疫低下人群)×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需要通过白蛉和人完成生活史无鞭毛体寄生于单核巨噬细胞内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经媒介昆虫(白蛉)叮咬感染寄生于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内。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讲述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讲述

2020/9/30
14
微寄教研室
从各省平均寄生虫感染率看,17个省(区)感染率 在50%以上,大多在南方或沿海地区,有6省(区)感 染率超过80%。海南(94.735%),广西(86.105%), 福建(85.300%),四川(82.002%),浙江 (81.123%),贵州(81.010%)。而感染率底于50%的 省(区)除上海外都在北方, 黑龙江(17.521%),内 蒙古(23.768%),吉林(30.636%)
11
微寄教研室
我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1994
1988-1992年在卫生部领导下开展了全国30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未包括台湾省)的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用 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并 按统一的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进行调查。
2020/9/30
12
微寄教研室
全国共查到56种人体寄生虫,包括原虫19种、吸虫16种、 线虫12种、绦虫8种、棘头虫1种,其中属国内人体感染首 次报告的有台湾棘带吸虫;属国内外人体感染首次报告的 有藐小棘隙吸虫、狭睾棘口吸虫;属新种的有福建棘隙吸 虫。在56种以外,尚有猫后睾吸虫等6种虫虽属国内首次 发现,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尤其在热带与亚热带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发病率和病死率 均很高,对人民的危害极大,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又是无法 估量的,它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成为人 们及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 视。
2020/9/30
10
微寄教研室
197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热 带病特别规划署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热带病有:疟疾、 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及(麻风病)。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人体寄生虫 线虫 概论

人体寄生虫 线虫 概论

线虫概论线虫,因虫体圆柱而得名,重要的有蛔虫,鞭虫,蛲虫,丝虫,钩虫,旋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

一、[形态]1.成虫:多呈圆柱形,体不分节。

雌雄异体。

(1)体壁﹕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故称为原体腔或假体腔。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与腺体。

线虫的消化管完整,由口孔(口囊),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3)生殖系统﹕雄虫为单管型。

尾端多有1个或1对角质的交合刺。

雌虫多为2套生殖系统,称为双管型。

(4)神经系统:咽部神经环是神经系统中枢。

(5)排泄系统2.卵(1)线虫卵无卵盖,一般为椭圆形,卵壳多为淡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有的线虫卵在排出体外时含有一个为分裂的卵细胞,如蛔虫卵;有的卵细胞正在分裂中,形成桑葚胚,如钩虫;有的已经发育成蝌蚪期胚胎,如蛲虫卵;还有的在产前已形成幼虫,为卵胎生,如丝虫和旋毛虫。

(2)卵壳组成﹕3层﹕卵黄膜,壳质层(硬,抵抗),蛔甘层∕脂层(调节渗透作用)。

卵壳外常有子宫壁分泌物形成的较厚的蛋白质膜。

二、[生活史]虫卵、幼虫、成虫1. 以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为两类:(1)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称为直接发育型,感染期虫卵或幼虫可直接进去人体发育。

肠道线虫多属此类。

(2)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称为间接发育型。

组织内寄生虫多属于此类。

三、[生理]1.虫卵孵化与幼虫蜕皮(molting)寄生人体的线虫,其幼虫发育是在人体内不断的移行过程中完成的。

除了蛲虫和鞭虫的发育无组织内的移行,直接在肠腔中完成外,其他的如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等肠道线虫和旋毛虫等线虫的幼虫发育,均有在组织内的移行、发育过程。

线虫的这一组织内移行特征与其引起的病理损害和临床表现有关。

线虫幼虫发育的另一特征是蜕皮。

其蜕皮液可作为变应原,诱导宿主超敏反应。

如蛔虫性哮喘等。

2、成虫期线虫一般有较为完善的三羧酸循环来进行有氧代谢。

四、[治病]线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线虫的种类、寄生虫数量(或称虫负荷)、发育阶段、寄生部位、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以及宿主的营养及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人体寄生虫学概论概述

人体寄生虫学概论概述

人体寄生虫学概论概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虫与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涉及到寄生虫在人体内的生活史、病原性、传播途径以及人体对寄生虫的免疫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寄生虫是一种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依赖寄主提供养分和生活环境的生物。

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内,引发各种不同的疾病。

本文将从寄生虫的分类、生命史、病原性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寄生虫根据寄生方式和所在部位可以分为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

内寄生虫包括原虫、纤毛虫和线虫等,它们通常寄生在人体的消化道、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部位。

外寄生虫则包括虱子、蛔虫等,它们寄生在人体的皮肤、毛发等表面。

其次,寄生虫的生命史是指寄生虫从寄生虫卵或孢子到成虫的完整发育过程。

不同寄生虫的生命史有很大差异,有的寄生虫可以在人体内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有的则需要在不同宿主之间进行传播。

例如,蛔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成熟后产生大量卵子,随粪便排出体外后被其他人摄入,从而感染新的宿主。

寄生虫的病原性主要体现在它们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和症状。

一些寄生虫可以直接侵袭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引起炎症和组织损伤;还有一些寄生虫可以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传播疾病,如钩虫通过皮肤传播感染;还有一些寄生虫可以分泌毒素,对人体造成损伤。

常见的寄生虫疾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预防和治疗人体寄生虫疾病的措施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药物治疗和疫苗接种等。

个人卫生包括保持身体清洁,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不洁水源等,以减少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环境卫生包括保持住所清洁,杀虫灭鼠,消毒水源等,以降低寄生虫传播的环境污染程度。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寄生虫病采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如氯喹、吡喹酮等抗疟疾药物,普鲁巴硝唑等抗阿米巴病药物。

疫苗接种是一种预防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手段,如预防钩虫感染的疫苗。

总之,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对于寄生虫相关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寄生虫的分类、生活史、病原性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0/2018
四、 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
病原学 检查
(检出虫卵、包囊 等虫体是确诊 主要依据)
免疫学 诊断
10/30/2018
五、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
传染源的存在
流行 基本 环节
经口感染
经皮肤感染
一定的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经媒介感染
经接触感染 自体感染
10/30/2018
五、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
10/30/2018
前 言 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 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繁殖及其 与人体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规律的一 门科学。
10/30/2018
一、基本概念
(一)寄生现象
共生现象
共栖 互利共 生
10/30/2018
寄生
一、基本概念
(二)寄生虫 • 在寄生关系中长期或短暂地依附于另 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 对方造成损害的低等生物。
自然因素—气候、地理环境等 影响 流行 的因素 社会因素—经济、生活习惯等
10/30/2018
五、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
控制消灭传染源 防治 原则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10/30/2018
本章小结
• 寄生、寄生虫、宿主、生活史等概念;
•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
• 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病的实验诊断; •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防治原则;
10/30/2018
中间宿主
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
被寄生虫寄生的脊椎动物,是人体寄生 虫病的重要传染源,也叫储存宿主。
转续宿主
含有滞育状态幼虫的非适宜宿主。
10/30/2018
一、基本概念
(四)生活史 •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 全过程及所需的环境条件。
10/30/2018
感染阶段
第二十六章 人体寄生虫学 概论
刘荣臻 蒋莉莉
10/30/2018
知识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学的相关概 念、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 虫病的实验诊断及流行防治原则。
10/30/2018
学习目标
•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掌握寄生生 活、寄生虫、宿主、生活史等 基本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相 互作用;熟悉寄生生活对寄生 虫的影响,寄生虫病的实验诊 断及流行防治原则。
体内移行
生活史
10/30/2018
二、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 • 形态特征
形成适应寄生部位的 体形 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 某些器官发达 新器官产生
• 生理特征
生殖能力增强 抵抗消化液 低氧酵解


猪 带 绦 虫
10/30/2018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1.掠夺营养 2.机械性损伤 3.毒性作用 4.免疫损伤
钩虫吸附在小肠壁上
10/30/2018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缺少有效的特异性免疫
消除性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 伴随免疫
10/30/2018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抗原改变 寄生虫的 免疫逃避 抑制宿主免疫应答 组织学隔离
受益方
10/30/2018
体内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 专性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 偶然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
长期寄生虫 暂时性寄生虫
10/30/2018
一、基本概念
(三)宿主 • 在寄生关系中,被寄生虫所寄生的, 能够为寄生虫提供居留场所和营养物 质的生物。
受害方
10/30/2018
终宿主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