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走近王蒙
【课外阅读】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

【课外阅读】论王蒙小说的幽默风格王蒙便是这样一位具有幽默风格的作家。
他的小说按照幽默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风筝飘带》以及《不如酸辣汤及其他》、《失恋的鸟鸦及其它》这样的“幽默作品”。
幽默在其中不仅作为一种语言手段被用来创造喜剧气氛和塑造喜剧形象,而且作为一种情节手段用来结构整个作品。
这里的关键,是用幽默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
《说客盈门》中的众说客分明是受命或主动前来为县委一把手的二流子表侄询私说情,却又摆出一副振振有词、道貌岸然、情真意切的样子,这种表里相悖、欲盖弥彰的表演构成了小说基本的喜剧冲突。
买买提处长经历了一场人世间罕见的浩劫,但他却以自得其乐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来看待和对待它。
“荒诞的处境造就了荒诞的心境”, 《轶事》的整个喜剧冲突正是立足于荒诞心境对荒诞处境的嘲笑和惩罚之上的。
这种用幽默手法造成的喜剧冲突,正是使这类小说成其为幽默作品的根本条件。
有人认为这两篇小说同其他作品相比,主要特色在于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诚然,夸张确是它们的一个明显特征,但须知,夸张还可以作为幽默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即语言手段来制造喜剧气氛,而不用夸张手法也未必就不能成其为“幽默作品”。
例如《布礼》,钟亦成那首仅有四句二十五个字的儿童诗遭到评论界新星牵强附会的批判之后,作者描写他的心理活动时,就使用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夸张手法,其夸张的程度,大到“太阳系的衰老和消亡”, 深到“挖一个三十米深的大坑,把一座大楼推倒在坑里”, 严重到“抱起一台重机枪,到小学课堂里扫射”。
然而,象这样运用了夸张手法的小说,由于缺少支撑全篇的喜剧冲突,照样可以仅仅是“渗透幽默情调的作品”, 而不是“幽默作品”。
相反,《风筝飘带》倒未见用明显的夸张手法,而是以主人公的视点和意识流程为线索,把人们熟视无睹的一系列日常生活现象用白描的手法串联起来,但由于它具有用幽默手法造成的喜剧冲突作为撑持全篇的支柱。
【课外阅读】王蒙的《春之声》作品提示

【课外阅读】王蒙的《春之声》作品提示王蒙的《春之声》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年第5期,曾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通过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春节回乡探亲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80年代第一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转机,表达了吸取历史教训,不再重蹈覆辙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民正视历史转折时期的困难和矛盾,一定要把四化搞上去的决心。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快节奏、多线条的当代社会生活?作者打破常规,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意识流手法,“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王蒙语),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作者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视点:岳之峰乘坐春节期间增开的闷罐车回到他离别20多年的故乡,不久前出国考察所见与眼前图景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他脑海里旋转般地闪过一组组对比的镜头:由乘客“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似的闷罐子车联想到三叉戟飞机,规模巨大的西门子公司,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工厂的装配线,莱茵河的高速公路;由X城火车站广场集市丰富的土特产联想到“文革”中连火柴、肥皂都缺少的古怪现象;由到处洋溢着的团聚的气氛联想到1956年回乡四天,检讨22年的可怕历史------这种种联想贯穿全篇,“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的线都能收回来。
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的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王蒙语)。
其中,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忧虑,有对生活艰辛的感叹,也有对生活的温暖美妙的欣慰,“写了冬的痕迹,更写了春的声息”,表现了历史转折时期我国人民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转机与希望。
这种写法既节省笔墨,所表达的生活又不是提纯了的、单色的,而是内涵丰富、色彩斑斓、耐人寻味的。
《春之声》撷取主人公大量的感官印象,这些感觉、印象、人物、景物,渗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包含着人物的清醒的思考、判断和理性。
【课外阅读】王蒙:任凭风雨疾发出春之声

【课外阅读】王蒙:任凭风雨疾发出春之声10年心路历程摸着地雷过河自传第二部真实表现了王蒙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生活,坦诚细述了他这10年间的心路历程。
王蒙复出不久,即进入文化界高级领导层。
先是出任《人民文学》主编,继而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后又担任文化部部长;1982年后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委员。
改革年代,风云激荡,各种事件纷至沓来,层出不穷:真理标准讨论、清理精神污染、朦胧诗问题、异化和人道主义的讨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现代派之争、电影《苦恋》之争、禁止选美、裸体油画展风波、某次电影金鸡奖评选内幕、开放港台流行歌曲、开放舞厅与卡拉OK歌厅、讨论城市经济改革……以及当年轰动一时又争论不已的作品:《人妖之间》、《将军,你不能这样做》、《文艺报》与张贤亮事件、《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刘再复的性格二重组合论……大小事件,无不述及,少有遗漏。
王蒙在处理每一个事件时,如何周旋,如何迂回,如何安抚方方面面,都细致道来。
个中甘苦,非亲历者无法言说。
1979年改革开放的闸门一拉,多少才人、能人、高人汹涌而出,为什么单单选中了王蒙出任文化部部长,进入中央委员会?当官之初,直上高位,百废待兴,百事待举,百舸争流,面对纷纭复杂的局面和扑朔的人际关系,王蒙是怎样打开局面,安抚人心,摆平各种关系的?此前王蒙并没有多少从政的经验,他只能是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摸着地雷过河。
王蒙以他独特的为官之道,以他长期在底层生活练就的精明练达,小心翼翼,勇往直前。
有时艰难晦涩,见招拆招;有时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有时弯弯绕绕,闪闪烁烁;有时硬顶硬撞,舍身成仁。
很多人支持,很多人捧场,当然也不时遭到算计。
10年时间,在文坛官场遭遇了多少人和事,王蒙却都一一应对过来了,表现了应对人生和官场的智慧。
王蒙多次参加中央全会,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他是第一个用文学家的眼光表现最高决策层决定国家大事各种场景的描述,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真是鲜见。
【课外阅读】《我的先生王蒙》:乐观得不可救药

【课外阅读】《我的先生王蒙》:乐观得不可救药何其芳为王蒙起名和王蒙初识时,他自我介绍,他是“蒙古”那个蒙字。
后来知道“蒙”字有三种读音。
第一声“蒙人”的“蒙”,欺骗的意思;第二声,读“萌”,意在幼稚无知;第三声,“蒙古”的“蒙”,还指美德。
按王蒙的个性,他会选择第二声,他喜欢说,大智无谋,计谋太多的人没人相信,宁肯相信“幼稚无知”。
有一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问他:“到底读‘萌’还是读‘猛’呢?”王蒙想了想,郑重宣布应该读“萌”,这样可以与军方的王猛同志区分开来。
从此,正式场合他的“蒙”就是第二声了。
但是,常和他打交道的人,还是习惯地把“蒙”读作第三声。
王蒙说,他的名字,是何其芳先生给他取的。
何其芳是他父亲王锦第的北大同学,何先生后来成了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这似乎是王蒙与文学先天的缘分。
1934年10月15日,甲戌年农历九月初八,夕阳落山的时候,一个婴儿呱呱落地。
当时,他年轻的父亲正热中于研讨哲学,而何其芳先生在研究法国文学,何先生说:“给你的儿子取名叫‘阿蒙’吧!”这是从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中获得的灵感,此书男主人公的名字现译阿芒;阿芒、阿蒙,只是译法的不同。
王蒙父亲一听连声叫好,只是说不要那个“阿”字吧。
认为那是南方人的习惯,给孩子起个“阿猫”、“阿狗”的名字,北方人听着太别扭了,于是确定单名“蒙”字。
但这又与古人撞了车:和王蒙同名的,有元朝的大画家王蒙——我们曾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见过此人的山水画精品——以至于有一位知名度颇高的编辑,当看到一篇文章提到王蒙对于山水画的贡献时,大为恼火,竟然问下属:“怎么王蒙又把手伸到美术界来了?”当别人解释是元朝的同名人时,他还坚持“要查一查”云云。
另一位与之谐音者是前国家体委主任、广州军区政委王猛。
而且巧的是,这位王猛是沧州地区的人,原籍盐山,离王蒙原籍南皮相距不远,口音也接近,两人时常闹出笑话。
王蒙到某地参观,接待者一口一个“王政委”地叫,弄得王蒙尴尬至极,赶紧声明自己不是政委。
【课外阅读】关于王蒙《春之声》

【课外阅读】关于王蒙《春之声》无论对王蒙本人还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春之声》都是一篇值得重视的作品。
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
作者曾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
《春之声》通过主人公岳之峰在闷罐子车里由见闻引起的丰富联想,让人们聆听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大步迈来的铿锵脚步声。
从困难中露出希望,冷峻中透出暖色,使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艺术表现上,《春之声》或许更值得我们重视。
它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
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此外,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样翻新”(王蒙语)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园地的繁荣与发展奉献了一束奇葩。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课外阅读】浅谈王蒙小说的人物心理性格

【课外阅读】浅谈王蒙小说的人物心理性格王蒙从七九年后致力于小说创作的革新。
从写作中篇《布礼》开始,随后又写了《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
突出人物的意识活动,以意识流手法改变了小说创作的面貌。
王蒙的创新是从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开始的,从情节结构改为心理结构,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构成一种新的小说形式。
从小说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中国当代小说突破政治框架进入人学的一个跃进。
这一跃进并不是一般的把人物创造作为文学的中心命题,而是进入性格内部,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为目标。
王蒙的小说正是通过人物自身的意识展露,让人物的心理图景以直观的形式袒露在读者面前。
当然,王蒙的小说也不完全相同,有的以人物自身心理活动为主,有的也介入作者的心理分析,但总的趋向是进入人物心理过程,人物所表现的是心理性格。
《春之声》中的岳之峰,由大量的感官印象,触发起种种联想,这联想是活泼的跳跃的,时空颠倒交错的,构成他在历史转机时期的思绪飞扬的心理图景。
读者对外在的东西就如同那辆闷罐子车里的旅客模模糊糊,然而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岳之峰的意识和情绪的流动。
这意识的流动有一条心理主线,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心理,这就是结构中心。
在一场大混乱之后,人们的神志刚刚得到调整,虽然仍有混乱,但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秩序。
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的岳之峰,在一个闷罐子车的小空间里联想着世界的大空间,在一个半明半暗嘈杂拥挤的环境里,联想着一个现代文明世界,在时来运转的时候联想着昔日的命运多艰的日月。
这小与大、嘈杂与现代文明、几十年的坎坷多艰与一旦时来运转,两者之间的不对称,在他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张力,一种躁动不安的张力,这种心理张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感觉,产生比复杂的艺术触动,因而也在心理上与读者产生共感、印象、人物、景物闪现变迁,令人眼花缭乱,不同于情节小说。
《春之声》中所有的物象都经过岳之峰的抉择和折射。
【课外阅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课外阅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生好像一只船,世界好像大海。
人自身好像是驾船的舵手,历史的倾斜与时代的选择好像时而变化着走向的水流与或大或小的风。
人生又像是一条水流,历史就像是融合了许多许多水流的大江。
你无法离开大江,但你又发现大江里布满了礁石,江上或有狂风,江水流着流着会出现急剧的转弯、急剧的下降和攀升,以及歧路和迷宫。
人生又像是一条长路,也许在它快要结束的时候你又发现它其实是那么短。
你莫知就里地被抛在了路上。
你不可能停下来。
于是你蹒跚地走着,你渴望走上坦途,走上峰巅,走进乐园,走进快乐、成功、幸福或者至少是平安的驿站直到理想的家园。
然而,你也许终其一生没有得到一天心安。
驾驶着你的人生之船,做一次明朗的航行吧。
让智慧和光明,让光明的智慧与智慧的光明永远陪伴着人的生活吧。
学习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学习。
学习是我的骨头,学习是我的肉(材料与构成),学习是我的精气神,学习是我的追求、使命、奋斗。
学习也是我的快乐、游戏、智力体操。
学习是我的支撑,学习是永远不可战胜的堡垒,学习是我的永远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是我的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学习是我的英勇和不露声色的对于邪恶的抵抗。
正如思想是不受剥夺的,学习也是不受剥夺的。
学习使我坚强如钢刀枪不入。
你可以诬陷我剥夺我控制我的人身,你无法限制我在闭目养神的时候背诵唐诗宋词英语十四行诗,你无法不准我随时复习外语单词,你无法剥夺我的思考回忆分析观察谛听,甚至谛听一个蠢货怎么样地自以为是胡说八道横行霸道滔滔不绝。
这也是一种对于人性的探索和追问,是一种人生经验的体察,是一种学习。
有价值的思想是美丽的,学习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认识着的实践是美丽的。
提倡学习就是提倡思想提倡智慧和光明,消除愚昧和黑暗。
智慧有一种自信,有一种雄心,有一种光明,它不承认黑暗,不承认失败,不承认混乱和无序,理性在宇宙的隧道里按部就班地前行,一步一个脚印,理性顽强地伸展着自身,拨开重重迷雾,打破层层坚冰,照亮了这一部分,又照亮了那一部分,在哲学原理数学原理后边你会发现怎样的智慧与深沉勇敢与坚韧,还有是怎样的和谐与完美的美!天才人们对天才有许多定义,有的说天才即勤奋,有的说天才是三分运气七分汗水,都言之有理。
【课外阅读】王蒙《春之声》赏析

【课外阅读】王蒙《春之声》赏析《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列车启动“咣”的声响,是主人公驰骋联想的起点,这使他想到甜蜜的童年,写出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双亲的爱。
列车运行“那愈来愈响的声音”,使他想到“下起了冰雹”、“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有人打铁”;想到歌曲《泉水叮咚响》;联想到“广州人凉棚下面垂挂的许多三角形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叮咚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再想到“美国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等。
这些自然灾害的音响,落后生产方式的音响,象征着落后;点缀生活的美好音响,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这些,流露了岳子峰对祖国落后的忧虑和对祖国繁荣的渴望。
车厢里“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和“汗味”,刺激岳子峰的大脑产生各种关于气味的联想;由南瓜的香味想到火车站前各种小吃和土特产。
联想流露出他内心的满足和幸福,使他感到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民的生活正越来越好。
乘闷罐子车的拥挤使岳子峰产生了人多人少的对比联想:由“王府井的人流”想到“汉堡的街道上可以说看不到人”;由“火车站黑压压的人头”,想到解放前学生去南京请愿“也没这么多人”。
这些联想表现出他对这种热闹既感欣慰又感不满,因为这是繁荣,也是落后。
车厢里人们轻松惬意的议论:“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差额选举镲”岳子峰是声声入耳。
人们的自由交谈使岳子峰感到温暖,感到党的政策顺天应人,感到春的信息、生活的转机。
他深受鼓舞,浮想联翩,一个又一个春天的美好图景就在脑海中涌现了。
岳子峰的遐想是被车厢中突然响起的德语童声合唱打断的。
闷罐子车厢里竟有先进的录音机,录音机的主人是一个学外语的妇女,表明人们都在为振兴祖国而发愤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走近王蒙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1934年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并因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6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王蒙先生著有很多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四部曲》等,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等。
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等,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记得王蒙先生曾说过,等老了,要写一部关于自己的书,不是自传,也不是回忆录。
写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写一种感觉,一种对人生的感觉。
因为王蒙先生发现,人们“在吃到鸡蛋之后,往往还有兴趣去看看那只生蛋的鸡!”本来致力于写小说,少抛头露面,保持一分矜持、神秘,让别人去猜测、去寻摸,那当然好,但王蒙先生觉得自己“这把岁数了”,多少有些人生感悟,竟愿意赤膊上阵,直面读者说说人生想法,讲讲自己的顺境、逆境、人际关系,讲讲曾经面对的挑战和个人的心理状态。
这多少令人有点儿意外。
但话说回来,王蒙先生总是假笔下主人公之口抒展自己人生志向,是不是多少有些辞不达意和朦胧间接?我不知道。
两年前一个炎热的夏季,我就王蒙先生的“季节系列”四部书上“王府”采访过他,总感觉他“有话要说”,所以说“直接出镜”倒也在意料之中。
这“意外”与“意中”的结果,便是读到了王蒙先生的新著——《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这部书,就是他对自己在多年起落沉浮之后,对人生的表白。
人,应该正视痛苦、虚幻,甚至是颓废、迷茫、忏悔、荒谬,因为这些东西你必须去跨越,而人生的许多感悟也往往来自于它们。
跨过去了,身后的磨难便成了财富,跨不过去,脚前的坎坷便是坟墓。
王蒙先生有一颗敏感的心,在经历磨难之后没有走向极端,没有走向消沉,活得还挺滋润,像一枝经霜历雪的梅,依然灿烂灼人、馨香逼人,这就的确有几分风景了。
王蒙先生说,“我在逆境中训练了自己的自省精神,愿意回头去看看,我在几十年的遭遇中总能找到积极的方面,所以我一直很乐观。
”乐观,就向上,像一树树的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王蒙先生曾推出著名的“躲避崇高”论,引发过很多争议,击掌叫好者有之,诋毁否定者有之。
但王蒙先生不为喧嚣所扰。
其实岂只是九十年代,王蒙先生几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没消寂过,都有深刻的思想在涌动,像深邃的天空,有一只钟,不紧不慢地,闷闷地响着,警醒着凡尘中的人们。
这次这本《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王蒙先生花费了四年的时间。
四年概述七十年,并不是一件很痛快的事。
翻阅这本书,王蒙先生人生经历的起起落落,思想智慧的点点滴滴,构成了他人生哲学的基本框架、基本定义和基本观点。
其中力透纸背的说服力,字字珠矶,句句重锤。
人在复杂环境下如何应对实际问题与困难,尤其是思想上的困惑,这是人走得出还是走不出困境的关键。
王蒙先生书里讲的是人生哲理,看似枯燥,却并不是空谈,不似一般的哲学教科书,每条深奥的道理都从他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在谈心中提升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2003年的早春时节,我带着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剧组又一次登门“王府”,与这位当代智者交流。
没想到王蒙先生提出的一个要求,竟是站着接受我的采访。
他说,这样人会更有精神,更愿意与人交谈。
背景,是他那满满一墙的书。
与王蒙先生的谈话是很愉快的,幽默和睿智,都显现在他那抑扬顿挫和眉宇须发之间。
首先你会觉得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敢于剖开自己给人看的人,这是一种高贵的忠诚。
历史上有很多人,包括伟人、名人,他们有智慧有阅历,对人生也有很多见解,但是他们不肯或者不愿,或者不敢写出来,不愿把自己内心深处更隐秘的心理写出来。
王蒙先生说,这是因为写这类东西比较难,不像是写小说,因为写小说比较豪迈,作者是躲在后面的,一旦自述经验,作者就得跑到前台来,直接面对面地与人交流,需要一种气度和胆识。
“文字作品就好比是你放到桌子上的一盘菜,用来招待客人,但是你不见得希望把这个客人带进厨房去看,因为厨房里有的肉刚切了一半,有的锅还没刷,刀呀、菜板呀,乱七八糟的,有的地方还脏着呢,这些东西就不想让客人看”。
王蒙先生如此比方道。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既不属于文学作品,也不属于学术专著,有的人给这种书归类为励志书。
王蒙先生说,他并没有想过这本书会对所有的人都有意义。
“读者对象还只是大众里处境比较好的这一部分,而小说不一样,是让更多的人去体会、去咀嚼、去分析。
”尽管书里写了很多人生经验,但是王蒙先生认为真正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仍然非常有限,文字所表现的东西已经丧失了那种非常具体、非常丰富、非常感性的内涵,变成白纸黑字,虽然表达了思想,但同时也禁锢、格式化了这种思想,而人生哲学又是很难用一两句文字来说清的,就像翻译外国文学,汉字很难准确表达作者的外文原意。
“但是我希望用一种明朗的,或者说用一种光明的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而不是很阴暗、很狭隘或者是很窝囊地度过人生。
”所以王蒙先生在代序里说:“这是一次明朗的旅行”。
生活中并不乏悲剧,挫折、误解、困难、弯路,甚至痛苦,但是超越、包容和消化这种痛苦应该是人生一个基本的选择。
王蒙先生认为“一帆风顺,不叫人生。
”王蒙先生曾经在新疆呆了十六年。
对他来说却是一段灰色的日子,但是他仍然拨开灰露,找到了新的亮点。
譬如,他学会了维吾尔族语言,而且还学得很地道,甚至能给国家领导人当翻译。
王蒙先生说,他并不是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而是为了解社会,了解新疆,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民俗和风光,他认为多学一种语言,就像多开了一扇窗,多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有了这种体会,在46岁的时候,王蒙先生又开始学习英语,他的这种学习是在一种人生的取向和精神需求中进行,而不是一种完成学业式的背诵,当然就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心境和语境。
贾平凹常常给自己下定义说,“我是农民”。
王蒙先生也给自己下了一个定义说“我是学生”。
尽管他的正式学历只有高中一年级肄业。
王蒙先生“可以不无夸张地说,一个人一天可以学24个小时。
”是王蒙先生提倡活到老学到老。
他说,人到了老年,不但要有自己想学习的知识,还要有自己的专业,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爱好,要积极不断地改变对人生的看法,一个到了暮年还在思索的人,可以变得“非常哲学”。
从十九岁写出第一篇《青春万岁》一举成名,到现在的成功,几乎是一步一个脚印,但王蒙先生并没有认为这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维系他不断奋进,不断成功的,是一种热情,一种对文学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对时代的热情,对同龄人的热情。
王蒙先生的书中用了一个小标题,“人生即燃烧”。
人生苦短,岁月无多,王蒙先生认为一个人就是一个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它可能发出美仑美奂的光彩和巨大的热能。
王蒙先生在书里提到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一是善良,二是明朗,三是理性与自我控制。
关于善良,他是这样解释的,善良是一个道德底线,善良的人比邪恶的人更有力量。
善意能得到善意的回报。
他举例说,你对七个人抱有善意,其中六个人会报答你,但是会有一个人利用你的善意,以为你软弱可欺,你如果为了这七分之一把这六个人都得罪了,值吗?王蒙先生是一个大度、乐观的人,他说“我是善良的和开放的,但是实际上我也有急躁的时候,我也容易感情冲动,我缺点毛病也很多。
”他强调善良这个底线,因为一个心存恶念的人,会对身边所有的人产生怀疑,而使自己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状况下,精神很容易崩溃,他的生活也就少了多欢乐。
王蒙先生受中国的古典文化浸染比较深,他的书里有一篇“笑向夕阳觅古诗”。
在这篇文章里,他为我们重新解读了很多我们很熟悉的诗句。
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李商隐的两句诗,王蒙先生认为这是一个终极的参照系,其意境是一个无人类无自己的本初世界,苍茫混沌,悲凄神秘,静静地定格在那里,令人尘念顿消,是一副很好的镇静剂。
次句则静极思动,无中生有,寒彻乃温,喻示着生命的准备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的两句诗,王蒙先生认为这喻示了世界万物的自在之理。
松遮月光,增加了月光的立体与层次,月光照射,实现了松的形体与清幽。
这种意境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春花秋月,绿肥红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样,都是天道有常,万物有定,此长彼消。
王蒙先生的解读,倒是凭添了一些哲思。
王蒙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哲理的文字和文学的文字是不分家的,它实际上一种文学的意味,有着一种审美的境界,是一种智慧和光辉。
王蒙先生对老子的无为无不为这样解释:你必须放弃某些东西,你才能够做出某些事,你必然会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为。
一个人什么事都去百分之百的全力争夺,那他肯定办不成大事。
相反一个人也许一辈子倾注一生的精力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一个人要放爱默生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没有参观过痛苦的展览所,他只见过半个宇宙。
”很多青年人,由于自己经历的缺乏,可能对痛苦的东西理解的比较单薄,而对于生活的理解也并不是那么准确。
只有阅尽人间沧桑的人,才有资格探讨人生的真谛;只有亲历生活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实的人生指向;只有用理性指导人生而不惮躬耕的实践者,才能讲出人生的道理。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正是这样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