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进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2)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教学PPT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诗歌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外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诗歌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解释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2)学生进行诗歌欣赏的写作练习,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分析并比较两首诗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提高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诗歌带来的美的享受,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拓宽视野。
培养同理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简述每首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2 诗歌分析:分析第一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分析第二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2.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做好准备。
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课文学习:朗读第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解读第一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朗读第二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解读第二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3.3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诗歌分析和思考。
评估学生的背诵和理解能力。
4.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中应包含两首外国诗歌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教材应提供诗歌的分析和解读指导。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提供相关的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外国诗两首教案(6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透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完美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资料,并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外国诗两首教案(二):【课文分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述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选取诗歌1.《The Road Not Taken》两条分叉的路口,就像婚礼上的两条道路。
每个人都要面对选择,这个抉择很有可能改变原本的生活轨迹。
2.《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这首诗歌是晚上在农场的一角的事情,作者发现树林里的积雪在黑暗中变得那么深邃而具有吸引力,而他们的马匹则听见他的召唤犹豫不前。
这时作者意识到他的开车时间必须到达目的地,最后跟自己说服道:「可我还有远远的路途要走,所以我必须离开」。
二、教学目标1. 学习诗歌的意义、语调和韵律。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了解诗歌中蕴藏的情感和思想。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练习思辨。
4.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 想象互动策略:认知教学间接策略可有效激发及激励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认识诗歌元素:了解诗歌的元素,如韵脚、韵律、节奏和元音等,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
3. 认知困惑策略:对学生可能感到困惑和不明白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
四、教学流程阶段一:导入老师让学生掌握元音(a e i o u)的发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两句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The dog ran in the fog.同学一个一个模仿朗读老师板书上的两句诗。
要求同学不但发出声音,而且尽可能使各个元音发音正确。
阶段二:教学展开开始探究第一首诗《The Road Not Taken》。
教师朗读全诗后,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诗中的一些难懂的内容和概念,以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然后老师以线上互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意象感知活动,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构成和主旨。
学生跟读整首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并理解作者的创作心情和背景。
接下来探究第二首诗《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运用感悟、想象和联想等方法,体验诗歌的美感;(3)学会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艺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2)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2)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艺术;(3)运用感悟、想象和联想等方法,体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问题,激发学生兴趣;2.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3. 比较教学法: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 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4. 感悟与欣赏:(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感悟、想象和联想等方法,体验诗歌的美感。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并背诵两首诗歌;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通过阅读和分析两首外国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文化差异,拓宽国际视野。
1.2 教学内容课文《外国诗两首》的阅读与理解。
诗歌的主题分析与文化背景介绍。
诗歌表达技巧的探讨与实践。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文化背景和表达技巧。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实践法: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展示并互相评价。
2.2 教学手段教科书:《外国诗两首》及相关辅助材料。
多媒体教学: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黑板与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结构和重要知识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外国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外国诗两首》,教师提问检查理解。
3. 主题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差异。
4. 表达技巧探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5. 创作实践:学生分组创作自己的诗歌,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3.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主题分析(20分钟)表达技巧探讨(15分钟)创作实践(1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包括诗意、创意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创作,提供建设性反馈。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教科书:《外国诗两首》及相关辅助材料。
多媒体教学资源:诗歌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和视频。
网络资源:外国诗歌的相关网站和在线文章。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和表达技巧;(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3)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增进对文学艺术的热爱;(2)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拓宽国际视野;(3)培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并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和表达技巧;(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2)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差异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2)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读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和讲解。
4. 诗歌解析:(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解析;(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两首诗歌;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文章;3. 推荐一位自己喜欢的外国诗人,并简要介绍其创作风格。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2. 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展现创新思维;3. 学生对外国诗歌产生浓厚兴趣,拓宽国际视野;4. 注意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
一、名师说课
《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
的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读写结合——读诗时学会用想象的方法,改写、续写则能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方法:复习田园诗知识,以《过故人庄》为例子,教学生读诗时学会用“从诗歌中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的方法。
2.指导一篇:①朗读《蝈蝈与蛐蛐》,读出节奏与情感。
②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
③调动各种感官想象诗歌画面,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
佳作交流。
④听觉想象拓展: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⑤感官想象深入: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还表现在另外哪些方面?⑥学生仿造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
3.自学展示:①分小组学习《夜》,读、写、画、唱等学习方式任选。
②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
【创新方案二】
教学角度:诗歌汉语译文探究——从课文的多个译本入手,在研讨活动中学习诗歌。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讲述翻译家傅雷和施蛰存的故事,特别突出他们对文学作品翻译语言的不同观点,引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和论争:翻译的语言文字应忠于原文还是应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2.出示资料或课件:两首诗的外文原诗,文体介绍,作者介绍,作品分析,多种译本,网络资料等。
3.指导学生进行资料信息整理。
分小组合作,快读找出最喜欢的译本,比较分析喜欢的理由。
4.指导选题。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确定一个小而巧的探究主题:如诗歌翻译的一个原则,阅读译诗的方法,《蝈蝈与蛐蛐》
各译本比较,诗歌翻译要不要押韵等。
5.组内充分讨论,大胆质疑,写成有条有理的探究性短文。
6.展示探究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学情分析:
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
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