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与谈判技巧
从精彩绝伦的舌战群儒看诸葛亮高超的辩论技巧

从精彩绝伦的舌战群儒看诸葛亮高超的辩论技巧诸葛亮舌战群儒纪念邮票《三国演义》最精彩的部分要数赤壁之战,而赤壁之战精彩的又是过程。
其中,诸葛亮舌战群儒那一回看得非常过瘾、解气!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影视形象诸葛亮的辩论精彩绝伦,立论严谨,逻辑性强,攻击力大,堪称辩论精品。
这里就诸葛亮的辩论技巧做点粗浅分析: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最好的批驳对方的技巧。
但东吴的儒生们在辩论中并没有亮出自己的'矛'和'盾',但聪明的诸葛亮为这帮东吴的这帮儒生们创造了'矛'和'盾'。
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是正宗的治国学问,东吴的儒生当然也是儒家弟子。
诸葛亮就巧妙利用辩论对手的儒家身份,给他们设置了自相攻伐的'矛'和'盾'。
忠孝仁义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诸葛亮以此为辩论武器这个'矛'和'盾'就是儒家道德,儒家道德的至高点,就是'忠孝仁义',诸葛亮就用这个作为舌战武器,力挫群儒。
首先,以儒家倡导的'忠孝'驳斥东吴主张投降的儒士们不忠不孝。
忠孝是儒家的立身之本,不忠就是叛逆,不孝就是忤逆,可以诛杀的。
所以,诸葛亮在辩论中会敏锐抓住对方立论中的'不忠不孝'痛批猛打,驳得对手体无完肤。
比如薛综以天时立论,认为汉家气数已尽,曹操拥有三分之二天下,是顺应天时,刘备与曹操对抗就是逆天时而动。
其实明白人都知道薛综说得对,包括诸葛亮的知己水镜先生司马徽都说'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
但诸葛亮抓住薛综发问中'不忠不孝'的立论,对薛综严加批驳:《三国演义》第43回: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
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诚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与谈判技巧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与谈判技巧东汉末,荆州刘表去世,其幼子刘琮降曹,赤壁之战一触即发,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
为求生存,刘备遂派诸葛亮为节使,前往东吴面见孙权,联吴抗曹的意图十分明显。
这个正史所载的历史事件,经过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则古人谈判的经典案例,其过程蕴含了磋商、妥协、方法、协议等诸多现代谈判元素,名为“舌战群儒”,实则彰显了诸葛亮超一流的谈判技巧和顶级谈判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今天读来,依然不无裨益。
礼仪上尊重对手我们知道,古人重视礼仪的程度,比今天厉害了去了,什么都可以丢,唯礼数不能丢,在家里尚且要早请安晚问候,遑论谈判场合?古代谈判礼仪,不光是握个手、问个好、分宾主坐定那么简单。
其中每一个细节所折射出的对对手的尊重与否,都影响并决定着谈判的进程和效果,马虎不得。
诸葛亮深谙谈判礼仪。
“(鲁)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这段文字说的是起码社交礼仪,诸葛亮表现得很有耐心,很谦逊,尊重到了每一个人,营造出和谐的谈判气氛。
当张昭一语道破诸葛亮此行之游说目的时,诸葛亮没有否认,明确坦诚:“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本来,这场谈判可以归类于间接谈判的,因为刘备没到场,孙权则躲在幕后,诸葛亮只是代理人而已。
但诸葛亮的承认,使得谈判的性质,突然严肃、庄重、规范起来,变成了直接谈判。
而直接谈判的形式,通常被认为是尊重对手。
大家想想蒋干盗书的情节,小蒋同志明明是来做说客谈判的,偏偏没胆子承认,在礼仪上已然先输了一筹。
这就难怪周瑜要挖陷阱给老同学钻了,谁让你蒋干不懂得尊重人?敏锐的洞察力谈判的第一回合,是张昭首先发难。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
诸葛亮难张昭的一段话很长,这里就不引了。
孙权继位东吴,执行了孙策“外问周瑜、内问张昭”的遗训,周瑜当时在外练兵,小团伙里唯张昭最有影响力。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感受和启示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感受和启示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经典场景,也是诸葛亮智谋的一次展示。
这一场景发生在刘备进攻荆州时,群儒们纷纷上书劝谏刘备不要进攻,他们认为进攻荆州是不明智的决策。
诸葛亮却通过巧妙的辩驳,使得群儒们无话可说,最终刘备决定进攻荆州。
这段舌战群儒的故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诸葛亮舌战群儒展示了他出色的辩才和智谋。
他能够准确把握每个群儒的观点,并且能够运用逻辑和理由一一驳斥。
他的辩论技巧和口才使他在群儒面前占据了上风,这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争论和批评时,我们需要学会善于辩论和反驳,用理性和知识来驳斥谬论。
其次,诸葛亮舌战群儒也体现了他对事物的深思熟虑和全面考虑。
在辩论中,他不仅能够驳斥群儒的观点,还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他考虑了进攻荆州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但他也看到了进攻荆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提示我们,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可能的风险,而不是片面看问题。
最后,诸葛亮舌战群儒还体现了他的果断和勇气。
尽管群儒们都反对进攻荆州,但诸葛亮坚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辩论说服了刘备。
他的果断和勇气使得刘备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收复了荆州。
这告诉我们,当我们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坚持,并且要拥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总的来说,诸葛亮舌战群儒不仅展示了他出色的辩才和智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我们要学会善于辩论和反驳,用知识和理性来驳斥谬论;在做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可能的风险;当我们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时候,要有勇气坚持,并且要有果断的决策能力。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诸葛亮舌战群儒,制胜有秘诀

诸葛亮舌战群儒,制胜有秘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章回,是诸葛亮非凡才智一大亮点,更是他雄辩话术的精彩呈现。
其时,诸葛亮为了与东吴联合抗曹,只身来到东吴。
以张昭为首的谋士们为保全自己的利益,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却被诸葛亮一一化解。
最后,诸葛亮不仅突破了谋士们的围追堵截、为孙刘联合垫定了基础,更为后人留下了舌战群儒的精彩篇章。
不夸张地说,孙权帐下的谋士皆为当时的精英,才智虽略逊于诸葛亮但充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群体联手、轮番上阵,本不应输,至少不应惨败。
但是,结果却是诸葛亮大获全胜,谋士们灰头土脸。
何以如此?细细品读一番,笔者发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过程中,精巧的辩术可谓层出不穷,其中最给力的有五个秘诀:竖立大旗,占领品德和舆情的制高点众所周知,仁义礼智信,忠孝,君子等等,堪称儒家文化的大旗。
只要在辩论中竖起了这类大旗,并且根基扎实,足以让对方无力扳倒,自然旗开得胜。
及时地引经据典文人墨客心目中,历史上发生过的经典人物和事例是不可动摇的典范,具有权威的说服力。
只须把握时机引经据典,对方肯定无力反驳。
具体地参照对比一切优劣、强弱、成败,都是相对的,要破解无端的攻击,拿出有根有据的事物现象进行参照对比,优劣成败一目了然,一切虚无飘渺的攻击自然烟消云散。
因势利导,借力发力无论是文斗还是武斗,借力发力都是高明之举。
因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并且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内涵。
因此,将对方说的内容作为资源,因势利导,借力发力,效果很好。
用反问来反戈一击在正面回复了对方的挑战并在势头上压住对方后,一句让对方无以应答的反问,堪称重重地反戈一击,会使对方彻底溃败。
诸葛亮是如何应用这些秘诀呢?且看:东吴首席谋士张昭率先发难,打击诸葛亮个人和刘备军团的形象——你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庐请你出山后欢欣鼓舞,自称“如鱼得水”,匡扶汉室似乎指日可待。
但是你出山以后刘备却不断惨败,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境况都不如你出山以前,管仲、乐毅是你这样的水平吗?诸葛亮淡定发力,先给群儒们上一堂科普课——治病需要一步一步调养,不可让一个柔弱的病人去挑大梁。
老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礼仪

老三国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礼仪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次著名的辩论活动,发生在蜀汉的洛阳城中。
当时,诸葛亮派出了他的部下,与群儒们进行辩论,以证明自己的智慧。
群儒们也派出了他们的部下,与诸葛亮进行辩论,以证明自己的智慧。
在辩论中,诸葛亮和群儒们都遵守了一定的礼仪。
他们在辩论之前,都要先行礼貌地问候对方,表示尊重。
在辩论中,他们也要尊重对方的观点,不能攻击对方的观点,而是要用理性的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此外,他们在辩论中也要遵守一定的时间,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以免影响辩论的进程。
最后,诸葛亮和群儒们在辩论结束后,也要表示尊重,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以示友好。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礼仪,就是这样,他们在辩论中都遵守了一定的礼仪,以表示尊重,以及表达友好。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精彩绝伦的经典,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诸葛亮舌战群儒思路

6
陆绩
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视之
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视之
曹操收袁绍蚁聚之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蔑视其无礼
4
步骘
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视之
"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分析我方优势,敌方败亡的原因,
曹兵败后的形势
(从战略诱以利)
不问不答,将倾听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孙权问了十个问题,沟通最后结果: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
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以治沉疴为喻,说明刘备在弱势下仍能取得胜利已属不易,败是由于行仁义,以堵其口。
诸葛亮舌战群儒辩证方法和辩证技巧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是我国东汉末年蜀汉丞相,也是蜀汉二十四孝的一位。
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卧龙先生”、“臣亮”。
在历史上,诸葛亮以其出色的谋略和辩论技巧,以及与群儒舌战的一系列故事而闻名于世。
诸葛亮和群儒舌战的故事,展现了他卓越的辩证方法和辩证技巧,这些技巧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证方法和技巧。
一、深度:诸葛亮的辩证方法诸葛亮在与群儒的辩论中,往往以逻辑缜密、思维敏锐而出乎意料的方式,化解了对方的质疑和挑战。
他善于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善于探究对方的观点,找准破绽,形成有力的反驳。
诸葛亮的辩证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以理服人”。
他善于运用诡辩术,借助鲜明的逻辑和明晰的思维,来反驳对方的观点。
在辩论过程中,他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观点,还能够找准对方的破绽,以直指问题的核心,形成有力的理据,从而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广度:诸葛亮的辩证技巧在与群儒的辩论中,诸葛亮的辩证技巧主要表现在多方面。
他善于用对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善于找到问题的多方面或多角度,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他擅长用联想和类比的方式,来寻找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他还经常运用引用典故或历史事件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辩论的过程中,诸葛亮的辩证技巧往往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根源,以及深刻地剖析问题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通过这些技巧,他能够更好地阐释自己的观点,使对方无从下手,最终化解对方的质疑和挑战。
总结回顾: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证方法和技巧通过对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证方法和技巧的深度和广度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以其深刻的思维和敏锐的逻辑,展现了卓越的辩证能力。
他深刻洞察问题的本质,善于找准问题的症结,形成独到的见解。
在与群儒的辩论中,他通过各种辩证方法和技巧,始终保持着辩证性的原则和追求,最终达到了以柔克刚的目的。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启示是,辩证方法和技巧在辩论和论证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口才-诸葛亮舌战群雄的金科玉律

诸葛亮舌战群雄的十条金科玉律
与有智慧的人物说话,要见闻广博;
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要圆通善辩;
同善辩的人说话,要提纲挈领;
同自矜高贵的人说话,要凭借自身背景或理想信念,不卑不亢;
同富足的人说话,要境界高远,言辞豪迈,摒弃世俗;
同捉襟见肘、穷困潦倒或职位低下的人说话,要动之以利;
同好战之人说话,要彬彬有礼;
与勇武之人说话,要豪胆果断;
与愚钝、不开化之人说话,须锋芒毕露;
与身居高位的人说话,必须谈奇特的事来打动他。
更对如何识别、判定这十类对手写下心得,载于《七略》。
即: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而观其变;
三曰:资之以谋以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运用此七种策略察人观物,不惟可以探知对方性格、品质、才情如何,甚至连他的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生平履历也都能了如指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与谈判技巧
东汉末,荆州刘表去世,其幼子刘琮降曹,赤壁之战一触即发,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
为求生存,刘备遂派诸葛亮为节使,前往东吴面见孙权,联吴抗曹的意图十分明显。
这个正史所载的历史事件,经过罗贯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出一则古人谈判的经典案例,其过程蕴含了磋商、妥协、方法、协议等诸多现代谈判元素,名为“舌战群儒”,实则彰显了诸葛亮超一流的谈判技巧和顶级谈判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今天读来,依然不无裨益。
礼仪上尊重对手
我们知道,古人重视礼仪的程度,比今天厉害了去了,什么都可以丢,唯礼数不能丢,在家里尚且要早请安晚问候,遑论谈判场合?古代谈判礼仪,不光是握个手、问个好、分宾主坐定那么简单。
其中每一个细节所折射出的对对手的尊重与否,都影响并决定着谈判的进程和效果,马虎不得。
诸葛亮深谙谈判礼仪。
“(鲁)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这段文字说的是起码社交礼仪,诸葛亮表现得很有耐心,很谦逊,尊重到了每一个人,营造出和谐的谈判气氛。
当张昭一语道破诸葛亮此行之游说目的时,诸葛亮没有否认,明确坦诚:“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本来,这场谈判可以归类于间接谈判的,因为刘备没到场,孙权则躲在幕后,诸葛亮只是代理人而已。
但诸葛亮的承认,使得谈判的性质,突然严肃、庄重、规范起来,变成了直接谈判。
而直接谈判的形式,通常被认为是尊重对手。
大家想想蒋干盗书的情节,小蒋同志明明是来做说客谈判的,偏偏没胆子承认,在礼仪上已然先输了一筹。
这就难怪周瑜要挖陷阱给老同学钻了,谁让你蒋干不懂得尊重人?
敏锐的洞察力
谈判的第一回合,是张昭首先发难。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
诸葛亮难张昭的一段话很长,这里就不引了。
孙权继位东吴,执行了孙策“外问周瑜、内问张昭”的遗训,周瑜当时在外练兵,小团伙里唯张昭最有影响力。
打蛇打七寸,谋事谋要害,诸葛亮“自思”先放倒张昭,显示出他对东吴政治大环境的洞察力之敏锐。
在舌战群儒整个过程中,罗贯中之所以用了长篇大论来写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其后诸人只一两句话了事,也说明先难倒张昭的重要性,是对诸葛亮之洞察力的肯定。
谈判中的洞察力,其要点是紧扣双方都关心的目标,其尺度是对事不对人。
诸葛亮的辩驳话题和依据,始终没有偏离“不惧操贼、社稷安危”这个方向,即便遇到严畯的“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的严重跑题,诸葛亮也能及时把话题拉到“兴邦立事”与“匡扶宇宙”上来。
他多次说了近似人身攻击的话,如“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等等,但在尺度的把握上,以不伤害对手为原则,就事论事,让对手惭愧闭口即止。
功课必须做足
今人读三国,总把舌战群儒理解为诸葛亮过人的雄辩艺术,如“以守为攻”、“语带双机”、“各个击破”等等,单从对话来看,是没有错,但论辩是谈判的常态,其成败,取决于翔实的资料、数据以及逻辑支持,若不把功课做足,就会流于空谈。
孙权帐下诸人,诸葛亮真正见过面和熟悉的,不过鲁肃一人而已,但他对每个人的性格、学识、生平经历,无不了如指掌,连陆绩在袁术宴会上偷橘子的事儿,他也知道,说明他临行前做了功课。
数据方面,曹操南下带来多少兵,收袁绍蚁聚又是多少,孙权刘备有多少可抵御之兵,诸葛亮均烂熟于心。
有了扎实的数据支持,再成都空调维修加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的迷汤,得出“(曹操)虽数百万不足惧也”的结论,也就有了说服力。
在谈判中,严谨的逻辑支撑最为重要,也最难,靠临时抱佛脚做功课,恐怕不成。
诸葛亮敢于自比管仲、乐毅,凭的是在学识、辩才等逻辑修养方面,功课已经做足。
如反诘张昭:“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反击步骘:“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对陆绩:“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等等,学识的广博,思路的清晰,使他的语言充满了底气和超强的逻辑性,配合一股子浩然正气和自身潇洒的风度,这场谈判不赢就奇怪了。
气场控制很得体
谈判接近尾声时,程德枢说了句非常没水平的话:“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事实胜于雄辩,人家诸葛亮是不是“真有实学”,前面多人已经领教过,这时再下此断语,被笑话的,恐怕就不是诸葛亮,而是程德枢自己了。
诸葛亮是如何回答的?不指名道姓,而是显得很温和:“儒有小人君子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成都包装厂无一策。
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这就是谈判中气场的控制。
前面的数番较量,诸葛亮赢面已定,在气势上早压倒了对手,余下的没几个了,此时需要控制气场,把话题转到文化人自身上来。
这么做,好处很多,既给程德枢留了面子,又弱化了僵局形成的可能,避免了多头牵制、议而不决的谈判弊病。
果然,这种气场的控制,感动了黄盖,他估计在门口听了多时了,突然闯进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
曹操大兵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
妥协是肯定了的
论辩结束,其后,周瑜介入,孙权拍板,合作的大前提敲定,进入实质性合作方法的磋商阶段。
诸葛亮与周瑜达成“火攻”共识,谈判划上圆满句号。
随后才有“草船借箭”和“借东风”的著名桥段,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具体的协议内容,大概不外乎三条:一,诸葛亮答应留在东吴协助;二,东吴负责正面战场的攻击,刘备负责袭扰与抄曹操的后路;三,战后利益分配(关于这个,我找不到相关史料支持,但肯定存在,否则合作目的就不存在了)。
那么,诸葛亮有过妥协吗?小说里的他,当然是最牛的,未做丝毫的退让,但正史里却露马脚了。
赤壁之战后,至少有两则史料显示,诸葛亮这次东吴之行,作出了巨大的妥协,那就是代表刘备向东吴称臣。
如《江表传》提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
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
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三国志·鲁肃传》也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赤壁之战后。
周瑜为何分地给刘备?刘备又为何“诣见”孙权,求都督荆州?就凭刘备是东吴的女婿?恐怕说不通。
若非诸葛亮在谈判中作出了称臣妥协,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合理的解释。
唯有诸葛亮的妥协,孙刘联盟势态才能在战前得以形成、在战后得以巩固,才能为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争取到两年时间。
有个不争的事实是,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几乎有能力进行两线作战了。
当然,刘备称帝以后,这称臣条款自然失效,本来就是权宜之计,哪来的约束力?等诸葛亮开府为相,与东吴修复联盟关系,其外交政策已然南辕北辙,妥协为与东吴在建国正统性上的互相承认,三分天下而后统一,变成抗曹后的两分天下了。
可以这样概括诸葛亮东吴之行的舌战群儒:
一,合作是大前提,尽管矛盾和冲突很多,诸葛亮却处处强调社稷和大义,淡化矛盾与冲突,从而实现双方的良好合作,赢了赤壁之战;
二,双赢是目标,联吴或暂时妥协投吴,都是为把曹操赶回老家去,以求孙刘都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竞争是根本,任何谈判都无法规避利益的实质,诸葛亮亦毫不隐讳,他说刘备“屯兵江夏,别有良图”,坦率得出奇。
通过不断削弱孙权、张昭等人评估己方筹码的信心,特别是让周瑜相信曹操是来抢女人的,这让东吴的筹码变得更为可怜,或者也是诸葛亮的一种谈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