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硕士导师简况表汇总

合集下载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1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研究生导师简介:
柴天佑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导师
柴天佑院士,1985年博士毕业,1988年为东北大学教授,1990年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现任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本方向的特色
本方向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流程工业为背景,以企业实现信息化所急需的综合自动化技术为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包括应用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示范工程建设、目标产品研发四个层次,既有自动化学科发展的先进性、前瞻性,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以产业需求带动学科发展,实现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化的新趋势。
(5)非线性自适应解耦控制技术及其在连轧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棒线材连轧和板带钢连轧。
(6)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在炼钢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直流电弧炉、交流电弧炉、转炉和钢包精炼炉。
3.高技术产品研发
包括工业过程多媒体监控系统、基于现场总线的智能数据采集器、脉冲燃烧智能控制系统、球磨机智能解耦控制系统、发电厂经济运行管理与决策软件包等。
4.钢球磨中储式制粉系统的智能解耦控制,199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智能解耦控制软件,1998年,沈阳市优秀软件一等奖;
6.2000年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被EI收录12篇;被ISTP收录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2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生导师简介!
(2)采用先进控制技术的实现三电一体化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集成设计技术

自动化教指委成员

自动化教指委成员

自动化教指委成员自动化教指委成员是指由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旨在提供教学和课程设计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建议。

以下是自动化教指委成员的标准格式文本:自动化教指委成员介绍:自动化教指委成员是由自动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委员会。

成员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背景,致力于推动自动化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成员列表:1. 张教授:自动化工程博士,拥有20年的教学经验,研究方向包括控制系统和机器人技术。

2. 李教授:自动化工程博士,曾在国内外知名高校任教,研究兴趣涵盖自动化系统设计和工业自动化。

3. 王教授:自动化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和自动化软件开发,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4. 赵教授:自动化工程博士,专注于自动化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已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5. 刘教授:自动化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控制和传感器技术,曾获得多项科研奖励。

成员职责:1. 提供教学指导:自动化教指委成员将根据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 课程设计评审:成员们将对自动化课程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确保课程内容合理、科学,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材推荐: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成员们将推荐适用于自动化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4. 学科发展规划:成员们将参与制定自动化学科的发展规划,提出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5. 学术交流与合作:成员们将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促进自动化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成员选拔与评估:1. 选拔标准:自动化教指委成员的选拔将根据个人的学术背景、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2. 任期管理:成员们的任期通常为3年,届满后可根据表现进行续聘或更换。

3. 评估机制:定期对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包括教学质量、学术研究和学科影响力等方面。

总结:自动化教指委成员的成立旨在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和建议,促进自动化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院二OO九年七月前言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展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

为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的文件精神,研究生院在征求多方意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编辑、整理、出台了《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培养计划、实施教学管理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主要依据。

本培养方案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充分体现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领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突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专业领域简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等,还包括有关专业领域的实践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包含我校在2009年招生的七个专业领域内容。

本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目录东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纲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理学院化学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化学工程实践教学大纲.......................................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接收二次调剂生公告【模板】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接收二次调剂生公告【模板】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接收二次调剂生公告
一、接收条件
1、已经参加过机械学院一批复试,且报考专业类型为学术型但未进入到拟录取名单的成绩合格考生;
2、本科院校为东北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的考生;
二、接收调剂生专业
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三、接收程序
本人将《2016年校内调剂申请表》于3月25日上午8:00—10:00提交到机械学院教学办(南湖校区新机械楼217)。

东北大学
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校内调剂申请表。

2015东北大学硕士导师简况表

2015东北大学硕士导师简况表

磨削与精密加工技术 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 快速成形与激光加工技术 现代测量理论与计算机测控技术 高档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 机器人技术 康复医疗机械与仿生机械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
磨削与精密加工 现代测量理论与计算机测控技术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 数控机床动态性能分析及优化技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 所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研究员
男 1959.2
研究员
男 1970.12
研究员
男 1963.2
副教授
男 1964.7
教授(博士导 师)

1957.3
副教授
男 1965.3
教授(博士导 师)

1968.3
副教授
男 1957.6
副教授
男 1976.6
副教授
男 1980.5
副教授
男 1978.4
教授
男 1963.10
教授(博士导 师)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 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 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 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 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 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 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 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 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 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 化

东北大学9月13日学术报告题目及主讲人个人简历

东北大学9月13日学术报告题目及主讲人个人简历

学术报告题目:故障旋转机械动力学摘要:围绕大型离心压缩机、航空发动机所出现的转子-密封及叶片-机匣碰摩、滑动轴承油膜失稳、齿轮裂纹及剥落故障,对课题组在故障建模以及含故障的转子动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究进行了适当展望。

报告时间:9月13日14:30报告地点:513会议室报告人简历:马辉,男,1978年9月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获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留校任讲师,2015年晋升为教授。

2008年8月-2011年3月,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做访问学者,合作导师郎自强教授;2010年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后,2011年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度东北大学首批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曙光学者”。

应邀担任《声学与振动》杂志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tating Machinery》特邀编辑,机械工程学会和振动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并担任《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振动工程学报》等32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主要从事旋转机械动力学方面研究,为东北大学闻邦椿院士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航空动力装备振动及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主要成员之一。

近几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型离心压缩机转子系统的耦合碰摩故障机理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50805019)”、“航空发动机旋转叶片-涂层机匣碰摩机理及动力学特性研究(U1433109)”,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基本科研费项目和机械传动/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11项;同时参加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和863项目。

东北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办法(补充说明)

东北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办法(补充说明)

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办法(补充说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6年4月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年9月版)中所列出的一些特殊课程及必修环节的实施办法,特做如下规定和说明:一、“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2014580001)课程此课程每学年面向同一年级所有硕士研究生分四次以讲座形式集中完成,一般安排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成绩以四次讲座结束后提交大作业的方式最终评定(无故缺席2次不予评定成绩)。

二、“学术报告与讲座” (2014580002)课程此课程由各研究所或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负责组织安排,以参加学术会议、听专题学术报告、做学术报告等形式进行。

学生的成绩由学生所在各研究所集中评定,并在第5学期(每年10月底之前)集中上报到学院教学办。

三、“补修课”课程本科就读非机械类的硕士研究生,以及以同等学力身份录取的硕士生,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都明确列出了需要补修的课程名称。

此类学生入学后需要本人提出补修课程的申请,由学院批准后便可持批准的申请书与相应授课老师取得联系后直接听相应的本科课程,课程结束后由授课老师给出相应的成绩并报学院备案。

补修课程修读合格后方可正常毕业。

四、“专业实践”(y2014587001)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y2014587001)课程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项目两部分构成。

1、实践教学由指导教师根据学位论文需要,对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实验仪器设备操作使用、工程软件使用等进行培训。

2、专业实践项目主要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内容:(1)学校、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的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的实践工作;(2)导师横向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实验和实践工作;(3)利用现有校内教学科研资源,在学院的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工作。

研究生在专业实践项目前,需填写《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并由导师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实践环节。

研究生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需与企业签署相关的协议,协议内容应明确双方的职责、义务以及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安全和有关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拟录取名单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拟录取名单

初试 调剂专 总分 业代码
358 085206 337 085206 348 085206 348 085206 341 085206 345 085206 348 085206 335 085206 341 085206 352 085206 342 085206 341 085206 337 085206 338 085206 338 085206 338 085206 336 085206 358 085206 338 085206 337 085206 347 085206 338 085206 338 085206
调剂 总成绩
572.81 571.43 558.59 557.20 550.20 548.39 547.22 547.17 546.20 545.61 545.16 544.03 543.42 540.39 539.22 538.81 538.40 531.80 520.73 519.01 515.21 514.03 512.37
104 92 108 105 108 111 100 116 119 118 111 123 105 97 92 101 112 121 116 102 114 117 112
业务 课2
114 106 111 108 92 102 115 95 89 92 102 100 101 105 113 99 94 103 101 96 103 80 90
调剂笔 试成绩
91 104 93 86 87 84 71 98 83 69 93 91 91 77 85 82 79 53 83 62 50 62 63
调剂面 试成绩
123.81 130.43 117.59 123.20 122.20 119.39 128.22 114.17 122.20 124.61 110.16 112.03 115.42 125.39 116.22 118.81 123.40 120.80 99.73 120.01 118. 业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金国 王洪光 徐志刚 俞建成 邓永胜 黄英 刘阳 马明旭 杨广衍 张振伟 赵新军 李常有 张义民 黄贤振 赵亚平 李鹤 李小彭 马辉 任朝晖 孙伟 闻邦椿 姚红良 赵春雨 陈良玉 巩云鹏 李翠玲 孟祥志 孙志礼 王丹 修世超 闫玉涛 宋万里 何雪浤 孔祥伟 李佳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副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教授(博士导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副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空间机器人 机构学 机器人化装备 水下机器人技术 工程运输机械及其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 计算机图形学 多学科设计优化 机械技术及CAD 热工干燥环保技术及其应用和参数优化研究 工业设计 动态与渐变耦合可靠性设计理论与实践 机械可靠性理论与工程 机械可靠性设计理论 齿轮啮合理论 振动利用与控制 振动摩擦动力学 旋转机械动力学 机械系统动力学 先进阻尼减振技术 振动利用与控制 振动利用与控制 机械系统动力学 工程建模与数字化设计 机械设计理论 机械可靠性工程 数控机床设计技术 机械可靠性工程 机械可靠性工程 零部件表面完整性综合设计与可控技术 摩擦学设计、应用及润滑技术 传动摩擦学与表面工程 材料与结构的疲劳和断裂失效分析 复杂产品建模与分析 材料与结构的疲劳和可靠性分析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性别 出生年月
一级学科名称
女 1964.8 机械工程
男 1965.3 机械工程
男 1958.2 机械工程
男 1962.4 机械工程
男 1976.1 机械工程
男 1955.7 机械工程
男 1972.5 机械工程
男 1963.7 机械工程
男 1978.11 机械工程
男 1968.9 机械工程
男 1957.7 机械工程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所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所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所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所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男 1955.9 男 1957.8 男 1961.6 男 1975.2 男 1957.3 女 1974.4 女 1974.9 男 1962.11 男 1962.6 男 1960.12 男 1964.8 女 1970.1 男 1981.5 男 1977.4 男 1979.2 男 1968.7 男 1969.4 女 1962.4 男 1955.12 男 1977.7 女 1979.8 男 1960.4 男 1954.3 男 1970.4 男 1975.6 男 1979.7 男 1970.7 男 1963.11 女 1966.2 男 1980.11 女 1977.2 男 1965.5 男 1958.7 男 1979.12 男 1963.8
李沈 副教授 林贵瑜 副教授 林文强 副教授 钱文学 副教授 隋天中 副教授 孙红春 副教授 王雷 副教授 夏永发 副教授 谢里阳 教授(博士导师) 颜云辉 教授(博士导师) 杨会林 副教授 张瑞金 副教授 张自成 副教授 单泉 副教授 王新刚 副教授 郭立新 教授(博士导师) 王永富 教授 杨英 教授 赵广耀 副教授 周淑文 副教授 杨周 副教授 宋桂秋 教授(博士导师) 巴德纯 教授(博士导师) 李建昌 副教授 蔺增 副教授 刘坤 副教授 王庆 副教授 王晓冬 教授 喻漫璐 副教授 杜广煜 副教授 江晶 副教授 张斌(jx) 副教授 张世伟 教授 张志军 副教授 朱彤 教授(博士导师)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液压与气动技术研究所
液压与气动技术研究所
液压与气动技术研究所
液压与气动技术研究所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1 现代测量理论与计算机测控技术 机器人仿生驱动与仿生控制方法研究 磨削与精密加工技术 数控机床与数控技术 快速成形与激光加工技术 现代测量理论与计算机测控技术 高档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 机器人技术 康复医疗机械与仿生机械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 磨削与精密加工 现代测量理论与计算机测控技术 数控机床动态性能分析及优化技术 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 (CAD/CAE/CAM,ADAMS,ANSYS和MATLAB联合仿 并联机器人(并联机床) 难加工材料加工理论与技术 水下机器人技术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水下机器人总体设计 机器人系统与智能控制 机电一体化设备实时检测与控制 机械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 机械动态设计 工业机器人技术 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 仿人机器人控制技术 欠驱动机械系统控制技术 液压与气压传动。 液压传动与控制。 液压系统的智能控制。 液压系统智能控制。 轧制过程自动化及液压控制 智能机器人系统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化工过程机械 化工过程机械 化工过程机械 化工过程机械 化工过程机械
男 1978.9 男 1965.10 男 1971.3 男 1976.10 男 1968.11 女 1957.11 女 1968.12 男 1973.1 男 1959.08 男 1962.11 男 1962.11 男 1980.7 男 1958.9 男 1982.6 男 1975.12 男 1975.10 男 1976.9 男 1978.9 男 1968.9 男 1975.5 男 1930.9 男 1979.10 男 1963.4 男 1959.11 男 1960.10 女 1970.11 男 1972.5 男 1957.11 女 1960.7 男 1958.11 男 1970.9 男 1979.8 女 1965.1 男 1970.7 女 1967.11
导师姓名 陈立杰 房立金 巩亚东 胡明 李虎 刘平 盛忠起 史家顺 谢华龙 于天彪 原所先 张镭 张耀满 朱立达 邹平 马廉洁 张艾群 赵吉宾 郑荣 郝丽娜 李东升 李允公 刘宇 罗忠 宋伟刚 王宏 程红太 陈建文 宋锦春 王炳德 周恩涛 王海芳 李斌 林扬
职称 副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教授(博士导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副教授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教授(博士导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授(博士导师) 副教授 教授 副教授 研究员 研究员
男 1978.4 机械工程
男 1963.10 机械工程
女 1960.5 机械工程
男 1985.3 机械工程
男 1964.7 机械工程
男 1957.3 机械工程
男 1965.3 机械工程
男 1956.12 机械工程
男 1976.2 机械工程
男 1963.8 机械工程
男 1962.5 机械工程
二级学科名称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自主水下机器人总体技术
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是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工程图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工程图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工程图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工程图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工程图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工程图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工业设计研究所 机械可靠性与动力学研究中心 机械可靠性与动力学研究中心 机械可靠性与动力学研究中心 机械可靠性与动力学研究中心 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所 现代传动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所 现代传动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所 现代传动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所 现代传动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所 现代传动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所 现代传动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所 现代传动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所 现代传动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所 现代传动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现代设计与分析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