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原则 方法 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原则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言辞简奥,意蕴深远。
然自秦汉以来,语音变迁,文风迥异,后人读之,往往感到晦涩难懂。
故翻译文言文,须讲究方法,遵循原则,方能传神达意。
今吾将文言文翻译之六原则,阐述如下:一、忠实原意,尊重原文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即为忠实原意。
译者应悉心揣摩原文之意,力求还原作者之旨,不得随意增删,更不可曲解其义。
尊重原文,方能使读者领略古人之风采,体会其精神。
二、字词准确,语境适宜文言文中,字词丰富,用法多样。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字词含义,结合上下文语境,使之恰当运用。
如遇生僻字词,应注解其意,以便读者理解。
同时,注意避免因语境差异导致的误解。
三、简洁明了,避免冗余文言文表达简练,翻译时亦应遵循此原则。
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原文之意。
避免冗余,以免影响读者阅读体验。
如遇复杂句式,可适当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四、注重韵律,保持风格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留。
如原文为韵文,可保留其韵律;如原文为散文,则应保持其平仄、对仗等修辞手法。
使译文既有古风,又不失现代感。
五、广征博引,丰富内涵翻译文言文,不仅要注重字词的翻译,还要关注其内涵。
可借助古今文献、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丰富译文内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更多文化底蕴。
六、注重文采,提高可读性文言文翻译,既要忠实原意,又要注重文采。
译者应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译文可读性。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古人之智慧,又能感受到现代汉语之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方法六原则,即:忠实原意、字词准确、简洁明了、注重韵律、广征博引、注重文采。
译者应遵循此原则,用心翻译,方能将文言文之美,传承于后世。
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如下: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三、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3.补谓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 ( 击鼓 ) 士兵们的 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4.补介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 陵 , 秦 军 驻 扎 ( 在 ) 氾 南 。
5.补量词: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
文言文翻译原则
一 信、达、雅 二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原则一:信、达、雅
1.“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不可以随 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恰当,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2、“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
练习:
人名、年号
地名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官名
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文: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 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在各国诸侯间闻 名。
二 补:补充。 需要补充的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古代汉语大多是 单音词,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有不少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素 而发展成的。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相应的现 代汉语双音词。 学不可以已。 译:学习不可以停止。 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我曾经一天到晚地思考。 第二种情况,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 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 整。
①文言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
②词类活用词
活用后的词;
③通假字
本字;
④古义
今义、引申义、比喻义。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原文:子路问曰:“闻斯行诸?”直译:子路问孔子说:“听到这件事就去做吗?”意译:子路问孔子:“听说这件事就立刻去做吗?”二、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
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义,则指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原文:吾友张生,聪明睿智,好学不倦。
分析:吾(代词)、友(名词)、张生(名词)、聪明(形容词)、睿智(形容词)、好学(动词)、不倦(形容词)。
翻译:我的朋友张生,聪明智慧,勤奋好学。
三、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文言文,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的差异;通假字,指在古代文献中,某些字因书写、传抄等原因而通用的字;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需要而改变词性的现象。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学(动词)、而(连词)、时(名词)、习(动词)、之(代词)、不亦(副词)、说(动词)。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翻译文言文,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
古代文化背景,包括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分析:青青(形容词)、子(代词)、衿(名词)、悠悠(形容词)、我心(名词)。
翻译: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五、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翻译文言文,要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先理解整个句子,再对局部进行调整,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夫(发语词)、君子(名词)、之行(名词)、静(形容词)、修身(动词)、俭(形容词)、养德(动词)。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古典的特点,也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由于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文言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古老的语言。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忠实原文。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华丽的修辞和古老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通顺易读。
虽然文言文具有优美的文学特点,但是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方式与当时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让译文通俗易懂、顺畅流畅,并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
3.不失本意。
文言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思和内容。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始终关注原文的含义和内涵,并尽力使译文与原文相符合,保留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符合读者需要。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原文,因此翻译应该符合读者的需要。
因此,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读者的背景、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实际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普通文本的翻译方法很相似。
在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原文的含义和内涵。
文言文常常使用metaphor, allusion, parallelism 和a host of other modes of communication that can make it difficult for non-native speakers to understand.因此,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以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和内涵。
2.逐词翻译。
建议在翻译文言文时逐词逐句进行翻译。
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保持与原词的接触,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
这样做的唯一问题是,可能会导致译文不够通顺。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文言文是指汉语中的古代文学语言。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翻译原则1. 信、达原则文言文翻译需要遵循信、达原则。
即在保证译文准确、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和风格的完整性和质感。
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语境、背景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2. 知行合一原则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即翻译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使译文准确、流畅、通顺、文雅。
译文应该符合古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达到表意和表达方式上的最佳组合。
3. 立意平衡原则文言文翻译还需要遵循立意平衡原则。
即翻译作品的意象、主题、节奏等方面应与原作达到相对的平衡,使译作在传达原作思想的同时,保持语言的美感和准确性。
二、翻译方法1. 理解文意,准确表达首先,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理解原文的语法特点、语义、修辞等方面。
根据原文的情境、主题和语言表达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词汇,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2. 辩证处理对于一些翻译困难的句子,翻译者需要辩证处理,根据上下文、文化背景、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等,进行合理的翻译。
如“夫”、“则”、“乃”等助词的处理,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合理理解原文的意思。
3. 考虑文化背景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涉及到许多文化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考虑到原文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尽可能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
4. 重点突出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文言句子比较复杂,其中的重点可能没有在句首或者句中体现。
这时候,翻译者需要将重点突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5.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语言,修辞手法在其表达中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要注意原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语等,合情合理地运用对应的语言修辞手法来表达。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六字诀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夫战,勇气也”(《曹剃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文言文翻译五个原则

翻译,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书面语言的代表,其翻译工作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下列举五个翻译原则,供大家参考。
一、忠实原文原则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意思,尊重作者的原意,力求将原文的内涵、情感、风格等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所谓“信”,即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删。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简洁明了原则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韵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持原文的简洁性,同时使译文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所谓“达”,即表达通顺,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三、尊重语境原则文言文翻译不仅要关注字面意思,还要考虑语境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使译文在语境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体现文采原则文言文具有独特的文采和韵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努力挖掘原文的文采,使译文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应的美感。
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调整句子结构等手段,使译文在文采上与原文相得益彰。
五、注重读者原则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使译文易于理解。
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遵循以上五个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使译文更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法:1. 精读原文,理解作者意图。
2. 分析原文结构,找出关键词汇和句子。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文背景。
4. 根据原则,逐句翻译,力求忠实、简洁、明了。
5. 修改润色,使译文在文采上与原文相得益彰。
6. 请他人审阅,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通过以上五个原则和实施方法,相信我们可以更好地完成文言文翻译工作,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针对实词(1) 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
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 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b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c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d 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针对虚词(4) 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a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b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三)针对实词和虚词(5) 换。
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例如:a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c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6) 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
例如:ⅰ谢:①拒绝②感谢③凋谢④告诉⑤道歉⑥告别a、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b、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哙拜谢,起,立而饮之()e、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f、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之主人矣()ⅱ何①表反问语气②形容词词尾③表揣测语气④表比较⑤表疑问语气⑥介词a 儿寒乎?欲食乎?()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 日食饮得无衰乎()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e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四)针对文言句式(7) 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省略句式、内容缺省、例如:a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 幸陛下哀怜,与奴俱行,妾即死无恨!c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8) 调。
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主要针对倒装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也?c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9) 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例如:a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b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c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实践小训练:把下面的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一)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二)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
"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二.高中文言文句式总结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判定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
目录一、判断句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二、被动句(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靠“于”引进主动者。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E、用“被”表被动。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三、省略句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四、倒装句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五、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译: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10、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1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译: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12、所谓前洞也。
(《游褒禅山记》)译: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游褒禅山记》)译: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17、此余之所得也。
(《游褒禅山记》)译: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译: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译: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
20、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译:不要跟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
(《赤壁赋》)译: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译: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刺秦王》)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来送荆轲。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