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后附答案)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题答案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题答案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答: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粉笔屑、泡沫、小纸团等把桌面的振动放大,通过轻小物体的振动观察桌面的振动。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解:t声=s/v声=1000000m÷340m/s≈2941.18st火车=s/v火车=1000km÷200km/h=5ht客机=s/v客机=1000km÷1000km/h=2h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你其中的道理。
答:可以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先听到的是通过铁管传到耳朵里的,后听到的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因为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解:s=vt=340m/s×1.5/2s=255m5、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许多立体声收音机有“STEREO-MON O”开关,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放出的声音和电台播出的一样,是立体声;而处于MONO位置时收音机把两个声道的信号合成一个声道,没有立体声的效果。
找一台立体声收音机,试一试这个开关的作用(使用耳机效果更明显),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既然立体声更为逼真,为什么还要设置这样的开关?答:将开关处于MONO位置时接收信号比较灵敏。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后练习(共39套有解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后练习(共39套有解析)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 1.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且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B.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C.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2.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刻度尺最合适( ) A.量程3 m,分度值1 mm B.量程10 m,分度值1 dm C.量程30 cm,分度值1 mm D.量程15 cm,分度值0.5 mm 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读数正确的是 ( ) 4.下列数值中,单位应该是厘米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0.8 B.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 D.小明身高约为1.68 5.要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为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一元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测出10个一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元硬币的厚度 6.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其中最佳的测量方法是( ) 7.使用被拉长了的软塑料尺测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将( ) A.比真实值偏小 B.比真实值偏大 C.不受影响 D.和真实值完全一样 8.小刚是一位八年级的学生,他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 。
上体育课时他跑100 m所需时间约为16 。
(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9.如图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
10.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是最后一次使用机械停表计时的奥运会。
如图甲所示,当时运动员在参加长跑比赛,某一运动员在到达终点时停表指针如图乙所示,停表所表示的时间为min s,合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含答案详解)1.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A.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5m左右B.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C.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0.8km/h左右D.一辆小汽车的宽度大约为1000cm2.关于误差和错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实验总会产生误差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完全消除误差C.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大意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也是不能避免的D.虽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人们还是不能完全消除误差二、多选题3.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正确的是()A.“声无小而不闻”——任何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B.“响鼓也要重锤敲”——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C.“不敢高声语”——说话声音响度大D.“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回声4.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以用铜锅熔化钢块B.在-265℃时氮呈固态C.灯丝用钨丝材料是因为钨的熔点高D.金是晶体,固态水银不是晶体三.填空题5.小明用塑料软刻度尺测得物理课本的长度为25.91cm,则小明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是mm,若小明在测量的过程中将塑料软刻度尺拉长,则测量结果将比真实值(选填“大”或“小”)。
6.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1,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运动。
7.在“我是歌手”的比赛中,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若琴弦在2s内振动了490次,则声音的频率是Hz;美妙的歌声是通过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如果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音箱附近,烛焰会随着音乐跳动,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8.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氦的沸点-℃,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是268.9-℃,利用液化空气可提取氧气、氮气和氦气,使空气液化的方法是和压缩体积;当温度逐渐升高,液态空气变成气态,该物态变化叫,首先分离出来的气体是。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考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甲、乙两球的体积相同,材料不同,当在天平的左盘放2个甲球,右盘放3个乙球时,天平平衡,则甲、乙两球()A、质量之比2:3B、 B.体积之比2:3C、密度之比2:3D、密度之比3:2正确答案: D2、显微镜最下端反光镜的作用是()A、反射载物片上物体发出的光B、反射由目镜处射来的光C、反射由物镜中射来的光D、反射光源发出的光使其会聚在被观测物体上正确答案: D3、人们常对一套音响设备评头论足,讨论它如何保真,音响高保真主要是指()A、音调和响度B、响度和音色C、音调和音色D、D.音调、响度和音色正确答案: C4、不漏气的橡皮氢气球由地面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球内气体的质量与密度的变化情况是()A、质量增加,密度增加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C、质量减小,密度减小D、质量不变,密度不变正确答案: B5、甲、乙两同学沿平面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8s内,甲乙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C:0-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的速度相等正确答案: D6、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同步地球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静止,太阳和卫星运动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正确答案: D7、有一种“固体粮虫净”,放在粮仓里能预防粮食生虫,“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B、升华C、熔化D、汽化正确答案: B8、有关课堂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老师的讲课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C、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上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D、关闭门窗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正确答案: B9、地震发生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指出切实可行的是()A.大声呼救B.静等救援人员来救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楼板,向营救人员求救D.见缝救钻,从废墟中爬出来A、大声呼救B、静等救援人员来救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楼板,向营救人员求救D、见缝救钻,从废墟中爬出来正确答案: C10、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1透镜 习题(解析版)

5.1 透镜一.选择题(共11小题)1.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在太阳光下,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点的是凹透镜B.用透镜观察景物,能放大的是凹透镜C.用手摸形状,中间比边缘薄的是凹透镜D.以上说法都对2.小明同学要测凸透镜的焦距,当光屏上的光斑不是最小最亮时,测的焦距为L,则该透镜的实际焦距为()A.大于LB.小于LC.等于LD.有可能大于L,有可能小于L3.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焦距越小,对光的折光本领就越强B.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焦距越小,对光的发散作用就越小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且都是实焦点D.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4.如图是口径和材料都相同的两个透镜,关于它们的焦点和折射光的能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的焦距大,甲对光的折射能力强B.甲的焦距大,乙对光的折射能力强C.乙的焦距大,甲对光的折射能力强D.乙的焦距大,乙对光的折射能力强5.汽车香水的主要成分是易燃酒精,如图所示为四瓶香水,透明玻璃瓶盖形状各异,最不适合放在前挡风玻璃下的是哪种瓶盖造型()A.B.C.D.6.一束会聚光束原来会聚于S点,今在会聚点S点之前放置一个薄凸透镜,如图所示,则()A.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变成发散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B.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与S点之间C.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聚点距离透镜比S点更远D.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有可能变成平行光线7.如图所示,向透明塑料袋内吹气后,将袋口扎紧,再在袋口下挂一重物,将它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中,就成了一个“空气透镜”。
当平行光束射到这个“空气透镜”上时,射出的光束将成为()A.平行光束B.会聚光束C.发散光束D.不能确定8.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个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
若在凸透镜远离白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凸透镜的焦距()A.一定大于20cmB.一定等于20cmC.一定小于20cmD.可能小于20cm,也可能大于20cm9.如图所示,是一副眼镜放到太阳光下,眼镜到地面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在地面上观察到的情境,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A.凸面镜B.凹面镜C.凹透镜D.凸透镜10.光线经过甲乙两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则关于两透镜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B.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C.甲、乙都是凸透镜D.甲、乙都是凹透镜11.要使光线发生如图所示的偏折,则可使用的光学元件是()A.一定是平面镜B.一定是凸透镜C.一定是凹透镜D.可能是凹透镜12.关于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外形对称的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是相等的B.外形对称的凹透镜有两个实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是不相等的C.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的点,叫做焦点D.光的可逆性只在凸透镜中适用,在凹透镜中不适用二.填空题(共5小题)13.小明在长白山旅游时看到一块警示牌,上面写有请不要把装有水的透明矿泉水瓶遗留在山上,他想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可能会引起森林大火,因为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 光的直线传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 光的直线传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图所示是校运会上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B.运动员跑完全程所用时间约为13sC.运动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D.发令枪响后,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比看到发令枪口冒出“白烟”开始计时更准确2.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图中哪个物体不属于光源()A.B.C.D.3.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A.340m/s B.340km/s C.3×108m/s D.3×108km/s4.小王在参加校运动会的百米跑比赛时,观察到发令枪响的时候枪也在冒烟,小王想,裁判员该如何计时呢,请你帮忙判断A.看烟计时B.听枪声计时C.看运动员起跑计时D.都可以5.下列的光现象中,不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A.日食、月食现象B.小孔成像C.看到不发光的物体D.坐井观天,所见甚小6.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墨家认为:在清晨或傍晚,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戳一个小孔,人在屋外对着小孔站,屋里相对的另一面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孔成像成的是虚像B.小孔成像孔越小成像效果越好C.小孔成像解释了光不是沿直线传播D.小孔成像成的必是等大倒立的实像7.光在某种透明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应该A.大于3×105 km/s B.等于3×105 km/sC.小于3×105 km/s D.不能确定8.在纸上剪一很小三角形,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在三角形上,那么地面上形成的光斑()A.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影B.是圆形,它是太阳的虚像C.是圆形,它是太阳的实像D.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实像9.某天正午小伟在学校的树荫下的地面上发现了许多月牙状的光斑,这和他平时留意到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有很大不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 光的反射》 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 光的反射》同步练习题(带答案)考点一:光的反射1.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月食B.日晷C.水中山的倒影D.立竿见影2.在许多高速公路上,在传统的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2米安装了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
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
下面几种元件的工作原理与夜精灵完全不同的是()A.自行车的尾灯B.高速公路的反光标志牌C.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D.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3.桥在河里的“倒影”和“立竿见影”的影,以它们的成因来看原理不同,前者是由引起的;后者是由引起的。
考点二:光的反射定律4.如图所示,小海同学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的激光笔进行实验,他将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白色纸板A、B立在平面镜上。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②号光线为蓝色B.红光的入射角为90°C.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纸板不需要垂直于平面镜放置D.将纸板B沿红光所在直线向后折,无法观察到反射光线,表明反射现象消失5.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30°角射向平面镜,要使反射光沿水平方向传播,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锐角)是()A.15∘或30∘B.15∘或75∘C.30∘或75∘D.只能是70∘6.下面说法中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是()A.人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40°.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成50°B.入射角为0°的入射光线没有反射光线C.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D.入射角增加15°,反射角也增加15°7.当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0°时,则反射角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当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增大了。
8.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上来显示液面高度,光路图如图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3章物态变化 练习题(解析版)

第三章物态变化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共40分)1. 下列各种常见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A. 春天,清晨河面淡淡的白雾B. 夏天,玻璃上的水很快变干C. 秋天,日出后薄雾渐渐消散D.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2. 生活中很多热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A. 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由于凝固产生的B. 湿衣服挂在阴凉处也能变干,是因为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C. 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了热量D. 冰箱中取出的冰茶,过一会儿,容器的外壁附着一层小水珠,这是由于液化形成的3. 吃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冰糕,舌头往往会被冻在冰糕上。
这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发生了A. 熔化B. 凝固C. 蒸发D. 凝华4. 今年5月份以来,据怀化市气象局工作人员统计,有20多天的阴雨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在自然界中,雨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则雨形成的物态变化过程主要是A. 汽化B. 液化C. 熔化D. 升华5. 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是A. 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B. 农业灌溉中用地下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C. 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 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6.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图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A. 先熔化,后液化B. 先升华,后凝华C. 先汽化,后液化D. 先汽化,后凝固7. 下面的图中,正确表示水沸腾时杯底气泡上升的图示是A. B.C. D.8. 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早已获得热力学温度为100K的高温超导材料。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K,热力学温度100K相当于A. C. D.9. 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后附答案)
一.选择题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
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
图像如图所示。
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
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
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
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
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2.57cm 、2.58 cm、2.58 cm,
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2.58cm
B、2.57cm
C、2.576cm
D、2.577crn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 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A.60s B.50s C.40s D.20s
12.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4: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2,则所
用时间之比为()
A、10:3
B、3:10
C、8:15
D、15:8
二.填空题
13.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选填“静止”或“运动”)。
如果战斗机在2s内飞行了0.4km,则它的速度是 m/s。
14.正在行驶的列车速度是15 m/s,这句话的物理意义是 .
15.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
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的,卡车是的(前两空选填“静止”或“运动”)。
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16.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0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800 m,这个物体在最后100 m 的路程中的速度是 m/s,所用的时间是 s.
17.单位换算:54 km/h= m/s 5 m/s= km/h
18..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
景。
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
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
判定最先达到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物理学中用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19.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
与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
示
例:信息一,他们同时开始运动;
信息二:;
信息二:。
三.实验题
20.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21.如图,停表的读数是分秒。
(20题)(21 题)
2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
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和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路程s
1上的平均速度为v
1
,路程s
2
上的平均速度为v
2
,路程s
3
上的平均速
度为v
3.那么,v
1
、v
2
、v
3
的大小关系是.(选填>、<、=)
四.简答与计算
23.右图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什么?按交通规则要求,从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莆田需要
多少分钟?
24. 汽车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
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25. 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
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则: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多少千米/小时?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26. 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7米.一列长300米的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了2分钟,求:
(1)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2)以这个速度行驶,通过整个铁路桥要多长时间?
27、已知一辆汽车在合宁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位乘客在车到如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8时整;当车到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8时48分。
(1)AB两地相距多远?
(2)小汽车在A、B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A
5.B
6.A
7.C
8.D
9.B 10.A 11.A 12.D
二,填空题
13.静止 200
14. 每秒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15米
15.静止运动长途汽车
16. 4 25
17. 15 18
18.路程时间速度
19. 他们都作匀速直线运动骑车者15分钟运动200米;跑步者25分钟运动200米;骑车者速度是跑步者速度的5/3
等等
三.实验题
20.1毫米 3.80
21.3 37.5
22. 刻度尺停表, v=s/t,变速,v
3>v
1
>v
2
.
四.计算题
23. (1)标志牌的含义:12km代表从此地到莆田的路程是12km;40代表从此地到西大桥最
大速度不能超过40km/h;
(2)根据 v= s/t得 t=s/v=12km/40km/h=0.3h=18min
24.已知:V
1=8m/s,t
1
=500s,V
2
=20m/s,t
2
=100s,
(1)根据速度公式得S
1=V
1
t
l
=8m/s×500s=4000m,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
答: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4000m,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10m/s.25.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t=10:45-10:15=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S/t=50km/0.5h=100km/h;
(3)由图可得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路程s′=70km,
轿车从B地到南宁的时间:
t′=S/V=70km/100km/h=0.7h.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是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0.7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