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的进化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的进化理论

有动的毛背和 触物,囊腹触 觉每有中叶觉 和节触的的的触 辨还觉单末作手 别有作细端用和 水皮用胞内。触 质肤。分陷刚角 的突蛭泌成毛有 功起纲形的是味 能,的成刚由觉 。
触
手 、 触
环 节
角动
、物
刚
毛
等
在贝类身体的表皮层内,分布有许多专司感觉的
神经末梢,
软
尤其在外套膜内面分布腺体的区域,对感觉特别 体
灵敏 以腹足纲为例,1对头触角,司触觉兼嗅觉。嗅检 器为外套
动 物
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味觉器官由感觉细胞构成
的味蕾,听觉
器是皮肤陷入的一个小囊,囊上皮中有感觉细胞。
眼为视觉器
官,也为皮肤内陷形成,具有感觉细胞和色素细
胞构成的视网
膜,并有晶体
头足纲的眼十分发达,结构与高等脊 椎动物的眼相似,是无脊椎动物中最 高级的。眼的前面有角膜、后面有虹 膜,还有虹彩、瞳孔、水晶体及睫状 肌等构造。虹膜之内有视网膜,还有 视神经等。
特别鸣谢
为了科学事业而献身的所 有动物 技术人员:黄倩 展示人员:陈芳芳 资料收集与整理人员: 田泉 陈钦铭 刘文扬 指导老师:黄诗笺
许多神经细胞体聚集在 一起形成神经节出现了 初步的中枢是神经系统 进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 进步
神经节中神经细胞体之 间通过轴突的侧支形成 多方面的联系
神经节出现的意义:
神经节形成了反射弧的基础
特殊感官
耳状突
位于两侧,具有丰富的感觉细胞,有味觉和 嗅觉的功能。
眼点
位于前端背面,由色素细胞和感光细胞组成, 只能辨别光线的强弱,避强光,趋弱光。
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 着电紧张偶联(electrotonic coupling),突触前产 生的活动电流一部分向突触后流入,使兴奋性发生变 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
浅谈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演化历程

浅谈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演化历程陈章(学号:201421191529)摘要:神经系统是动物有机体重要的机能调节系统。
大多数动物, 特别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着机体的绝大部分重要的生命活动。
在动物的器官系统中,与演化历程联系最紧密的是神经系统。
在演化阶段上地位越高的动物,其神经系统的发达和复杂程度就越高,其机能行为也越复杂,致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本文主要讨论了从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演化过程,阐述了神经系统在动物与环境的适应性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动物进化趋势的理解。
关键词:神经系统;结构;机能;神经元;脑神经系统是随着动物进化而不断进化发展的,可以说动物的进化程度越高,神经系统的分化程度就越高。
在不同阶段神经系统都有不同的特点,在进化过程中有几次飞跃,最终进化为哺乳动物的高级神经系统。
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
从没有神经系统的单细胞动物,到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再到高度复杂的人脑,经过了上亿年的发展。
1、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无脊椎动物总的演化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分散到集中。
对这个总的趋势,起柱石作用的是无脊椎动物各大系统的演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各大系统的演化趋势虽然在某些个别阶段上出现了螺旋式变化的现象,但总的方向还是遵循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的进化原则的。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无脊椎动物二十多个门,从进化树上来看,越高等一点的类群,其神经系统越发达,越低级一点的类群,其神经系统就越简单。
动物要维持个体生存,必须具备寻找食物和逃避敌害的能力。
要保证物种的延续,还必须具备寻找配偶,进行生殖的能力,这些行为的完成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具备统一的生理功能,也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在生物体不断适应体内外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神经系统起了决定性作用。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比较:
结论
对于无脊椎动物,随着进化过程,神经系统进 一步复杂化、集中化:
无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索状神经系统
从最初的无明显集中的网状神经系统到有脑形成高度集中的 索状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进化伴随着感觉器官的多样化和功能 的进一步增强。 进一步集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动物活动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 力更强劲。
软体动物感觉器官
在贝类身体的表皮层内,分布有许多专司感觉的神经末梢, 尤其在外套膜内面分布腺体的区域,对感觉特别灵敏,有些部 位特别发达,成为特殊的感觉器官。 以腹足纲为例,1对头触角,司触觉兼嗅觉。嗅检器为外套 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味觉器官由感觉细胞构成的味蕾,听觉 器是皮肤陷入的一个小囊,囊上皮中有感觉细胞。眼为视觉器 官,也为皮肤内陷形成,具有感觉细胞和色素细胞构成的视网 膜,并有晶体。
涡虫的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已经逐渐集中,形成了脑及纵神经索,在脑 与神经索中散布有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缺乏神经节。 在原始的种类具有脑及3~4对神经索及一个上皮下神经 网,神经索之间也有横形纤维相连。
高等种类,神经索数目减少,而腹神经索的显著性增加。由 脑发出的背、腹、侧三对神经索也有横形神经相连,形成典型 的梯状神经。 陆生的涡虫神经最复杂,它具有发达的腹神经索,而且在腹面 还形成了发达的神经板。
原生动物门及海绵动物门
原生动物:
单细胞结构,无神经分化, 只纤毛虫有纤维系统联系纤毛,有感觉传递的功能。
海绵动物(海绵):
神经系统原始,两种类型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没有真正的突 触性联系,也没有接受感觉和支配运动的机能 与海绵动物营固着生活有紧密关系。
腔肠动物门
神经系统原始, 由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联合成 神经丛或神经网, 一个(如水螅)或两个(大多数腔肠动物)。 位外表皮细胞基部肌肉层之外,网状分布---网状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可向各个方向传导 -----------弥散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硬膜与软膜之间:蛛网膜,疏松结缔组织。蛛网膜 下腔中有脑脊液存在。脑室和脊髓的管腔中也有脑脊 液。
②大脑半球的外形
每个大脑半球分为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 面。半球表面凹进去的称沟,较深的沟称裂, 沟与沟之间的称回。大脑半球被3个较大的沟 (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分为5个叶。 分别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
4.5.2
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
4.5.2.1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属于网状神经系统。神经传导是 不确定的,也没有神经中枢 。 扁形动物:梯状神经系统,出现了原始的中 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前端形成 了脑,从 脑发出了背、腹、侧3对神经系统。神经索之 间有横神经相连,形成梯状。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链状神经系统。形成 神经节,并排成节成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 的脑神经节是三对神经节愈合而成。 节肢动物有非常发达的视觉、触觉、化学感 受器3种感觉器官
•反射功能:反射功能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两类活动。 脊髓是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能完成各种简单的脊髓反射。
(2)脑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 桥及延髓等六部分组成。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 称为脑干。 ① 脑的表面:有膜包围。
外层:硬脑膜,较厚且有韧性。
内层:软脑膜,薄且富含血管。
⑧ 小脑 有延脑听侧叶发展而来。
鲨鱼、硬骨鱼:游泳型,小脑发达。 两栖类、爬行类:小脑不发达。
哺乳类:小脑发达,有新小脑发生。小脑半 球是 与大脑新皮层平行发展起来的。
小脑的功能:
是脊椎动物运动调节的重要中枢,保持身体的正常姿 势,维持和调节肌紧张。
哺乳类大脑发达,脑桥形成,向上的传导通过丘脑与 大脑联系,而大脑则通过脑桥与小脑联系。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一、肠腔动物门:(网状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神经网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由二级和多级的神经细胞组成。
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成一个疏松的网叫神经网。
有一个神经网的可以存在于外胚层的基部,有两个神经网的分别存在于内、外胚层的基部,还有的除此外中胶层也有神经网,神经网间可通过突触连接也可不通过突触连接,与内外胚层的感觉细胞、皮细胞等相连形成神经肌肉体系。
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是无定向的,称扩散神经系统。
二、扁形动物门:(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髓”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纵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索相连。
出现梯形神经系统。
三、假体腔动物:(管式神经系统)以线虫动物为代表,在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其上连有腹、侧、背神经节。
神经环向前伸出的神经到头端唇乳突等感觉器官,后面的神经在尾端汇集。
其中背神经索司运动,腹神经索司运动和感觉,侧神经索司感觉作用于排泄管。
线虫的神经系统有围绕咽部的围咽神经环;与围咽神经相连的主要神经节有成对的侧神经节和腹神经节;神经环向前后伸出多条神经,以背神经和腹神经最发达(筒式)。
四、环节动物:(索式神经系统既链式神经系统)脑(咽上神经节):1对咽下神经节:l对围咽神经环: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每节有1个神经节蚯蚓有简单的反射弧,包括3种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细胞体位于体壁表皮细胞中,感受刺激后经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节内。
联络神经元在神经节内,接受感觉神经传入的冲动,再传递到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位于中枢内,神经纤维将冲动传到肌肉等效应器。
无脊椎动物部分的总结(by吴筱璇)

原生动物门鞭毛纲虫体具鞭毛,为运动胞器;同时具有感觉;捕食或附着功能。
具有三种营养方式。
繁殖分为无性(纵向的二分裂)和有性。
自由生活或寄生。
多数种类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
肉足纲有些种类体表没有坚韧的表膜,形态不固定;有些种类外面有壳外包;运动主要依靠伪足(Pseudopodium);伪足的形成是细胞质中的内质和外质的相互转化而成的;伪足还具有摄食和排泄等功能;无性生殖为二分裂;生活史复杂种类的有性生殖为受精。
孢子纲全为寄生性。
细胞内寄生阶段一般无运动细胞器,如有伪足则是摄食作用。
生殖方式包括无性和有性两类。
无性生殖有裂体增殖(schizogony)产生裂殖子,以及孢子增殖(sporogony)产生具感染性的子孢子(sporozoite);有性生殖是通过雌雄配子结合进行的配子生殖(gametogony)。
以上两种生殖方式或可在一个宿主或分别在两个宿主体内完成.有或无宿主更换。
纤毛纲体表覆有纤毛,为运动、感觉和捕食的胞器;生殖方式为无性(横向二分裂)和有性(接合生殖conjugation);营养方式为异养;细胞和有两种类型:大核(营养)和小核(繁殖)小结个体细小, 多为单个细胞构成。
以各种胞器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自由生活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为鞭毛, 纤毛或伪足。
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动物性和腐生性;呼吸靠体表进行;排泄依靠体表或伸缩泡完成;体形结构多样化;生殖方式分无性(二分裂, 出芽和复分裂)和有性(受精和接合);分布非常广泛。
海绵动物门小结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体形多为不对称。
细胞有分化现象,但没有器官、系统和组织。
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外侧为扁平的表皮细胞;内侧为领细胞。
中间为中胶层。
胚胎发育有逆转现象。
腔肠动物门水螅纲一般为小形的水螅型和水母形动物水螅型结构较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水母型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感觉器官)水螅群体以无性出芽的方式产生单体的水母型,水母型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群体。
无脊椎动物器官系统演化表

无脊椎动物器官系统演化表张东华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原肠动物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消化消化胞器:胞口、胞肛、食物泡、胞咽腺细胞分化、由内胚层围成的原肠腔构成不完全消化系统,由口、咽、肠组成。
自由种类肠具分支,寄生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或完全消失具完整的消化系统消化管由口、口腔、食道、胃、肠、肛门组成;消化腺由唾液腺、肝脏、胰脏组成(有了专门的消化腺)由口腔、咽、食道、胃、肠、肛门组成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前肠、中肠、后肠;具有口器、消化酶和6个直肠垫呼吸①自由生活的种类:通过体表的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②寄生或腐生种类:进行厌氧呼吸,通过酶的作用分解糖类,获得能量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靠体壁细胞的渗透作用进行无呼吸器官最早出现专门的呼吸器官水生为鳃,陆生为肺体表交换呼吸器官是体壁皮肤的衍生物水生:鳃或书鳃(体壁外突形成)陆生:气管、书肺(体壁内陷形成)排泄①排泄胞器:伸缩泡、储蓄泡②借助细胞膜的扩散作用把动物体内多余的水以及代谢废物排到周围环境中没有专门的排泄器官,靠体壁细胞的渗透作用进行原肾管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和焰细胞组成(首次出现专门的排泄系统)原肾管型排泄系统后肾管型,围心腔也有此功能后肾管型排泄系统,由肾口、排泄管、肾孔组成低等:留于皮下,随蜕皮排出;一部分有后肾管型的腺体状结构,大部分具马氏管循环腺细胞分化、由内胚层围成的原肠腔构成无循环器官大多数开管式循环,高等种类为闭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有静脉、动脉、毛细血管的分化开管式循环,血压低,血流慢生殖和发育①生殖方式:二分裂(横、纵)、复分裂(裂体、孢子)、出芽生殖、配子生殖(同配、异配)、结合生殖②在不良环境下会形成包囊和卵囊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有性生殖:雌雄同体或异体,异体受精,异配生殖,有浮浪幼虫期;有世代交替现象多数雌雄异体,生殖器官复杂,具有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及附属腺,具有交配行为,体内受精多为雌雄同体,少数雌雄异体;少数直接发育,多数间接发育,有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河蚌特称钩介幼虫体腔膜形成生殖系统陆生:淡水生活,直接发育海产:间接发育多数卵生,也有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体外受精,间接发育普遍神经和感官感觉胞器:眼点、纤毛、鞭毛、神经肽具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呈网状,无神经中枢,传导不定向,速度慢;水螅型无明显感觉器官,分布全身感觉细胞,触手、口区较多;水母型伞缘具有丰富的感觉细胞,具纤毛和感觉器官(眼点、平衡囊)梯形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神经中枢,由一对脑神经节、若干纵神经和横神经构成。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链状神经系统
(五)链状神经系统
在有体节的无脊椎动 物中,每一体节都有一 个神经节。每个神经节 既管本体节的反射机能, 也与邻近几节的反射活 动有关。一系列的神经 节通过神经纤维联系在 一起形成神经索。环节 动物和节肢动物都有腹 神经索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总结:进化趋势
在演化阶段上地位越高的动物,其神经 系统的发达和复杂程度越高。 感觉器官和神经组织向头部集中。 两侧对称的身体导致对称的神经、肌肉、 感觉器官的形成。 神经节的形成。 大量的神经节向身体前部集中,形成脑。
网状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突触大多 是电突触,但也有化 学突触,因而神经冲 动在神经网上的传导 大多是多方向的,单 方向传导是很少的。 只要身体某部受到刺 激很强,就能引起全 身的反应。 水螅的神经系统
网状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
刺激作用于机体的某部 分所引起的反应可传到 刺激点以外一定的距离。 如果在短时间内重复刺 激则产生易化作用 (facilitation),反应可以 传播得更远。在这种神 经网中没有发现传导的 方向性。传导速度为 0.1—1.0米每秒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和 感觉器官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杨培国 (03221039)陈侠斌(032321004)
前言
动物要维持个体的生存,必须具有寻找 食物和躲避敌害的能力;要保证种族的 延续,绝大多数动物还必须具有寻找配 偶和进行生殖活动的能力;各器官和系 统要彼此协调,才能使整体维持正常的 生命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神经系统起 者对信息进行接受、传导、处理、综合 的作用。
(二)原始的神经系统 (海绵 动物)
神经元之间没有真正的突触性联系, 也没有接受感觉和支配运动的技能。 具有两种类型的神经元 这与海绵动物营固着生活有密切关 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组 田泉 黄倩 陈芳芳 刘文扬 陈钦铭
前言
1.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
神经系统是由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神经细胞 等所组成。动物必须寻找食物和躲避敌害 以维持生命活动,其中绝大部分还必须为 了繁衍后代而寻找配偶和进行生殖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神经系统起者对信息进行接 受、传导、处理、综合的作用。
小组分析总结
梯状
(不定向传 导)
链状
过渡
共 不定向传导---定向 开管式循环---闭管 同 传导 式循环 点 信息运输具有一定 物质运输具有一定 方向 方向
更有效,迅速的完 更有效,迅速的完 成信息的传导 成物质的输送
1.进化地位高的无脊椎动物神经系 统不一定发达; 2.神经系统与感官的发达程度与其 运动发达程度密切相关; 3.神经系统与感官的进化是维持同 步的
梯状神经系统
代表:扁形动物 假体腔动物
随着体型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的进化,神 经系统也是逐步集中而成两侧对称的神经 系统.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体前端集中形成了 头部和腹面的神经索. 出现了"脑",从"脑"向 后发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 神经相连,形成了梯式神经系统 .
( 涡 虫 的 梯 状 神 经 )
电突触的概念
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 着电紧张偶联(electrotonic coupling),突触前 产生的活动电流一部分向突触后流入,使兴奋性发生 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
化学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轴突终末呈球形膨大,轴膜增厚形成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胞浆内含由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神经 递质.突触后部前膜相对应的部分增厚而形成。后膜 上有受体和化学门控的离子通道。 突触间隙间含有糖胺多糖和糖蛋白,可促进递质由前 膜移向后膜,使其不向外扩散或消除多余的递质。
头足纲的眼十分发达,结构与高等脊 椎动物的眼相似,是无脊椎动物中最 高级的。眼的前面有角膜、后面有虹 膜,还有虹彩、瞳孔、水晶体及睫状 肌等构造。虹膜之内有视网膜,还有 视神经等。
节肢动物门
神经系统更趋集中 ( 适应陆 生环境 ) 由于身体异律分节,有些 体节发生愈合,因此神经节也有愈合 现象
头部的前3对神经节愈合成发 达的脑 前脑:视觉和行为中心 脑 中脑:触觉中心 后脑:控制下唇和消化道
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
假体腔动物 棘皮动物 链状神经系统 梯状神经系统
海绵
纤毛纲中的草履虫,每一 根纤毛是由位于表膜下的 (草履虫) 一个基体发出来的。 每个基体发出一细纤维,向后伸展一段距离与同排的 纤毛小根联系起来,成为一束纵行纤维,各种小纤维 连接成网状,它们有传导冲动和协调纤毛的活动的功 能。
(水螅网状神经图)
动物界中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 神经细胞之间一般以突触相连接,也 有非突触的连接. 神经细胞与内,外胚层的感觉细胞, 皮肌细胞相连接.
腔肠动物没有神经中枢,其神经系统 为扩散神经系统.
受刺激时全身收缩
平衡囊、触手囊
司平衡的器官。囊内都有钙质的平衡 石。触手囊下有缘瓣,上面有感觉细 胞和纤毛,另外还有两个嗅窝,当本 体不平衡时,触手囊对感觉纤毛的压 力不同,而产生不平衡的感觉。
链状神经系统
代表: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
每一体节腹面有一神经节,前后神经节以纵走神经相 连,形成链状的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在身体前端终止于 两叶形的食管下神经节.从食管下神经节分出两支神 经,分别沿消化管的两侧走向背面,连到另一对神经节, 即脑或称食管上神经节.在脑和各神经节中,神经细胞 体集中于神经节的周围,神经节的中央是神经纤维.
蚯蚓神经图
有动的毛背和 触物,囊腹触 觉每有中叶觉 和节触的的的触 辨还觉单末作手 别有作细端用和 水皮用胞内。触 质肤。分陷刚角 的突蛭泌成毛有 功起纲形的是味 能,的成刚由觉 。
触 手 、 触 角 、 刚 毛 等
环 节 动 物
在贝类身体的表皮层内,分布有许多专司感觉的 神经末梢, 软 尤其在外套膜内面分布腺体的区域,对感觉特别 体 灵敏 动 以腹足纲为例,1对头触角,司触觉兼嗅觉。嗅检 物 器为外套 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味觉器官由感觉细胞构成 的味蕾,听觉 器是皮肤陷入的一个小囊,囊上皮中有感觉细胞。 眼为视觉器 官,也为皮肤内陷形成,具有感觉细胞和色素细 胞构成的视网 膜,并有晶体
综上,神经与感官的进化是 无脊椎动物向复杂化演化的 必经之途
特别鸣谢
为了科学事业而献身的所 有动物 技术人员:黄倩 展示人员:陈芳芳
资料收集与整理人员:
田泉 陈钦铭 刘文扬
指导老师:黄诗笺
感官及神经系统进化的原因
生物因素
有利于捕食 避敌 求偶 泥盆纪蕨类植物的兴盛丰富了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节 肢 动物)的食物来源,促进了其大型化,复杂化发展
非生物因素
大规模的地质运动使环境的变化非常频繁,只有具有 发达感官的动物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感官进化的根本原因 感官与神经系统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信号强度在电突触上的传导是 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弱的,而在 化学突触上没有这个缺点
2.无脊椎动物神经元的轴突是没 有髓鞘的,不具有朗飞式节结构, 传导效率不高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轴-胞 轴-树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胞体相接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树突相接触
轴-轴
两侧对称的体制 前后左右背腹之分 运动的定向 感觉器官前置 神经节向前集中
感觉器官高度复杂 更多外界信息传入 神经节适应其进化
(以形成更复杂结构的形式)
由同律分节进化来的异律分节体制促 进了无脊椎动物的“头化”作用
假想:神经系统主要因为感官进化的 进化而进化的
眼的复杂化 化感器的复杂化
棘皮动物门
棘皮动物具有和水管系平行的三个神经中枢。 其中一个神经中枢是由外胚层形成的,称外神经系统。在 围血系统的下方,由口周围的一个神经环和步 带沟内的五条辐神经所构成. 另一个神经中枢是在围心神经系统的管壁之上,也是由 一个神经环和五条辐神经构成,称下神经系统. 还有一个神经中枢是在反口极体壁内的体腔上皮处,称 内神经系统,因为它在反口极的一面,故无神经环,只有辐 神经.显著的感觉器官为各腕末端腹面的眼点,能感光
链状神经系统可分为中央神经系 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 统 中央神经系统包括脑,食道下神 经节和腹神经索。脑对于腹神经 索已处于优势的控制地位,腹神 经索是受制于脑的。 交感神经系统与脑相连,分布神 经至肠、心脏、气门和生殖系统 等。 外周神经系统常与感器直接相连, 其基端与中央神经系统相连。
神经系统的基础 -海绵动物门
有突触蛋白及两种类型的神经元
神经元之间没有真正的突触性联系, 也没有接受感觉和支配运动的技能。 中胶层中还有一些星芒细胞,被认为 具有神经传导作用。 海绵动物没有神经结构,对刺激的 反应常是局部的、缓慢的,对刺激 反应的大小依赖于刺激的强弱。
(海绵动物)
网状神经
-腔肠动物门
具有巨大神经。这是由具有快速传导功能的
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
能形成记忆。
机械感受器 包括触觉感受器、震动感 受器、听觉感受器和牵引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分为嗅觉感受器和味 觉感受器两种,它们的结构与触觉 感受器颇为相似。
视觉感受器 包括单眼和复眼
其他感受器 很多昆虫具有湿, 温以及地球引力感受器及特 化的红外感受器。
树-胞 胞-胞 树-树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 轴丘或轴突末梢相接触 结构特征是突触间隙极窄,只有约20~ 30埃。它们联接的形式为低电阻的缝隙 联接。生物电冲动的传导和离子交换可 以横过此间隙进行,是一种电传递型式。 传递快速同步,基本上无突触延
昆虫纲 甲壳纲 头足纲
蛛形纲
许多神经细胞体聚集 在一起形成神经节出 现了初步的中枢是神 经系统进化过程中一 个重要的进步 神经节中神经细胞体 之间通过轴突的侧支 形成多方面的联系
神经节出现的意义: 神经节形成了反射弧的基础
耳状突
位于两侧,具有丰富的感觉细胞,有味觉和 嗅觉的功能。
眼点
位于前端背面,由色素细胞和感光细胞组成, 只能辨别光线的强弱,避强光,趋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