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 《文学创作论》第七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10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09-10.1)

第 1 页 共 2 页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卷)(2009 -2010 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 文学理论 考试时量 100 分钟系(部) 中文系 专业班级 06小教(1-8班)、07小教 命题教师 凌学东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它的两种典范形态是含蓄和含混。
)2、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 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结果消解了“套版反映”,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
它的心理基础是,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4、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4、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二、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下列表格中相应的括号内。
(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审美关系范畴的是(C)A 、作家路遥有一次在黄土高原上看到一朵盛开的野菊花, 不知不觉中已泪流满面。
B 、贾宝玉和林黛玉细品《西厢记》D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2、文学理论应该具备的品格是(D)A 、指导性和现实性B 、实践性和指导性C 、现实性和价值取向 3、主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福师 《文学创作论》第八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09

第八章小说的审美规范论一、小说情节不同于童话情节之处?小说情节不同于童话情节之处就在于它不满足于单一的主体情感的线性因果关系。
人类情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情感的秘密不但在于主体中,光是在主体范围内的线性因果关系是很有限的。
因而童话的艺术成就以及重要性从来也没有超过小说。
小说把主体的情感逻辑和不同人物的情感逻辑交织起来形成一个多维的结构。
人物的情感逻辑对于人物自身来说,是主观的,可对于作家来说,就是独立于他情感逻辑之外的客观逻辑。
而小说中人物不止一个,不同的人物要有生命就应该有不同的情感逻辑。
人物之间的情感逻辑是相互错位的。
这样,任何一个人物的情感逻辑都不可能是充分自由的,不但要受到其他人物情感逻辑的制约,而且要受到作家情感逻辑的制约。
严格说来小说情节中的情感逻辑不但是多维的,而且是错位的。
每一维、每一层次的变动都会牵动其他各维各层的错位幅度。
人物的情感逻辑与作家的情感逻辑总是要发生矛盾,因为人物情感逻辑是无限多样的,而作家的情感逻辑是永远单一的。
虽然作家的情感逻辑或多或少,或从正面美化,或从反面丑化了人物的情感逻辑,但是这种美化和丑化总是有限的,当人物的情感逻辑与作家的情感逻辑发生矛盾时,作家如果过分地去同化人物的情感逻辑就有陷入情感逻辑雷同、形象化为类型,甚至概念化的危险。
只有当作家的情感逻辑向人物的情感逻辑让步,人物才可能获得自己的生命。
因而在小说情节的因果链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人物的情感逻辑,任何一个情节的因果,不能光是一般的情感因果,甚至也不应该光是作家情感的因果(如果光是作家情感逻辑的因果就成了童话了),小说之所以为小说,就是因为它的情节因果主要取决于人物之间情感逻辑的交融。
这就是说,对于任何结果都不能满足于在自我的情感中找寻特殊原因,而应该在人物情感的张力中去找特殊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现代文学理念提出:作家退出作品,零度写作,(表面上,不带作家倾向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如何找到人物自己的情感逻辑?从创作过程讲,任何一个故事出现在作家面前,作家首先应该把它当成一个结果,作家的任务就是去寻求特殊的情感导因。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定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二)理想型文学。
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2、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三)象征型文学。
定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2、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奥鹏福建师范大学21年8月《文学创作论》网考复习题答案.doc

论述题1.为什么说雄辩的细节能“以少总多”?请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
答案: 第一、形象的可感性,并不是一切细节可感性的总和。
第二、养成堆细节暗示性的鉴别力,不但要善于从许多细节中排除那些暗示力的鉴别力,而且要敢于排开那些虽然有暗示力,但已被长期使用而失去光泽细节。
细节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能超越细节的有限性。
第三、要避俗,要求新。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请结合此诗谈谈文学想象的特点。
答案: 一、主观特点是诗人的孤独感,客观特点是月光照着诗人的影子。
这还不是艺术的想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就不一样了,月亮就不是月亮了,举杯邀月,就不把月亮当月亮,而是把它当作有生命的对象了。
这样,月亮就成了我的朋友。
但是,艺术的想象之妙在于:“对影成三人”,不仅仅月亮成了朋友,而且影子也成了朋友。
有了这样的想象,诗人的孤独之感就得到充分的表现。
本来是,只有一个饮酒,很孤独,现在三人共饮了,应该是不孤独了吧。
二、但是,更加孤独了,因为月亮和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更衬托得诗人孤独了。
文学的想象就是让客观对象的形态性质发生变异,使之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异,有了这种变异,感情就渗透进去了。
本来是互不相干的,现在变成了互相安慰。
接着他写,不但是静态的孤独,而且还有动态:“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形成一种由静到动的变异,“我舞影凌乱”是客观事实,“我歌月徘徊”是想象。
二者相对起来,形成一种结构,正好表现亲密和谐、达到心灵默契的程度。
3.“有意注意要得到无意注意的补充,无意注意得到有意注意的鉴定。
当有意注意限制了观察的范围时,无意注意则来冲破这种限制;当无意注意提供的信息陷入迷乱时,有意注意会对之加以注释和梳理。
”你如何解读这段话?答案: 第一、许多作者带着收集材料的目的去体验生活,结果却写不出像样的东西。
【XXX】XXX《文学创作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
![【XXX】XXX《文学创作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c1230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6d.png)
【XXX】XXX《文学创作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19秋福师《文学创作论》在线作业二试卷总分:100得分:100一、单选题(共5题,10分)1、*'中国古典诗论中所经常强调的比兴手法,其中比就是比喻,主要遵循____程序。
A相似联想B相近联想C相反联想D相同联想[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正确的选择是:A2、观察的最后任务是____。
A把握局部B把握整体C要在局部上把握主要特征D要在整体上把握住主要特征[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正确的选择是:D3、中国古典诗论中所经常强调的比兴手法,其中比就是比喻,主要遵循____程序。
A相似联想B相近联想C相反联想D相同联想[仔细阅读以上问题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正确的选择是:A4、*诗歌形象是____。
A生活特征、自我感情特征二位一体B自我感情特征和符号特征二位一体C生活特征、自我感情特征和符号特征三位一体D生活特征和符号特征二位一体[仔细阅读以上问题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精确的选择是:C5、*'在人的五官感觉中,最重要的无疑是____A视觉B听觉C嗅觉D触觉[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精确的选择是:A二、判断题(共45题,90分)1、*'长期以来,我们充分强调艺术要围绕着生活公转,相当程度地忽视了艺术必须围绕自己的圆心或焦点自转。
A错误B精确[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正确的选择是:B2、如果诗歌只能白描,只能准确地捕捉客观生活的特征,那么,作为一种抒情文学,它所获得的自由还是相当有限的,而且这种有限的自由中,还有一局部是近乎散文的自由,还不完全是诗歌艺术本身所特有的自由。
A错误B精确[仔细阅读以上问题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精确的选择是:B3、*'深思,没有思想,情感也不深。
当代文学,尤其强调思想、哲学文化底蕴。
思想家就是文学家。
A错误B正确[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精确的选择是:A4、自身反差是事物、人物之间的反差,相互反差则是在事物、人物自身在某一方面的反差。
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09年本科

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09年本科《文学创作论》试卷班级:学号:姓名:成绩: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模仿说”的核心在于认为文学艺术创作乃是艺术家对于自然、社会生活的“模仿”,文学源出于。
2、在中国,整个古代文论史上一直贯穿着一条“诗缘情”的红线,《》就有“诗言志”的提法,晋在《文赋》中进一步规定为“诗缘情以绮靡”,到唐代有“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之说等。
显然,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的心灵的、情感是有相当合理性的,人的情感的表达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归。
3、20世纪初,随着无意识理论的出现,对人类意识的理解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文学创作本质的认识上也出现了以为代表的“无意识的升华”说和他的弟子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它们共同标志着对文学创作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4、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思想和学术界,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上,更加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强调“天才”、“灵感”在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5、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自在的客体材料本身要成为有为有待的素材,正是经过主体的而完成的。
6、根据在创作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一般可以将艺术想象划分为想象、创造性想象和想象。
7、“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些对想象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的经典名句是晋代的,在他的著作《》中提出的。
8、最基本的构思方式有:、、、变形和。
9、作家在使用突出这种构思方式时,为了突出某一种性格、某一种观念,常采用或者漫画的方式来获得独特的审美效果。
10、推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是。
11、艺术构思方式之一的其概念来自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是形式主义者对于文学语言的质的规定性。
12、在艺术的世界里,个别和一般是辩证统一的,这个统一的中介就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在西方文论中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提法的是()。
A 赫拉克利特B 亚里士多德C 柏拉图D 德谟克利特2、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美感源于()。
福师1108考试批次《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福师1108考试批次《文学创作论》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开卷)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一、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1、比较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对一个胖少女的描写和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的描写,论述文学形象创造过程中主要特征同化非主要特征的作用。
P22 考核知识点:主要特征常常是隐秘的,被许多其他特征所淹没了的。
它不仅有与事物的表面现象统一的一面,又有与事物表面现象矛盾的一面。
它是深刻的,又是与的假象混杂在一起的。
它有单纯的一面,又难免不与紊乱的现象交织纠缠。
它是必然的,又是经常被许多偶然性歪曲了的。
艺术之所以是创造,就是因为作家应备特征加以删节、改造、突出统一的产物。
P22答:主要特征同化非主要特征,凡与主要特征不相符合的,就要删除,凡与主要特征相统一的,就要强化。
主要特征常常是隐秘的,被许多其他特征所掩没了的。
它不仅有与事物的表面现象统一的一面,又有与事物表面现象矛盾的一面。
它是深刻的,又是与肤浅的假象混杂在一起的。
它有单纯的一面,又难免不与紊乱的现象交织纠缠。
它是必然的,又是经常被许多偶然性歪曲了的。
因此,作家重新塑造生活就成为一种极其复杂而艰巨的劳动。
艺术之所以是创造,就是因为作家对应备特征加以删节、改造、突出统一的产物, 作家的才华就在这里表现出来,如高尔基《我的大学》写一个胖乎乎的少女:差不多每天清早五六点钟的时候,总有一个矮腿的姑娘出现在作坊临街的窗口;她全身是由各种大小不同的半圆球拼凑起来的,很像一个装满西瓜的布袋子。
她戴着一块花头巾,头巾下面露出淡黄色卷发,那卷发就像一个个小圆环儿被挂在她那红红的、圆绷绷的脸上和扁平的前额上,遮盖住她那睡意惺忪的眼睛。
她懒懒地用两只小手从脸上把头发撩开,她的手指好象新生婴儿那样可笑地伸张着。
这个女孩的形象的主要特征是肥胖,以致于她的身体,她的卷发,她的小手都是统一于圆孤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散文审美规范论
一、什么是非诗的写实和散文美?
在抒情散文中所追求的诗,已经不同于在诗中的诗意,这是一种散文化了的“诗”。
在抒情散文中,作家的感觉和知觉的自由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表现感情自由更是有限的,如朱自清散文《背影》中著名的一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栏栅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市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里的抒情是现实的,不是想象变异的。
梁衡说朱自清并没让他父亲弯下腰去拣花,意思是说在散文中将感觉和知觉用诗的变异性想象来美化是不伦不类的。
这里细致描述弯腰、上攀的过程,从诗的审美规范来看是缺乏概括力的,是缺乏诗意的,但是从散文的审美规范来看,恰恰是一种散文美,美就美在这些诗所要回避的过程。
在诗中,细致的描述常常是窒息诗的情致的,而在散文中,细致的描述常常是激发诗的情致的,在描述过程中,人物的琐细的动作,笨拙的姿态之所以有一种散文美,是因为这里有做父亲的真情。
他总是把儿子当小孩子看,而且父亲这样笨拙的真情,是通过儿子经历了情感变化的眼睛去感觉的。
二、什么是通过内在感觉找到新鲜感?
常态生活之所以不新鲜,原因是人们习惯于以认识的、实用的价值观念去衡量它。
只能看到客体的共同性,没有主体的特殊性。
比如我们天天看到月亮,从认识价值来看,这是地球的卫星,没有什么新鲜,从实用价值观念来看,月亮的光照着便于人夜间活动,这也没有什么新鲜。
但是郭风说:“月亮像一瓣栀子花。
”就比较新鲜了,这是纯从乡土感情出发的。
它既不科学,又不实用,但是它是审美的,它激起读者去想象郭风对闽南乡土的倾心。
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主体的特征去同化对象的同一特征,这就使任何一个平淡的客体特征变得新鲜起来,产生新鲜感的关键就在于要适当摆脱实用的价值观念的束缚。
散文家的感觉包括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外在生活的感觉,一方面是对于内心生活的感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外在的感觉对于内在感觉是一个刺激,内在感觉是外在感觉的深化。
光凭外在感觉所能发现的新鲜感总是有限的,外在感觉的发现再加以内在感觉的发现,散文的形象双重地新鲜了。
三、激情和智性?
把抒情笼统地卑弃为滥情或者煽情,显然是一种狭隘的误解。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抒情潮流缺乏清醒的分析。
在流行的抒情散文中,感情主要表现为激情、热情,好像除此以外,情感就没有别的性态了。
其实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可能是强烈的激情、热情(所谓火一样的爱和憎),也可以是温情,这些都是比较鲜明的、有相当强度的感情;还有不太鲜明、不太强烈的闲情,甚至还有一种潜在状态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冷酷、或者冷峻,甚至是
无情,也是一种情感状态,而且还是一种深度的表现,这是散文的抒情主体所不应该忽略的。
感情当然是审美的核心,但是只是核心而已,它不但和感觉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和智性有着深刻的联系;智性往往深深地隐藏在情感的深层。
智性的抽象与情感的感性的矛盾也比二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突出,因而一般的作家不是忽略了它的存在,就是因为难以克服二者之间的矛盾而牺牲了智性的深度(正如智性散文家,压抑了抒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