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
邹韬奋

早在20世 纪20年代,邹韬奋就 《〈生活〉 周刊究竟是谁 的》 中指出: 《生活》周刊始终 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30年代创办《生活日报》时他又进一步强调:要使 《生活日报》成为真正人民的耳目,并在《〈生活日报〉发刊词》中表示 同仁自勉的第一义——以全国民众的利益为一切记述评判和建议的中心标 准。 1.增辟“读者信箱”,“最快乐”处理读者来信,为读者分忧解惑、 答疑释难。韬奋曾描述处理读者来信时的心情说:“……以极诚恳的、极 真挚的情感待他们 …… 辄感负之重,期望之殷, 竭我智能,尽忠
最重要的是创新
• 韬奋总结《生活》周刊经验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尾巴 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 ‘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这样的刊物没有个性或特色, 也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
适 用 话 题 创 新 、 特 色
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他一生办报从不模仿盲从,而是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临终前, 他再次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9月28日, 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 式党员。
1926年10月,《生活》周刊改由邹韬奋担负编辑责 任。最初,这张4开的小刊物内容单调,以赠送居多, 适 用 邹韬奋接手时也没有什么经费,职员三人中有一个在外 话 兼职。因稿费太低,这本刊物很难对外约稿,困窘之中, 题 邹韬奋只能不断轮换自己的六七个笔名来撰文发稿。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邹韬奋用极大的热情全身心 自 力 投入到《生活》周刊的革新和编辑上。他把主编《生活》 更 当作是最有兴趣、最能竭尽全力服务社会的事业。 生 他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 、 神,力谋社会改造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周刊 热 从单纯讨论“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而讨论社会 诚 问题。 在这里,他开设了《小言论》、《读者信箱》 、 好 等专栏,都在日后成为了他与读者心声交流的重要园地。 伙 面对读者来信,他成麻袋地写信、寄信,回复周刊读者, 伴 每一封都要亲自回。
邹韬奋

五.韬奋精神的内涵
1.坚定地政治立场和高尚的气节 2.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民报刊思想。 3.重视受众,注意读者需要的服务精神。 4.坚持言论独立,力求办出特色。
六.韬奋的贡献
1.开启了以新闻评论为代表的大众化语言风 格,其明显畅快的文风满足了读者的需要, 同时,其多样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表述方法推动了中国新闻 评论的发展。 2.注重新闻言论内容的创新,提倡小型化的 言论,并首次以对话的形式答读者问,开创 了”述评式”言论的新时代。
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
邹韬奋
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
一。
二、文献综述
1.以邹韬奋为关键词搜索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15
81
89
89
75
70
60
50
53
69
2.以邹韬奋的新闻思想为主题搜索
2014
2013
2012
人民的喉舌
——走进邹韬奋 西北政法大学张晓 qq1106049225
一、人物背景
邹韬奋(1895—1944),原名邹恩 润,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报刊 评论家,也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 的政治活动家。1926年从接办《生 活》周刊开始他的新闻生涯,先后
主编过六刊一报,并创建生活书店。
一生致力于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立 足大众立场。
评价
谢谢观赏
已报道和评论时事政治问题为主,关心和议 论国家大事,批判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发 行各种抗日救亡文章,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已经接近无产阶级的观点。 5.1933年7月被迫出国,在探索世界大势和 中国的出路的同时,学习钻研了马列主义经 典著作,并对外国新闻事业做了大量的考察, 开始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报刊。 明确了报刊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在阶级社会 里总是为一定的阶级、一定的集团服务的。
邹韬奋

邹韬奋筹办《生活 日报》以“救国救 民”为宗旨。1936 年7月31日,邹韬奋 在《〈生活日报〉 创办经过和发展计 划》一文中写道: “我不想做资本家, 不想做大官,更不 想做报界大王。 我只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创办一种为大众所爱读、 为大众作喉舌的刊物…… 我们一定要创办一种真正代表大众利益的日报。”
人物简介
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 生亍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亍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 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 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 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 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 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
1895.11.5~1944.7.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周韬奋原名恩润, 1895年出生亍福建长 乐县一个破落的旧式官 僚家庭。5岁时便在家 读私塾。1910年,入 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 进上海南洋公学(交通 大学前身)附小,在此 上中学并读至大学电机 工程科二年级。1919 年,他转入上海圣约翰 大学文科。
社会职务
1921年,毕业后在工商企业和职业教育社任职。 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 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执行委员。 1936年,任全国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被国 民党政府抓捕成为“七君子”之一。 1937年出狱后,他大力宣传抗战。翌年,应聘国 民参政员。 1941年,因受国民党迫害出走香港。翌年初,从 日军铁蹄下秘密潜渡到东江根据地,再辗转进入 华中新四军军部。 1944年7月病逝,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
一代名记周韬奋求独立精神防不明资本
谢谢观赏!
7
邹韬奋生平

在上海接手的叫《生活》的小刊物, 在上海接手的叫《生活》的小刊物,连他自己在 内只有两个半职员(三人中有一个还在外面兼职 三人中有一个还在外面兼职), 内只有两个半职员 三人中有一个还在外面兼职 , 其销量不过2000份。 其销量不过 份 因付稿费太低难以对外约稿, 因付稿费太低难以对外约稿,主要由邹韬奋轮换 用六七个笔名撰文。邹韬奋上任后创新编辑方法, 用六七个笔名撰文。邹韬奋上任后创新编辑方法, 避免使用贵族文字, 采用‘明显畅快’ 避免使用贵族文字,“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 式的文字” 生活》 式的文字”。《生活》将报纸 和杂志的优点兼顾 起来,里面都是一两千字的有趣文章,以小市民、 起来,里面都是一两千字的有趣文章,以小市民、 小人物”为对象答疑解惑,不到三年, 小职员等 “小人物”为对象答疑解惑,不到三年, 其销量便升到4万份 万份。 其销量便升到 万份。
由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 由中国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的,奖励 我国从事新闻编辑、通联工作及新闻评论、 我国从事新闻编辑、通联工作及新闻评论、新闻理 论研究、新闻教育的现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 论研究、 誉奖, 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 闻奖。1993年开始评选 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 年开始评选, 闻奖。1993年开始评选,现在每两年评选一次。 以邹韬奋的名字设立新闻奖,旨在鼓励中国广 以邹韬奋的名字设立新闻奖, 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他的执著追求真理、 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他的执著追求真理、全心 全意为受众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 全意为受众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在本职工 作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 作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这项奖要求参评者德绩双 人品、文品都好。2005年 馨,人品、文品都好。2005年3月,“范长江 新闻奖” 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新闻奖”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歌颂邹韬奋的诗歌

歌颂邹韬奋的诗歌
邹韬奋,一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将领,三国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而不懈奋斗,其英勇彪悍的斗志引得一代代追随者。
下面谨此献上我的诗歌,用来歌颂邹韬奋的战斗精神:
一群勇士英勇前行,
但愿能跨過千山万水;
他们用朝气昂扬的斗志,
英勇毅然地站立,令世人敬佩。
几轮春月中千里行,
为宣扬他们志在四方;
覆水难收亦无恨,
数千兵马与英雄人物在那里凝聚。
坚定目标信念常在,
一线希望即将曙光;
不惊人天下的英勇嗜血,
浴血奋战谱写满载历史的壮举。
伟大的邹韬奋捍卫和平,
把整个国家从困境解救;
尽管邹韬奋不得活下去,
但他的传奇无相忘记,直至永远。
从邹韬奋的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斗志的精神,他可以在宣传自己的理
念时忍耐千万人的反对,也可以率领兵马奋勇杀敌,不畏死亡拯救国家免于
消亡,这就是对社会及个人保持一种艰苦奋斗和不断进步的精神。
在宣传自
己的信念时,能以目标为宗旨,勇于改革开拓,实践一种发展方向。
今天我们祝愿这位古老的英雄,能藉着这首歌让他的名字传遍中国,他
的斗志激励着当代的千千万万人,用真诚的态度去征服自己的目标,实现自
己的梦想,并乐于无私地把所学与所获得的智慧分享给每一个人,当每一个
人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时,最终会将正义的观念和保护浓浓的感情带给每一个人,把它们变成一股力量,推动这个社会繁荣昌盛。
邹韬奋

邹韬奋邹韬奋(1895.11.5~1944.7.2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原名邹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
汉族,江西省余江县人。
祖籍江西余江。
出生在福建永安。
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南洋公学中院,1919年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目录1人物简介2名字由来3革命先锋4韬奋精神5抗日救亡6创建报刊7创办书店8人物生平9家庭背景10父亲启蒙11毕业工作12担任主编1人物简介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人,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因此他被大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名字由来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
他原名邹恩润,因其一生的主要活动都用“韬奋”这个笔名,他的原名反被所淹,关于韬奋一名,他曾向人解释过:“韬”是韬光养晦,“奋”奋斗不息,用以自勉的意思。
郭沫若曾就他的笔名作为一副藏头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待读良书。
”[1]3革命先锋“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
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
生活书店成立后,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短短几年,使其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扩展到了56家,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4韬奋精神人们常说的要学习韬奋精神,究竟什么是韬奋精神?出版、读书界中人说,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他提倡和身体力行的主旨是“竭诚为读者服务”,那种报务精神便是韬奋精神。
邹韬奋从事新闻工作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

邹韬奋从事新闻工作的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邹韬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热爱祖国,关心民生,致力于新闻事业,为人民发声。
他的新闻工作服务精神和办报经验为我们今天依然有着很高的指导价值。
一、邹韬奋简介邹韬奋,原名邹恩润,1908年出生于福建福州。
他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
后来,他投身新闻事业,先后创办了《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民主日报》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主张,反对投降,坚决与敌人斗争。
邹韬奋的新闻生涯充满了坎坷,但他始终坚持为民请命,关注民生,坚持真理,追求真实,勇于担当,主持正义。
二、邹韬奋的新闻工作服务精神1.为民请命,关注民生。
邹韬奋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新闻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为人民发声。
他的新闻作品富有感染力,深入人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2.坚持真理,追求真实。
邹韬奋坚信真理,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受外界压力干扰。
他在新闻工作中,始终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力求为读者呈现事实真相。
3.勇于担当,主持正义。
面对国家民族危亡,邹韬奋毫不犹豫地站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
他在新闻工作中,敢于揭露敌人的罪行,声援抗日力量,积极传播民族精神。
三、邹韬奋的办报经验1.读者至上,以质取胜。
邹韬奋认为,报纸的生命在于质量。
他主张报纸要贴近读者,关注民生,注重新闻价值和可读性。
在他的领导下,《生活日报》等报刊发行量不断攀升,成为了国内有影响力的报纸。
2.深入调查,实事求是。
邹韬奋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了解实情,杜绝道听途说。
他在新闻报道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为读者呈现真实的情况。
3.团结进步力量,传播先进思想。
邹韬奋充分利用报纸这个平台,团结了一批进步文化人士,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抗日救亡主张,为新文化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邹韬奋

一、从“大家庭”到“洋学堂” (1895-1921)
韬奋如愿以偿地踏进了圣约翰大学 以后,课程上的烦闷完全消除了, 而经济上的困窘还是继续着。辛辛 苦苦做了几个月家教所获得的经费, 一个学期也用完了。只能靠继续做 家庭教师维持日常的主要开销。 幸好这时圣约翰大学的图书馆需要 一个助理员,每天晚上工作一小时, 每月工资9块钱。韬奋毛遂自荐,居 然被校长批准了。这样,他才勉强 度过了难关。 韬奋在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 副修教育。两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 了,1921年7月,这位品学兼优的苦 学生,在诸多好友的帮助下,度过 重重难关,终于在大学毕了业,完 成了学业,为献身社会、谋求职业 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引领新闻出版界和爱国知识分子前进的旗帜
一、从“大家庭”到“洋学堂”(1895-1921)
二、“曲线”就业之路(1921-19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岁时在家读私塾。1910年,入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进上海南洋公学(交 通大学前身)附小,在此上中学并读至大学电机工程科二年级。1919年,他 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1年,毕业后在工商企业和职业教育社任职。
• 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 辑工作。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充满一腔爱国热情的邹韬奋,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懑和悲痛, 接连在《生活》杂志上发表文章,痛陈国事,号召全国未 死尽人心的人“组织起来,扩充起来,共同奋斗,共同制 裁已死尽人心的人之行为” 。《生活》周刊高举“抗日 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 心内容的舆论阵地。1933年初,邹韬奋加入宋庆龄、蔡 元培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选为执委,之后, 他便积极投入到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中。
邹韬奋
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 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 光养晦,一面要奋斗 。
简介 生平经历 与《生活》周刊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韬奋新闻奖
简介
邹韬奋(1895.11.5~ 1944.7.2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 政治家、出版家,原名邹恩润,乳 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 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
生平经历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 韬奋一心把报刊办成读者的“好朋友”,时时处处服务读者。 • 首先,在报刊内容上,尽力供给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最新“精神食
粮”。他总结提出办好大众刊物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用敏锐的眼光 和深切的注意,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 的‘精神食粮’。” • 其次,尽心竭智地处理好读者来信。他创设“读者信箱”专栏,办成 发表读者心声的园地,沟通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的桥梁。他说: “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尽自己的心力,替读者 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事看成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 甜酸苦辣打成一片。” 《生活》建立了一套读者卡片,写上读者姓 名、地址和通信来往记录,经常保持和读者的联系,韬奋的一片热忱 换来了读者的无限信任。对待读者来信的工作,反映了韬奋惊人的实 际精神和细针密线的办事作风,更表现了他对“好朋友” 的一颗滚 热的心。 • 此外,在报刊的经营管理方面,他同样着眼于服务,“注重为大多数 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例如广告是《生活》的主要经 济来源,但是他严格限制广告的刊登,认为“报纸上面登载广告,不 应该专为了报纸的营业收人,而应该同时顾到多数读者的利益”,凡 是骗人害人的广告,他一概拒绝刊登。他说:“本报对于所登载的广 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服务精神”成为 《生活》事业起家和成功的传统精神之一。
韬奋新闻奖
• 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记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 合举办的奖励我国新闻编辑及通联、校对、资料 等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 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 每两年评选一次。 • 凡在正式批准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编辑、通联、
校对、资料等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现职专业新闻 工作者,均可参加评选(不含省、自治区、直辖 市党委机关报社长、总编辑,广播电台、电视台 台长,中央新闻单位和部委专业报的社长、总编 辑和台长)。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 的傻
子精神。
• 韬奋认为:“天下最可鄙的是自私自利,天下最可敬的是 为群为公。” 他自接手《生活》起,和几个“患难朋友” 傻子似的抱着“不求个人发财,只求事业发展”的心愿, 拼命赚钱、用钱,但不是做个人或团体的“守财奴”,全 是为着事业的发展。韬奋鄙弃把新闻工作当做“做官的阶 石”,而愿“终生在这事业上为社会努力”,他把新闻事 业看同自己的生命一样,一心扑在上面,“乐此不疲”, “自愿老死此乡”。他说:“无论什么事业,非干到‘痴’ 的程度,决于不好。” 他热忱倡导公而忘私的傻子精神 说:“在中国? 这样危迫的中国? 我们所需要的是无数 ‘傻子的勇敢’广 韬奋在黑暗的旧中国,为创办代表大 众利益的报刊呕心沥血、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确实体现 了“傻子的勇敢”!这种傻子精神,就是大公无私地为人 民新闻事业奉献,虽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亦在所不惜的精 神。
《生活》周刊
• 被迫查封 蒋介石国民党把《生活》视为眼中钉,先是多方设法
企图收买韬奋,要他改变态度,还示意要派人进人生活周 刊社,“指导” 言论。这些做法遭到韬奋义正词严的拒 绝后,他们改而采用强压手段,1932年7月密令禁止邮寄 《生活》。10月,韬奋依靠读者集资筹办的《生活日报》, 由于环境的险恶而被扼死腹中。1933年初,韬奋参加中 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这年6月,民权保障 同盟执委兼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韬奋亦被列 人黑名单,被迫于7月“出国暂避”。同年底,国民党政 府终于以“言论反动,思想过激,毁谤党国” 的罪名, 下令封闭《生活》。最后一期《生活》发表了早在一年多 前韬奋就写好的《与读者诸君告别》一文,坚定宣告: “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愿与读者从实际 方面努力,“共谋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生活》出 至8卷50期停刊,共出版417期。
《生活》周刊
• 疾呼救国 《生活》周刊自邹韬奋接办的那一天起,就敢于同
邪恶、黑暗势力作斗争,力图“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 人” ,对于社会上的贪污腐化等现象,不免要迎头痛击, 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久而久之,在邹韬奋的经营下, 它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因而,邹韬奋为黑 暗势力所不容,经常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威逼、利诱和恐吓。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 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 韬奋总结《生活》周刊经验说:“最重要的是要 有创造的精神。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 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 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这样的刊物没 有个性或特色,也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要造 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 他一生办报从不模仿盲从,而是充满了不断创造 和革新的活力,因而“生活” 系列报刊既各具特 色,又呈现出依靠民众集资经营的,为大众谋利 益的独立公正的人民报刊的鲜明个性。
韬奋新闻奖的奖章
谢谢观赏
20080102029 潘英媛 20080102051 王琰
《生活》周刊
• 接手之初 1926年10月,原《生活》
周刊主编转入银行界任事, 《生活》周刊改由邹韬奋 担负编辑责任。邹韬奋如愿以 偿,得以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 新闻出版工作了。从此,他全 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
《生活》周刊
• 改革
邹韬奋决定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 对《生活》周刊进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确定该刊的宗 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周刊从单纯讨论“职业教育” 和“青年修养”转而讨论社会问题。
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 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 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 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 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 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 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 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 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鸽的”,使办刊方针逐渐 由初期传播职业教育消息转向报道时事政治和 社会新闻;由谈一般社会问题,进而关注政治 改革问题,《生活》办成了“以大多数民众为 立场”的“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面对国民 党政府的利诱和迫害他始终坚持这一正确方向, “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报刊 一个被禁,再办一个,虽身受三次政治流亡, 一次人狱,他从不灰心气馁,反而愈战愈勇, 愈出愈精,直至战斗到最后一息。这样高尚的 办报方向和人格报格,是韬奋报刊活动赢得广 大读者和社会信任的根本因素。
• 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 •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主编的
《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 的一面旗帜。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 •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 1935年8月回国后,邹韬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 活》周刊。 • 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其他领袖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当 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 武汉,继续主编《抗战》。武汉沦陷后,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 • 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 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