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形式美学
西方传统的自然美学模式

西方传统的自然美学模式
西方传统的自然美学模式:
1. 历史渊源:
西方传统的自然美学的历史在维护宇宙观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古希腊哲学家、罗马时代的诗人、文学家以及建筑师的弘扬。
早期的西方美学,便从古希腊哲学中汲取了思想精髓,罗马神话则成为进一步塑造浪漫理想的原型。
17世纪赫尔穆特时更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驱动,把精神美学引入了西方文化,及其实践建构之中。
2. 景观视野:
西方传统的自然美学是从景观视野出发,积极把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视觉语言,通过不同的视觉元素,渗透与体现出横跨时间的艺术象征意义,来构筑出一个丰满而维系宇宙及精神观的表现面貌,使观者在每一次欣赏之中,或自觉或无意的融入这一特定的物质现象中,体验一种诗意氛围。
3. 艺术形式:
自然美学可以从层面上表现为以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和陶瓷等多种形式,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再现,同时又将古老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自然神秘、独特历史轨迹表现出来。
比如,当代歌德著名诗句“夜晚水池旁晚风拂过,一片清澈波光抛撒在湖岸,天边落日
染红池面湖心,轻度微风吹拂出波光云影”形象地把晚上湖畔静谧美景
映射出来,这就是自然美学的一种鲜明体现。
4. 启示力量:
西方传统的自然美学被视为一种弘扬人道和自然精神的思想体系,古
今中外都有无数的艺术家用刻蚀般的视觉高度凝聚出自然的独特魅力,重新构建起一种精神架构,一种宗教信仰。
自然的力量在景象中显示
出自己的完美和惊艳,具有给予人们爱和慰藉的普遍感染力。
宗教、
文化、社会及情感界的交织,也表现的某种自然的宇宙及尊崇之力量。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内容提要】西方审美现代性有这样三种范式:第一是针对古典美学理性、知识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感性甚至非理性的范式;第二是反对古典美学道德主义的“外在”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审美独立的范式;第三是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实而呈现出来的用“审美之维”批判现代社会的范式。
关键词】范式审美现代性感性非理性审美独立审美批判西方现代美学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是它超越于古典美学的“古典性”却大致呈现出这样三个比较集中的范式:一、针对古典理性、知识主义而来的感性、非理性主义范式西方传统文明的基调是理性知识主义,理性知识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最高理想。
正如策勒尔所说:“希腊哲学在公元前6世纪就大胆地并几乎是猛烈地踩出了由神话通向理性的道路。
”[1](p336)充分地信任理性、用理性追求知识、智慧的认识态度是古希腊文明的基调。
德谟克利特只相信理性,在晚年为了认识真理不受感性的影响,竟故意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由此可见一斑。
人们问阿拉克萨哥拉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比不活着好,他说因为活着可以研究天和整个宇宙的结构,可见知识价值取向的第一性。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理性知识作为最高的标准。
感性在柏拉图那里只是一匹“劣马”,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感性容易犯错误,所以他逃避想象,认为:“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
”[2](p228)柏拉图认为文学艺术引起人情感的“感伤”与“哀怜”,与“真理”隔了三层,所以驱逐诗人。
亚里士多德不驱逐诗人,因为他认为人们看到艺术模仿一个事物之所以感到愉悦,是因为人们能从中想起它就是现实中的“某物”从而获得了知识。
中世纪更是把世俗的感性享受视为罪恶,用绝对理性信仰的禁欲主义和“彼岸”的许诺来压抑感性。
这种理性知识精神随着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我思”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正如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中所指出的,笛卡尔精神滲透了一切知识领域,以致它不仅支配了哲学,还支配了文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1. 实用性:西方现代美学注重实用性,即强调艺术作品的功能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建筑、工业设计等。
2. 自主性:西方现代美学强调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和自主创造,反对传统的约束和规范。
3. 实验性:西方现代美学鼓励艺术家进行实验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
4. 反抗性:西方现代美学批判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体系,强调艺术家的独立自主和反叛精神。
5. 个性化:西方现代美学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独特性,注重艺术作品的个性化表达和风格特征。
6. 观念性:西方现代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观念性和思想含义,认为艺术不仅是美感的表达,更是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体现。
7. 视觉化:西方现代美学注重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和美感体验,强调感官的直观和情感的共鸣。
西方美学概述

自然给与人以天资、禀赋这些神圣的、极为有用的特性,但人们必须在向自然学习和模仿中才能成为大师。 人认识自然是以数学为手段的。提出著名的平行透视体系
2.最伟大艺术作品不是巨制,而是istoria(历史)丰富性、高贵性、抓住人物特征, 表现人物灵魂和情感
4.艺术起源说
艺术起源有两个原因“模仿”和“音调感、节奏感”后者是存在于人的主体之中的一种生理功能。多 元论,有天才的性质。
1.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1.5郎吉弩斯和普洛丁美学(希腊化时代) 郎吉弩斯与《论崇高》 1.崇高风格的美
崇高是一切伟大作品所共同具备的一种风格,也是衡量伟大作品的一个尺度。是一种格调高昂,矫健豪 迈的文体。
3.近代美学
3.3 18世纪德国美学 鲍姆加通
(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这一事件被美学史认为是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1.Aesthetica的内涵及意义
“Aesthetica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类理性(analogi rationis,拉丁语)的思维 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托马斯·阿奎那 1.美的三个要素 2.美与善的区别 3.人与美
现实世界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所有的美都根源于上帝,上地势最高的美。和谐=鲜明-完整 善涉及欲念,而美只涉及认识。艺术与道德也是有区别的。 只有人才能具有美感,动物不能。人之所以有美感,还在于爱。人创造艺术,也是为了美的缘故。
2.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美学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 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1.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形式何以成为本体——西方美学中的形式观念探本

体论上设置 了相 ( 又译理念 )和具 体事物 的二元 对立 ,在认 识论上则设 置 了理性 和感性 的二元对立 。在
《 想 国 》 所 提 出 的 著 名 的 “ 段 比 喻 ” 中 ,他 把 世 界 划 分 为 “ 知 世 界 ” 和 “ 见 世 界 ” 两 个 部 分 , 理 线 可 可
样一来 ,艺 术 的感性 形式 归根 到底只 是抽象形 式 的衍 生物 而 已 ,当非 本体 的质料 被抛 弃之后 ,感 性形式
也 就 荡 然 无 存 ,艺 术 随 即成 为 纯 粹 的抽 象 形 式 。
西 方 思 想 中 的 两 种 形 式 观 念 都 是 在 古 希 腊 产 生 的 。 在 古 希 腊 语 中 ,形 式 (lo ) 一 词 源 自 动 词 e s d
其 中可 知世界是 由相 所构 成 的 ,它是 不可 见 的 、抽 象的 和永 恒 不变 的 ;可见世 界是 由具 体事物 所构 成 的 ,它是可见 的 、具 体的和生灭变化 的 在这两 者之 间 ,相乃是本 体 ,具 体事物则是 现象 ,是 通过分 有 和模仿相 才得 以存在 的。与此相对 .人 的认识 能力也被划 分成理性 和感性两个 部分 ,其 中理性部 分包含 了理性 和理智 两种形式 ,感性部 分则包含 了信 念和想象两种 能力 。22- 柏拉 图认 为 ,只有 理性 才能把 [P ’ ]6 ( ̄ 握相的世界 ,从 而产生真正 的知识亦 即真理 :感 性则只能认识具 体事物 ,所 产生 的只是 意见。
作 者 简 介 苏 宏斌 ,浙 江 大 学 中 文 系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江 杭 州 ,3 0 2 ) 浙 10 8 。
一
1 — 49
这 样 一 来 。形 式 概 念 在 古 希 腊 思 想 中一 开 始 就 包 含 两 种 含 义 :一 是 指 事 物 的感 性 形 式 ,二 是 指 事 物 的 内 在 结 构 。柏 拉 图 之 所 以会 把 这 两 种 形 式 观 念 对 立 起 来 ,是 由 他 思 想 的 二 元 论 特 征 所 导 致 的 。 柏 拉 图 在 本
(完整版)西方美学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美学的两种基本类型

<《Aesthetica》(《美 学》). 被称为“美学之父”。
亚历山大· 戈特利布· 鲍姆嘉通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07-17~1762-05-26)德国 哲学家、美学家。哲学立场上支持
戈特弗里德· 威廉· 莱布尼茨和克里
(二)美学的非西方类型
印度文化的美学理论建构。 一是印度教经典,以及佛教经典,等中关于美的言说; 二是印度史上各种艺术中内蕴丰富的美学思想; 三是各类艺术理论著作。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印度的美学理论。
(二)美学的非西方类型
中国文化的美学理论建构: 一是朝廷礼制文献中与美相关的言说; 二是诸子哲学中关于美的话语; 三是各门艺术,特别是各类诗歌、文、以及小说、戏曲呈现出来
的美的言说; 四是各个艺术门类的理论言说。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构成了中 国美学整体。
中国美学理论如下四种类型: 一是几个审美领域同时论述的著作, 二是部门艺术专著,
三是以诗品、画品、书品这类特殊形式表达的理论。
四是以诗论诗。
司空图《诗品》
二十四、流动 若纳水輨⑴,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超超神பைடு நூலகம்,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一)美学的西方类型
我们如何去把握这个“美”呢?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只有灵魂才能到达的地方。审美的途径就
是迷狂。这种真正的美不可能通过艺术的模仿获得,它只能是灵 魂在迷狂状态中对美的理念的回忆。 总结: 柏拉图确定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 柏拉图的“美是什么”所指的“美”是一切“美的事物”共同具 有的、带有客观普遍性的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美的标准。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各自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思想流派、艺术表现及审美标准等方面,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详细比较,以期加深对这两种独特美学体系的理解。
一、历史背景1.1 西方美学的起源西方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有关美和艺术的重要论述。
柏拉图在其对话中强调了“理想之美”,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缺乏真正的价值。
而亚里士多德则相对乐观,他在《诗学》中提出了艺术应具备的元素,如情感共鸣和现实的反映。
这为后来的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启了对人的关注,强调个体经验和感受,使得人文主义成为主导思想。
进入18世纪,康德的发展提供了“无目的性”的审美标准,强调主观体验与审美判断的独立性。
1.2 东方美学的发展相较于西方,美学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同样悠久而复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家、儒家思想对美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以“无为”而入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儒家则推崇伦理与社会责任,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认可,也使得东方美学更加丰富。
在日本,美学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如“侘寂”之美强调不完美和自然衰老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它与东方其他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主要思想流派2.1 西方主要流派西方美学历史上涌现了众多不同的思潮和流派。
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思想风潮相继出现,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创作与观念。
浪漫主义:对个体情感与自然景观的高度重视,认为艺术应当表达更为细腻的人类情感。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主张艺术价值不应受到伦理道德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