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文内容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老师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做一个蝴蝶样的吧。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
”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教案1四年级学生已经局别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但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准平舌音“村”、“丧”和多音字“磨”、“坊”的读音;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贾平凹《风筝》课文原文

贾平凹《风筝》课文原文贾平凹《风筝》课文原文《风筝》是贾平凹所作散文,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贾平凹《风筝》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风筝》课文原文初春,天还森冷森冷的,大人们都干着他们的事了;我们这些孩子,积了一个冬天烦闷,就寻思着我们的快乐,去做风筝了。
在芦塘里找到了几根细苇,偷偷地再撕了作业本儿,我们便做起来了。
做一个蝴蝶样儿的吧,做一个白鹤样儿的吧;我们精心地做着,把春天的憧憬和希望,都做进去;然而,做起来了,却是个什么样儿都不是的样子了。
但我们依然快活,便叫它是“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都写在了上边。
终于拣下个晴日子,我们便把它放起来:一个人先用手托着,一个人就牵了线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儿便一紧一松,眼见得凌空起去,渐渐树梢高了;牵线人立即跑起来,极快极快地。
风筝愈飞得高了,悠悠然,在高空处翩翩着,我们都快活了,大叫着,在田野拼命地追,奔跑。
满村的人差不多都看见了,说:“哈,放得这么高!叫什么名呀?”“‘幸福鸟’!”“幸福鸟?啊,多幸福的鸟!”“那是我们的呢!”我们大声地宣告,跑得更欢了,似乎是一群麝,为自己的香气而发狂了呢。
玩过了一个早晨,又玩过了一个中午,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放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目标似乎就在那朵云彩上,忽然有了一阵小风,线儿“嘣”地断了。
看那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随即便更快地飞去了。
我们都大惊失色起来,千呼万唤地,但那风筝只是飞去,愈远愈高,愈高愈小,倏忽间,便没了踪影。
没有太阳的冷昏的天上,只留下一个漠漠的空白。
我们都哭起来了,向着大人们诉苦,他们却说:“飞就飞了,哭什么呀!”我们却不甘心,又在田野里寻找起来:或许它是从天上掉下来了,掉在一块麦田的垅沟里呢?还是在一棵杨树的枝梢,在一道水渠的泥里呢?可是,我们差不多寻了半个下午了,还是没个踪影。
我正歪着身子瘫在那里怄气。
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河边有一座小小的房子,房下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的白光。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风筝》课文原文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风筝》课文原
文
(正河边)我家住的地方,旁边有一座山。
山上种满了树,各种花。
树林里有溪水,流得叮当响。
春天的夜晚,环山的火树银花非常漂亮。
可怜我们这里没有河,跑到山那边才有小河流过。
小河两边有开过一大片河滩子,山上的河滩子上长满了小小的草。
春夏时候是漂亮的绿草,秋冬时候是干燥的金黄。
河滩子的中央,长着一大片的野花。
有紫花、白花、黄花等等,花的颜色五颜六色,真好看!一阵微风吹过来,晃动的野花针,像是在跳舞。
平时我喜欢在河滩子上放风筝。
今年春天,爸爸给我做了一个美丽的风筝。
风筝是一种游戏和玩具,人们把它放在空中飞翔。
太阳一出来,大地充满了阳光,微微上升的气流可以飞起一只风筝。
我先把风筝放在手里,忍不住心中的激动。
两只手抓住绳子的两头,快快地奔向河滩。
我双脚一离地,放开了风筝绳。
它掉下一段距离,终于腾空而起。
抓住绳子的手愈来愈松,只用一根手指牵着它。
我与风筝的距离越来越远,心里愈发高兴。
空中飘着朵朵的云彩,风筝在云彩中飞翔,谁不愿为之神往呢?
时间过得很快,天已经暗了下来。
我把风筝接回来,看着风筝在我的手中落地安全,心情真是喜悦。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风筝,作为一种古老的玩具,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我们的课文《风筝》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父亲一起放风筝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对风筝的描写,展现了父子之间的亲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困境的坚持。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故事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小男孩和他的父亲一起来到了风筝放飞的地方。
小男孩拿着一只漂亮的风筝,他满怀期待地等待着风筝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父亲则在一旁耐心地教导他如何放风筝,如何控制风筝的飞行方向。
父子二人在这个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展现出了深厚的亲情和默契的合作。
当风筝被放飞后,小男孩的心情也随之飞扬起来。
他看着风筝在蓝天中翱翔,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风筝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天空中,远离尘世的烦恼和束缚。
然而,就在小男孩沉浸在风筝飞行的快乐中时,一阵狂风突然袭来,风筝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小男孩不得不用尽全力去控制风筝的飞行方向。
这时,父亲及时地给予了他指导和支持,让他学会了如何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如何在逆境中迎难而上。
小男孩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成功地控制住了风筝,风筝又重新飞向了蓝天。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亲情,更看到了小男孩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品质。
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风筝也成为了这个故事中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也寓意着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总的来说,课文《风筝》通过对风筝的描写,展现了父子之间的亲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困境的坚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逆境,我们都应该像风筝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面对挑战,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飞翔得更高更远。
让我们在风筝的启示下,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飞向蓝天吧!。
部编小学课文《风筝》朗读+知识精讲+课件教案

16.风筝贾平凹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做一个蝴蝶样的吧。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
”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
(2)生字娃娃还记得吗?我们开火车认读。
(3)看来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谁再来回顾上一节课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2、读中悟情,以情促读(学习第三自然段)(1)风筝做好了,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干什么?①同学们,你放过风筝吗?你是怎么放风筝的?②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直线划出来。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
风筝,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玩具。
它飞翔在天空中,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
在我们的课文《风筝》中,作者王蒙通过对风筝的描述,表达了对童年时光和美好回忆的追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首先,课文以风筝为切入点,通过对风筝的形态、颜色、线索等细节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到了风筝的美丽和神奇。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风筝形象,使人不禁感叹风筝的多姿多彩和丰富多彩。
其次,课文通过对风筝的飞翔和飞行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时光和美好回忆的追忆。
作者通过对风筝在天空中翱翔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童年画面,让人们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风筝在天空中飞翔,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课文通过对风筝的自由飞翔和无拘无束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作者通过对风筝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风筝在天空中飞翔,不受拘束,尽情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这也正是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课文《风筝》通过对风筝的形态、飞翔和飞行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时光和美好回忆的追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风筝,不仅仅是一种玩具,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灵,像风筝一样,追逐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课文《风筝》是一篇描写少年儿童友情与成长的散文,通过对风筝的比喻,展现了主人公小男孩与他的朋友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
文章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伟的男孩,他与他的朋友小华之间有着一段特殊的友情。
小伟是一个内向而羞涩的男孩,而小华则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
两人在一次放风筝的活动中相识,从此展开了一段特殊的友情。
在故事中,风筝被用来比喻小伟和小华之间的友情。
风筝需要风的力量才能飞翔,而小伟和小华之间的友情也需要彼此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茁壮成长。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小伟和小华彼此协作,相互帮助,不断调整风筝的方向和力度,最终使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体会到了友情的真谛,懂得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支持是友情成长的必备条件。
然而,故事的情节并不总是美好的。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小伟和小华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比如,风筝被树枝缠住,风向突变等等。
这些困难也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而小伟和小华则通过相互帮助,共同克服了这些困难,体会到了友情的力量。
通过对风筝的比喻,文章不仅展现了少年儿童之间的友情,更是在启发读者对待友情的态度。
友情需要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只有这样,友情才能像风筝一样飞得更高更远。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成长的热爱,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份温暖和感动。
总的来说,课文《风筝》通过对风筝的比喻,展现了少年儿童之间的友情与成长。
文章真挚而温暖,给人以启发和感动。
通过对风筝的描写,读者也能体会到友情的力量和成长的意义,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份温暖和感动。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风筝是一种古老的玩具,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中国。
风筝最初是用来祈求风调雨顺,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风筝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视为一种象征和吉祥物。
《课文风筝》是一篇小学语文课文,通过描述一个男孩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故事,展现了风筝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和乐趣。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男孩和他的爷爷一起制作风筝的情景,以及男孩放飞风筝后的欢乐和兴奋。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风筝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还可以领略到风筝飞翔的壮丽景象。
在课文中,男孩对风筝的喜爱和对风筝飞翔的向往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亲手制作了自己的风筝,还在放飞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风筝带来的快乐和自由。
这种对风筝的热爱和对风筝飞翔的向往,无疑是对风筝这一古老玩具的最好诠释。
此外,文章还通过男孩和爷爷的对话,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互动。
爷爷在男孩制作风筝的过程中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而男孩也在风筝飞翔后与爷爷分享了自己的喜悦。
这种家庭温馨的场景,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也增添了整个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通过《课文风筝》,我们可以感受到风筝这一古老玩具的魅力和乐趣。
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和家庭情感的载体。
它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飞翔的快乐,还能够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传递着亲情和温暖。
在当今社会,风筝作为一种传统玩具,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风筝这一古老玩具,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感受到风筝带来的快乐和自由,同时也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厚。
总之,《课文风筝》通过描述男孩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故事,展现了风筝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和乐趣,同时也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互动。
这篇课文不仅让人感受到了风筝的魅力,也让人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希望我们能够重视和传承这一古老玩具,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风筝带来的快乐和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课文内容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做一个蝴蝶样的吧。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
”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