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
据此完成1~2题。
1.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为23.5°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上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D.大连气温年较差变大1题,地球公转演示过程中,应使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为66.5°;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同;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上。
D正确。
第2题,若黄赤交角为20°,回归线纬度为20°,极圈纬度为70°,极圈度数增大;天安门广场元旦时的昼长变长,日出时间提前,所以升旗时间提前,B正确;热带和寒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大;大连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减小,气温年较差变小。
2.B国庆节期间,全国人民在祝福伟大祖国的同时也在享受国庆假期带来的快乐。
据此完成3~4题。
3.在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A.a→b之间B.c→d之间C.b→c之间D.d→e之间4.太阳直射点从a→b→c→d→e运动的周期是( )A.365日5时48分46秒B.365日6时9分10秒C.23时56分D.29天3题,我国国庆节是10月1日,处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和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即位于图中c→d之间。
B正确。
第4题,太阳直射点从a→b→c→d→e的运动属于一次完整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A正确;365日6时9分10秒为一个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B错误;23时56分为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C错误;29天不属于地球自转或公转的任何周期,D错误。
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盖斯定律

《盖斯定律》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内容要求了解盖斯定律及其简单应用。
2.学业要求能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二、教材分析“盖斯定律”处于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反应热的计算”第1课时。
第一节内容在编排上先后呈现了反应热的概念,中和热的测定,热化学方程式概念及书写以及燃烧热等。
整章内容基本线索是从反应热测定、表示、计算三个方面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并用符号进行表征。
对比原人教版教材,将中和热的测定和反应热概念放在一起,有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单介绍燃烧热概念后,过渡到反应热的计算,通过定量计算认识反应热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调整后的编排顺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教材中,已经学习了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知道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可以与其他形式的能量进行转化,并且从定性角度认识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关系。
在微观层面,初步了解了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本章前面的内容里,进一步学习了反应热的测定,以及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应用盖斯定律,从定量角度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盖斯定律的内容描述比较简单,学生缺乏对状态函数的认知,很难从理论推导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同时相关的计算能力也比较弱。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认识同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2.应用盖斯定律计算生产生活中常见反应的反应热,感受定量研究的意义。
【评价目标】通过生产生活中常见反应的反应热计算,诊断学生对盖斯定律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模型认知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盖斯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难点:盖斯定律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案例分析七、教学思路教学环节教学素材线教师问题线学生活动线八、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碳不完全燃烧生成CO,难以控制反应程度,不能直接测定反应热。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课件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四周期第ⅠB族、ds区 第四周期第ⅠA族、s区
02
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所有金属元素都分布在d区和ds区 B.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都分布在s区 C.元素周期表中第ⅢB族到第ⅡB族10个纵列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D.基态原子的p能级上半充满的元素不一定位于p区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1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PART 01
01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和元素周期表
一、基本概念
1.原子序数
1869年,门捷列夫按相对原子质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将元素排列 起来,得到一个序列,并从最轻的元素氢开始编号,称为原子 序数。
现代化学中的原子序数的排列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修改为核电 荷数(质子数)。
02
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
二、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关系
1.主族元素
主族序数
ⅠA
列数
1
价电子排布式 ns1
价电子数
1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13
14
15
16
17
ns2 ns2np1 ns2np2 ns2np3 ns2np4 ns2np5
2
3
4
5
6
7
主族元素的价层电子就是最外层电子,全部在ns能级或nsnp能级 主族序数=价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3d74s2
9
Ni 10
3d84s2 10
Cu 11 ⅠB 3d104s
1
11
Zn 12 ⅡB 3d104s
2
12
①除镧系和锕系元素,副族元素的价层电子都在(n-1)d和ns能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地电离为NH4+和OH-,故 NH3·H2O的电离方程式,应写为NH3·H2O
NH4+
+OH- 。
四、电离方程式
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电离的过程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Cl = H + + Cl-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H2SO4 = 2H + + SO42-
氢离子的化合物。
NaOH = Na + + OH-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
三、几种“特殊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
1.NaHCO3 NaHCO3的组成是Na+和HCO3-, HCO3-在水中很难再发生电离,故NaHCO3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应写为 NaHCO3== Na++HCO3不写为 NaHCO3== Na++H++CO322.NaHSO4 NaHSO4的组成是Na+和HSO4-, HSO4-在水中易电离为H+和SO42-,故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应写为 NaHSO4== Na++H++SO42-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学习目标
1.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能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趣味实验】
如下图所示:将直流电源接通,灯泡发光,说明氯化 钠溶液能导电,这是什么原因呢?它与金属导电是一回事 吗?
(2)实验过程:
烧杯中物质
固体NaCl
固体KNO3 蒸馏水
NaCl溶液
KNO3溶液
现象
结论
灯泡不亮,
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堂小结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能力非常弱,所以用上述装置不能
测出。
试验物质的导电性
分组试验 →记录现象 → 分析实质→讨论小结
NaCl固体 不导电
NaCl溶液 导电
蒸馏水 不导电
水在NaCl溶 解过程中的起 什么作用?
Enjoy yourself every!, jinsking
水分子与NaCl晶体作用
氯化钠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发生了电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元素组成(宏观)和构成微粒(微观)的角度分析认 识物质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培养宏观 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意识和能力。
非 非金属氧化物 电
如:CO2、SO2
解 质
大部分有机物
如:蔗糖、酒精
分 类 部分非金属氢化物 如:CH4、NH3
注意
1、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 电解质
3、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 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是发生化学 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导电
练习1: ①②③⑤⑨
第二节 A.Cu丝——电解质;
⑤H2O ⑥CO2 ⑦CH4 ⑧NaCl溶液 D.氧气——不属于电解质或非电解质;
离子反应
A、KNO3固体不导电,所以KNO3不是电解质。
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学业基础
学考评价
核心素养
核心微网络
素养新要求
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学会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3.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性。
学业基础
一、电解质
1.研究氯化钠的导电性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实验
结论
电灯泡不发光
电灯泡发光
电灯泡发光
固态氯化钠不能导电
熔融状态的氯化钠能
导电,但在水溶液里能导电,所以HCl属于电解质。
(3)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①Fe、Cu等金属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够导电,但它们都是单质,不是
电解质;
②稀盐酸能导电,但不能说稀盐酸是电解质,应该说HCl是电解质,
因为稀盐酸是混合物。
(4)难溶性的物质不一定不是电解质
BaSO4、CaCO3 等难溶于水的盐,其水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很弱,但熔
4
B.KClO===K++Cl-+O2-
C.FeCl3===Fe3++3Cl-
D. KNO3 ===K + + NO−
3
答案:B
解析:原子团是在化学反应中作为整体参加反应的微粒,不能继续拆成离子形
-
式,如SO2−
4 、ClO 等。
6.[2022·合肥高一检测]物质M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M===X2+ +
够导电
氯化钠的水溶液能够
导电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项目
定义
相同点
不同点
本质区别
所含物质
类型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水溶液
水溶液
在__________中或__________下能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反应热的计算(学生版)

第二节反应热的计算第1课时反应热的计算[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随能量的转化,并遵循盖斯定律。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构建盖斯定律模型,理解盖斯定律的本质,形成运用模型进行相关判断或计算。
一、盖斯定律1.盖斯定律(1)实验证明,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几步完成的,其反应热是。
换句话说,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和有关,而与反应的无关。
例:如图表示始态到终态的反应热。
(2)盖斯定律的意义应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计算出反应很慢的或不容易直接发生的或者伴有副反应的反应的反应热。
2.应用盖斯定律计算ΔH的方法(1)“虚拟路径”法若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
如图所示:则:ΔH=。
(2)加合法依据目标方程式中各物质的位置和化学计量数,调整已知方程式,最终加合成目标方程式,ΔH同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运算。
L,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字例(1)假定反应体系的始态为S,终态为L,它们之间变化为SΔH1ΔH2母)。
A.若ΔH1<0,则ΔH2>0 B.若ΔH1<0,则ΔH2<0C.ΔH1和ΔH2的绝对值相等D.ΔH1+ΔH2=0(2)已知:①2H 2O(g)===O 2(g)+2H 2(g) ΔH 1 ②Cl 2(g)+H 2(g)===2HCl(g) ΔH 2③2Cl 2(g)+2H 2O(g)===4HCl(g)+O 2(g) ΔH 3 则ΔH 3等于 (用ΔH 1、ΔH 2表示)。
1.已知:P 4(s ,白磷)+5O 2(g)===P 4O 10(s) ΔH 1 P(s ,红磷)+54O 2(g)===14P 4O 10(s) ΔH 2设计成如下转化路径,请填空:则ΔH = 。
2.根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①C(s)+O 2(g)===CO 2(g) ΔH 1=-393.5 kJ·mol -1 ②H 2(g)+12O 2(g)===H 2O(l) ΔH 2=-285.8 kJ·mol -1③CH 3COOH(l)+2O 2(g)===2CO 2(g)+2H 2O(l) ΔH 3=-870.3 kJ·mol -1 计算出2C(s)+2H 2(g)+O 2(g)===CH 3COOH(l)的反应热(写出计算过程)。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新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常见的电解质,会正确识别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并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概念及其各自的通性。
一、电解质及导电性1.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探究(1)实验操作将如图装置中的样品依次更换为NaCl固体、KNO3固体、蒸馏水、NaCl溶液、KNO3溶液。
(2)实验现象及结论样品干燥的NaCl固体干燥的KNO3固体蒸馏水NaCl溶液KNO3溶液现象灯泡不亮灯泡不亮灯泡不亮灯泡亮灯泡亮结论干燥的NaCl固体不导电干燥的KNO3固体不导电蒸馏水不导电NaCl溶液导电KNO3溶液导电2.物质导电的原因探究(1)物质导电的原因:具有能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粒子。
(2)化合物(以NaCl为例)导电的原因。
NaCl固体NaCl溶液熔融NaCl含有微粒Na+、Cl-水合钠离子、水合氯离子Na+、Cl-微粒能否自由移动否能能能自由移动的原因在水分子作用下Na+、Cl-脱离NaCl固体的表面受热熔化时,离子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克服了离子间的作用结论:化合物能导电的状态为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1)(2)非电解质(1)铜丝、NaCl溶液和盐酸都能导电,所以三者都是电解质()(2)NH3、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3)NaCl是电解质,所以NaCl固体可以导电()(4)BaSO4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所以BaSO4不是电解质()答案(1)×(2)×(3)×(4)×判断电解质的思维流程1.金属导电和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理分别是什么?提示金属导电是因为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在电场中作定向移动而导电,而电解质溶液导电是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导电。
2.现有下列物质:①氢氧化钠固体②铜丝③氯化氢气体④稀硫酸⑤二氧化碳气体⑥氨水⑦碳酸钠粉末⑧蔗糖晶体⑨熔融氯化钠⑩胆矾晶体请用序号填空:(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认识地球
第二节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课前准备】
1.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学习内容:纬线和经线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问题: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纬线和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