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 的文学解析

倾城之恋的文学解析倾城之恋的文学解析倾城之恋,这个标题充满了浪漫和激情的味道,给人一种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倾城之恋展开文学解析,探讨其中的情感、意象、描写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一、情感的表达《倾城之恋》中最为突出的是作者对恋人之间深情厚意的描绘。
在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相爱相守,无论是幸福还是挫折,他们都能够彼此扶持、守护。
情感的描写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悸动、欢愉、悲伤以及对彼此的无尽思念。
二、意象的运用在《倾城之恋》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为故事增添更多的韵味。
比如,倾城之恋被比喻为一朵盛开的玫瑰,玫瑰的美丽代表了爱情的魅力和光辉。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写春天的花开、秋天的落叶等季节意象,表达了爱情的变迁和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者巧妙地将读者带入到故事中,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主人公们的情感世界。
三、描写手法的运用《倾城之恋》中,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通过绘画般的描写,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容貌、气质和情感。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故事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还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世界的独特风采。
四、主题的探讨《倾城之恋》的主题是关于爱情的,然而,它超越了普通的爱情故事。
它不仅仅是描述了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更是讨论了爱情对个体命运的塑造和改变。
作为一种力量,爱情可以让人变得勇敢、坚强,也可以让人感到痛苦和迷茫。
通过主题的探讨,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关于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引发读者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倾城之恋是一部充满浪漫情怀和故事魅力的文学作品。
通过精彩的情感描写、生动的意象运用、多元化的描写手法以及深刻的主题探讨,作者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令人心动的爱情世界。
读者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更能够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感悟。
倾城之恋原文与解析

倾城之恋原文与解析《倾城之恋》是一部由东野圭吾创作的小说,以悬疑与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的原文和解析来深入探讨其中的情节和主题。
小说开篇,作者描绘了一个平凡且寂寞的城市夜晚。
夜色下,大街上只有一盏孤单的路灯闪烁。
这一形象化的描写,暗示了故事的开端将是一个令人信叹和惊叹的恋爱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男子李京一。
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咖啡馆老板,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个普通而忙碌的城市男子。
然而,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女子苏慧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打破了他平凡的日常。
苏慧是一个有着迷人风姿的女子,总是戴着深邃的黑色墨镜,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她进入咖啡馆时,李京一第一次被她的美丽所吸引,而后发现自己对她爱慕已久。
然而,在他们初次见面后,苏慧突然消失,留下李京一沉浸在对她的思念中。
此后,小说的情节发生了一系列的转折。
李京一决定展开一场寻人之旅,寻找消失的苏慧。
在他的探寻中,不仅揭露了苏慧过去的秘密,还牵扯出了一宗离奇的凶杀案。
小说中的情节如同跌宕起伏的浪潮,引人入胜地展现了李京一为了寻找苏慧不断解谜的过程。
同时,作者通过对爱情和命运的深入剖析,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倾城之恋》是一部集悬疑、爱情和人性于一身的小说。
作者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展现出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爱情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
另外,小说中隐含的悬疑元素也为读者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秘密与谜团在故事中交织,让读者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作者的文字技巧和节奏感,令人无法自拔地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
总的来说,《倾城之恋》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和深入的人物描写,成功地营造了悬疑与爱情并存的氛围。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体会到作者对爱情和命运的思考和表达。
读完这本小说,会令人不禁为主人公们的遭遇和命运而动容,对爱情和生活也有了新的思考。
倾城之恋,留下了我们对于爱情与命运的深思,也让我们对于东野圭吾的才华不禁肃然起敬。
张爱玲《倾城之恋》简析

倾城之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
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同时代的苏青赞美《倾城之恋》:“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得如此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法。
《倾城之恋》里充满了苍凉、抑郁而哀切的情调。
这是一个怯懦的女儿,给家人逼急了才干出来的一个冒险的爱情故事。
她不会燃起火把泄尽自己胸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咿哑哑如泣如诉地响着,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读者的怜爱之心。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描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调情表演。
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这部作品却评价不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认为:“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情调”,“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
”但也有人认为,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
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
范柳原意在求欢,而白流苏意在求生。
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
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旧的家庭,又进入了另一个家庭,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的正式成婚的速度,但这种婚姻靠得住吗?主题解析《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却成就了白流苏的婚姻,但结果仍是苍凉的,香港之战的洗礼不曾将白流苏改变成革命女性。
婚姻也没有让范柳原放弃纸醉金迷的放荡生活,只是范柳原的俏皮话再也不对白流苏说了,而是省下来留给别的女人,在范柳原的心里至少把白流苏当成了自己人,但要说他真正的爱上白流苏,仍然是谈不上的,他们之间为对方付出的一点真心只停留在战争中,当他们认为金钱、地位、名誉等等都靠不住时,他们才愿意坦然的抛弃一切重负,毫无“私心”的爱对方。
各怀心思的两个人居然在战争中有了契合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白流苏只把谈恋爱当做她的救命稻草,范柳原只把谈恋爱作为他征服女人的一种手段。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白流苏虽在物质上成为了赢家,在精神上却仍然是输家,但这种婚姻至少让她摆脱了经济上的困顿,家人的冷眼、讽刺。
这不正是她选择和范柳原谈恋爱想要的结果吗?但白流苏仍然是惆怅的,在她的内心是渴望范柳原只爱她一人的,但她知道这种愿望一辈子也不会实现,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爱范柳原的钱呢?还是爱上她这个人才用恋爱作为赌博换取婚姻。
因此她也就不奢望范柳原对她忠诚,不见其他女人,只爱她一人了。
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不相信爱情的人,白流苏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后,对有钱的男人已产生了不信任。
更不会相信一个有情的花花公子和她谈恋爱是因为爱她。
范柳原也是不相信女人的人,他喜欢自由,更不愿一个不爱他的人整日的管束着他,他知道身边的女人嘴里说喜欢他,身体上屈服于他都是为了他的钱罢了。
又怎会对这些女人付出真心呢?白流苏也是奔着他的钱的,范柳原又怎么会看不明白呢?但在轰炸中范柳原感受到白流苏的一点真心,这是她在其她女人身上从来没有得到过的。
他明白白流苏这种受到封建礼教思想教育的女人,因为自己离过婚内心肯定是自卑的,跟她结婚,她也不会像其她女人那样咄咄逼人,要求他只爱她一个。
范柳原也就放开自己凭着这点真心便答应同白流苏结婚。
白流苏因此而得救。
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不仅仅描写了两个人在战乱背景下相爱的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白流苏俨然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义矛盾斗争的载体。
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出身没落之家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想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赌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先是范柳原假借徐太太之意邀请白流苏去了香港。
白流苏决定赌一把,她倒要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年轻女人的优势。
到了香港她才知道她是在跟一个饱经世故、情场老手在谈“恋爱”。
介绍人曾说,范柳原“年纪青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白流苏看范柳原极尽殷勤、挑逗之能,就是不提婚姻之事,自然也不愿自动投人到他的怀里,让他占便宜。
她决心只要婚姻,不要做情妇。
范柳原觉得,白流苏似乎只看重婚姻,而不讲感情,心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结婚,只想让你当情妇。
后来白流苏说自己要回上海,她是想试探范柳原对自己的态度。
没有想到范柳原欣然同意。
白流苏不得已回到了上海。
回来后日子更不好过。
她几乎被家庭泼就的污水泡起来了。
不久,范柳原也按捺不住给她打了电报,让她再去香港。
这时白流苏由于家庭的压迫,只好示弱。
回到香港后,果然成了范的情人。
这时范柳原仍然是在玩弄两人的关系。
只当了一个星期的情人,范柳原就决定去英国,并宣布一年半载再回来。
就是从情人的关系看,这正常吗?显然不正常。
这两个主人公,被不同的家世、文化背景、心事分隔着,各怀鬼胎,又绕来绕去兜够了圈子,精刮赛精刮,费尽了算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半推半就的。
[精品]【中国小说名著赏析】张爱玲《倾城之恋》
![[精品]【中国小说名著赏析】张爱玲《倾城之恋》](https://img.taocdn.com/s3/m/bdb1b7abfd0a79563c1e7287.png)
【中国小说名著赏析】张爱玲《倾城之恋》【中国小说名著赏析】张爱玲《倾城之恋》春秋文子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颗不朽的奇葩,她将人生与艺术巧妙地融合,把人生幻化成艺术,在艺术中关照人生。
一部《倾城之恋》,她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审美体验融化为繁美的词句和惊艳的意象,以独特的艺术灵感诠释爱情、命运、人性,以凄怆的女性主义情怀影射孤独悲凉的人生味和身世之感。
傅雷说:哪一种主义也好,倘若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巧,活泼丰富的意象,决不能产生一样像样的作品。
无疑,张爱玲做得很完美,夏志清先生称其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她当之无愧。
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寂寞萧条,只出一位这样遗世独立的女子:张瑛,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0年改名张爱玲,1943年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三年后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1956年8月在美国与剧作家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1955年5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74岁。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张爱玲以这种诗意的浪漫主义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那欲哭无泪、悲凉凄怆的身世之感前世今生和后来者已无人可以切身体悟了。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冷傲的控诉唯属张爱玲。
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是不幸的。
胡兰成给了她爱情,赖雅给了她婚姻,最终爱情背叛,婚姻被带进了坟墓。
张爱玲将自我人生的凄惨爱情移植给她笔下的都市男女,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中尽是一幕幕爱情的悲剧。
《倾城之恋》似乎是个例外,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白流苏,一个离了婚死了丈夫风韵犹存的遗老千金,一个风流倜傥视女人为脚下泥的海归阔少,一场战战兢兢费尽心机苦心经营的恋爱,最终一切都被战争的流弹炸断了故事的尾巴,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他们——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它讲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人受到种种的影响,什么都倾覆了,唯一剩下来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动荡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
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人心中的东西却能让人们紧紧依偎着,相依为命。
1、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与作者的某些关系提起张爱玲,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旷世难寻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的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却一点也不幸福,胡兰成风流成性、不负责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满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她爱上了一个民族汉奸,这样的结局终究不能完美。
因此,她的文章风格也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息的笔调下,他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能完美的结局。
但她却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的眷恋与不舍吧。
2、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于千千万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一个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种唯美的感觉。
流苏,一个充满高贵典雅气质的没落的白家小姐,一个旧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
她离了婚,想投奔娘家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但是亲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无辜的灵魂经受着世俗与势力的拷打,她实在没想到上天会再赐予这样的自己一份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一个现代风月场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倾城之恋解析

《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中,不仅描写了一个在战乱背景下的恋爱故事,更是一部反映人生困境,人性弱点以及理性回归的哲理小说。
我在网上找到一篇解析的文章把它转过来给喜欢的朋友一起欣赏。
一倾城之恋蕴涵的人生困境(一)围城意识《倾城之恋》中这一围城意识是通过作者对流苏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当兄嫂恶言相击,她跪着祈求母亲做主,而母亲却呆着脸,不做声她恍惚回到多年前,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
而在世俗的城堡里,城里的范柳原想逃出来,城外的白流苏想冲出去白流苏是想从封建枷锁中冲出去,冲进现代的城,找到衣食来源,比如穿时髦的衣服,跳交际舞,想和有钱的范柳原结婚。
范柳原已经厌恶了物欲横流逢场作戏的现代社会,想冲出去,冲进原始的,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精神世界。
他把巴结他的那些俗女人看成他脚下的泥,他觉得白流苏不应该光着膀子,穿时髦的长背心,而希望她穿旗袍,想象她在原始森林里奔跑。
“倾城” 是指人类文明之城物欲之城倾塌。
此时,人需要从原有的城堡里逃出来,重新架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倾城之恋” 展现了人们在围城内外冲进冲出的人生困境。
(二)现代末日意识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写道: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常用的字眼是“荒凉” ,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倾城之恋》清晰地描写出城市毁灭时,人们内心的真切体验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好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
这是当时人们面临的又一困境,在灾难面前,人们将嚣张的物欲冷却下来。
张爱玲希望表达出世界末日意识带给人们的启示,只有在末日之时,人们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生命中最宝贵,最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城之恋》赏析二十实际中国文坛寂寞萧条,只出一位这样遗世独立的女子:“张瑛,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0年改名张爱玲,1943年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三年后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1956年8月在美国与剧作家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1955年5月逝于洛杉矶公寓,享年74岁。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张爱玲以这种诗意的浪漫主义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那欲哭无泪、悲凉凄怆的身世之感前世今生和后来者已无人可以切身体悟了。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冷傲的控诉唯属张爱玲。
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是不幸的。
胡兰成给了她爱情,赖雅给了她婚姻,最终爱情背叛,婚姻被带进了坟墓。
张爱玲将自我人生的凄惨爱情移植给她笔下的都市男女,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中尽是一幕幕爱情的悲剧。
《倾城之恋》似乎是个例外,“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白流苏,一个离了婚死了丈夫风韵犹存的遗老千金,一个风流倜傥视女人为脚下泥的海归阔少,一场战战兢兢费尽心机苦心经营的恋爱,最终一切都被战争的流弹炸断了故事的尾巴,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他们——“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在张爱玲的眼中,这绝非安徒生童话里所讲的“他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哪怕已经千疮百孔的安宁。
“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
”一座繁华都市的陷落只为成全一段若隐若现的爱情,这爱情负载了太多的人道主义灾难,更可悲的是,张爱玲从这不能承受其重的爱情中看到的是一种不确定,而非永恒。
“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爱情里的诺言像谎言一样可怕,张爱玲是深受其害的。
对于胡兰成,她曾经得到千万人之中遇见唯一的人的欢悦,她曾经得到千万年之中守住恋爱一刻的永恒,但欢悦无永恒,永恒无欢悦。
因此在她的小说中,哪怕是虚浮的完美结合她亦要毫不留情地揭开爱情虚伪的面纱,以苍凉犀利的笔锋划破谎言的喉管。
白流苏的故事也许刚刚开始,“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时代的变迁,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写作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方面,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身心的压迫和精神的禁锢依然潜伏;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的进程推动了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兴盛,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
女性社会存在的矛盾导致了张爱玲性格的双重性。
她不惜一切代价极力摆脱世俗的束缚争取女性尊严和自由人格,却又不得不在男权至上的威逼中承认现实直面女性悲剧式的人生处境。
在17岁的豆蔻年华里,她曾义愤填膺地痛诉:“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突然结婚。
”但在她的小说中,女性无论老、少、美、丑、贫、富,都是情欲和物欲的奴隶,逃不过苍凉的命运。
最终张爱玲在抗争与妥协的矛盾中煎熬,成就了她悲壮独特的艺术风格。
白流苏是张爱玲性格冲突的统一体,是女性主义矛盾斗争的载体。
“一个女人在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
”白流苏面对家族的唾弃而生发如此的感慨,反映了女性将个人尊严和命运转折寄予男性的无奈的命运选择——女性只有作为男性的附庸才能体现其价值存在。
与张爱玲同时代亦声名鹊噪的女作家苏青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篡改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戏讽之中容藏无尽的凄凉与悲哀。
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折射了人性的残酷,是对男尊女卑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控诉,。
在一场类似战争的恋爱中,白流苏最终胜利了,张爱玲却以冷酷的笔锋扼杀了胜利的喜悦——“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对她也不过如此。
”范柳原在婚姻前退缩,在对平淡的恐惧中打颤,将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从家族的背弃中拯救出来又轻易抛入了婚姻爱情的黑暗中。
“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给旁的女人听。
”一纸婚书仅仅是作为他的妻子的身份的象征,是依附价值的外在证据,幸与不幸、爱与不爱已经无关紧要了,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一直在延续。
女性在悲剧中煎熬,女性主义将在煎熬中挣扎反抗。
白流苏作为女性主义的化身亦是有灵魂、有思想的,她在精神上寻求一种独立和解脱。
非露骨的表情示爱,非妓女式的投怀送抱,张爱玲塑造的白流苏有着贵族的气质和淑女的风范——冰清玉洁,谨慎敏感。
她虽为得范柳原的爱而煞费苦心,却在僵持等待中做着无声的反抗,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希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白流苏寄托了张爱玲美好的人生愿望,是女性主义的一种理想的归属。
在电影《倾城之恋》中,张曼玉和梁朝伟将这段硝烟战火中的都市爱情演绎得近乎完美,张曼玉优雅的气质和忧郁的眼神亦将女性主义的光辉和人生命运阐释得淋漓尽致。
但小说中所蕴涵的苍凉的人生味被电影华丽的视听觉冲击力所颠覆,只有回归到小说文本中,小说中所承载的沉重的人生境遇才能被揭示出来。
张爱玲研究者刘川鄂指出:“张爱玲写小说,不论有其本,还是无其本,她总是把人生味放在第一位的。
她是一个品位纯正的作家,探索人性,拷问灵魂,揭示文明与人性的冲突是她在小说中孜孜以求的目标。
”但这种“人生味”无关乎幸福,而是“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这种悲凉的人生味在《倾城之恋》中表现最深刻的是人性的自私。
在白公馆,三爷盘光了白流苏的钱就欲将她扫地出门;四奶奶算盘打得比谁都响,算得比谁都清,却反复标榜自己的“高尚人格”:“我是有点人心的,不能靠定了人家、把人家拖穷了,我还有三分廉耻呢!”如此欲盖弥彰更突显了其卑劣的自私本性。
在爱情中,范柳原不过是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两方面都是精致的人,在和平的日子里相持不下,却是硝烟战火成全了他们。
乱世飘摇中相互的扶持和勉励能够增添生的勇气和希望,因此从人性层面上说,这段乱世之恋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各自活着的自私。
人各有私己之心,张爱玲用漫不经心的笔调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将躲藏在慷慨面具下的自私揭露出来,这种人性的自私看似被虚构夸大了,而实际上却是其自身真实的再现。
张爱玲笔下的饮食男女千姿百态的情爱世界无非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相互利用罢了,这是一种看破红尘的悲凉。
无论是张爱玲自我的人生经历还是其小说的艺术风格,都有一种孤独感始终伴随其中。
张爱玲采取一种孤绝的生活方式,如同死亡,也正是这孤独的生命现象成就了她绝世的才华,让“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
张爱玲将《倾城之恋》置于公馆洋场里,在炮火轰鸣中演绎,更突显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
相互的关照和偎依能够消散乱世中无所凭靠的漂泊感,但孤独是无法抚慰的,甚至切入骨肉无法言说。
张爱玲以绝望抒写孤独,用生命默默地承受孤独,这是小说叙事中的悲凉人生,更是作者现实人生的真实写照。
张爱玲生活的世界是悲凉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多舛的命运,苍茫的身世让她对世道人心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奠定了她悲凉的艺术风格。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张爱玲:“她能和简-奥肆汀一样的涉笔成趣,一样的笔中带刺,但是划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
”身世,命运,人性,戏里戏外都散发着苍凉的人生味。
小说对故事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对人性的揭露,都必须以艺术手法为载体。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眼光观察现实,敏锐地捕捉生活灵感,用奇特精致的语言将内心感悟提炼升华成惊艳的意象,达到了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景物的描写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雕琢而成。
她写海岸边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
取景化的视觉观察,暗淡的色彩渲染,将一幅静态的风景画绘成一个动态的影像。
张爱玲善于将采截的景致重组构建,颠覆其原有的形貌,赋予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以满足艺术上的审美要求。
于是“海浪波涛溅到窗帘上并将其染蓝”的夸张意象也就宛若天成了。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单纯的意象,它们烘托社会历史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命运,涵盖着丰富的寓意。
“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啪得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怨绮恨,全关在里面了。
”这是张爱玲对香港沦陷的描写,给人强烈的视听觉震撼。
她将世界比作关了盖的箱子,人置于黑暗中孤独绝望,一切的怨,一切的恨,一切的执。
一切的妄,都成了记忆中的一场场闹剧。
曾经繁华又如何?由此伸发了乱世之中苍茫的身世之感。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所用的笔调是舒缓安闲的,漫不经心地随笔一抹即是丰富的意象和精致的色彩,淡中出奇。
她写白流苏眼中的萨黑荑妮公主“脸色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里却闪着妖魔”。
寥寥数语即将其特有的印度女性美跃然纸上。
然而既是“观音菩萨”,“眼里却闪着妖魔”,这样的矛盾将萨黑荑妮貌似雍容华贵不食人间烟火实际却庸俗虚荣生性放荡的人物性格暴露无遗。
同时这种视觉感受来源于白流苏也别有一番用意。
这是站在自我立场上对情敌的惊恐和厌恶,萨黑荑妮实际上是白流苏眼中抢夺范柳原、威胁其爱情的“妖魔”,对于她的美亦是三分欣赏七分嫉妒的,“眼里闪着妖魔的观音菩萨”同时也折射了白流苏的内心世界。
张爱玲对白流苏的美着笔不多,区区几字却字字惊艳。
“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托在暧昧的月光下,衬在冷而粗糙的墙上,平淡而真实。
一“红”字为其唇着色,一“水”字为其目传神,又美得青烟缭绕,入梦如幻。
“有血有肉”是一种活着的真实,是对范柳原的一种吸引和诱惑,同时作为女性主义化身的白流苏又是“有思想”的,这种思想即是不屈从、不谄媚,贞洁谨慎,追求永恒崇高的精神之恋。
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丰富的意象,蕴藏深厚的思想内涵,是张爱玲艺术手法的一种独特性展示。
刘川鄂说:“中国作家谁也没有像鲁迅那样深刻犀利不留情面地拷问过民族性,谁也没有像张爱玲那样深刻犀利悲天悯人地拷问过都市男女的情爱世界。
”张爱玲以看破红尘的眼光审视沪港公馆洋场的悲喜爱情,以敏锐细致的女性主义情怀叩问命运和人性,以细致精巧的犀利文笔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部《倾城之恋》写尽了爱情,写尽了人生,在艺术的长河中洗净铅华,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