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理论和科学家。

1. 古代力学的起源古代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力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力学原理,包括“自然物体的本性是静止的”和“力量会使物体改变其状态”。

这些原理成为古代力学的基石,直到17世纪牛顿的力学定律被提出。

2. 牛顿力学的奠基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学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解释了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牛顿还发展了微积分学,为力学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3. 拉格朗日力学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形式,即拉格朗日力学。

他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数学框架,通过定义能量函数(拉格朗日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拉格朗日力学在处理复杂的多体系统和非惯性参考系中表现出色,成为经典力学的重要分支。

4. 哈密顿力学的发展19世纪初,爱尔兰数学家威廉·哈密顿提出了一种与拉格朗日力学相补充的力学形式,即哈密顿力学。

哈密顿力学通过定义广义动量和哈密顿函数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与拉格朗日力学相比,哈密顿力学在处理能量守恒和相空间描述上更加方便。

它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5. 狭义相对论的提出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力学的观念。

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物体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它修正了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强引力场下的适合范围,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6. 量子力学的兴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诞生将经典力学推向了新的局面。

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它引入了不确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的概念。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1. 引言经典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它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本文将介绍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牛顿力学的奠基、拉格朗日力学的建立以及哈密顿力学的发展。

2. 牛顿力学的奠基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第二定律(运动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说明了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力学的提出,为解释天体运动、机械运动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3. 拉格朗日力学的建立18世纪,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形式,即拉格朗日力学。

与牛顿力学相比,拉格朗日力学更加简洁、优雅,并且能够处理复杂的系统。

拉格朗日力学基于一个称为拉格朗日函数的量,通过对系统的动能和势能进行数学描述,得到了运动方程。

这种方法不仅适合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还适合于微观粒子的运动,对于研究多体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4. 哈密顿力学的发展19世纪,爱尔兰数学家哈密顿进一步发展了经典力学,提出了哈密顿力学。

哈密顿力学是拉格朗日力学的一种等价形式,通过引入广义动量和哈密顿函数,可以更加方便地描述系统的运动。

哈密顿力学在动力学系统、相空间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研究混沌现象、量子力学等提供了数学工具。

5. 经典力学的应用经典力学不仅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在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天文学中,经典力学用于描述行星、恒星的运动规律;在工程学中,经典力学用于设计机械、结构等;在生物学中,经典力学用于研究生物体的运动机制。

经典力学的成功应用使得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深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6. 总结经典力学作为物理学的基石,经历了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典力学的简洁性和广泛应用使得它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1. 引言经典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它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家和里程碑式的实验与理论。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经典力学的发展简史。

2. 古希腊时期的先驱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对经典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宇宙的数学结构,而阿基米德则研究了浮力和杠杆原理,奠定了静力学的基础。

3. 牛顿力学的奠基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

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成为经典力学的里程碑之作。

牛顿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同时发展了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行星运动和地球上的物体运动。

4. 拉格朗日力学的发展18世纪,意大利数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力学表述方法,即拉格朗日力学。

他通过定义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函数,将力学问题转化为求解变分问题。

拉格朗日力学对于复杂系统的描述更加简洁和一般化,成为经典力学的重要工具。

5. 哈密顿力学的诞生19世纪初,爱尔兰数学家威廉·哈密顿提出了一种与拉格朗日力学相对应的力学表述方法,即哈密顿力学。

哈密顿力学采用了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通过哈密顿函数对系统进行描述。

它在描述可变质量系统和量子力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6. 统计力学的发展19世纪末,统计力学的发展为经典力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统计力学通过研究大量粒子的统计行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物理系统进行描述。

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和玻尔兹曼方程等统计力学的概念和理论,为经典力学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

7. 相对论的冲击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经典力学产生了重大冲击。

相对论扩展了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提出了质能关系和时空弯曲等概念。

相对论对于高速运动和强引力场下的物体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8. 结论经典力学的发展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积累和演进,涵盖了众多科学家的贡献和重要理论。

力学发展简史范文

力学发展简史范文

力学发展简史范文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科学,由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但直到近代才得到较为完善的发展。

以下为力学发展的简史。

1.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地心说,认为物体在自然状态下有两种运动形式:上落运动和四种元素间的混合运动。

这奠定了古希腊力学的基础。

2.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伽利莱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相对论和惯性定律。

他的研究成果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力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牛顿力学的建立: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末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和引力定律。

他的工作为力学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质点运动的数学描述和物体运动的力学定律。

4.拉格朗日力学的发展:18世纪末,约瑟夫·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描述方法,即通过数学的变量和方程来表示动力学系统的运动,而不再关注力的原因。

这种方法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上更为方便,为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

5.哈密顿力学的建立:19世纪初,威廉·哈密顿提出了哈密顿力学,这是一种类似于拉格朗日力学的描述方法,但主要关注于系统的能量。

这种方法比拉格朗日力学更加简洁,适用于有较多自由度的运动问题。

6.20世纪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力学理论,将传统的牛顿力学和统计力学推广到微观尺度。

通过对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波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量子力学改变了人们对力学的认识。

7.相对论力学的提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了相对论力学,即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这种新的力学理论修正了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强引力条件下的适用性,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结构和物体运动的认识。

8.现代力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理论的不断进步,力学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包括流体力学、非线性力学、混沌力学等新的分支学科在内,力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物体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机制的认识。

总结起来,力学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再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和推广。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在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经典力学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回顾经典力学的发展历史,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牛顿力学,逐步展示了这一学科的演变过程。

1.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种自然哲学,称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四种元素(地、水、火、气)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观点主要是定性的,缺乏严格的数学描述。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伽利略在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证明,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与其质量无关,这一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悖。

伽利略的实验方法和数学分析为经典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牛顿力学的诞生17世纪末,牛顿力学的诞生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巅峰时期。

牛顿通过对天体运动的观测和数学分析,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4. 拉格朗日力学的发展18世纪,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形式,称为拉格朗日力学。

他通过引入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函数,将力学问题转化为变分问题。

这种新的力学形式更加简洁、优雅,并且适合于复杂的系统。

5. 哈密顿力学的浮现19世纪,哈密顿提出了一种与拉格朗日力学相对应的力学形式,称为哈密顿力学。

哈密顿力学通过引入广义动量和哈密顿函数,将力学问题转化为一组偏微分方程。

这种力学形式在动力学和量子力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6. 经典力学的应用经典力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还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被应用于天体力学、机械工程、航天技术等领域。

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和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

总结:经典力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演变过程。

从定性的描述到定量的数学分析,经典力学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的浮现进一步完善了经典力学的形式,使其适合于更加复杂的系统。

力学的发展简史(101组)

力学的发展简史(101组)

力学发展简史101组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

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古代人还从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和弓箭、车轮等的使用中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的移动和转动。

但是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最早阐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提出加速度的概念。

牛顿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牛顿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标志着力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此后力学的进展在于它所考虑的对象由单个的自由质点转向受约束的质点和受约束的质点系;这方面的标志是.达朗伯提出的达朗伯原理和拉格朗日建立的分析力学。

欧拉又进一步把牛顿运动定律推广用于刚体和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

欧拉建立理想流体的力学方程可看作是连续介质力学的肇端。

在此以前,有关固体的弹性、流体的粘性、气体的可压缩性等的物质属性方程已经陆续建立。

运动定律和物性定律这两者的结合,促使弹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和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孪生于世;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纳维、.柯西、.泊松、 .斯托克斯等人。

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为独立学科。

另一方面,从拉格朗日分析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哈密顿体系,继续在物理学中起作用。

从牛顿到哈密顿的理论体系组成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或牛顿力学。

在弹性和流体基本方程建立后,所给出的方程一时难于求解,工程技术中许多应用力学问题还须依靠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解决。

这使得19世纪后半叶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同弹性力学之间,水力学和水动力学之间一直存在着风格上的显著差别。

到20世纪初,在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中,实际应用同数学理论的上述两个方面开始结合,此后力学便蓬勃发展起来,创立了许多新的理论,同时也解决了工程技术中大量的关键性问题,如航空工程中的声障问题和航天工程中的热障问题。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描述了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经典力学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其发展历程,包括牛顿力学的建立、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的发展,以及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1. 经典力学的起源经典力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哲学的概念,认为天体和地球是由四个元素(地、水、火、气)组成的。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并没有提供关于物体运动的准确描述。

2. 牛顿力学的建立17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伊萨克·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

他的三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成为了经典力学的基石。

牛顿力学成功地解释了行星运动、物体受力和运动的规律,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本框架。

3. 拉格朗日力学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形式,即拉格朗日力学。

拉格朗日力学通过引入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方程,将力学问题转化为求解变分问题。

这种形式的力学描述更加简洁和普适,为后续的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学工具。

4. 哈密顿力学的发展19世纪初,爱尔兰数学家威廉·哈密顿进一步发展了拉格朗日力学,提出了哈密顿力学。

哈密顿力学通过引入广义动量和哈密顿方程,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

哈密顿力学在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5. 经典力学的应用经典力学不仅在理论物理学中有重要地位,也在工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经典力学的原理被应用于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和土木工程中的结构设计和运动控制。

此外,经典力学也为天体力学、流体力学和电磁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总结:经典力学作为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从牛顿力学的建立到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的发展,经典力学提供了描述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数学工具。

经典力学不仅在理论物理学领域有重要地位,也在工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1. 引言经典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本文将从古代开始,介绍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牛顿力学的奠基、拉格朗日力学的建立以及哈密顿力学的发展。

2. 古代力学古代力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力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天体运动的地心说,并提出了自然物体的四种运动方式:上升、下降、水平和斜向。

这些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人们对力学的理解。

3. 牛顿力学的奠基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第二定律则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与施加力的关系,即F=ma。

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拉格朗日力学的建立18世纪末,法国数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表述方式,即拉格朗日力学。

他引入了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函数的概念,通过最小作用量原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拉格朗日力学在处理复杂系统时更为方便,且能够统一解释牛顿力学和哈密顿力学。

5. 哈密顿力学的发展19世纪初,爱尔兰数学家威廉·哈密顿对拉格朗日力学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哈密顿力学。

哈密顿力学引入了广义动量和哈密顿函数的概念,通过哈密顿方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相比于拉格朗日力学,哈密顿力学在处理能量守恒和相空间的问题上更为方便。

6. 经典力学的应用经典力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航天工程中,经典力学可以用来计算卫星的轨道运动;在机械工程中,经典力学可以用来分析机械系统的运动和力学性能;在天体物理学中,经典力学可以用来研究行星和恒星的运动规律。

7. 结论经典力学是物理学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分支之一,它经历了从古代力学到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的发展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发展简史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经典力学发展简史
姓名:周玉全
力学是物理学中最早发展的分支,它和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关系最为密切。

经典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

经典力学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研究宏观、低速状态下物体运动的一门学科。

力学的发展可谓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

早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在劳动生产中应用杠杆、螺旋、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促进了静力学的发展。

公元前二百多年,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提出了杠杆原理以及浮力定律。

而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墨经》为代表作的墨家,总结了大量力学知识。

虽然这些知识尚属于力学的萌芽,但不妨它在力学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古代,由于人们缺乏经验以及生产水平低下,没有适当科学仪器,导致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

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主张物体速度与外力成正比、重物下落比轻物快、自然界惧怕真空等,看起来的确与经验没有明显矛盾,因此这些理论长期没人怀疑。

当然力学长期得不到较大发展还与西方教会利用所谓“科学”奴役人们思想有关。

这点最为人所熟知便属“地心说”了。

托勒密的“地心说”因与《圣经》内容相符,再加上按地心说预报的行星位置在当时目测精度下与实际位置相差不多,故被人广泛接受。

首先揭开科学革命序幕、反对一直被奉若圭臬的“地心说”的是天文学领域。

公元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理论》来具体论述日心体系。

但这一新思想一开始并未能得到世人的广泛认识,因为当时教会仍然占有统治地位,而日心说与《圣经》内容相悖。

科学发展越快,教会越趋极端,凡是不符合教会思想而另有主张的人,都会遭到迫害。

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就是一位信仰和宣扬哥白尼体系而英勇献身的科学殉道士。

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太阳系之外还有无数的世界,这比日心说更为有力的冲击了教会的教义,因此被处以火刑。

但科学并不会因惧怕火刑而驻足不前。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基于天文学家第谷毕生积累的天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计算,得出了开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并在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一书中,公布了这两条行星运动定律。

开普勒的这两条定律打破了两千年来认为天体只能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观念,使日心说与观测结果更为符合。

开普勒继续利用第谷的观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并于九年后找到了二分之三次方定律,即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对推动天文学和力学有重要作用。

伽利略是又一位献身于哥白尼学说的伟人。

他是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天体的科学家。

1610年出版的《星界信使》一书,是对哥白尼学说的一极大支持。

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转变到牛顿的经典力学,最深刻的变化就在于建立了惯性定律,惯性定律是牛顿经典力学的重要基石之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物体的运动都是由于其他物体的作用,而牛顿经典力学则认为“每个物体都会保持其静止或沿一直线作等速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力加于其上,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经典力学的惯性定律结束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对物理学界近两千年的统治。

对惯性定律提出作出贡献的主要有伽利略和笛卡尔。

伽利略多次在着作中提出类似惯性定律的说法,但他并没有全面地表述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欠缺得到笛卡尔的弥补,1644年,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因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运动状态,且惯性运动的物体永远不会使自己趋向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

然而笛卡尔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完全是从哲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将这一切都归因于“上帝”的安排。

真正明确提出惯性定律的是牛顿,他在1686年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把惯性定律作为第一原理正式提出来,因此惯性定律又被称作牛顿第一定律。

关于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最为耳熟能详的故事应该数“苹果砸到牛顿头上而启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了。

姑且不去考究牛顿因为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是否真实,就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多有波折。

牛顿从1665年至1685年,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提出“万有引力”这个概念和词汇。

牛顿在1665—1666年间只用离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因而只能证明圆轨道上的而不是椭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关系。

在1679年,他知道运用开普勒第二定律,但是在证明方法上没有突破。

只是到了1684年1月,哈雷、雷恩、胡克和牛顿都能够证明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关系,都已经知道椭圆轨道上遵守引力平方反比关系,但是最后可能只有牛顿才根据开普勒三个定律、从离心力定律演化出的向心力定律和数学上的极限概念或微积分概念,才用几何法证明了这个难题。

牛顿把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面上的实验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牛顿运动三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

《原理》一书宣告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

在牛顿建立牛顿力学之后,笛卡尔学派和莱布尼茨学派就“运动的度量”这一问题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笛卡尔学派认为动量反映了运动的变化,牛顿也支持这一观点。

而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则认为运动的度量应该是质量与速度平
m v2代替 m v2,这就是现在的动能表示式。

两派意方的乘积,后来,科里奥利提出以1
2
见针锋相对,许多科学家参与了这场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争论。

到了1743年,法国科学家达朗贝尔指出这两种量度都是有效的,但是用在不同的地方,才对这场争论有了一个“最后的判决”。

但这一判决并未完全澄清争论的混乱,直到1880年左右,恩格斯在《运动的度量——功》一文中指出,在不发生机械运动和其他形式的运动的转化的情况
下,运动的传递和变化的情况可以用动量去度量;但当发生了机械运动和其他形式的运动的转化情况下,应以动能去度量。

至此,这场争论才尘埃落定。

进入18世纪,以牛顿三定律为基础的力学体系继续发展。

1715年J.伯努利提出虚速度原理。

1743年达朗贝尔在《动力学论》中引进“惯性力”概念,将动力学问题化为静力学问题,这就是“达朗贝尔原理”。

1788年拉格朗日在《分析力学》一书中把虚位移原理和达朗贝尔原理结合起来,又引入广义坐标和广义速度得出拉格朗日方程。

另一方面,莫泊丢在1774年提出最小作用量原理,由此发展起来的变分原理构成了分析力学的积分形式,与此对应的是由普遍适用于场势的拉普拉斯方程构成的分析力学微分形式。

1835年,哈密顿提出哈密顿原理,此后,哈密顿还提出了所谓的哈密顿函数以及哈密顿正则方程。

至此,分析力学趋于完备,经典力学已经相当成熟了。

经典力学虽然是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就比如绝对的时空观、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等。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我们有更为准确的相对论,经典力学依旧起着不小的作用。

总之,经典力学虽然有局限性,但并不妨碍它的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