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家文言现象整理

合集下载

赵世家文言知识点总结

赵世家文言知识点总结

赵世家文言知识点总结赵氏家族的历史起源赵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史料记载,赵氏家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诸侯国赵国。

赵国国君赵盾是赵氏家族最早的祖先,赵国后来被晋国所灭,赵盾的后裔逃亡到了齐国,逐渐在齐国扎根并发展壮大。

赵盾的后裔在齐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赵氏家族的基础,也成为了赵氏家族的祖先。

赵氏家族的家族成员赵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杰出成员,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王。

赵武王是赵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他在战国时期崭露头角,统一了赵国,并对周边诸侯国发动了多次战争,最终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

此外,在历史上还有赵襄子、赵文子、赵惠文王等杰出成员,他们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赵氏家族的家族传承赵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厚的家族传承,他们通过世袭的方式将家族的精神和文化代代相传。

赵氏家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底蕴,这得益于家族传承的延续。

在赵氏家族的传承中,家族元老和家族重要成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传承家族的传统和文化,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家族传承使得赵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了持久的影响力和地位。

赵氏家族的家族功勋赵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家族功勋,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成就。

在历史上,赵氏家族通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武王统一赵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将之一;赵襄子、赵文子在政治上有着杰出的表现,他们使赵国在战国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赵惠文王在文化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他对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这些家族功勋使得赵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综述来看,赵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通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和奋斗,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氏家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他们的家族传承和家族功勋使得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硕的成就和地位。

第15课 赵世家

第15课 赵世家

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
[自我核对]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 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宣扬德政要先从 平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扞 ( . ③鄗 ( . ⑤拊 手( . ⑦稽 首( . ⑨左衽 ( .
hàn hào fǔ qǐ rèn
) )
②胹 ( . ④滏 ( . ) ⑥骜 民( . ) ⑧不佞 ( . ) ⑩瓯 越( .
赵氏孤儿的故事由于戏曲和小说的传播,早已
为人熟知。但最早记述这一故事的正是这篇《赵世家 》。司马迁通过这个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 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
1.赵武灵王为何要提出“胡服骑射”的主张?“胡服骑射 ”有怎样的意义?
[自我核对]赵武灵王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 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而继承先 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而这一切靠 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 因为一方面,笨重的战车只适合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 ,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另一方面,众多的步卒 也无力对付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因此,赵武灵 王认为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 挨打;以骑兵对抗骑兵,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 路,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 、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
古义:两个词,这不是。 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口舌。
(3)明日 ,服而朝 ..
古义:第二天。 今义:明天。
(4)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 先信于贵 ..
古义:推行政令。 今义:行使国家权力或机关、团体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
(5)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 ..
古义:不穿。 今义:不顺从,不信服,不习惯,不适应。

赵世家(第三课时)

赵世家(第三课时)
①王北略中山之地 巡视 (3)略 ②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掠夺,攻取 ③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谋略,策略
3.古今异义 (1)是非 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 这不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事理的正确和错误;②口舌 (2)臣闻中国 者 .. 中原地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华 (1)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2)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3)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 (4)衣以文葆 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5)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 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6)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 ________________ 主谓倒装句 (7)小人哉程婴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 (8)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________________
(8)而怫学者
悖 怫 同 ________ 背离,违背 ________ ; ____________
(9)却冠秫绌
秫 同 ________ 钅术 ; ____________ 长针 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涉及,关联 ②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到达 (1)致 ③罗敷前致词 表达,传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①而叔带去周适晋 到,去 (2)适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应,顺应 ③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舒适
阅 读 训 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如,像 1.孔子犹江海 . 了解 2.赐不能识也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23王现群《赵世家》

23王现群《赵世家》
12.王遂往之公子成家13.礼者,所以便事也
14.礼服莫同,其便一也15.此愚智所明也
16.先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
课堂学习案
教师点拨
四、合作探究
1.赵武灵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服公子成的?
2.作者对两个故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
教师点拨
五、拓展延伸
胡服骑射的意义
赵武灵王根据赵国的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他实行这一主张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维艰。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辞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
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削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进而继承先祖赵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诸胡”的事业,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
阅读课文(8—11)段,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内容:
三、知识点整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王北略中山之地2.以长南藩之地3.必有遗俗之累
4.吾欲胡服5.则王何疑焉6.远方之所观赴也
学案内容
学生纠错
7.通有补民益主之业8.昔者舜舞有苗
9.非以养欲而乐志也10.将以朝也11.因贵戚者名不累
赵武灵王倡导的习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马只是驾车的,不作为骑乘。赵武灵王推行的习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由车战的时代进入骑战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赵世家·导学案

赵世家·导学案
课堂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拊手()齐衰()骜民()谥号()藏匿()瓯越()属阻章()怫学者()稽首()社稷()
2、找出通假字:
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3、韩厥告赵朔趣亡。
4、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5、夫人置儿绔中。
6、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问题质疑
苦:
4、文言句式:
1、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2、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
3、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战“于”河上,省略句。于河上战,
4、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5、赵武灵王为何要提出胡服骑射的主张?“胡服骑射”有怎样的意义?(搜集资料并结合文句探讨)
6、司马迁通过“赵氏孤儿”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如果真是如此,那你认为这是否违反了《史记》的“实录”精神?
平顺中学导学案设计
课题
赵世家
编制人Biblioteka 付勇年级高二时间
学习目标
1、积累学习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掌握一些重要文言句式。
2、《赵世家》的相关内容以及“胡服骑射”的意义。
3、初步体会赵氏的命运及胡服骑射的意义。。
学法指导
1、疏通文句,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借鉴本文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7、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
9、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10、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专题6 第17课 赵世家 Word版含答案

专题6 第17课 赵世家 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 赵世家1.通假字(1)释其適.子而更求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赵宗灭乎,若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韩厥告赵朔趣.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衣以文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故见.龟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却冠秫.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而怫.学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蛮夷之所义.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致⎩⎪⎨⎪⎧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2)适⎩⎨⎧ 而叔带去周适.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3)矫⎩⎨⎧ 矫.以君命,并命群臣: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袒胸露乳,矫.首昂视:3.虚词归纳(1)微⎩⎪⎨⎪⎧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大王起微.细: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其文约,其辞微.: (2)即⎩⎪⎨⎪⎧ 即.女也,吾徐死耳: 项伯即.入见沛公: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4.古今异义词(1)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闻中国..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于是..肥义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明日..,服而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衣.以文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武服.齐衰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秋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长.南藩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欲胡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赵武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北.略中山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子必不绝.赵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非以养欲而乐.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

胡服骑射的倡导者——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是战国时期杰出的人物之一。

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期间,他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的实力大幅提升,成为最后与秦国逐鹿天下最大的竞争者。

伟大的改革——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

当时,赵都邯郸,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形势险恶。

在他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各国的侵扰。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

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百姓接受困难,朝廷内以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的抵触情绪也很大。

在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最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随着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一变: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打败了林胡、楼烦。

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影响到武灵王死后的若干年,以致在大国“纵约”瓦解,各国献地事秦之时,赵国尚能屡败秦军,威慑匈奴。

文章通过写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两件事情,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表达了对有远见卓识、有勇有谋、有魄力的武灵王这位改革家的肯定。

通假字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同“拒”,译为“阻拦”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同“腰”,译为“腰部”3.韩厥告赵朔趣.亡同“促”,译为“急速,赶快”4.居无何,而朔妇免.身同“娩”,译为“分娩”5.夫人置儿绔.中同“裤”,译为“裤子”6.衣以文葆..,匿山中同“纹”,译为“花纹”同“褓”,译为“襁褓”7.故见.龟策同“现”,译为“显现”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同“傲”,译为“傲慢”9.而怫.学者,离.中国同“悖”,译为“背离,违背”同“罹”,译为“遭受”10.夫翦.发文身同“剪”,译为“剪掉”11.却冠秫.绌,同“钅术”,译为“长针”古今异义1.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2.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忘诛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或错误3.于是..肥义侍古义:这时,当时今义:连词,表承接4.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古今之公行..也古义:公认的行为准则今义:公然这样做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衣.以文葆衣:包裹②赵武服.齐衰三年服:穿③春秋祠.之祠:祭祀④以长.南藩之地长:执掌⑤吾欲胡服..胡服:穿胡服⑥及赵武冠.冠:行冠礼(2)名词作状语王北.略中山之地北:向北(3)名词意动用法赵盾患.之患:以……为患2.动词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①子必不绝.赵祀绝:使……断绝②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活:使……活下去③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乐:使……愉悦(2)动词为动用法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哀:为……而哀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丑:羞耻(2)形容词使动用法①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苦:使……劳苦②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利:使……得到好处厚:使……强大(3)形容词意动用法先王丑.之丑:认为……是耻辱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史记赵世家原文与解析

史记赵世家原文与解析

史记赵世家原文与解析赵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文章,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国家——赵国的兴衰历程。

本文将针对史记赵世家的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1. 赵世家原文(这里插入赵世家的原文,以供解析和讨论)2. 赵世家解析赵世家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按照赵国的兴衰过程进行叙述的。

文章首先介绍了赵国的建立和发展,然后逐步展开了赵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并且详细记录了各位赵国君主的才能和作为,以及他们在国内外战争中的表现。

在解析赵世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比如赵国的第一代君主赵夙,他的政策和军事布局使得赵国得以初步建立;又比如赵尹,他在中山之战中以智勇双全的才能取得了胜利;还有赵武灵王,他是赵国最为杰出的君主之一,通过他的努力,赵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此外,在解析赵世家时,还可以引用相关的历史典故和史书,来支撑文章中的观点和描述。

比如根据史书记载,韩非子曾在赵国做过谋士,他的思想对赵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又如,据传赵桓子曾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这些政策对赵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解析赵世家时,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比如,对于赵国君主的才能和作为,可以做一个个人评价,探讨他们的领导能力和政策执行情况,以及对赵国兴衰的影响。

同时,在讨论赵国外交和军事时,也可以提出一些关于赵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和争端的思考,以及这些争端对赵国命运的影响。

总结:通过对史记赵世家的原文进行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赵国的历史兴衰,以及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解析时,除了引用史书中的原文描述,还可以借用典故和历史文献来支撑观点。

同时,结合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世家》知识点整理一、一词多义。

负: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背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倚仗卒:程婴卒与俱匿山中最终故:复故位原来的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所以略:王北略中山之地巡视攻城略地夺取微:尘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地位低下,卑贱。

微言大义深奥、微妙。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即: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副词,就是。

即女也,吾徐死耳。

如果,假如。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与则相同。

那就。

来即我谋。

靠近,走近。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副词,立刻,马上。

孰:立孤与死孰难?与……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非然,孰敢作难!谁,哪个。

固: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本来。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坚固。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

坚持,坚决。

胡:国胡以相恤。

什么。

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为什么,怎么。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请: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

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乃置酒请之宴请。

致:乃治灵公贼以致赵盾涉及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到达罗敷前致词表达适:而叔带去周适晋到面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舒畅所以:夫服者,所以便用者也用来吾所幸者所以制洛也…的原因累:国贵戚者名不累损害必有遗俗之累牵连同”缧”,捆绑:系累吾民因: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凭借,依靠)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依靠、凭借我先王因世之变趁着因竭其愚忠于是,就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根据)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于是,就)焉:且焉置土石(于何,在哪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请服焉(代词)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的样子)之: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动词,到…去)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结构助词,的)召而匿之宫中(代词,他)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而时习之(代词,它)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以:盾以得亡( 而)以致赵盾(介词,用)以臣弑君(介词,凭借……身份)子孙在朝,何以惩罪?(介词,依照)吾先君以为无罪(动词,认为)韩厥具以实告(动词,把)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目的连词,来)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连词,表转折)而:盾卜之,兆绝而後好(连词,表顺承关系)而贾为司寇(连词,承接关系)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并列关系)臣有大事而君不闻(转折连词)若幸而男(修饰关系连词)为:盾为国多难(因为)为之祭邑(介词,给)及赵武冠,为成人(动词,成为)吾先君以为无罪(动词,认为)是为灵公(是)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动词,做)为天下笑者(被)故:复故位(形容词,原来的)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连词,所以)乃:非君之身,乃君之子(表判断,是)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副词,就)然赵氏真孤乃反在(副词,却竟然)其:今诸君将诛其後(代词,他的)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代词,这)其赵氏乎(表推测语气副词,恐怕)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还是)与:立孤与死孰难(介词,,)谁能与我千金(动词,给)遂杀杵臼与孤儿(连词,和)即:即女也,吾徐死耳。

(如果,假如。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与则相同。

那就。

)来即我谋。

(靠近,走近。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 副词,立刻,马上。

) 固: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本来。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

(坚固。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

(坚持,坚决。

)孰:立孤与死孰难?(哪个)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非然,孰敢作难!(谁,哪个。

)然:然亦君之咎(转折关系连词,但是)非然,孰敢作难(代词,这样)若:若幸而男,吾奉之(连词,如果)即不灭若无声(代词,你)且:拊手且歌(并列关系连词,并且)后必且复索之(副词,将要)二、词性活用1、名词作动词衣.以文葆(穿)及赵武冠.(行冠礼,成人)长.南蕃之地(称雄)服.而朝(穿胡服)序.往古之勋(接续)朔为晋将.下军(率领)春秋祠.之:(祭祀)昔日襄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设置要塞)2、名作状王北.略中山之地(向北)太子母日夜..啼泣:(日日夜夜)3、形容词作名词明德先论于贱.(平民)行政先信于贵.(贵族)4、意动用法赵盾患.之(以……为患,担心)先王丑.之(以……为丑)5、使动用法子必不绝.赵祀(使……绝,断绝)请活.之(使……活)苦.筋骨(使……苦)是亡.社稷(使……灭亡)离.中国(使……离)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使……愉悦)6、为动用法国人哀.之(为……感到悲哀)三、通假字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距:通“拒”。

阻拦2、赵盾复反。

反:通“返”。

返回3、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要:通“腰”。

4、韩厥告赵朔趣亡。

趣:通“促”。

急速,赶快。

5、居无何,而朔妇免身。

免:通“娩”。

6、夫人置儿绔中。

绔:通“裤”。

裤子。

7、赵宗灭乎,若号。

号:通“嚎”。

8、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文:通“纹”。

葆:通“褓”。

9、韩厥具以实告。

具:通“俱”。

完全。

10、蛮夷之所义行也。

义:通“仪”。

11、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

怫(bèi):通“悖”。

背离,违背。

12、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秫:同“鈢”。

长针。

13、系累吾民。

累:通“缧”。

四、古今异义1 杀宰人..:掌管膳食的官。

今:杀人。

2 为之祭,春秋..祀之:每年。

今:春季和秋季。

3 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这不是。

今:正确的和错误的。

4 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到。

今:连词,表达到某种程度或提另一件事。

5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不穿。

今:不顺从,不服从。

6 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推行政令。

今:行使国家权力的或指机关、团体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

7 今寡人恐叔之逆从政..之经:处理政事。

今:参政,进入政界。

8 中国..之便乎:..同礼而教离,况于山谷中国:中原地区。

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山谷:山野偏僻之地。

今:山间的谷地。

9 于是..肥义侍:当时。

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

10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用来……的。

今:因果关系连词。

11 明日..,服而朝:第二天。

今:明天。

12 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夺取代地。

今:代替。

五、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事利国者行无邪2)省略句与楚庄王战(于)河上衣(之)以文葆,匿(于)山中程婴卒与(之)俱匿(于)山中使使者以(之)报夫人置儿(于)绔中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是)非寡人之所望也纵不能立(之)吾告(之)赵氏孤处故见(于)龟策招而匿之(于)宫中3)宾语提前。

何以惩罪?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将何以守河4)主谓倒装句小人哉程婴!5)状语后置句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衣以文葆与楚庄王战(于)河上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索于宫中故见(于)龟策复与赵武田邑如故6)判断句赵朔妻成公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妄诛谓之乱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夫翦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

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故礼服莫同,其便一也。

今叔之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臣愚,不达於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

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事有所止而功有所出,事成功立,然后善也。

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

此两者臣之分也非以养欲而乐志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家听於亲而国听於君,古今之公行也。

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

事利国者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

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